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斑点病的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辉  张西平  贺定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93-3994,3999
[目的]分离获得太子参斑点病的致病菌,并筛选出对太子参斑点病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方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及甲基托布津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镜检结果表明,太子参斑点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斑点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commonsii)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抑菌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太子参斑点病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76.6%;甲基托布津次之,抑菌率为72.3%;代森锰锌为68.7%;百菌清为44.7%。[结论]50%多菌灵WP对太子参斑点病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猕猴桃细菌性叶枯病病原菌和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猕猴桃细菌性叶枯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并研究了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侵染循环、传播途径和发病因素。结果表明,该细菌在许多理化特性上与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细菌有相同之处,但在形态特征上与溃疡病病原细菌有着明显的差异,该病的病原细菌应该为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和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何洁  梁霜  张国俊  赵致  李忠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124-2132
【目的】明确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并探究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太子参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太子参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ITS、tef1、LSU、SSU、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常见杀菌剂(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aria tenuissima),菌株编号为TZSYB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菌株TZSYB1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抑制活性最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0.81 μg/mL;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21.31和27.31 μg/mL。【结论】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4.
虎杖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虎杖主要农艺性状间及其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关系,为虎杖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对采自川渝两地19份虎杖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y)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主根粗(x8)茎叶鲜重(x9)分枝数(x4)茎粗(x2)主根长(x6)冠幅(x5)株高(x1)主茎叶数(x3)侧根数(x7)。最佳回归方程y=-84.867+6.900x3-46.376x4+1.238x5+225.457x8+0.983x9,R2=0.909,F=23.988**,即主茎叶数、分枝数、冠幅、主根粗和茎叶鲜重是影响虎杖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茎叶鲜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分枝数,第三是主根粗。茎叶鲜重、分枝数和主根粗是虎杖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虎杖高产株型为茎叶茂盛,分枝数较少,主根较粗,主茎叶数、冠幅适中的植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核桃叶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越冬方式及场所,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2017年连续两年11月~翌年3月在洛浦县五个乡镇的观测园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固体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对病原菌菌丝体在不同器官组织、分生孢子在不同生境以及病原菌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存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核桃叶斑病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落叶及树上病叶上越冬,分离率高达90%,其次是芽和主干树皮,分离率为87.67%、79.58%,而一年生侧枝及果实的病菌分离率较低;该病菌也可以分生孢子在树上、地表、土层5、10、15、20、30 cm病残体上越冬,其中10~15 cm土层病菌孢子的存活率最高,而30 cm处病菌孢子存活数量很少;并且发现该病原菌在0~20 cm的土壤中均能越冬,且土层越深病原菌存活数量越少,地表土的病菌数量与土壤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可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植株上、土壤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  相似文献   

6.
