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6种消毒剂对养殖海水中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使用不同浓度梯度的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福尔马林、富氯、漂粉精和次氯酸钠等6种消毒剂对养殖海水进行处理,测定不同时间段细菌的杀灭率。[结果]0.50~1.00 mg/L的二溴海因对细菌无明显的杀灭效果;0.50~1.00 mg/L的聚维酮碘对细菌在3和6 h的杀灭率为24.50%~44.30%,其他浓度的聚维酮碘对细菌的杀灭药效较二溴海因持久,说明聚维酮碘的杀菌效果强于二溴海因;仅5.00 mg/L的福尔马林在12 h的杀灭率略高于二溴海因,相同浓度的二溴海因对细菌的药效要强于福尔马林;漂粉精在12 h对细菌无杀灭效果;2.50 mg/L富氯在1 h对细菌的杀灭率为99.90%,说明富氯对细菌的药效强于漂粉精;各浓度的次氯酸钠对细菌的药效都强于富氯。仅5.00和10.00 mg/L聚维酮碘对细菌的杀灭效果低于相同浓度的二溴海因和福尔马林。[结论]6种消毒剂的杀菌效果依次为福尔马林二溴海因聚维酮碘漂粉精富氯次氯酸钠,而其杀灭弧菌的效果依次为聚维酮碘福尔马林二溴海因漂粉精富氯次氯酸钠,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强于非含氯消毒剂。  相似文献   

2.
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方法探讨了在水温(20.1±1.5)℃、pH(8.01±0.12)、溶氧(5.1±0.9)mg/L条件下,敌百虫、车轮特宁、二溴海因、甲醛等4种鱼药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鱼苗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4种药物中敌百虫的96h半致死浓度最低,为0.473mg/L;甲醛的96h半致死浓度最高,为37.565mg/L。4种药物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敌百虫二溴海因车轮特宁甲醛。4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分别为敌百虫0.128mg/L,车轮特宁0.886mg/L,二溴海因1.011mg/L,甲醛7.531mg/L。该结果表明:4种药物中,敌百虫和甲醛安全浓度低于常规用量,在生产中慎用;二溴海因与车轮特宁安全浓度高于常规用量,可在生产中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戊二醛、二溴海因、蛋氨酸碘和次氯酸钙等4种消毒剂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幼贝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次氯酸钙二溴海因蛋氨酸碘戊二醛,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3.05、27.49、53.20、67.36 mg/L,48 h LC50分别为10.15、9.35、29.27、35.58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1.86、0.32、2.66、7.52 mg/L。分析认为,由于戊二醛毒性相对较小,且在其安全浓度以下可获得较好的消毒效果,因此在大珠母贝幼贝的养殖过程中,推荐使用戊二醛作为常用消毒剂,二溴海因和蛋氨酸碘应谨慎使用,次氯酸钙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戊二醛尧苯扎溴铵尧蛋氨酸碘及二溴海因等4 种消毒剂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稚螺的 急性毒性遥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苯扎溴铵>二溴海因>蛋氨酸碘>戊二醛、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 15.00尧39.95尧60.13尧91.88 mg/L;48 h LC50分别为7.59尧14.73尧32.02尧48.55 mg/L;安全浓度SC 分别为0.58尧0.60尧2.73尧 4.07 mg/L遥分析认为、在方斑东风螺的养殖过程中、推荐使用蛋氨酸碘、其在安全浓度以下可获得较好的消毒效果、 戊二醛和二溴海因不推荐使用、苯扎溴铵应谨慎使用遥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浓度的3种消毒剂再处理经过暗沉淀、过滤初级处理的罗氏沼虾育苗废水24 h后,开展小球藻、蒙古裸腹溞培养与罗氏沼虾育苗的小型试验和生产性试验,依据培育效果探讨再处理废水的消毒剂适宜浓度.结果表明:培养小球藻的百杀迪、溴氯海因、臭氧再处理废水24 h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0 mg/L、0.35 mg/L和28 mg/L,培养蒙古裸腹溞的百杀迪、溴氯海因、臭氧再处理废水24 h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5 mg/L、3.0 mg和28 mg/L,培育罗氏沼虾幼体的百杀迪、溴氯海因、臭氧再处理废水24 h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0 mg/L、10.0 mg/L和28 mg/L;并成功取得10 mg/L溴氯海因、28 mg/L臭氧再处理的废水培育罗氏沼虾幼体出苗率分别为30%、37%的生产性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万全  张家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27-18228,18232
