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朱明忠 《植物保护》1994,20(3):12-12
用病斑高率估计水稻纹枯病损失的验证《植物保护》1990年第二期(郑重)介绍日本羽柴(1983)提出的水稻纹枯病损失估算公式:L=41.3x-826.2)xA/1000kg。指出在纹枯病发生期间,只要查病斑高率x(病斑离地面高度除以株高,以百分率表示)...  相似文献   

2.
花生纹枯病的防治花生纹枯病,是花生生长后期的一种重要病害。封垅后最易发生,以后渐扩展蔓延造成花生减产。感病的叶片,叶尖或叶缘出现暗褐色病斑,渐向内扩展,有时几个病斑合在一起,成为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当田间高温高湿时,几天内可蔓延全部叶片,叶片受害后像...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害病斑形状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周长面积法和曲线长度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桃细菌性穿孔病4种病害病斑形状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 ,病斑形状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复杂性可以用分形维数的大小来表示 ,形状愈复杂 ,分形维数愈大 ,反之则愈小。周长面积法所得的分形维数分别是水稻纹枯病1.3385 ,玉米大斑病1.3799,玉米小斑病1.1633,桃细菌性穿孔病1.0470。曲线长度法所得的分形维数依次为水稻纹枯病1.3084,玉米大斑病1.2919,玉米小斑病1.0223,桃细菌性穿孔病1.0561。同一种病害中不同病斑之间分形维数变化范围表明了单个病斑之间形状差异。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单个病斑或一类病斑分形维数的测算 ,但以周长面积法更好  相似文献   

4.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苯并噻二唑(B1H)诱发水稻产生对纹枯病的抗性。离体条件下,1.0mmol/L BTH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BTH叶面或灌根处理四叶一心期水稻幼苗,并将植株第2、3和4叶离体接种纹枯病菌,水稻叶片纹枯病病斑长度明显下降,BTH诱发苗期水稻产生抗性的最佳诱导期在处理后的3—5天,最佳浓度为0.1mmol/L,BTH灌根处理诱发抗性的效果较好。用BTH溶液叶面喷雾处理成株期水稻倒二叶后离体接种纹枯病菌,倒二叶、倒一叶和剑叶上病斑长度显著低于对照,最佳诱导期在处理后3—5天。用BTH处理苗期水稻第2叶或成株期倒二叶,可使未经处理的苗期水稻第3和4叶以及成株期水稻倒一叶和剑叶上纹枯病病斑长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胡德具 《植物保护》1987,13(4):54-55
席草纹枯病,又名云纹病,是席草的主要病害。本县4月中旬始见病株:叶鞘基部表面出现褪绿病斑,并逐渐扩大成长椭圆形,中央灰白色,病、健部交界处褐色或暗褐色。常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如云纹状。在多雨季节,发病率可直线上升。6月中旬席草分蘖终止,病株率增长减缓,但病部自叶鞘  相似文献   

6.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由于发生部位隐蔽,很容易错过防治适期,每年都造成较大的产量损失。小麦纹枯病前期的典型症状是在近土面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病斑。病斑长2~5mm,边缘褐色,中部灰白,有时破裂。后期在茎秆和叶鞘上形成云纹状病斑,轻则造成穗小、粒少、粒轻,重则形成死苗、白穗。小麦纹枯病的防治适期在拔节前病菌未侵入茎  相似文献   

