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鲜木薯抗性淀粉的制备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木薯抗性淀粉的含量,该研究以鲜木薯湿淀粉为原料,采用压热-酶法制备抗性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0%、压热时间80 min、压热温度120℃、耐热α-淀粉酶添加量1 U/g、耐热α-淀粉酶作用时间15.75 min,普鲁兰酶添加量0.83 U/g,普鲁兰酶作用时间5.86 h、超声波处理时间2 min。在此条件下抗性淀粉的质量分数是15.48%。电镜试验表明淀粉颗粒经压热-酶法处理后表面形态发生变化;X-射线衍射表明抗性淀粉的结晶类型为B型,结晶度增加;体外消化模拟试验表明:与原淀粉相比,抗性淀粉消化特性降低。该研究可为抗性淀粉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酶法制备玉米缓慢消化淀粉的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缓慢消化淀粉是一种新型功能性淀粉,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该文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酶控制降解技术及湿热-冷却技术制备缓慢消化淀粉,确定其优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普鲁兰酶用量9 U/g,酶作用时间7 h,淀粉乳浓度12.5%,热处理时间50 min,热处理温度110℃,储藏温度1℃,储藏时间2 d,烘干温度60℃,并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缓慢消化淀粉得率为27.33%。  相似文献   

3.
林杨  赵新淮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284-287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淀粉转化为抗性淀粉的得率,该文以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压热——冷却循环并结合酸水解处理,考察循环次数、酸种类、酸浓度与水解作用时间对抗性淀粉制备的影响,改进抗性淀粉的制备技术路线和一些条件参数,并对成品的一些性质进行表征分析。高直链玉米淀粉经过121℃压热20min——4℃冷却24h循环处理2次,再用0.1mol/L柠檬酸于室温下水解12h,抗性淀粉的得率可以达到39%;X-射线衍生图表明,所得到的成品中抗性淀粉是以B型晶体形式存在;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显示,抗性淀粉对热稳定,只有在较高温度下才会发生相转变。  相似文献   

4.
颗粒型抗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抗性淀粉含量,并获得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和最适工艺参数,该试验采用湿热处理、酶法处理以及酶法协同湿热处理3种方法改性高直链玉米淀粉(Hylon Ⅶ),分别得到抗性淀粉质量分数为51.5%、42.5%和55.1%的产品。异相酶法处理协同湿热处理可使抗性淀粉含量有所提高。淀粉经过3种方法处理后仍保持偏光十字和颗粒形貌,为颗粒型抗性淀粉;与原淀粉相比,适当的湿热处理和酶法处理可使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提高;X-射线衍射表明酶解处理和湿热处理没有改变淀粉的晶型,仍为“B”型晶型;差示扫描量热图谱表明抗性淀粉样品的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和焓值均升高。湿热处理和酶法处理可制备出热稳定性好的颗粒型抗性淀粉。  相似文献   

