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讨露地西兰花的NPK合理施用量,提出科学的施肥配比。在宁夏引黄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NPK供应水平对露地西兰花产量和地上部NPK吸收累积的影响,并评价了其肥料效率。结果表明:施用N、P肥对西兰花有显著增产作用,而施K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相对于N0和P0处理,增施N、P肥可分别提高23.6%~36.2%和7.6%~11.5%的经济产量。适当增施NPK肥能显著提高西兰花的地上部NPK养分累积。西兰花的肥料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都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每施用1 kg N、1 kg P2O5、1 kg K2O分别可生产50.9~184.7、89.3~369.1、53.9~220.2 kg西兰花经济产量,其随施肥量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西兰花经济产量与施N量(R2=0.886)、施P量(R2=0.906)和施K量(R2=0.794)都呈二次曲线关系。综合考虑蔬菜产量、养分累积和肥料效率,建议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西兰花的施肥量分别为N 189.8~200.0 kg/hm2、P2O5 79.8~86.8 kg/hm2和K2O 80.2~112.5 kg/hm2 ,其施肥配比为1:0.42~0.43:0.42~0.56。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验证和优化马铃薯的施肥指标体系,以标准的“3414”试验作为试验方案,同时增加“2水平+有机肥”处理,以常规高产马铃薯栽培施肥作对照处理,共设16个处理,对马铃薯植株农艺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各小区的马铃薯收获期植株农艺性状包括株高、生物鲜重、基茎粗、商品薯、商品率、理论产量、绿叶面积指数等显著差异,马铃薯理论产量与施肥量不成正比关系,最大差异高达129.30%,缺N的相对产量为69.88%,少施P的相对产量为112.16%,缺K的相对产量为95.79%,最佳施肥量为N、P、K配合为1:0.54:1.11(N=10.22、P=5.54;K=11.36)。试验结果还表明,试验区土壤中P含量已经较高,P的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不大,施肥的N、P、K三元二次方程为:Y=890.75+159.64N-74.68P+22.56K-4.96N2+6.73P2-0.01K2-2.53NP-2.20NK+2.02PK;按“3414”试验的结果,每公顷的最高施肥量为N:100.5 kg;P:52.2 kg;K:222.75 kg,这可为南方稻田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的“少P、追N、补K”施肥技术模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雷尊国  夏锦慧 《种子》2007,26(9):97-99
在贵州中部地区设置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配比方式对会-2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会-2产量影响显著,对经济效益无显著影响;施肥配比对会-2产量、商品薯率及经济效益都有极显著影响;增加种植密度、较高的钾肥和适量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会-2产量的形成;在试验条件下,A3B3处理[种植密度5000株/667m2,施肥配比N∶P2O5∶K2O=1∶0.5∶2(N10kg/667m2)]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其次为A2B3[种植密度4000株/667m2,施肥配比N∶P2O5∶K2O=1∶0.5∶2(N10kg/667m2)];产量、效益最低的处理是A1B2;合理的施肥配比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研究N、P、K不同施肥量及不同配比方式对瓜蒌产量的影响,为专用肥的研究奠定基础。采用"3414"肥效方案设计试验,测定每个施肥区组内瓜蒌产量,采用Excel 2010、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求其最大产量与相对应施肥量。结果,各施肥处理组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平均产量为26 446kg/hm~2,各处理组间变异系数为8.9%;采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得出瓜蒌最佳施肥量配比为:N 183kg/hm~2、P 565kg/hm~2、K270kg/hm~2,此时瓜蒌产量范围为27 424~30 258kg/hm~2。在对"3414"施肥效应进行三元二次方程模拟研究存在拟合不典型的情况时,采用一元二次效应模型也能较好研究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N、P、K作用效应分析,证明磷肥的作用效应最大,钾肥其次,氮肥最低;因此实际生产中应该增加P、K比例,减少N肥施用量,推荐施用比例为N∶P∶K=2∶6∶3。  相似文献   

5.
