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稻茬麦旋耕撒播生育特点,栽培指标和肥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茬麦旋耕撒播的生育特点进行了具体研究,其生长发育具有营养体小、前慢后快、蘖多成穗低、粒少不轻4个特点。提出了栽培指标和邯分87-2小麦“大密度中株型偏穗重型”的高产途径。确定了K和Zn的增产作用,并分析了N、P、K、Zn配合施用促进小蘖和次生根的发生、但分蘖骤变型两极分化而不恶化群体的效应。据水分动态提出灌水技术。  相似文献   

2.
锌与氮磷钾配合喷施对小麦锌累积、分配及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在作物上喷施锌肥与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喷施大量元素肥料 (氮、磷或钾肥) 相配合,是解决人体锌缺乏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初步阐明了锌与氮、磷及钾肥配合喷施对小麦籽粒锌营养品质的影响机制,为小麦籽粒有效可行富锌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2010—2014年连续进行了4年裂区田间试验。主处理为不同氮肥用量土施 (N 0、120和240 kg/hm2),副处理为喷蒸馏水 (CK)、喷0.3% ZnSO4 (Zn)、喷0.3% ZnSO4和1.7%尿素 (Zn + N)、喷0.3% ZnSO4和0.2% KH2PO4 (Zn + P + K)、喷0.3% ZnSO4和0.5% K2SO4 (Zn + K)。分析测定小麦开花期地上部以及成熟期各部位 (籽粒、叶片、颖壳和茎秆) 锌含量,研究锌与氮、磷或钾肥配合喷施对锌在成熟期小麦各部位的分配,以及花前和花后锌分配比例及其对籽粒锌累积的表观贡献率的影响。 【结果】 喷施Zn、Zn + N、Zn + P + K或Zn + K处理后锌含量提升幅度以叶片最大 (2.4~7.7倍),颖壳 (2.0~4.7倍) 和籽粒 (1.8~2.4倍) 次之,茎秆最小 (0.2~1.0倍),锌在叶片和颖壳分配比明显提高。与单喷Zn相比,Zn + N或Zn + K处理籽粒和叶片锌含量进一步增加,而Zn + P + K处理籽粒和叶片锌含量均有所降低。与Zn处理相比,花后营养器官锌吸收量及其向籽粒的转移量在喷Zn + N时分别增加12和14 g/hm2,在喷Zn + K时增加44和32 g/hm2,但喷Zn + P + K时分别降低37和18 g/hm2。土施氮肥亦可显著增加籽粒和各营养器官锌含量,以及锌在营养器官的累积和再转移,但增幅明显低于各喷锌处理。此外,与Zn处理相比,Zn + N、Zn + P + K或Zn + K处理未进一步影响锌在小麦各部位的分配,但锌肥的回收率在Zn + N或Zn + K处理下显著提高,在Zn + P + K处理下显著降低。 【结论】 锌肥与氮肥或钾肥配合喷施,主要通过增加营养器官对锌的吸收及向籽粒的转移量,进一步提高籽粒锌含量,而磷锌配合喷施通过降低营养器官对锌的吸收及向籽粒的转移进而降低籽粒锌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泉州湾海岸带植物重金属及营养元素分布情况,研究了泉州湾海岸带常见植物桐花树、芦苇、空心莲子草、落葵、中华补血草、藜、莲子草、龙葵等的根、茎、叶等器官及其栖息土壤中的Cu、Zn、Pb及N、P、K含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湾常见植物的生境土壤中,不存在Cu污染,但都受中度以上的Zn、Pb污染,且Zn与Pb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泉州湾海岸植物栖息土壤中K含量较高。相对而言,空心莲子草、莲子草、龙葵、芦苇对Cu、Zn、Pb耐性高、累积能力强,属于有环境修复潜力的植物,可作为对重金属污染环境的绿色修复材料考虑。藜的根、茎、叶中具高含量的K元素,对土壤中的K具有较高的吸收和迁移能力。落葵、莲子草、芦苇、藜的叶中N含量较高,落葵和莲子草叶则表现低P含量,高N/P比值。本试验研究的泉州湾自然生境若干海岸植物对Cu、Zn、Pb的累积与其N、P、K营养元素含量之间未表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土壤通报》2020,(2):398-403