7.
香蕉苗纹枯病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蕉苗纹枯病是香蕉试管苗在薄膜大棚内培育中的一种新病害。病害初期叶片或叶柄上出现一至多个水渍状退绿病斑,后扩大呈云纹状大斑,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随病斑扩大,叶片、叶柄、假茎枯烂,植株死亡。病部可见许多白色菌丝,菌核呈黑褐色,经分离鉴定,该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在PDA上生长很快,菌落初期无色,后变浅褐色,质地疏松,菌丝有隔,呈锐角分枝,分枝处明显缢缩。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4  
当前我国玉米大、小斑病已得到控制,但玉米茎腐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及病毒病等病害仍发生普遍,且日趋严重,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对上述病害生产上应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和提高栽培管理水平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麦纹枯病品种抗性鉴定技术及抗病资源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别用玉米粉-砂、麦粒和玉米秸秆作为小麦纹枯菌生长基质,培养获得小麦纹枯病菌接种物。土壤接种诱发试验表明,三种接种物在合适的接种强度下,均能有效诱发泪科纹枯病。据此建立的人工病围2对15份小麦产多年连续鉴定结果表明,病圃具有较稳定的发病率,表现为典型的尖眼点或云纹病斑。对我国主要冬麦区的1300份小麦品种资源、生产品种以及新育成品系进行了病圃鉴定,共筛选出抗纹枯病材料85份,包括菜籽黄、紫秆子、白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杂交水稻育种骨干亲本93-11、纹枯病重要抗源YSBR1及水稻重要基础研究的遗传转化材料Kitaake共3份重要水稻资源的稻瘟病抗谱及不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喷雾接种法,采用国际水稻稻瘟病抗性评价分级标准、致病率、病斑数量和病斑长度4个评价指标,分析了这3份重要水稻资源对36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结果表明这3份水稻资源材料的病情指数主要集中于4和5级,但针对不同的生理小种其致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93-11、YSBR1和Kitaake产生的病斑平均长度分别为0.56、0.54和0.66 cm,病斑平均数量分别为6.50、4.10和4.80个。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证明所采用的4个稻瘟病抗性评价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93-11、YSBR1和Kitaake均对多数稻瘟病生理小种表现出抗性,但抗谱各不相同,且采用的4个评价指标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系统观察与成熟期分病级测产相结合,对鄂北麦区当家小麦品种受小麦纹枯病为害后的产量损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北麦区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为病株率40%,病指17,防治适期为4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水稻纹枯病在鄞州地区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一般早稻重于晚稻,晚稻上以杂交品种发病较重.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据考查,当病斑局限于稻株基部叶鞘时,对产量的影响极小;病斑上升到倒三叶叶鞘,减产9%左右;病斑上升到倒二叶叶鞘,减产22%左右;病斑到剑叶叶鞘,减产34%左右;病斑上升到剑叶叶片,减产76%.严重时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对产量的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13.
伍明祥  吴娟 《植物医生》2003,16(4):12-13
水稻纹枯病是玉屏县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常年发生面积为 2 333hm2 次 ,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 5 .6 % ,为害损失粮食 5 5 .6万kg。因此 ,进一步掌握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 ,搞好预测预报 ,指导大面积的综合防治 ,是目前全县水稻生产中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1 发生规律全县一般在 7月 4日始见病斑 ,在 7月 19日前病情较为稳定 ,扩展较慢 ,病株多为 1级即始病期 ,7月 19日~ 8月 10日发病进入高峰期。这期间 ,田间病丛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上升较快。 7月 2 4日调查病丛率为 76 % ,病株率为 13.6 8% ,病情指数为2 .85。 8月 5日病丛率…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病情的分级标准,过去有关报道是参照水稻纹枯病的分级方法。然而,小麦纹枯病和水稻纹枯病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形成了不同的发病特点,导致产量损失也不相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小麦纹枯病分级标准的探讨和损失率测定。现将我们的调查研究结果和同行们商榷。一、分级标准小麦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相比,其发病方式有三个不同点:首先,是发病生育期不同,水稻纹枯病通常在秧苗移栽后(分蘖末期)见病,初病时普遍率低;而小麦纹枯病在麦子出苗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和纹枯病均为真菌性病害,在水稻后期为害严重,其中稻曲病主要为害稻穗,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一般田块病穗率5%~10%,最高田块病穗率40%以上[1],特别是病菌厚垣孢子污染的谷物可导致人畜中毒[2];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浙江桐乡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对2007—2019年病虫观测圃中纹枯病的系统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桐乡地区水稻纹枯病一般在7月上旬初见,7月中、下旬搁田可以抑制纹枯病的发生;8月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是纹枯病病丛率增加较快的时期。9月病丛率基本稳定,并在9月下旬略有下降。2009—2019年发病较重的田块纹枯病病丛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时间动态符合Logistic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7、0.989和0.975,p0.001)。对2009—2019年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与气象因子做回归分析发现,9月上旬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是影响稳定期病情指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改进的纹枯病菌接种法,对当前我国南方稻区17个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测定和分析了各材料的纹枯病病级(RD)、相对病斑高度(HR)及株高(HP)。通过试验,将17个骨干亲本分为抗病、中等抗病、中等感病和感病4种类型;筛选出了3个抗病亲本(明恢63、蜀恢527、广恢128)和3个中抗亲本(绵恢725、珍汕97B和协青早B);供试亲本的平均RD为4.78,平均HR为0.52;通过分析,发现纹枯病病级(RD)和相对病斑高度(HR)呈极显著正相关(y=8.373x+0.435,y=RD;x=HR)、株高和病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谢勇 《植物保护》1987,13(6):43-43
砂仁纹枯病一般从植株基部叶片先友病,然后逐渐向上部发展。初期病斑长椭圆形,草黄色,边缘褐色,后不断扩大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部枯死变灰白色。病害流行时,病斑呈水渍状灰绿色,无明显边缘,迅速愈合成一片。有时,其上可长出白色菌丝体,结成菌丝团,最后形成菌核。菌核附着于病部表面或落入土中越冬。  相似文献   

19.
缙云县茭白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结果表明,缙云县茭白病害主要有锈病、胡麻斑病、纹枯病等。导致病害流行的原因是温湿度因子、生态环境、施肥不合理及病菌抗药性变异。控制病害要重视农业防治,适期早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年小麦生长后期气候潮湿,江苏部分地区赤霉病或纹枯病流行成灾。小麦赤霉病,苏南未防治区病穗率高达30%~50%,往年小麦赤霉病罕见的淮北地区病穗率平均为5%~10%,严重田块达30%;小麦纹枯病,在淮北地区的部分田块枯白穗率高达70%以上。小麦病害综合治理示范区经受了考验,综防效果显著,病穗率控制在2%左右,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