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这项研究,是对我们引自五大洲的8个绿萍种的12个品系,进行了全年的繁殖速度、固氮能力、营养成分以及抗逆性等农业利用性质的测定后(报告见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第1期),从中选取较耐寒、固氮能力较高、早春繁殖快的4个种的5个样品,在早稻田以3种利用方式进行试验;在连作晚稻田以5个萍种进行养殖利用试验。其目的是进一步考察这些萍种在稻田的生长量以及能提供多少氮肥源;3种利用方式在埋萍入土后的养分释放特点和供肥性质,以及对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增产效果等,为今后有关科研和生产应用提供新的萍种源及其利用方式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细绿萍是一种蕨类植物,又名满江红、红萍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淡水中广泛生长的漂浮性水生植物,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易养殖的特点,一般公顷产可达10 ̄15万kg。细绿萍鲜嫩多汁,含蛋白高,含纤维少,是猪、鸡、鸭、鱼的良好饲料。本文从细绿萍的形态、生育特性、养萍技术、冬季保种、春季繁殖、收获饲喂及贮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绿萍新品种的营养特性及其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卡州萍(Azolla caroliniana)和小叶萍(Azolla microphylla)是我所1979年引进的新萍种。1980-1982年经盆栽测定和不同地区稻田养用试验,表现繁殖快、产量高、增产显著。为了进一步探明这两个新萍种的营养特性,掌握施肥技术,提高养用效果,特以本地萍为对照,在全年不同养用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氮、磷、钾对3种绿萍的肥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为使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绿萍在稻田系统中的生态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加强绿萍的循环应用,[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动态分析了稻鸭萍共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绿萍在系统中的生长动态和增产效应.[结果]通过鸭子和绿萍在稻田生态位的添加,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性状的表达和稻米品质的改善.稻鸭萍共作处理的有效穗、千粒重、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7.77%、1.34%和20.03%;整精米率提高4.02%,垩白粒率降低30.24%.随着鸭子的不断成长,对萍的采食量也不断增加,整个共作期间每只鸭可食鲜萍量40.8 kg鸭子在稻田的取食、践踏、嬉戏等行为,利于绿萍的分萍、倒萍,促其生长,绿萍生长后期倒萍速度明显低于稻萍处理.[结论]总之,稻鸭萍共作系统是一项种养相结合,节本增效的生态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花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施肥时应掌握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无机肥相结合施肥原则,通过平衡施肥和追肥,实行稳产高产。施足基肥。基肥用量占施肥总量80%-90%,一些花生田只需施足基肥,即使后期少施或不施肥,也能获得高产,这说明基肥的重要。一般每亩施腐熟的优质农畜粪肥2000公斤,磷酸二铵15-20公斤,或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5-7.5公斤,尿素4-5公斤,磷肥最好按0.5%-1%的比例与有机肥混沤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著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稻萍蟹立体种养利用水田既种水稻又放养河蟹和细绿萍,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种植养殖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降低种植养殖成本(萍喂蟹、蟹肥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目的.生产的蟹田大米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非常畅销.日前稻萍蟹立本种养方式已成为北方稻区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在辽宁省盘锦市已发展到1万公顷,按每公倾增加收入7500元计算,仅此一项,盘锦市农民就增加收入7500万元.经过多年的实验总结,盘锦地区的稻萍蟹立体种养技术已日臻成熟.现将主要技术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养殖系教师深入碧流河水库,结合渔业生产开展科学研究,为水库摸清渔业资源和鱼产潜力,提出增产途径和措施,迅速提高养鱼产量,促进渔业生产飞跃发展。3年来增产60万公斤,增加产值217万元,创利润12多万元。 碧流河水库位于大连市东北部的普兰店市、庄河市和盖州市交界处,是一座大型水库。从1982年开始养鱼以来,产量一直偏低。1987到1989年平均年产量15.5万公斤,每亩水面平均产量仅1.87公斤。水库养鱼产量上不来是水库中的饵料生物资源贫乏或某  相似文献   

