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作为寄主鱼,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过程、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背瘤丽蚌钩介幼虫在黄颡鱼的鳃丝、鳍条或须上均能完成变态发育。在水温(25±1)℃时,寄生期为8 d。钩介幼虫腹缘先与寄主鱼体表组织接触,寄生后5 h,大部分被鱼体组织包裹;第2天,内幼虫足丝消失,钩介幼虫全部被包在包囊中;随着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进行,其壳颜色逐渐加深;第7天,变成黑色不透明,并有少量钩介幼虫变态为稚蚌;第8天,稚蚌脱落达到高峰期;第9天,稚蚌全部脱落。在寄生阶段,钩介幼虫壳长、壳高和铰合部长未发生显著变化。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8℃,有效积温为100.2℃.d。  相似文献   

2.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鳃盖及体侧。每1尾滇池金线鲃的鳃内大约可寄生140个钩介幼虫。在整个鱼体上的平均寄生量为194个/尾,单位体长的寄生数量为28.6个/cm。二次寄生时,在寄生部位上没有变化,但在寄生数量上,除鳃丝上的寄生数量没有减少外,其它部位上的寄生数量均有显著的减少。本研究选用土著鱼类作为贝类的寄生性鱼类,为研究土著鱼类在贝类繁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珍稀物种的保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5种寄主鱼体寄生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长时间寄苗还是短时间寄苗,黄颡鱼和草鱼的寄苗量都明显高于鲢、鳙和鲫。提高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寄主鱼的寄苗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寄苗时间,寄主鱼的寄苗量未见显著提高。黄颡鱼和草鱼的稚蚌脱苗率显著高于鲢、鳙和鲫,寄生在鲢、鳙和鲫鳃上的钩介幼虫约80%未发育至稚蚌便提前脱落。不论在寄苗量方面,还是在稚蚌脱苗率方面,黄颡鱼和草鱼均是三角帆蚌钩介幼虫的最佳寄主。  相似文献   

4.
提高三角帆蚌幼蚌成活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锦春  王鸿泰 《淡水渔业》1990,(2):20-23,26
按本规范操作,亲蚌能及时,同步成熟;钩介幼虫的寄生率一般在50%左右;宿主鱼的成活率在50~80%;钩介幼虫寄生阶段发育到体长1厘米幼蚌阶段的实际成活率为31%左右;越冬幼蚌的成活率为95%以上;越冬后2厘米左右的幼蚌培育到可做手术规格的幼蚌的成活率85.97~96.99%(可做手术者31~83%)。  相似文献   

5.
用食盐加青霉素治愈黄颡鱼急性水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4月 22日,本地一养殖户暂养的黄颡鱼,暴发急性水霉病,一天内死亡黄颡鱼 1000公斤以上,损失惨重,黄颡鱼是供钩介幼虫寄生用的,如不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河蚌育苗生产。河蚌育苗于 4月 20日开始。   一、症状   (1)已死亡的 1000多公斤鱼体表长满水霉,全身象裹着旧棉絮一样。   (2)网箱内尚有 4000多公斤存活的黄颡鱼,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霉感染。   (3)镜检:鳃、肠道、皮肤均未见有其他寄生虫寄生,并未发现有其他鱼病现象。   二、发生原因   (1)黄颡鱼自去年年底收购,放于网箱内暂养,供春末夏初钩介幼虫寄生用,…  相似文献   

6.
蚌的人工繁育暨育珠操作技术规程(二)三、采苗1.时间:力争抓早繁,以4月下旬─—5月中旬为好。2.繁殖雌亲蚌:在亲蚌池中选取钩介幼虫发育成熟的种蚌─—针刺外绍腔见钩介幼虫足丝粘连,用5—10倍的放大镜镜检钩介幼虫双壳不停地合张。3.寄生鱼:每只雌亲蚌...  相似文献   

7.
<正> 1 症状与危害 瓣鳃纲中一些蚌类的钩介幼虫用长而具有粘性的足丝和钩子附着在鱼体上,通常在鱼的鳃、口、鳍条以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色素渐消退,并逐渐将幼虫包围在里面,形成包囊。较大的鱼体寄生几十个钩介幼虫,一般影响不大,但对饲养5、6天的鱼苗和体长1.  相似文献   

8.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  相似文献   

9.
卞伟 《内陆水产》2001,26(10):22-23
每年4~6月为三角帆蚌的最佳繁殖季节,雌蚌将成熟的卵球输送到外鳃瓣的鳃丝间隙中,再将雄蚌释放在水体中的精子随呼吸水流纳入外套腔被外鳃瓣滤取,并与待留在鳃丝间隙中的卵球受精。受精卵即滞留在鳃丝间隙中进行胚胎发育。当胚胎发育至钩介幼虫时,雌蚌将成熟的钩介幼虫排放到水体中钩介幼虫遇到鱼体便寄生在鱼鳃和鱼鳍上营寄生生活变态完毕形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下来,落入泥底中营独立的埋栖生活。1亲蚌的选择与培育1.1亲蚌雌雄鉴别1雄蚌较狭长,后端较尖,雌蚌体厚,后端较圆2雌蚌的内脏团丰满、色深,雄蚌则小而呈…  相似文献   