5.
青稞慢消化淀粉酶法制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酶解处理对青稞慢消化淀粉含量的影响,以青稞淀粉为原料,分别以α-淀粉酶法,β-淀粉酶法,转葡糖苷酶协同α-淀粉酶处理法,转葡糖苷酶协同β-淀粉酶处理法等4种方法制备慢消化淀粉(SDS),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方案。结果表明,制备SDS的最佳方法为转葡糖苷酶协同β-淀粉酶处理法,具体处理条件为:β-淀粉酶的添加量0.032%,转葡糖苷酶的添加量0.192%,酶解时间8h,冷藏回生时间5d,淀粉乳浓度15%。此条件下制备的SDS含量为32.53%。本研究结果为青稞慢性消化淀粉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粉条中添加紫薯全粉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对于改善居民膳食营养、丰富淀粉制品种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OAC相关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式热量扫描、膨胀势、溶解度、回生速率等评估紫薯全粉添加量(0%、5%、8%、10%、12%、15%)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并对紫薯粉条的质构及烹煮性质等进行了测定。随着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甘薯淀粉膨胀势、溶解度、回生特性和a*值显著提高,凝胶强度、黏度和亮度显著降低,热特性发生显著改变。甘薯粉条的亮度、质构性质、烹煮性质都随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影响显著,且在紫薯全粉添加量为12%时甘薯粉条品质较好。本研究为甘薯营养粉条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大米抗性淀粉制备工艺优化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宜糖米是新型高直链淀粉的大米品种,具有开发高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产品的潜力。该文采用响应面分析优化压热法制备宜糖米 RS 条件,通过碘吸收曲线、红外光谱、平均聚合度、扫描电镜、性质检测分析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淀粉质量分数31%、pH值5.8、压热时间50 min(压强0.1 MPa)、冷藏时间15 h,此时RS得率达到20.1%。特性分析表明,宜糖米RS主要是以短直链淀粉为主体,分子量分布比较集中,淀粉颗粒表面为多孔状的结构,使得持水力高于其他常见RS和膳食纤维。研究结果为RS的研究提供技术方法的参考,同时促进宜糖米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北省甘薯集中产区“一窝红”和“卢选1号”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甘薯品种,在不同收获时间甘薯淀粉亩产量的试验测定,确定出该区甘薯用来制取淀粉的最佳收获时间。同时,为在甘薯最佳收获时间内制取淀粉,提高甘薯淀粉的亩产量,研究设计了适合甘薯集中产区的6SF-20型薯类磨浆分离机。该机的淀粉分离率为96.4%,淀粉提取率为9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
1选择原料 甘薯因品种不同,淀粉含量差距甚大,约在10%-30%之间。因此,供制淀粉的甘薯必须选用含淀粉量高的品种,而且贮藏期不得超过90天,否则因淀粉转化而影响得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超声处理对糯米和非糯米淀粉颗粒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影响,改善稻米淀粉的品质,本试验以糯稻(Y26)、非糯稻(Y9)淀粉为材料,对其进行超声处理,分析处理后淀粉的结构热力学性质及消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淀粉经超声处理后各性质变化趋势相似,淀粉颗粒表面产生凹陷、直链淀粉含量升高、结晶度下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1 047 cm-1/1 022 cm-1比值先增加后降低,弹性模量(G')降低,凝胶强度减弱,糊化终止温度与起始温度之差(Tc-To)减小,快速消化淀粉(RDS)和抗性淀粉(RS)含量增加,但两种淀粉的变化程度有一定差异。本研究初步奠定了生产中根据对淀粉性质的需求来确定合适超声处理条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的制备工艺及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铃薯原淀粉在水相体系、碱性条件下与醋酸酐作用,生成马铃薯淀粉醋酸酯,然后与交联剂进行交联反应,得到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和交联剂用量等条件,得出制取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35℃,pH值11,反应时间2 h,交联剂用量2%。所制取的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较原淀粉在糊液黏度的稳定性、抗老化性、抗分离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分析和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高淀粉玉米吉单535和普通玉米军单8号子粒糖分与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N 0~200 kg/hm2之间,两品种玉米子粒淀粉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过量施氮则淀粉含量降低。灌浆期吉单535子粒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高于军单8号,适量施氮使子粒灌浆期保持较高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有利于淀粉合成。高淀粉玉米在成熟期淀粉粒充满了细胞,大小均匀,排列有序;普通玉米的淀粉粒则没有充满细胞,大小不一,排列混乱。适宜施氮下淀粉粒大小较为均匀,淀粉粒之间挤压轻微,而过量施氮下淀粉粒相互挤压成多面体状。  相似文献   