小麦主茎叶片数是小麦发育的重要指标 ,温光条件对主茎叶数有显著地影响。英、美、澳小麦品种具有比中国同类品种主茎叶片数较多和温光效应较大的特点 ,但温光对主茎叶数影响的作用类同。冬性品种以春化作用为主 ,而春性品种以日长作用为主导因素 ,英国冬麦有较明显的温光互作效应。通过温光条件可以有效地调节主茎叶数 ,从而实现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沾化地区采集到苏丹草大斑病病叶,分离纯化得到纯菌种,通过对其培养性状描述、生长速度测量、产孢方式、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的显微描绘与计测和致病性测定,得出鉴定结果:苏丹草大斑病菌为半知菌亚门(Deutercmycotlrm)丝孢纲(Hyphornycetes)丝孢目(Agoncmycetules)突脐孢属(Exserohilum Leonard et Suggs)大斑突脐孢[E.tucicum(Pass.)Leonaral et Suggs]致病性测定采用了孢子悬液喷洒法、菌片接种法和毒素液接种法3种接种方法,其中孢子悬液喷洒法较其它两种方法产生的病斑数量多,症状明显,是最佳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融安金柑结果母枝的培养及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和分析融安金柑结果母枝枝梢长度和粗度、叶片数与开花坐果及果实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母枝粗度与长度、叶片数达显著正相关。坐果量与结果母枝的长度、粗度和叶片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结果母枝粗度对坐果量影响最大。顶端坐果量只与枝梢长度有显著负相关,与枝梢粗度、叶片数无显著相关性;而侧芽坐果量与枝梢长度、粗度、叶片数均呈极显著相关,且与枝梢长度相关性最明显。[结论]该研究对融安金柑结果母枝的培养及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绿萝患病叶片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病原菌来源,进一步探究外源物质对于此病原菌的影响。并采用施加外源水杨酸观测病原菌菌落生长情况、抑菌率及病原孢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绿萝病害为叶斑病,此病原菌为枝孢杆菌;在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配置的PDA培养基菌落增长速度观察中,低浓度0.1mmol·L~(-1) SA会促使菌落增长,而随着水杨酸浓度增加,菌落生长速度降低,2.0~10.0mmol·L~(-1)的测试组始终对病原菌有极高的抑制作用,并没有菌丝体产生。病原孢子数量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影响下有着明显的变化。低浓度水杨酸对叶斑病病原孢子生长有促进作用,而0.3、0.5、1.0mmol·L~(-1)水杨酸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有着较好的抑制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引起云南省铁线莲叶枯病病原菌的种类,从患叶枯病的植株上采集病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大亚基(LSU)双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科赫法则进行验证。并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铁线莲叶枯病的致病菌为Spencermartinsia sp.,按照科赫法则接种植株的叶片均发病。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为其适宜培养基,生长最适温度为25 ℃,不同光照处理下生长不受影响,生长最适pH为6.5~7.5,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褐斑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和2012年,将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分生孢子悬浮液分4-6次喷雾接种于富士苹果各龄期的叶片,接种后观测记录每个接种叶片第1个病斑出现的时间,每3 d观测一次,依此计算褐斑病在富士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接种期间用全自动气象站,每30 min记录接种苹果树附近的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结果】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23.8 d;最短潜育期为8-20 d,平均为13.6 d;显症历期为12-54 d,平均为31.3 d。在显症历期内,不同的时期显症病斑数不同。6、7月份接种叶片比8月份接种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长。防雨棚内培育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长于自然条件下培育的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苹果褐斑病在基部老龄叶片上潜育期短,在代谢旺盛的梢部叶片上潜育期长。苹果生长前期(6、7月份)接种叶片的潜育期显著的长于生长后期(8、9月份)接种叶片的潜育期。【结论】苹果褐斑病的显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潜育时间和显症历期都相对较长。除取决于病原与寄主的组合外,苹果褐斑病潜育时间和显症历期的长短主要受叶片龄期、衰老程度和生理状态,即叶片抗病性的影响。6-9月份是苹果褐斑病的主要发病期,在此期间气温对褐斑病潜育期的影响不大,而降雨和高湿能促进病斑显症。在褐斑病菌侵染后的15 d,甚至20 d内,使用内吸治疗性杀菌剂能抑制绝大部分潜育期病斑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研究了如何使用特定的方法对列入万寿菊DUS测试指南中的数量性状进行筛选。[方法]利用统计分析对14个初选数量性状的一致性、稳定性及性状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性状"末端小花花梗长度"的表达状态在同一品种内的一致性较低;性状"主茎粗细"的表达状态在连续生长周期间的稳定性较差;叶长和叶宽、花序直径和外轮舌状小花长度、舌状小花轮数和舌状小花数、叶宽和羽状复叶的末端小叶宽度这4对数量性状的表达状态呈现(极)显著相关。基于性状选择的要求和统计分析的结果,删除"末端小花花梗长度","主茎粗细","叶宽","外轮舌状小花长度"和"舌状小花数"五个性状。[结论]本文首次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到数量性状的筛选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Bank已发表的P. 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广东稻区近年来水稻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初步鉴定其致病病原菌为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 (Berk.et Br.)petch];其症状与水稻窄条斑病类似,主要见于水稻生长中后期,在叶面上形成黄褐至黑褐色的短细条状斑,严重时均可致全叶枯死,引起穗枯,谷粒结实差或不结实,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对该病在广东主栽水稻上的发生症状、病原鉴别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该病原菌在国内外不同寄主上发生、防治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Early recognition of pathogen infection is of great relevance in precision plant protection. Pre-symptomatic disease