10.
<正>钩介幼虫病是淡水鱼苗夏花培育阶段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几年在淡水鱼疾病防控过程中多次遇到给鱼苗造成死亡的病例,在湖北、湖南草鱼夏花培育,珠三角的河魨、加州鲈、生鱼和北方鲤鱼鱼苗培育都造成了较大的危害。下面把钩介幼虫的生物学特点、对鱼苗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供大家参考。1钩介幼虫的生物学特点钩介幼虫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的淡水蚌类特有的幼虫。蚌类一般为雌雄异体,性成熟季节雄性个体将精子排入水中,随  相似文献   

11.
第三讲幼蚌的培育育珠蚌的钩介幼虫寄生到寄主鱼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脱落寄生,变成幼蚌,在池底营底栖生活,进入幼蚌的培育阶段。这一阶段在河蚌育珠过程中往往易被忽视,实际是十分重要的一段,它关系到今后育珠生产的养殖周期、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在育蛛  相似文献   

12.
钩介幼虫是鱼苗培育阶段的病害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钩介幼虫对鱼苗的危害性及有否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85年4月25日至1985年6月14日做了感染试验及药物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3.
敌百虫(C_4H_8O_4C_(13)P)属有机磷酯类化合物,是高效、低毒及低残留的有效杀虫剂。从六十年代替代高效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以来,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鱼体内外寄生的吸虫、线虫、棘头虫,以及危害鱼苗、鱼卵的枝角类、桡足类、蚌钩介幼虫和水蜈蚣等均有良好的疗效,可以说为渔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就借助敌百虫对脊椎动物的低毒性、低残留的特征,增加了用药量和扩大了使用范围,有些甚至发展到滥用敌百虫的地步,致使敌百虫的负效应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在: 1.使用剂量越来越大。由于长期、反复使用敌百虫,病虫已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施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寻三角帆蚌胚胎体外培养方法,本实验以解剖获得的雌雄配子为材料,使用与三角帆蚌体液等渗的平衡盐溶液(BSS)进行人工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观察各阶段胚胎的形态特征,并分析计算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5±1)℃的BSS培养条件下,受精卵发育至第二极体排放、二细胞期、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十六细胞期和桑葚期的时间分别为1.8、2.8、5.6、10.5、13.9和17.3 h,胚胎最长发育至桑葚期后停止发育。另外,池塘平均水温分别为26.5、28.1和29.2℃时,三角帆蚌胚胎发育至成熟钩介幼虫分别需要10、9和8 d,计算得出三角帆蚌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4.81℃,根据生物学零度计算胚胎发育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成熟钩介幼虫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95、25.99、42.27、69.21和118.14℃×d。研究结果初步尝试对三角帆蚌受精卵进行体外培养,并根据胚胎发育水温和时间获得三角帆蚌早期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可为突破三角帆蚌全人工繁育技术奠定基础,对淡水贝类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高寄苗阶段黄颡鱼成活率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淡水珍珠养殖产业的发展,对蚌苗的需求日益提高。三角帆蚌规模化育苗技术已经突破,但蚌苗生产仍然利用宿主鱼人工采集钩介幼虫,待其变态成稚蚌时从寄主鱼  相似文献   

16.
三角帆蚌繁殖中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繁殖帆蚌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出现母蚌怀卵量少、钩介幼虫附着率和成活率及稚蚌成活率低等不理想现象。为了探讨提高母蚌怀卵量、采苗率及幼虫、稚蚌成活率,为珍珠养殖提供量多、质好、成长快的蚌,本人在总结近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及幼蚌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帆蚌排放钩介幼虫(以下简称排卵)的水温为15~30℃范围内,以18—25℃为排卵盛期。从时间上说,4月中旬即有少量三角帆蚌达到性成熟。5月下旬到6月中旬.三角帆蚌大批达到性成熟。直到8月,仍有性成熟母蚌继续排卵。在环境条件较好、母蚌体质健壮的情况下,三角帆蚌可以在一年中数次排卵,一般可排放3—4次,少数可排卵7—8次之多.  相似文献   

18.
单殖吸虫是体型较小的寄生虫。其种类很多,除少数种类营腔寄生(口腔、鼻腔、膀胱)以外,绝大多数寄生在鱼类的体表、鳍条和鳃上。单殖吸虫的幼虫发育,不需经过变态和无性繁殖,也没有中间宿主,而直接发育为成虫。由于单殖吸虫寄生在体表和鳃上,用它的附着器官(钩子和铗子等)钩住鳃丝,破坏鳃组织,刺激鳃细胞分泌过多  相似文献   

19.
正引起斑点叉尾鮰出现"白点病"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小瓜虫寄生和蠕虫幼虫寄生。一、小瓜虫寄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和观赏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严重时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色的胞囊,故有"白点病"之称(图见彩中插2)。由于小瓜虫没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绝大多数淡水鱼类受其危害。目前,小瓜虫病不仅给鲤、斑点叉尾鮰、鳗鲡和罗非鱼等所  相似文献   

20.
利用鳙附苗繁殖三角帆蚌成本低效益高利用编作为繁殖三角帆蚌时钩介幼虫的寄主,从理论上讲并不奇怪,但要确保附苗后鳙的成活率、获取大量小蚌,困难较大。我场有养殖面积510亩,自1986年建场以来,一直以繁蚌接珠为当家产品,并不断地探索、实践,特别是近二、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