13.
玉米淀粉制备双醛淀粉的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双醛淀粉用途广泛,但在国内几乎没有生产和应用。文中对双醛淀粉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制备双醛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所选参数下,高碘酸钠氧化淀粉时,高碘酸钠应稍过量;NaIO4/Starch摩尔比=1.1/1;NaIO4浓度为0.7 M;反应温度35~40℃;反应时间控制在3 h;pH值在1.2~1.5为好;所得产品中淀粉的醛基含量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4.
藻蓝蛋白是螺旋藻中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蛋白,初步发现其具有明显促进玉米淀粉回生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其促进玉米淀粉回生的机理,该文将1%和10%藻蓝蛋白及其水解物添加至玉米直链、支链及其混合淀粉中,测定其对淀粉回生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红外和固体核磁分析藻蓝蛋白及其水解物促进玉米淀粉回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1.0%藻蓝蛋白对直链淀粉回生率没有影响,使支链淀粉回生率提高了61.4%;而添加量为10%的藻蓝蛋白使直链淀粉回生率提高了60.4%,使支链淀粉回生率提高了69.6%。藻蓝蛋白水解肽低的添加量(1.0%)对玉米直链的回生率影响不显著,但使支链淀粉的回生提高了28.1%;水解肽高添加量(10.0%)使玉米直链淀粉的回生率提高了184.7%,使玉米支链淀粉的回生率提高了47.0%。紫外可见扫描显示碱性蛋白酶水解可使处于藻蓝蛋白结构中心的藻蓝素外露出来。X射线结果表明藻蓝蛋白与玉米直链支链淀粉混合回生后分别产生一个衍射角为2θ为16.44o、16.60o尖锐衍射峰。差热结果显示,藻蓝蛋白与玉米支链淀粉混合、藻蓝蛋白水解物与玉米直链淀粉混合后,所得回生淀粉均失去结晶峰,而出现唯一重结晶峰。红外和~(13)C固体核磁结果表明,藻蓝蛋白通过精氨酸氨基与玉米支链淀粉还原端醛基形成氢键,利用藻蓝蛋白中疏水性氨基酸驱离玉米支链淀粉侧链末端水分子,促使支链淀粉末端双螺旋解旋,加快了支链淀粉末端链间氢键形成,提高了其回生率;而藻蓝蛋白水解物中半胱氨酸巯基和玉米直链淀粉还原端醛基在与直链淀粉混合回生过程形成氢键,通过分子甩动使直链淀粉双螺旋解开,大大促进了玉米直链淀粉间形成氢键,提高了其回生率。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提高玉米淀粉回生率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甘薯淀粉组分、物化及粉条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品种甘薯淀粉特性与其粉条品质的关系,本研究选用济薯25、济薯26以及商薯19共3个品种于丘陵山地进行试验,收获后进行块根干物质含量、产量测定以及淀粉分离,分析淀粉组分、老化和糊化特性,并对粉条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济薯25的薯千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且3个品种的淀粉结晶结构、形态相似.3...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of growth condi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barley starch were studied with the two‐rowed malting barley cultivars “Kustaa”; and “Kymppi”; field‐grown in Finland during a cold summer and a normal summer. In both cultivars, the growth conditions had an effect on the composition and gelatinization behaviour of both small and large granules. In the starches from the cold summer, the lipid content and gelatinization peak temperatures were lower, the gelatinized starch also being more easily hydrolysed by alpha‐amylase.  相似文献   

17.
振动式超微粉碎处理时间对绿豆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研究振动式超微粉碎处理时间对绿豆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提高淀粉类制品中抗性淀粉的含量,该文以绿豆淀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式超微粉碎处理,研究了处理时间对样品的粒度分布、结晶度、溶解度、膨润力、凝沉性、老化值及提高抗性淀粉形成等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振动式超微粉碎处理时间的延长,绿豆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中位径(D50)和粒径分布的离散度增大,比表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淀粉晶体的有序化程度降低,无定形化程度逐渐增强;在同一温度下,样品的溶解度大幅增加,同一处理时间的绿豆淀粉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低温膨润力随处理的时间延长而增加,高温膨润力随处理的时间延长而降低,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温度对膨润力的影响逐渐减小;绿豆淀粉糊的凝沉程度变高、凝沉速度变快,超微处理20 min可明显提高绿豆淀粉的老化程度,对提高抗性淀粉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该研究为绿豆抗性淀粉的生产、提高绿豆淀粉制品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工艺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