种植方式对 ‘迪糯 278’ 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适宜当地甜糯玉米高产栽培的优化组合,以‘迪糯27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肥水平(A1为金正大缓控施肥525 kg/hm2,A2为NPK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追肥尿素375 kg/hm2,A3为二铵300 kg/hm2、尿素300 kg/hm2、牛粪肥15000 kg/hm2)、种植密度(B1为45000株/hm2,B2为49500株/hm2,B3为52500株/hm2)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重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各自处理间的叶面积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种植密度一定的条件下,施肥处理对鲜穗重的影响依次为A1 >A2>A3;在施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种植密度对鲜穗重的影响依次为B1>B2>B3.单穗重与株高、叶面积、穗长、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产量与株高、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穗长、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位高、穗粗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对‘迪糯278’而言,种植密度49500株/hm2产量最高.施肥金正大缓控施肥525 kg/hm2效果最好,施肥NPK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追肥尿素375 kg/hm2效果次之,施肥二铵300 kg/hm2、尿素300 kg/hm2、牛粪肥15000 kg/hm2第三.处理组合对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A1B2、A2B2、A3B2、A1B1、A3B1、A2B1、A1B3、A3B3、A2B3.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N、P、K水平施肥处理对黑木相思苗期生长量变化的影响,选取长势一致的黑木相思组培苗作为试验材料,设9种不同N、P、K施肥量与配比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大部分施肥处理均优于对照组,长势最优的3个对照组中,处理8(N,P,K比例为6:8:3,3.4 g/株),处理9(N,P,K比例为1:2:1,4.8 g/株)及处理6(N,P,K比例为1:4:2,4.2g/株)的施肥处理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组,其中处理6地上生物量达9.69 g,总生物量达15.30 g,含水量达9.70 g,为最佳处理。正确的施肥配比有利于为黑木相思种苗培育、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施肥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Xinmu No.4)为材料,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比施肥对苜蓿的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中科学施肥提供参考数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产量、品质影响不同。N2P2K3组合的鲜草产量最高(83.62t.hm-2),N2P2K1次之,分别比N0P0K0(65.17t.hm-2)增产28.31%、20.42%。各处理叶、茎的粗蛋白含量均是第一茬较高;各处理、各茬次中的叶蛋白含量均高于茎,而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茎秆中含量;第一茬叶蛋白较高的是N2P2K0,为30.94%;三茬平均叶蛋白含量较高的是N1P2K2,为28.44%,N2P1K2次之,N2P2K2最低,为23.00%。综合分析认为,试验区2年生苜蓿的最佳施肥配比是N2P2K3组合,即120 kg.hm-2 尿素+90 kg.hm-2 过磷酸钙+90 kg.hm-2 硫酸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黔油20号在贵州低、中、高三种不同肥力地上种植在不同施肥配方下的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黔油20号在低、中、高三种肥力地上种植均以N、P、K、B配合施用产量最高;低、中肥力地上种植以N、P、B配合施用经济效益最好}高肥力地上种植以N、P、K、B配合施用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用量及其配比对杂交玉米新品种黔单21产量的影响,探索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和配施比例.结果表明:黔单21氮磷钾的最佳施肥量是N11.1 kg/667 m2,P2O57.5 kg/667 m2,K2O 7.5 kg/667 m2,产量达686.11kg/667m2,纯收入选641.80元/667m2.较不施肥处理、P2K2、N2P2、N2K2处理分别增产176.02%、50.88%、50.88%和25.33%.较不施肥、P2K2、N2P2、N2K2处理分别增收525.10、550.10、329.53、265.0元/667 m2.氮磷钾的增产增收效果从高到低的排列为:氮>钾>磷.  相似文献   

10.
平衡施肥对麻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置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L9(33)的麻竹肥料试验。其结果表明:(1)施肥对麻竹产量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氮、磷、钾增产的主次顺序为N>P>K。麻竹产量与施肥量回归方程y=84.30X1-86.44X2+152.15X3-0.229X12+0.947X1X2-0.769X22-0.736x1x3+0.953x32+17744(X1:施N量kg/hm2,X2:施P2O5量kg/hm2,X3:施K2O量kg/hm2,Y:产量kg/hm2),且差异达极显著;(2)最佳施肥配比N:P2O5:K=1:0.51:0.58,最大产量为44491.86kg/hm2,对应的年最大产量施肥量为N:228.71kg/hm2,P2O5:115.58kg/hm2,K2O:132.88kg/hm2;(3)施肥对笋中含N、P、K含量有显著影响;(4)施肥对笋中粗蛋白含量影响极显著,主次顺序:N>P>K。  相似文献   

11.