以红花株系‘2-3’为材料,通过检测红花幼苗期、花蕾期、成熟期不同器官N、P、K、Na、Ca、Fe、Mn、Cu、Zn、Pb、Cd等矿质元素含量,探计了红花生长过程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及吸收后矿质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红花对矿质元素吸收、器官分配差异明显;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N、P、K含量不同,幼苗期叶中N含量最高,茎中P、K含量较高,从幼苗期到成熟期N、P、K向花和蕾转移,根、茎、叶N、P、K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花中K含量上升最快;N、P、K需求量高于Fe、Mn、Cu、Zn等元素,氮磷钾三元素比较,花蕾期累积能力为P> K> N,成熟期累积能力为P> N> K,Na在红花的根和茎中累积能力最强,Ca在叶中累积能力最强,Fe和Cu在幼苗期累积能力最强,Fe、Cu、Zn在花蕾期和成熟期均以花蕾和种子生长中心累积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巨桉人工林叶片养分交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巨桉栽培区设立了60个标准地,采用相关分析和矢量诊断法进行分析,以了解巨桉人工林养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叶片的养分交互作用较为复杂。N可促进P、K、Ca、Mn等的吸收,但易受到Fe、Zn、高Ca、高Mg的拮抗,而且高N抑制了Mn的吸收;P可促进K、Mg、Mn等的吸收,但易受Zn、Fe、高Mn、高K、高Ca、高Mg的拮抗,而高浓度的P将抑制K、Zn、Fe等的吸收;K对其他养分元素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K限制P的吸收;Ca、Mg之间可相互促进吸收。同时,低浓度的Ca和Mg有利于Fe、Zn的吸收,高浓度的Ca和Mg将对N、P、Fe、Mn、S、B等养分产生拮抗,限制吸收;S可促进Zn的吸收,但易受高Ca、高Mg拮抗;Cu、Zn、Fe、Mn之间主要以拮抗为主。B相互作用较少,对其他养分几乎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显得极为重要。对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a、Fe、K、Mg、Mn、Zn共6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明显发生了变化,化学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含量排序为Ca〉K〉Mg〉Fe〉Mn〉Zn,其中Mn元素的增长倍数最多,但6月份Mn和Zn元素浓度都出现负增长。树干茎流各项指标均增长很多,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Ca〉K〉Mg〉Mn〉Fe〉Zn。枯落物水中K和Ca元素浓度增加最大。(2)大气降雨中Zn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853;K和Ca元素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158,0.163。落叶松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Fe元素3.115,Mg元素为1.288,Fe元素为2.139。(3)经过淋洗后水样中各元素的浓度均有所增加,穿透水、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K、Ca增加较多,Fe、Zn的淋溶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缺Zn溶液培养对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和甜椒(Capsicum frutescens L.Var.grossum Bailey)生长发育及P、K、Ca、Zn在植物体内各部位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蔬菜叶部缺Zn症状与叶含Zn量关系不大,而与叶含P、Ca量密切相关,叶部缺Zn症状主要是由于叶内P过度积累产生的毒害作用和叶含Ca量大幅度降低产生的有害影响及K含量降低造成离子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8.
锌胁迫对重金属富集植物黑麦草养分吸收和锌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采用土培根袋试验研究了锌胁迫对重金属富积累植物黑麦草4个品种生长,N、P、K养分及Zn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Zn在一定范围内(0~520mg/kg)促进了黑麦草生长,RTI(根系耐性指数)≥1.0(0~520mg/kg Zn^2+)。在Zn^2+≤260mg/kg(根系)或Zn^2+≤520mg/kg(地上部)时,黑麦草吸收N、P、K并未受到抑制。植株地上部和根系最大N、P、K含量大多出现在生物量最大或次高的260,520mg/kg Zn^2+处理中。黑麦草植株Zn含量随Zn胁迫的增加而增加,以泰德植株Zn含量和对Zn的转运率最高(其植株Zn地上部最大含量为583.9mg/kg DW,加Zn处理的S/R〉1)。  相似文献   

9.
