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志新  李开隆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60-11362,11373
从大青杨自然分布区按纬度梯度选择10个种源,在哈尔滨、帽儿山、海林3个地点营造种源试验林,分析了各试验点大青杨树高、胸径与各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大青杨树高、胸径基本上表现出与各种源地年均温、1月均温、7月均温、≥10℃积温、无霜期、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有些因子达到显著甚至极显著水平;大青杨生长量与各种源地经度、等效纬度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表现最好的种源地位于中高经度中高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2.
为取得我省东部山区大青杨人工林生长的各种参数,准确地掌握其生长的适生条件及规律性,以确认其在该区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可行性,我们对地处我省东部山区的苇河林区大青杨人工林进行了综合性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大青杨、香杨、欧美杨叶肉的组织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大青杨、香杨和欧美杨叶均为异面叶.大青杨叶肉中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为0 8:1;香杨叶肉中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为1.8:1;欧美杨的叶肉中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为1.6:1.大青杨、香杨和欧美杨之间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比存在显著差异.初步认为光合效率和抗旱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香杨、欧美杨和大青杨.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和评比,选出了生长性、抗性强的4个杂种无性系,其无性系为苇河大青杨×盖县3、带岭大青杨×山海关2、方正小叶杨×盖县2、苇河大青杨×盖县2.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人工林大青杨优质木材的定向培育,以人工林大青杨木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人工林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对人工林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的影响可以达到21%;相对湿度是影响大青杨木材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其中1月的相对湿度影响最大,回归系数为-0.367。  相似文献   

6.
适度间伐对人工林大青杨解剖特征和物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适度间伐和未间伐的人工林大青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适度间伐对人工林大青杨解剖特征和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间伐对纤维壁厚、壁腔比和长宽比,对早材导管直径、壁腔比、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对胞壁率和木射线组织比量,对生长轮密度和宽度的影响极显著;适度间伐对人工林大青杨的制浆造纸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适度间伐和未间伐的人工林大青杨都是优良的制浆造纸原料,适度间伐的大青杨单位体积木材的纸浆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作者1983—1985年在五营(48°07′N、129°15′E)、铁力(46°59′N、128°07′E)、带岭(47°N、129°E)、尚志(45°13′N、127°58′E)地区所做大青杨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 20年生密度为1400株/ha的林分现存量,叶1.69t/ha,枝11.98t/ha,干材51.6t/ha,LAI=1.18±0.3091。林分年生产力3.43t/ha·a,在总辐射能<110Kcal/cm~2·a地区,林分最大生产力为3.86/ha·a,在110—120Kcal/ha·a地区,最大生产力为4.66t/ha·a。大青杨太阳能利用率0.54%,模糊聚类分析表明,在谷地、阶地营造的大青杨人工林生产力最高,而处在坡地上部、东南坡上部的林分生产力最低。年轮生长的功率谱测定检出,大青杨年轮生长存在2.5、3.2、6.3年的周期,年轮生长的周期性主要是受气象因子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
大青杨是我林区主要的乡土树种之一。其抗性强,生长迅速,成材早,轮伐期短,干形高大通直,材质轻软,纹理细致,耐腐能力强。可供建筑、人造板、造纸、火柴杆等用材。为此,大青杨树种在我林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地域竞争优势。插条育苗是大青杨树种主要的繁殖方法,并且所繁育的苗木能够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培养基和不同激素质量浓度配比对大青杨无菌苗叶片植株再生体系的影响,优化大青杨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对大青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最大为激素NAA,其次是培养基类型,最后是激素6-BA;不定芽增殖的影响最大是NAA,其次是培养基类型,最后是6-BA;对丛生苗生根的影响最大是激素类型,然后是培养基类型;培养基类型和激素的质量浓度对大青杨再生体系有着较明显的影响。最适宜大青杨分化的培养基为:WPM+0.5 mg/L 6-BA+0.05 mg/L NAA,诱导率达100%;最适宜大青杨丛生芽增殖的培养基为:MS+0.05 mg/L 6-BA+0.01 mg/L NAA,芽健壮;最适宜大青杨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1 mg/L IBA,经过14 d生根,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学模型,定量描述大青杨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的速增性,并确定速増期、速增点,以为大青杨速生丰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青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10~20℃)水培条件下,对大青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青杨完成孢母细胞到四分体发育大约需要120h;减数分裂过程中最关键而复杂的前期Ⅰ大约占整个减数分裂进程60%的时间;当染色体从中期Ⅰ向两极迁移时,有明显落后的染色体,中期Ⅱ分裂相具有大量平行纺锤体和垂直纺锤体;大青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与其雄花芽和花药形态有着密切关系,可从花芽外部形态变化判断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青杨(Populus Laurifolia Ladeb)和小叶杨(Populus SimoniiCarr)对比研究表明:在环境、树龄、经营措施等相同的条件下,大青杨的生长速度明显超过小叶杨。解剖特征如纤维形态,导管分子、纤维的长、宽比等以及木材的密度两者相近。大青杨速生的主要原因是生长轮细胞个数多,形成层细胞分裂的快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以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长轮材质分析法研究了初植密度对木材显微构造特征和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0 m×4.0 m初植密度可作为短期轮伐林的培育模式,以获得大径级的相对优质人工林大青杨木材;2.0 m×2.0 m初植密度可作为长期固碳林的培育模式,且由于其具有相对较优的木纤维微观构造特征参数,采伐后的大青杨木材可作为造纸原料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大青杨在太平林场的密度间伐实验,得出了大青杨树高和单位面积材积的定期生长量与间伐强度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培养杨树短周期工业用材林较为理想的间伐密度。  相似文献   