高肥力土壤氮钾配施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高肥力土壤氮钾配施对烟薯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N处理(0,45,90 kg/hm~2)和3个K_2O处理(0,75,150 kg/hm~2),共计9个氮钾组合处理,分别于收获期调查甘薯地上部性状,测定块根干鲜质量、Vc、淀粉、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Ca、Mg、Fe、Mn、Cu、Zn含量。结果表明:高肥力土壤上施用氮肥可增加甘薯蔓长、茎叶鲜质量、T/R值,并提高甘薯块根内蛋白质、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高肥力土壤上施用氮肥情况下,块根干鲜质量、淀粉和果糖含量有所降低。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块根干鲜质量、薯干率及淀粉和葡萄糖的含量;促进了甘薯对Mg的吸收,降低了甘薯对Ca的吸收。在氮钾互作条件下,甘薯分枝数、结薯数及Vc、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均有所提高;鲜薯产量与氮肥、钾肥的施用存在交互作用,即在不施N、施K_2O 150 kg/hm~2时,甘薯产量达到最高,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0 825.5 kg/hm~2,增幅为29.2%。同时在施N 90 kg/hm~2、不施K_2O时,甘薯产量最低,较不施肥处理减产1 435.5 kg/hm~2,降幅为3.9%。因此,在高肥力土壤,应不施或少施氮肥并配施适量钾肥以期获得鲜食型甘薯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产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北京褐潮土13年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制度夏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特性,主要结果:(1)长期N、P、K化肥配合(NPK处理)以及N、P、K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合施用(NPKM与NPKS处理),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表现稳定且持续高产;(2)长期N、P、K化肥非平衡施肥的处理(NP、N、NK、PK处理)以及不施肥的CK,夏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连年持续下降,植株矮小、瘦弱,甚至出现发育停滞现象。氮磷钾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元素,都会造成植株和籽粒发育障碍,影响生物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李龙  肖让  张永玲 《作物杂志》2022,38(5):111-31
为完善甘肃省张掖市制种玉米施肥体系,探究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氮、磷和钾肥利用率的提升效果及其对制种玉米生长与产量的调控效应,明确氮磷钾配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制种玉米为供试作物,地表滴灌为供水方式,设置配方缺氮(T1)、配方缺磷(T2)、配方缺钾(T3)、氮磷钾配方施肥(T4)、常规缺氮(T5)、常规缺磷(T6)、常规缺钾(T7)、常规施肥(T8)和不施肥(T9)9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T4与T8处理产量分别为7158.9和6638.9kg/hm2,显著高于相应的缺素施肥处理;T4处理水分利用率较T8处理提高7.33%(P<0.01),N、P、K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5.9%、67.3%和70.2%(P<0.05),经济效益提高9.94%,土壤养分综合指数提高20.00%。氮磷钾配方施肥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释放高产潜力,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为推荐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料不同配比对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小麦生长及产量均有促进作用。在施肥的六个处理中,处理2(N:P2O5:k2O=6:8:3)的小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优势,表现为小麦各生育时期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及籽粒含氮量较高,与产量有关的性状如: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及干粒重等得到明显改善,籽粒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42.6kg /hm2,增产率为18.8%,小麦品质也表现较好,蛋白总量高达804.7 kg/hm2。  相似文献   

15.