氮磷钾和微肥对高肥区夏玉米养分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N、P、K、Zn及Mn肥对高肥区夏玉米产量、植株性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土壤N、P、K、Zn、Mn的贡献率分别为91.2%、100.3%、96.3%、99.4%、99.9%.玉米吸收的N、P、Zn主要积累在籽粒中,Mn主要积累在叶片和籽粒中,而K在植株各部位的积累相对均匀.在NPK处理的基础上增施Zn、Mn肥,显著降低了植株对P的吸收,而对产量、植株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大.土壤中P、Zn、Mn养分含量较高,完全能够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NK处理最为合理经济,有效地改善了玉米穗部和植株性状,平均产量达到9 821 kg/hm~2.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籽粒植酸、蛋白质和矿质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寒地水稻优质栽培的氮肥施用方式,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通过2年(2017-2018年)田间试验,设置4种氮肥运筹方式:习惯施肥(T1,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6:3:1)、氮肥后移1(T2,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4:3:3)、基于T2的减氮施肥(T3,施氮量135 kg·hm-2,基肥:蘖肥:穗肥=4:3:3)和氮肥后移2(T4,施氮量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5:3:2),其中以T1为对照,研究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籽粒植酸、总蛋白质及组分、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品种对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T1相比,T2、T3和T4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平均分别显著降低了31.92%、48.94%和21.28%;T2、T3和T4水稻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以及总蛋白质含量均增加,且T2作用效果更明显,分别较T1显著提高了0.14、0.10、0.45和0.60个百分点(2017年两品种均值);T2和T3的醇溶蛋白含量略有降低,T4则略有增加,但与T1差异均不显著;T2和T3水稻籽粒中Cu、Mn、Fe、Ca、K、Zn含量均增加,且T2增加更明显,T4水稻籽粒中各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则无明显规律。通过分析氮肥运筹下水稻籽粒植酸含量与蛋白质、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可知,植酸含量与总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以及Cu、Mn、Fe、Zn、Ca、Mg、K含量均呈负相关,其中与球蛋白含量和2018年Zn和C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氮肥平衡分配能降低水稻籽粒中植酸含量,增加总蛋白质和矿质元素含量,有效改善蛋白质组分,从而提高稻米营养品质。本研究结果为寒地稻米的优质栽培的氮肥运筹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Five wheat cultivars differing in tillering capacity and stature, Sahar-2006 (SH-06) (tall and low tillering), Faisalabad-2008 (FSD-08) (tall and low tillering), Lassani-2008 (LS-08) (medium stature and low tillering), Abdulstar-2002 (AS-02) (medium stature and high tillering) and Triple dwarf-1 (TD-1) (dwarf and low tillering), were planted in 10-, 20- and 30-cm spaced rows in a two-year study with same plant density. Higher grain yield in 20-cm spaced rows during both years and 30-cm spaced row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study in tall and low tillering wheat cultivars was attributed to more productive tillers, grains per spike and 1000-grain weight. However, the higher number of productive tillers resulted in better grain yield of the dwarf and low tillering cultivar under narrow row spacing. Higher leaf area index and crop growth rate were observed in 20- and 30-cm spaced rows 90 days after sowing, thereafter a drastic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30-cm spaced rows. In conclusion, for harvesting maximum wheat productivity, tall and low tillering cultivars should be planted in 20-cm spaced rows. Medium stature and low tillering cultivars may be planted in 20 or 30-cm spaced rows, whereas low tillering dwarf cultivars should be planted in 10-cm spaced rows.  相似文献   

12.
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群体的生长发育特性,以该区域推广面积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连麦6号’、‘济麦22’和‘烟农19’为材料,在试验总结出包括基本苗调控和氮肥运筹等一套适宜黄淮地区稻茬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稻茬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群体,对其系列生育、生理特性以及产量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小麦群体(产量为7 380~7 889 kg·hm-2)相比,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群体单位面积穗数差异不显著,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超高产小麦抽穗前茎蘖数较高产群体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群体小麦的叶面积指数,生育前期较高产群体低,抽穗后则显著高于高产群体,两者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无明显差异;超高产小麦抽穗期、乳熟期与蜡熟期的根冠比、根系伤流量均显著高于高产群体;超高产小麦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高于高产群体。因此,本文提出了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9 000 kg·hm-2)群体的产量结构与群体指标:单位面积穗数(700±20)×104·hm-2,每穗实粒数32,千粒重42 g,茎蘖成穗率45%;抽穗期叶面积指数6.5~7.0;成熟期总干重20 700 kg·hm-2,粒叶比14 mg·cm-2;抽穗期根冠比0.28,根系伤流量7.1 g·m-2·h-1;收获指数0.45。  相似文献   

13.
