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8种苔草属植物种子发芽特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吉文丽  吉鑫淼  陈东燕  李卫忠 《草地学报》2009,17(6):834-836,840
莎草科苔草属(Carex)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属之一[1], 其适应性强、返青早、生长期长、根茎发达、耐践踏,既是理想的草坪草种,又是良好的牧草资源和环境保护植物[2,3]。但同时具有休眠严重、萌发困难等特点[4,5],使进一步开发利用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以28 种苔草属植物种子为对象,探讨了苔草属植物种子对恒温和变温、湿沙层积和干藏的发芽响应。通过对苔草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苔草种子发芽率,筛选发芽率高的苔草种类,也可以为种子发芽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6]。  相似文献   

2.
苔草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房丽宁  荣元平 《草地学报》1997,5(4):251-260
苔草种子具有很强的休眠特性,萌发率极低,故长期以来限制了苔草的大面积利用。本试验选择两种苔草种子,研究光照,温度,种(果)皮及激素等因素与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关系。测试种子休眠解除前后几种化学及结构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苔草种子的休眠虽与多种因素相关,但种子中的ABA是抑制萌发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3.
低温层积处理对4种苔草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京地区4种苔草(矮苔草、披针苔草、青绿苔草和涝峪苔草)的种子为材料,通过低温层积处理,测定了层积不同时间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内源激素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等指标,对苔草种子休眠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层积处理能够增加苔草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使矮苔草和披针苔草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从34%和40%提高到84%和81%,青绿苔草和涝峪苔草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从7.88和2.86提高到18.15和5.20;内源ABA含量较高是导致苔草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可溶性糖含量与种子发芽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赖草属牧草种子休眠与植物激素调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易津  李青丰 《草地学报》1997,5(2):93-100
赖草属牧草种子存在不同程度的休眠。作者探讨了植物内源激素对种子休眠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种子内萌发促进激素与抑制激素的比值对种子萌发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促进激素/抑制激素的比值较大时,种子解除休眠,提高萌发率。羊草与赖草种子不同部位的激素分析结果表明,萌发抑制部位主要是稃和胚乳,萌发抑制物主要是脱落酸。  相似文献   

5.
种子在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药用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及其解除方法并寻找适宜的萌发条件,对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尤为重要。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类型有生理休眠(PD)、形态休眠(MD)、生理形态休眠(MPD)、物理休眠(PY)和综合休眠(PY+PD),休眠解除方法有层积处理、变温处理、化学药剂浸种处理、机械碰撞种皮或将几种方法联合起来使用。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外源激素、酸碱环境和播种深度更利于种子的萌发与生长;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的内含物质含量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种子的物质基础可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及营养。对药用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及其解除方法、萌发特性、萌发过程中物质动态变化进行概述,可为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遇到的种子休眠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关于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遗传基础、种子休眠及其解除过程的分子机制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山西苔草品种资源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苔草属植物是我国植物区系组成的主要大属之一。从生物学特性的角度,综述山西苔草属植物分布分类特点,提出了适宜作为草坪开发利用的苔草属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7.
苔草属植物是我国植物区系组成的主要大属之一.从生物学特性的角度,综述山西苔草属植物分布分类特点,提出了适宜作为草坪开发利用的苔草属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休眠玉米种子内源激素的含量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元奇  冷亦峰  夏超  周树峰  兰海 《草业学报》2015,24(12):213-219
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个不同休眠性的玉米自交系鲜种子内源激素ZT、GA3、IAA和AB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分析了各种激素及其相互作用对玉米种子休眠的影响,为阐明玉米种子休眠机理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ZT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与种子休眠性呈负相关性,具有对种子萌发抑制物的拮抗作用;GA3具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功能,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必需的;IAA与休眠不具有相关性;ABA具有拮抗GA3的作用,诱导种子休眠,抑制萌发。种子的休眠是几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种子休眠程度与种子内起促进作用和起抑制作用的激素之间的比例密切相关。强休眠特性玉米自交系具有以下特征:ZT和GA3含量低,ABA含量高,ZT/ABA值与GA3/ABA值较小,各激素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9.
赵傲雪  张晓娟  刘慧慧  曾彦军 《草业科学》2016,33(11):2248-2253
以采集于甘肃省临泽县境内的芒颖大麦草(Hordeum jubatum)种子为材料,测定了种子的休眠率,并研究了去除种柄、预先冷冻、预先干热、硝酸钾(KNO_3)、赤霉素(GA3)、蒸馏水浸种和开水浸种7种处理方法破除休眠的效果。结果显示,参试种子的休眠率为73%~77%。预先冷冻、预先干热、KNO_3、GA3和蒸馏水浸种均能显著降低参试种子的休眠率(P0.05),但以预先冷冻和GA3溶液预湿发芽床两种处理的效果为最好。预先冷冻和GA3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2%、89%和39.80、42.99;平均萌发时间为最小值,分别为2.43和3.10d。去除种柄和开水浸种均未能有效破除种子休眠(P0.05)。综上分析认为,参试种子休眠属于轻度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10.
为破除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种子休眠,采用不同种子处理方法,测定各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明确解除种子休眠的有效途径。结果显示,1)解除种皮休眠:60℃蒸馏水浸泡种子24h,种子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26.32%、38%和32%;机械划破种皮,种子发芽率达到34%。2)解除胚生理休眠:-20、-20℃变温处理96h,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48%和46%;切除种子3/4胚乳,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58%和54%;用80mg·L-1赤霉素(GA3)水溶液浸泡种子24h,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54%和48%。3)解除种子综合休眠:采用变温+浸泡+GA3方法,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达到78%和76%。种子存在的萌发抑制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大于种皮不透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种子发芽高峰期集中于前2~5d,切除胚乳和GA3水溶液浸泡种子,发芽高峰期集中于前2~8d。  相似文献   