应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及红芸豆养分吸收状况。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红芸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以N2P1K1处理的红芸豆产量和产投比最高。施用氮、磷、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6.4%、8.6%和12.7%,对产量影响依次为:N>K>P。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99.0、140.6、108.0 kg/hm2。红芸豆生育期地力贡献率为75.7%,供试土壤肥力中等,施肥效果明显。合理施肥可促进红芸豆对N、P和K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黑麦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田间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配方施肥对黑麦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黑麦草产量,肥料配方1(每公顷施N450kg、P2O545kg、K2O90kg)和配方2(每公顷施N540kg、P2O5180kg、K2O360kg)鲜草产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26.78t/hm2)的3.7倍和4.1倍。配方施肥能显著提高黑麦草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配方1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5.2倍、2.0倍、3.3倍,配方2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5.8倍、2.5倍、4.0倍。在施肥状况下,黑麦草对养分的吸收比例为N:P2O5:K2O=1:0.25~0.28:1.01~1.08。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花生单粒精播适宜的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以‘花育22’为供试花生品种,设置3个氮肥水平(0 kg hm~(–2), N0; 60 kg hm~(–2), N1; 120 kg hm~(–2), N2), 3个种植密度(7.93万株hm~(–2), D1; 15.86万株hm~(–2),D2; 23.79万株hm~(–2), D3),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氮肥、密度及其互作对单粒精播花生根系形态、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氮肥对花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密度的影响显著。单株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系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1显著高于D2和D3, D2、D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位面积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系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D1显著低于D2和D3, D2、D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和密度互作对2019年收获期单位面积根长、根表面积的影响显著,与D1相比, N1处理下D3的增幅显著高于N0和N2处理。氮肥及氮肥与密度互作对植株性状的影响存在年度和时期间的差异,主茎叶片数、侧枝数和主茎第一节间粗随密度增加有降低趋势。氮肥对荚果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荚果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产量与根体积、根干重、主茎叶片数、主茎高及侧枝长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花生单粒精播适宜的氮肥(N)水平为60 kg hm~(-2),种植密度为18.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磷钾配合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郊地区于2003-2005年进行了紫花苜蓿配合施肥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为形状指标,测定并分析了不同磷钾肥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合施肥可显著提高苜蓿的产量(p<0.05),其中施肥处理6(45.8 kg/hm2P2O5和12.5 kg/hm2K2O)中对提高苜蓿产量的效果最为明显。2004年和2005年的鲜草产量分别为67900.5 kg/hm2和97320 kg/hm2,比对照增产19.3%和10.7%;干草产量分别为18870 kg/hm2和22999.5 kg/hm2,比对照增产22.9%和2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之间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利用氮肥和隔根模式技术优化间作作物种间关系,进一步发挥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以胡麻间作大豆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施氮(N0)和施15N 80 mg/kg(N80),根系完全分离(T1)、根系不分离(T2)、根系尼龙网分离(T3)3种隔根模式对胡麻/大豆间作优劣势和种间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胡麻干物质积累量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作大豆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N80显著高于N0处理。间作胡麻单株有效蒴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在N80T2处理下最大,其中,籽粒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高出41.94%~137.84%。间作大豆根瘤数为N0>N80,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均为N80T2处理最大,籽粒产量则为N80T3处理最大,但与N80T2处理差异不显著,较其他处理显著高出4.33%~13.99%。所有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2,N80T2时最大。不同施氮模式下,T2处理的种间竞争力表现为胡麻强于大豆(AF>0,CRF>1),T3处理则恰好相反(AF<0,CRF<1)。说明胡麻/大豆间作体系中施15N 80 mg/kg、根系不分离有利于协调胡麻和大豆种间关系,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20.
Brasisca Juncea , cv. Pusa Bold, and B. campestris , cv. Pusa Kalyani, were rais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N supply from 0–120 kg ha-1. The production profile of branches and pods thereon was measured, per unit area basis, throughout the crop ontogeny. At maturity, data on the yield contributing characters, viz. pod dry weight, pod number, seed number per pod, 1000 seed weight, seed wall ratio and seed yield in different order branches, was recorded.
The branching pattern and the number of pods produced on different order branches, in the two species, was favourably modified by the increasing levels of N supply. Primary and secondary branches contributed to the seed yield to an extent of 80 % of the total yield. Nitrogen treatmen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1000 seed weight. B. juncea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yield over B. campestris. N supply up to 120 kg ha -1 linearly increased seed yield in both the species. However, it exerted a negative effect too partitioning of assimilates from pod wall to seed.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rapeseed-mustard, grown under short winter-season environment with adequate soil moisture, has the potential for higher N-fertilizer optima exceeding 120 kg ha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