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群体特征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在研究不同机插水稻群体产量及其结构、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差异的基础上,初步阐明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的群体特征:1)以足量的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50000万/hm2以上),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质量(结实率85%以上,千粒质量27g左右)。2)在合理的茎蘖动态(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左右够苗,高峰苗适宜,一般为预期穗数的1.3倍)与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孕穗期LAI达7.8~8.0,抽穗后LAI下降平缓,成熟期仍能保持3.0左右。)基础上提高成穗率(75%以上)与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比例(抽穗期有效叶面积率达95%,高效叶面积率达75%以上),以保证实现不同生育阶段目标生产力。3)以合理增加拔节-抽穗期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速率22.5g/(m-2.d),干物质积累量9000kg/hm2以上,占总干物质量的45%左右)为重点,有效增强抽穗-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与积累(群体生长速率13.5g/(m-2.d)左右,干物质积累量8000kg/hm2以上,占总干物质量的40%左右),以提高最终生物学产量(20400kg/hm2以上)。机插杂交粳稻生产过程中遵循以上规律可获得超高产。  相似文献   

14.
Soil contamination with heavy metals can lead to losses in agricultural yield and affect human health as the metals enter the food chain, which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 Compared with other heavy metals, lead (Pb) contamination is high because of its long persistence in soil and highly toxic effects on crop production and human health. Wheat is the world's most widely grown cereal and can be cultivated in a wide range of soils. Recently, wheat has been grown widely in northern China. The aims of the present studies a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b on antioxidative metabolisms and chlorophyll synthesis of wheat ‘Jinan No. 17.’ Moreover, calcium ion (Ca2+) levels and bioaccumulation of Pb in the leaves of wheat were investigated. The soil was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b [0, 100, 500, and 2000 Pb mg kg?1 dry weight (DW) soil as lead nitrate, Pb(NO3)2]. The catalase (CAT) activity and glutathion (GSH), chlorophyll a, chlorophyll b, and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s in the leaves of wheat were analyzed with a spectrophotometer at different stages of wheat growth. Calcium levels and bioaccumulation of Pb in the leaves of wheat were studied with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ector field mass spectrometry (ICP-SF-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b stress can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GSH in leaves of wheat, thereby affecting the activity of CAT. Both low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b stimulated chlorophyll synthesis at early stages of wheat growth and inhibited chlorophyll synthesis at later stages of wheat growth. Furthermore, Ca and Pb in leaves of whea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Pb on day 34 as determined with ICP-SF-MS.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铜和锌胁迫下的小麦冠层反射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的光谱影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受植物种类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植物重金属胁迫机理的诊断仍存在不明确的问题,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探究快速监测作物受重金属污染胁迫状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利用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重金属不同质量分数铜(0、100、300、600、900 mg/kg)和锌(0、250、500、750、1 000 mg/kg)处理下小麦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冠层光谱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冠层光谱在可见光(350~760 nm)波段内反射率总体随着铜、锌污染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在近红外(760~900 nm)波段内反射率随铜、锌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分蘖期不同浓度铜、锌处理下,小麦冠层光谱出现红边蓝移和红谷蓝移现象;分蘖期铜处理在600、900 mg/kg和拔节期铜处理在900 mg/kg下小麦红边归一化指数值(NDVI705)均低于0.2;分蘖期锌处理在750和1 000 mg/kg下小麦红边归一化指数值(NDVI705)均低于0.2;该试验中引起小麦受到胁迫作用冠层光谱响应的铜临界浓度介于300与600 mg/kg之间,而锌临界浓度介于500与700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16.