15.
以落叶松和大青杨的木材为试材,用生物质燃气对其进行热处理,处理温度为150-210℃,处理时间为4h。对热处理材进行室内抗白蚁和野外埋地试验,研究不同温度热处理对落叶松和大青杨2个树种热处理材的室内抗白蚁和天然耐久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抗白蚁试验中,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落叶松和大青杨热处理材的失重率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热处理后试材的室内抗白蚁性能降低,且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抗白蚁性能降低明显;热处理温度对落叶松试材的天然耐久性有较大影响,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其天然耐久性越好,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在190℃时出现性能显著变化点;大青杨试材的天然耐久性变化规律与落叶松相反,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其天然耐久性呈现降低的趋势,且在180℃时出现性能显著变化点。  相似文献   

16.
用磷以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临江地区暗棕壤,白浆土立地条件下影响大青杨的树高,树高连年生长量,胸径连年生长量和材积连年生长量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大青杨生长情况与生长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影响临江地区大青杨生长量的主要因子有pH值,海拔,比重,年平均相对湿度,年降水量,水解酸,阳离子代换量,容重,A层厚度等因子;并利用关联分析得出影响大青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建立了G  相似文献   

17.
大青杨芽浸提液在林木扦插上应用的结果表明,使用大青杨芽浸提液使红松插穗生根率达到27.5%,樟子松插穗子根率达38%,水曲柳插穗生根率达62.5%。  相似文献   

18.
浅谈大青杨人工林间伐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大青杨在太平林场的密度间伐实验,得出了大青杨树高和单位面积材积的定期生长量与间伐强度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培养杨树短周期工业用材林较为理想的间伐密度,为我省东部山区营建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脉分离过氧化物酶中,发现8年生北京杨与大青杨相比,北京杨多生 P_5带。两种杨树8年生树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酶带数比1年生树均有增加,这可能就是北京杨比大青杨、8年生树比1年生树抗寒力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乙酰化度与处理材的尺寸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和大青杨(Populusussuriensis)木材试样进行无催化剂液相乙酰化处理(t=(120±3)℃),测试了乙酸化度(增重率)与试样尺寸、体积和平衡含水率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条件下,红皮云杉的乙酰化度高于大青杨;乙酸化度以25%~30%为宜;处理试样的尺寸、体积和平衡含水率的变化与乙酰化度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