9.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施肥1.追肥种类化肥:每亩产量2500公斤以上的石榴园,每亩施45%等量三元复合肥30~40公斤。微肥:结合追施化肥,每亩添加优力硼锌200克,增产效果明显。微生物菌剂:每亩基施益生元菌肥40公斤或家园益微菌剂500克,这是石榴高产的保障。土壤改良剂:无浇灌条件的山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萍作为水稻氮源有着很大潜力,本文论述了北京地区不同萍种、插秧方式、施氮水平综合处理下田间试验的产量结果和改土作用。亩施6000斤鲜萍作稻田有机肥,当季可增产稻谷35%左右,相当于60斤硫铵的增产效果,后季增产5-10%,红萍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可分为抑制,恢复和促进三个阶段,中后期促进作用十分明显。采用大行距方式插秧利于稻萍双丰收,养萍结合施用氮肥增产效果更为显著,一般以养萍加施45斤硫铵,大行距插秧效益最高,连年养萍加施30斤左右硫铵为宜,稻田养萍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含量增加,利于维持稻田养分平衡,土壤结构明显改善,孔隙增加,容重下降,生物活性增强,水肥气热协调,达到增产培肥,并有助于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避免过量采用化肥农药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2.
细绿萍对铅,汞的耐性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细绿萍(Azolla filiculoides Lamk)对水体中铅、汞重金属的净化能力及净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细绿萍的重金属耐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细绿萍对水体中的铅、汞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其净化效果不仅与重金属种类有关,也与重金属浓度、细绿萍的不同部位、细绿萍的放养时间和放养量等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下,细绿萍对铅的吸收净化能力大于汞,其临界浓度分别为P b 15 ppm,Hg 10 ppm;对于水环境中的重金属,细绿萍除了主要将其在体内固定转化外,细绿萍还可通过死根脱落和分泌物的束缚等方式对重金属进行体外束缚。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培育抗逆性强的满江红品种,以采自湖南的4种满江红(CD,XT,HY和YZ)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对其繁殖系数、适宜生长温度、光照强度、pH及湿度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21d时4种满江红的繁殖系数均达最高,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4~28℃,光照强度15 000~20 000lx,pH 6.0,湿度60%~80%。其中,满江红YZ具有较强的繁殖性能和耐高温能力,XT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选取满江红和槐叶萍两种浮水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同等条件下的室内静态模拟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析比较了它们在稀土铈的施用下对废水中苯胺类化合物的降解效果。研究表明:满江红和槐叶萍对受试水体中的对硝基苯胺、2,4-二硝基苯胺和3-硝基苯胺均有降解效果。微量的稀土元素铈能促进植物对三类物质的降解,其中浓度为5 mg·L-1的稀土溶液促进槐叶萍效果最佳,降解率分别达到89.60%,89.86%和89.69%,但高浓度时出现抑制。满江红总体去除效果要优于槐叶萍。  相似文献   

15.
用显微解剖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羽叶满江红、蕨状满江红和小叶满江红以及它们的无藻萍的茎尖、叶腔和腺毛。对蕨状满江红和小叶满江红正在萌发的大孢子果和胚的微形态也作了研讨。在满江红的茎尖或胚即有腺毛发生,未分化的鱼腥藻或厚垣孢子总是有选择地附着于腺毛上。每片叶片至少有两个初生分支腺毛。它们是鱼腥藻由茎尖进入叶腔的桥梁。腺毛除了具有运输的功能外,很可能是蕨体用来吸收和识别共生藻的主要结构。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钾肥对大白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施钾量的增加 ,软叶和叶帮中的NO3 -含量明显减少 ,叶帮和软叶中硝酸盐含量与施钾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r分别为 :- 0 95 9 和 - 0 989 。同时 ,增施钾肥能有效地提高叶帮和软叶中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和Vc的含量。结果还表明 ,增施钾肥能提高大白菜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与地上部的生物学产量和净菜率 ,显著提高大白菜的叶球产量。  相似文献   

17.
田间试验研究了早稻套萍对降低稻田表面水养分浓度、增加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套萍能够有效降低表面水总氮、总磷的浓度,7d内总氮去除率为30.O%,总磷去除率为56.8%;同时,水稻的成穗率、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得到提高,产量也大有增加。根据监测期间红萍的平均氮磷含量、日增长速度以及稻田基肥施用后表面水总氮和总磷浓度计算,套种红萍约需46d和12d可完全消纳表面水中的氮和磷;稻田套萍前期可通过吸收表面水中的氮磷而降低稻田土壤表层有效氮磷养分,后期倒萍则能迅速为水稻提供养分,有利于水稻后期的生长发育和减少稻田氮磷流失。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高空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诱变的效应 ,结果表明 :高空处理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的萌发率有明显的影响 ,但未出现遗传变异的突变体。经生育期观察 ,高空处理的 19号满江红品系生长速率明显提高 ,且表现出一定的耐荫性。可望利用高空诱变作为满江红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天气频发,高温热害已成为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概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颖花育性、活性氧积累与膜损伤、光合作用、内源植物激素、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提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对策,包括选育耐高温品种、合理调整播期、加强稻田水肥管理、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并对今后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以期为开展水稻抗热栽培和耐高温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红萍干萍、米糠等按C∶N比为25~30进行堆肥发酵,利用微生物分解红萍制作红萍有机肥。红萍发酵过程中温度迅速上升直至最高温度,然后开始下降;此时进行适时翻堆,当翻堆后温度又开始升高,然后再次下降;再次进行翻堆,温度又重复如此变化,但每次变化程度都有所不同,呈现不断加剧现象。pH值则呈不断上升趋势。不同营养成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全N、P、K和速效P、K呈下降然后再上升趋势,速效N呈上升趋势,其含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由此可见采用此方法可以制成优质的红萍有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