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工厂化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养殖模式.在工厂化车间养殖条件下,共放养驼背鲈60 000尾、波纹唇鱼2 600尾,进行名贵海水鱼类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驼背鲈养殖成活率30.8%,波纹唇鱼养殖成活率81.9%.试验证实工厂化车间养殖系统可以用于名贵海水鱼类驼背鲈和渡纹唇鱼的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整海水养殖品种结构,扩大名优品种的放养量,提高鱼类质量和档次,2012年开展罗非鱼与大黄鱼池塘混养技术研究,探索海水池塘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结果表明:投放平均尾重60 g的罗非鱼1 450尾和平均体长6 cm的大黄鱼60尾,通过5个月的饲养,罗非鱼平均尾重600 g,最大个体1 000 g,成活率达96.6%,大黄鱼平均尾重54 g,最大个体72 g,成活率达88.3%。  相似文献   

3.
[目的]降低草鱼池塘养殖生产成本,提高池塘水体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益,增强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示范推广作用.[方法]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开展了草苗种、泥鳅池塘双主养模式养殖试验.[结果]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8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60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以及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2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75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产出投入比均较高.[结论]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2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75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更容易被养殖者接受,更容易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网箱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进行黄颡鱼网箱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试验放养14 000尾鱼种,共收获黄颡鱼13 681尾,平均规格243 g/尾,成活率97.7%,产量32.59 kg/m2,饵料系数1.46。净利润为36 626元,平均净利润为366.2元/m2,投入产出比1∶1.59。  相似文献   

5.
一、鳜鱼养殖1.鳜鱼夏花放养5月初,每亩放养3~4厘米的鳜鱼夏花2500尾。鳜鱼夏花经过1个多月的培育,成活率可达70%~78%,亩产6~8厘米规格的鱼种1500~2000尾。2.鳜鱼成鱼养殖(1)鱼种放养。每亩放养700~800尾鳜鱼鱼种,其余鱼种出售,适当补放一些小型底栖  相似文献   

6.
苏淡 《当代农业》2011,(8):39-39
一、鳜鱼养殖 1.鳜鱼夏花放养5月初,每亩放养3~4厘米的鳜鱼夏花2500尾。鳜鱼夏花经过1个多月的培育,成活率可达70%~78%,亩产6~8厘米规格的鱼种1500~2000尾。  相似文献   

7.
在温室大棚控温、循环水条件下,进行4个批次的大口黑鲈苗种培育,培育周期为27~33 d,水花苗种放养密度为4.2万~4.9万尾·m-3。经过3个阶段培育,在中期分养,分养后密度为2.0万~2.4万尾·m-3。4个批次累计放养苗种598万尾,收获241万尾,平均规格为2 650~2 880尾·kg-1,培育成活率37.0%~48.0%。温室大棚育苗可满足大口黑鲈早繁、反季节苗种培育生产需要,为规模化苗种培育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扩大名优品种放养量,提高鱼类质量和档次,2012年开展匙吻鲟网箱养殖技术研究。在水库中设置面积为25 m2的投饵网箱2口,投放体长23.5~25.0 cm的苗种2 000尾,经过7个月的饲养,成活率达87%,收获匙吻鲟2 819 kg,利润7.914万元。  相似文献   

9.
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扩大名优品种放养量,提高鱼类质量和档次,2012年开展匙吻鲟网箱养殖技术研究。在水库中设置面积为25 m2的投饵网箱2口,投放体长23.5~25.0 cm的苗种2 000尾,经过7个月的饲养,成活率达87%,收获匙吻鲟2 819 kg,利润7.914万元。  相似文献   

