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汉时期农商对立观念,本质上源于官私之间的利益冲突,它掩盖了重农政策贯彻中的真正矛盾,并对秦汉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谢瑞东 《农业考古》2006,1(6):24-27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开始实施“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局面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是在矛盾统一之中发展形成的.这一小农经济政策,对中国后世的国民意识、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代“重农抑商”的问题,我们从献中看到,“重农抑商”思想指导下的经济政策执行得并不彻底。此外,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本身以及秦朝积极的经济政策都使他无法做到真正的抑商。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搞好农业的重要性。本文简述了重农政策的重要性,概括了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重农政策。  相似文献   

5.
秦汉一统后的政府皆面临着如何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问题,其中以维持社会稳定为最。与秦不同,西汉政府首先将重农思想的重心放在安抚农民之上,而非税赋收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农业政策转向;汉武帝末年及汉成帝年间西汉政府又开展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实践。其对重农思想重心的重新解读使农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并形成以"农民"为中心的新的"上农"理念;牛耕、代田法、区种法、农事性水利等技术措施的地域推广和历史延续为东汉魏晋大地主庄园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协助农业这种产业模式向黄河上游扩张,在地理和经济方面扩充了农业产业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6.
张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472-8473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重农抑商"政策是其变法重要内容之一,后世对该政策褒贬不一,因此有必要从商鞅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出发,进行客观分析,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重农抑商"自商鞅时提出,几近延续到封建王朝彻底灭亡,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重农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国有史以来一直贯彻的主流经济指导思想。但是抑商却并非如此,抑商之说开始于战国,其后在漫长的中国帝制时代里,除了一些特殊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里,统治者是在不断调整商业政策。  相似文献   

8.
一、重农抑商法律的肇始考察中国历史,尽管学者在反思春秋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否真正实行过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春秋以前不存在本末之说和重农抑商的思想则是可以确定的。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中国北方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出了这类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文化根源—“重农轻牧”思想。并指出“重农轻牧”思想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部分,长期以来通过影响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导向、民众的思想意识以及土地利用行为而导致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对重农抑商政策持否定态度这一情况,提出不同的见解。文中引用管仲、李悝、商鞅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理论,说明重农抑商主张的提出与逐步完善,是从我国当时具体的国情出发,反映了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经济规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经济曾起过调节和促进作用。文章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涵义作了进一步明确的解释,强调其实质是重视农业,限制商业的过头发展,以保证农工商各业的比例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义勇  王云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504-15505
阐述了清代推行的重农政策、移民垦荒、修建避暑山庄等几个方面对滦河流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清代农业政策奠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思想雏形。对其后农业应用与开发和重视农业基础地位都产生了持续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封建经济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历代统治者奉行不替的传统政策,是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因为这一政策及其反映的思想占统治地位,在每一个时代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基础,保障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防止商人的商业活动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动荡,历朝统治者皆以重农为国策,辅以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13.
曾有学者撰文说: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这样的尴尬:人们越是“重农”,农民就越是倒霉。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越是重农.农民越倒霉?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问题。难道我们不该重农吗?不是!难道我们重农错了地方.似乎也不是。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谭子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990-9992
强农惠农是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强农必先重农,重农必先惠农,惠农方能稳农,真正做强农业。  相似文献   

15.
传统“重农”政策面临的三大转变温锐中国自古有"重农"的传统。新中国建立后,重视农业更是置于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地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上。然而,历史与现实的情况并不尽人意。正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最近所说:重视农业的问题"中央反复强调",但这个...  相似文献   

16.
《中国畜禽种业》2011,7(10):152-152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是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在2005年出台.政策并实施以来,中央财政一方面逐年加大奖励力度.一方面不断完善奖励机制。2010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约210亿元,奖励县数达到1000多个。  相似文献   

17.
涂平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00-11302
在总结先秦诸子重农思想的基础上,认为荀子是先秦重农思想的集大成者。从3个方面对荀子重农思想做了阐述,最后指出了荀子重农思想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农业经济具有重农传统、规模经营、专业化分工及产能过剩等特点。美国农业政策主要有财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等。美国农业政策既有政府财政负担重、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及对农民生产不利等消极影响,也有利于扩大出口、政策及法律导向和化解农业风险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历来就有重农的思想传统。元代,蒙古族统一中国后,也制订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并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宣教。《豳风·七月》因其"陈稼穑之艰难,叙农桑之节序"的诗义,在元代重农的历史背景下,成为元代画家热衷的题材,赵孟頫、塔失不花、陈琳等人均绘有《豳风图》。元代统治者借《豳风图》以传达重农、劝农、恤农的意志,并用以教育皇位继承人。元代《豳风图》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元朝廷对农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豳风·七月》的解读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统治者多施以重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民以食为天"。时山东地区农业粮食作物的种类如何,其种植条件、状况和分布范围如何,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当今齐鲁之地的农业发展,不无借鉴。一、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