机械耕作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沿淮地区水稻种植后土壤质地黏重加之秸秆还田量大制约了小麦生长,耕作和播种方式的合理搭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于2017-2019年在泗洪设置了不同耕作方式(耕翻、免耕)和播种方式(中型带播、中型条播、小型带播、小型条播)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穗数和穗质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度均以免耕产量最高,比耕翻分别增产25.4%和15.2%。2)两年度采用中型机械播种方式能够稳定实现较高的籽粒产量,小型条播仅2017-2018年度免耕条件下产量与中型机械播种方式差异不显著。带播相比于条播能够提高小麦个体生长空间,增大光合面积,增强了群体干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总的来说,免耕下采用中型带播方式播种是改善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一种有效农田管理模式,这为当地优化选择和推广适宜的耕播方式组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超高产冬小麦对钾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超高产(9000 kg/hm2左右)冬小麦的钾营养特点和为确定施钾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0042005年、 20052006年通过田间试验在2个小麦生长季分别种植4个品种,在小麦生长的各生育时期取植株样品,分析不同器官钾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地上部不同器官中钾(K2O)浓度为0.21%~3.84%(干重)。各器官均是在形成初期或早期含钾量最高,之后直到成熟期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各生育时期钾浓度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转移而更替。在所有器官中,开花前叶片中钾的积累量和分配率最高,其中拔节前钾在叶片中的分配率达50%或以上; 开花后茎秆中钾的积累量和分配率最高,成熟期钾在茎秆中的分配率达35.6%~45.3%。同一年份不同品种各器官的钾浓度及全生育期钾的总积累量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表明产量在9000 kg/hm2左右的不同品种具有相似的钾素营养特性。小麦植株对钾的总积累量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值为181.7~230.7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需吸收钾2.0~2.6 kg,钾生产效率为35.36~55.58 kg/kg。小麦对钾的吸收以生育中期(起身至开花)最高,前期(出苗至起身)次之,后期(开花至成熟)为负积累。根据本研究小麦钾素的营养特点,在小麦秸秆还田基础上,9000 kg/hm2左右超高产小麦的钾肥施用量应不低于K2O 90 kg/hm2。  相似文献   

18.
小麦根蘖发育和产量对耕作和追氮方式以及施氮量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  【方法】  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主区为施氮量 (240 、180 kg/hm2),副区为耕作方式 (旋耕、深耕),副副区为追肥方式 (撒施、隔行开沟追肥、隔二行开沟追肥),研究了小麦根系生长和生理活性、主茎和分蘖发育动态与成穗、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结果】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叶面积指数 (LAI) 均随施氮量降低而降低。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小麦生育中、后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根系活力提高、LAI增大。生育后期,隔行开沟追肥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和LAI最高,撒施次之,隔二行开沟追肥最低。减量施氮较常规施氮籽粒产量降低了2.4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内在利用率分别增加了29.67%、25.69%和2.29%。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籽粒产量增加了5.60%,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4.48%和8.47%。不同追肥方式中,隔行开沟追肥的籽粒产量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显著提高,较撒施分别提高了3.62%、3.98%和7.38%,较隔二行开沟追肥分别提高了5.93%、6.34%和12.93%。  【结论】  深耕可提高生育中、后期小麦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常规施氮 (纯氮240 kg/hm2) 结合深耕 (深度25~30 cm)、隔行开沟追肥,可获得最高小麦产量;减施25%氮肥 (180 kg/hm2) 会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但结合深耕并采用隔行开沟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部分降低减氮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是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直播方式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成本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水稻不同直播方式对产量和生理特性以及成本的影响,该文设置了旱直播、水直播和机条播3种直播方式,研究了水稻的产量表现、群体发育、生理特征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旱直播相比,机条播和水直播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1.9%和6.3%,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0.1%和4.9%。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多。机条播显著提高了茎蘖成穗率、花后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生长中后期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与持续期、群体生长速率、叶片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机条播因其机械作业效率高、费用低以及除草成本低使得总成本降低和经济效益提高,说明机条播方式提高了直播水稻叶片光合性能,并促进了地上部群体合理生长和地下部根系活力,从而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氮钾营养对面包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N、K不同用量及其配比对龙94-4083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K营养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其构成和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N、K配比及用量可提高小麦干重、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提高小麦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均表现出随N、K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所有处理中以N112.5K75处理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品质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子粒粗蛋白、湿面筋、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均表现出随N、K用量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全部处理中以N112.5K75处理获得了较高的沉降值、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及较长的稳定时间。N、K用量及其配比适宜既能提高小麦产量,又能改善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