11.
18种苔草属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芳  白淑媛  董爱香  吴楠 《草业科学》2011,28(10):1825-1830
对从北京山区采集及外地引种驯化的扁杆苔草(Carex planiculmis)、尖嘴苔草(C.leiorhyncha)、披针苔草(C.lanceolata)、青绿苔草(C.breviculmis)、涝峪苔草(C.giraldiana)等18种苔草种子的形态特征、千粒重、发芽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8种苔草种子形态特征、千粒重、发芽率差异较大。翼果苔草(C.neurocarpa)、溪水苔草(C.forficula)、疏穗苔草(C.remotiuscula)种子明显小于其他种子,涝峪苔草种子体积最大,千粒重最高,达3.3 g;KT种子较大,发芽率最高,达94%;长嘴苔草(C.longerostrata)始发芽时间最早,但其持续发芽时间最长,发芽率63%;短鳞苔草(C.augustinowiczii)始发芽时间较早,持续发芽时间较短,但其发芽率较低;涝峪苔草、披针苔草、脚苔草(C.pediformis)、尖嘴苔草发芽率较高,均超过55%,但持续发芽时间较长;麻根苔草(C.arnellii)始终未发芽,异鳞苔草(C.heterolepis)、溪水苔草分别在第25天、第46天发芽后,发芽数一直没有增加,发芽极其困难。本研究结果可为鉴别苔草种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研究种子的萌发特性、选育优良苔草种质资源、提高推广应用力度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不同贮藏时间对牧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室温下贮藏不同时间的17个牧草品种,用常规发芽方法进行了萌发及休眠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种子在2个月内基本解除休眠,但不耐贮藏,贮藏5年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只有羽茅;豆科牧草种子休眠期比禾本科长,且耐贮藏,贮藏10年的种子多数仍具有一定发芽能力;其它科种子发芽率随贮藏时间的不同没有相应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以滇产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去除稃片、擦破种皮和去除种壳的机械方法处理种子,借助于吸水称重法和呼吸速率法检测种壳透性,并通过 MS 培养基离体培养检测种胚萌发性,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的种壳(含种皮)对其种子透水、透气均有很强的阻碍作用,种子萌发存在着种壳(含种皮)障碍;种胚(带胚乳)存在着休眠特性;其种子休眠属于综合性休眠。在种子收获60 d 后,种胚休眠开始释放,至180 d 释放完毕;在种子收获210 d 后,种壳已基本失去对种子萌发的束缚作用,其休眠期至少为210 d。  相似文献   