detection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By use of a laserfluoroscope, UV-light induced fluorescenc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healthy and with leaf rust inoculated wheat leaves of the susceptible cultivar Ritmo 2-4 days after inoculation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n order to evaluate pathogen impact on fluorescence spectra 215 wavelengths in the range of 370-800 nm were recorded. The medians of fluorescence signatures suggest that inoculated leaves may be separated from healthy ones, but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and individual reactions of leaves indicate that separability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misbalance between the high number of measured wavelengths and the low number of training examples induces a high overfitting risk. For a pre-symptomatic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 small number of robust features was desired which comprise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relevant for the given classification task. Instead of choosing only the most relevant wavelengths, the coefficients of polynomials fitting the spectra were used for classification. They specify the global curve characteristics. Piecewise fitting by polynomials of fourth order led to high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ere used for classification. Cross valid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chieved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reached 93%. This result could be attained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inoculation, before any visible symptoms appeared. The described method i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pre-symptomatic pathogen detection based on fluorescence spectra.  相似文献   

16.
茶树炭疽病是茶树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特别是南方湿度大、高山云雾多的茶园发生尤为严重。本文介绍了茶树炭疽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发生分布情况与病原种类、病原菌鉴定技术、发病及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为炭疽病的抗性茶树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引起艾蒿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5种杀菌剂对艾蒿叶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出的艾蒿叶斑病菌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室内毒力实验结果表明,抑菌率最高的药剂是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和25%戊唑醇药剂.病原菌的EC50值结果表明,艾蒿叶斑病菌对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和25%戊唑醇EC50值最小,分别是0.04 mg/mL和0.28 mg/mL,说明这两种药剂对艾蒿叶斑病菌的抑菌性最强,可以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的备选农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主茎叶片脉数变化规律与品种生态型分类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85年,我们在北京的小麦不同播期试验中,观察了主茎叶片上从基部到叶尖的平行叶脉数。发现25个品种的主茎前三片叶上的叶脉数呈等差级数增加。春型品种的主茎第4、5片叶上叶脉数比第3叶大幅度增加;冬型品种的主茎第4、5片叶上的叶脉数比第3片叶平缓增加。根据主茎第5叶和第3叶的叶脉差数,用最小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建立了品种生态型分类体系。在由10个生态型等级组成的连续等级系列中,冬性逐渐减弱,春性逐渐增强,对于任何一个品种,只要计数叶脉,就可判别它的生态型。  相似文献   

19.
山东小麦叶锈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锈菌可在自生麦苗越夏,并成为侵染秋苗的主要菌源,以秋苗潜育菌丝为主要越冬方式.春季发病重与越冬菌量大、最低温月温度较常年高、4月份气温回升早以及4~5月份雨量和雨露日多有关.通过1057份小麦品种抗性鉴定,鲁麦1、2、3、5、7、8号等品种综合抗性和丰产性均较好.适期晚播或用20%粉锈宁乳油亩用量50~100毫升防治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地果植株的叶部性状与主要土壤生态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在对野生地果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生态因子(水分、N、P、K、有机C)对地果叶部性状的影响。[结果]土壤含水量对地果单叶面积、叶片数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含水量上升,地果叶片变长、变宽,单叶面积增加而叶片数减少,茎节长度增加。土壤N和有机C含量对地果叶部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其中土壤N含量与叶片数量呈不显著负相关,与茎节长度呈不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地果具有耐贫瘠的特点。地果对土壤P的耐性较高,随土壤P量增加,单叶面积减小而叶片数量增加。地果对土壤K含量不敏感。[结论]该研究为人工栽培地果时土壤条件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