10.
在精养网箱外层设置大套箱,放养鲢、鳙鱼,能充分利用水体的浮游生物及精养网箱投饵散落外溢的饲料,降低养殖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2012年,在天生桥水库革步那弄水域实施2 704 m2(16箱)的鲢、鳙鱼套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院总共放养鱼种16 000尾,经过21个月的养殖,成活率达80%,总产成鱼24 320 kg,投入产出比为1:1.82。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高淳池塘生态养殖河蟹放养密度对平均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Y=215.15-0.007x(R2=0.962)(P<0.05);河蟹产量(Z)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Z=270.97 0.079x(R2=0.960)(P<0.05);河蟹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关系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根据市场对河蟹规格的需求,调整放养密度,达到养殖效益最大化。在幼蟹规格为120~140只/kg,成活率为75%左右,平均育成规格达到170 g/只以上,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目前最佳放养密度不宜超过6 000只/hm2。  相似文献   

12.
养殖密度对斑节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不同养殖密度对其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方法]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20、40、80、120、160屋/m^2(相当于20、40、80、120、160万尾/hm^2)的不同试验组,测定斑节对虾在试验条件下存活、生长及能量收支情况。[结果]20尾/m^2情况下对虾存活率最高,160尾/m^2最低,其他3个密度水平存活率差异不显著。湿重特定生长率除20尾/m^2外,随密度增加而下降,160尾/m^2最低。增重量(湿重)与密度的回归关系为:Y=-0.1954In(x)+1.4132(R^2=0.7268)。生长能占食物能的比例和密度的回归关系为y=-3.2836In(x)+30.5480(R^2=0.7865)。[结论]该研究从体重生长、能量收支及环境负荷角度探讨了不同养殖密度下斑节对虾生长情况,为斑节对虾的科学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健康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罗氏沼虾健康育苗的关键技术,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10年6月,在127.3m3水体中投放2700.00万尾罗氏沼虾幼体进行健康育苗试验,综合育苗幼体PCR病毒检测、控制适中育苗密度、加强水质调控、禁止使用抗生素等主要技术措施,培育23~27d。【结果】90%幼体变态,获得淡化虾苗1721.30万尾,单位水体产量13.50万尾/m3,平均育苗成活率为63.69%,平均运输成活率为86.0%。经检测,虾苗种质量达到罗氏沼虾苗种标准(DB45/T515-2008)的要求。【结论】采用健康育苗技术可有效提高罗氏沼虾苗质量及养殖成活率,其健康育苗技术主要包括:保持育苗水质良好、控制中等的育苗密度(15.00万尾/m2)、禁止使用抗生素、不滥用药物及防治育苗病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罗氏沼虾健康育苗的关键技术,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10年6月,在127.3 m3水体中投放2700.00万尾罗氏沼虾幼体进行健康育苗试验,综合育苗幼体PCR病毒检测、控制适中育苗密度、加强水质调控、禁止使用抗生素等主要技术措施,培育23~27 d。【结果】90%幼体变态,获得淡化虾苗1721.30万尾,单位水体产量13.50万尾/m3,平均育苗成活率为63.69%,平均运输成活率为86.0%。经检测,虾苗种质量达到罗氏沼虾苗种标准(DB45/T 515-2008)的要求。【结论】采用健康育苗技术可有效提高罗氏沼虾苗质量及养殖成活率,其健康育苗技术主要包括:保持育苗水质良好、控制中等的育苗密度(15.00万尾/m2)、禁止使用抗生素、不滥用药物及防治育苗病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置了5个养殖密度,分别为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尾/缸,经过70 d的养殖和观察,发现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的存活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密度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7.7%、94.25%、92.95%、91.45%和91.12%,肥满度为0.728~0.793,特定生长率平均值为3.11%,体质量变异系数为0.49%~18.73%.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稚鱼完全可以在较高的养殖密度下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6.