14.
以7种豆科牧草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罗马苜蓿(Medicago falcata)、准噶尔岩黄芪(Hedysarum songaricum)、山地岩黄芪(Hedysarum shandi)和小花红豆草(Onobrychis micrantha)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机械、热水和硫酸3种不同方法破除种子休眠,并对萌发种子所形成的幼苗进行连续15d的培养,以期研究不同方法对种子休眠的解除效应,探讨种子休眠的原因并寻求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这7种豆科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均属于物理性休眠,机械破损种皮和80℃热水处理5min均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萌发率(P0.05),且幼苗生长15d后株高和根长与处理前相比差异均不显著。硫酸处理因物种和处理时长不同而异,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以98%硫酸处理5min效果最好,此时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幼苗生长状况与处理前相比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荒漠区人工草地的种植与植被退化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俯仰臂形草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储存时间和浓硫酸处理的臂形草种子的发芽指标及电导率,结果表明,储存2年的俯仰臂形草种子可作为播种材料;浓硫酸处理15min能显著(P0.01)提高贝斯莉斯克俯仰臂形草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破除休眠的3号和深度休眠的4号种子不同部位的甲醇提取液对油菜籽的发芽试验表明,30%,50%和80%原提取液处理发芽势为0,当把提取液中甲醇蒸发提取后,4号胚和胚乳提取液处理油菜籽发芽势与CK无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甲醇会影响植物的发芽,休眠的俯仰臂形草种子存在发芽抑制物质,抑制物主要存在于种子的稃内。  相似文献   

16.
郁金香种子休眠特性及发芽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种子在常温条件下难以萌发,冷藏条件下萌发时间过长、萌发率过低、易发霉等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刺破种子、改善芽床等手段对发芽条件进行改进,探讨常温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显示,野生郁金香种子存在深度休眠现象,低温、激素处理、刺破种子、改善芽床等方法有助于解除休眠;光照、室温储藏对解除郁金香的休眠意义不大。在萌发过程中,郁金香种子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吸胀萌动期,且表现出明显的序次萌发现象。常温条件下,储藏6个月后的当年郁金香种子在4℃条件下冷藏15 d后,刺破种子,接种在质量浓度为0.5 mg/L的GA3培养基上持续光照,10 d后有种子萌发,30 d种子萌发率达25%,45 d时达50%,50 d后发芽率为95%,而同样条件下没刺破的种子发芽率极低。4℃、-10℃的冷藏温度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郁金香胶质状的胚乳对胚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刺破种子可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芽床对种子的萌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基的使用,既保证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营养物质供应,又使种子受到培养基中GA3的持续作用,而纸床往往因为污染而使种子过早终止发芽。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17种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种子大小和野外原位埋藏处理对种子萌发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并探讨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种群的生态适应策略及其更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埋藏处理降低了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短腺小米草(Euphrasia regelii)、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圆萼刺参(Morina chinensis)和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的种子萌发率,而增加了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和异针茅(Stipa aliena)的种子萌发率,显示了原位埋藏处理可以促进或打破某些物种的种子休眠;埋藏处理整体上降低了种子死亡率,尤其是麻花艽和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这表明埋藏处理有利于种子的存活,从而促进土壤种子库的形成;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和死亡率与种子大小无显著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原位埋藏可以改变植物种子的休眠程度并减小种子的死亡率,是促进土壤种子库形成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多年生根茎型优质禾本科饲草,也是东北松嫩盐碱化草地的建群植物,针对不同成熟度羊草种子对盐胁迫发芽响应在国内外未被涉及的现状,本研究以NaCl为盐胁迫处理液,设置4个胁迫浓度(50, 100, 200和400 mM)研究不同成熟度(盛花期后24, 29, 34和39 d)羊草种子对盐胁迫的发芽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的羊草种子同样表现出不同的耐盐性,盛花期后39 d的羊草种子活力最大,发芽率、发芽势、复萌率以及总发芽率均优于其余3个发育时期的种子。另外,盐胁迫下未萌发的羊草种子复萌率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羊草种子对高盐胁迫的生理适应策略,以休眠形式躲避不良环境,待土壤盐浓度降低时萌发出土。本研究可为羊草种子的发育与抗逆生理学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