严峰  邱勇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30-17631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000 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149.O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2012年至2014年,每年利用两口池塘开展黄颡鱼夏花苗种培育技术试验,面积0.1~0.6 hm2,放养卵黄苗300~450万尾/hm2。试验结果表明:经25~30 d左右的培育,黄颡鱼成活率33%~52%,平均规格900~1 300尾/kg,饵料系数0.50~0.80,培育池面积小,黄颡鱼放养密度低,则成活率较高,出塘的规格较大,饵料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缩短缢蛏中间培育周期,快速培育大规格商品苗种,试验稚贝放养的适宜规格和密度,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250 m~2的露天大型水泥池培育稚贝,并混养少量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泥土厚度(3cm、6 cm),养殖密度对大、小2种规格稚贝的壳长、壳高、体质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底泥厚度影响稚贝体形的生长,规格越大所需底泥厚度越厚,大规格稚贝在6.0 cm和3.0 cm的壳长分别为20.25±0.03 mm、18.58±0.06 mm(P0.05)。大、小规格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1.83%±0.69%、65.74%±0.83%;养殖密度影响稚贝的生长速度,稚贝规格和养殖密度的综合效果显示,大规格稚贝(10万粒/kg、壳长0.890±0.024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0~1.5万粒/m~2;小规格稚贝(20万粒/kg、壳长0.488±0.035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3.0~5.0万粒/m~2。培育30 d后,14.4 kg大规格稚贝收获196.4 kg,96.6%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8.8 kg小规格稚贝收获苗种144.6 kg,68.4%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探究了稚贝在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的可行性,缩短了中间培育周期,能为缢蛏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供优质、健康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19.
小篷竹天然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新竹平均地径、株高及小篷竹的出笋率逐渐降低,密度在30 000~45 000株·hm-2时变化不大;小篷竹的出笋数、成竹数和成竹率先升高后下降,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时最高,且与30 000、60 000株·hm-2区组有极显著差异。综合而言,试验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适宜小篷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培育能源林的过程中,短轮伐期矮林(SRC)培育模式在生产力及环境上有着优良表现,并正受到各国关注,但不同栽植密度及经营方式对其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尚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本研究旨在探究在不进行后期人工水肥管理的情况下,2种杨树短轮伐期矮林的生长和生物量差异及其可持续性。  方法  本研究以种植在山东省高唐县的三倍体毛白杨B301(以下简称“B301”)和欧美杨107(以下简称“107”)为试验材料,以3种栽植密度(5 000、10 000、20 000株/hm2)和3种不同轮伐期(2、3、4年)为处理,历时6年,研究其存活率、离地22 cm处萌条直径(D22)、单株萌条数及各周期和6年间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结果  (1)2树种的存活率在2年轮伐期中较高,在栽植密度为20 000株/hm2时较低。存活率最高可达98.89%,处于B301中的2年轮伐期、10 000株/hm2栽植密度的第2次轮伐。经过6年的短轮伐管理后,2年与3年轮伐期所有处理的存活率均显著下降,B301的存活率保持在66%以上,107在58%以上。(2)2树种的D22与单株萌条数均在较小栽植密度下得到较大值,D22在较长的轮伐周期及第1次轮伐中较大,而单株萌条数在2年和3年的轮伐周期及后2次轮伐中较大。2树种D22均在4年轮伐期、5 000株/hm2、第1次轮伐的处理下最大,B301可达到5.83 cm,而107可达到7.32 cm。B301平均单株萌条数为1.10 ~ 5.52枝,107为1.14 ~ 9.55枝。107有更强的萌蘖能力。(3)华北地区以本试验条件所栽植短轮伐期矮林的生产力:单个轮伐周期内B301的年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36 ~ 13.42 t/(hm2·a),107为4.58 ~ 14.45 t/(hm2·a)。在6年时间内B301的单位面积年均生物量为5.10 ~ 9.95 t/(hm2·a),107则为6.22 ~ 10.69 t/(hm2·a);B301单位面积总生物量为30.63 ~ 59.68 t/hm2,107为37.32 ~ 64.17 t/hm2。  结论  (1)在未进行人工水养管理的情况下,2种杨树短轮伐期矮林在第1次轮伐时生产力最高,之后随轮伐次数增加生产力下降。(2)在该地区培育短轮伐期矮林,若要取得较高生产力,107整体上优于B301。(3)考虑到实际经营中栽植和管理成本,3年轮伐期、10 000株/hm2是这2种杨树较为适宜的轮伐期与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