[目的]研究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在室温条件下,进行KMnO4、二溴海因和阿维菌素共3种渔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KMnO4、二溴海因和阿维菌素对胭脂鱼24 h的LC50值分别为3.05、3.14和0.031 82 mg/L;48 h的LC50值分别为2.86、3.10和0.028 23 mg/L;96 h的LC50值分别为2.46、2.93和0.021 8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75、0.91和0.006 67 mg/L;3种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阿维菌素〉KMnO4〉二溴海因。[结论]该研究为胭脂鱼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室温静水条件下,测定了聚维酮碘、高锰酸钾、溴氯海因和硫酸铜等4种常用药物对平均体重为(1.61±0.57)g的云斑尖塘鳢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高锰酸钾、溴氯海因和硫酸铜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9.44mg/L、1.28mg/L、12.55mg/L和1.03mg/L;4种药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硫酸铜>高锰酸钾>聚维酮碘>溴氯海因;4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均高于生产使用的常用剂量,在云斑尖塘鳢苗种培育过程中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
对倒剌鱼巴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常温(24~29℃)、静水条件下,倒刺鱼巴对5种药物的急性毒性大小依次为:孔雀石绿>硫酸铜>高锰酸钾>二溴海因>敌百虫,安全浓度分别为0.05、0.41、0.43、3.76、5.00m g/L。孔雀石绿对倒刺鱼巴的毒性最大且安全浓度较低;敌百虫和二溴海因毒性最弱,可以考虑作为倒刺鱼巴疾病防治的适用药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不同浓度(0、0.06、0.3、1.5 mg·L-1)、不同时间(1、2、4、8、16、26 d)下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血浆总还原性谷胱甘肽(T-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血浆SOD、GR先降低后趋于稳定,T-GSH、GSH/GSSG、CAT、GST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16 d出现显著性升高,GPx在1 d和16 d时被诱导,T-AOC仅在16 d时被诱导。CAT、GPx、T-GSH、GSH/GSSG、T-AOC等指标表现出浓度依赖现象,T-AOC与二溴海因呈剂量效应关系。除CAT、GR外,解除胁迫10 d后各抗氧化指标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上述结果显示,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血浆的抗氧化系统有显著的影响, T-AOC宜作为生物标志物,高浓度的二溴海因暴露能造成血液中抗氧化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10.
对倒刺鲃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常温(24~29℃)、静水条件下,倒刺鲃对5种药物的急性毒性大小依次为:孔雀石绿〉硫酸铜〉高锰酸钾〉二溴海因〉敌百虫,安全浓度分别为0.05、0.41、0.43、3.76、5.00mg/L。孔雀石绿对倒刺鲃的毒性最大且安全浓度较低;敌百虫和二溴海因毒性最弱,可以考虑作为倒刺鲃疾病防治的适用药物。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氯化铵对绿色杜氏藻增殖的影响情况。绿色杜氏藻的一次性培养试验结果 显示,氯化铵的浓度对绿色杜氏藻的增殖具有显著的影响。最适宜绿色杜氏藻增殖的浓度是 0.20~1.00 mmol/L,浓度值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绿色杜氏藻增殖,浓度过高时增殖缓慢,并且 稳定期短,易崩溃。在最适宜浓度水平时,绿色杜氏藻进入指数生长期较快,增殖速率值较大; 在1.00 mmol/L浓度时,绿色杜氏藻在稳定期获得最大的微藻密度值。  相似文献   

12.
水体磷浓度对斜生栅藻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关玲  李伟  丛超  刘朝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76-11577
[目的]研究磷浓度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以防止和控制"水华"的暴发。[方法]从斜生栅藻细胞数目、藻比增长速率和藻最大现存量几个方面对磷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通常水体情况下,斜生栅藻的生长随着水体磷浓度的升高而加快,斜生栅藻生长的最适磷浓度为2mg/L左右,低浓度和较高的磷浓度都会对斜生栅藻的生长起一定的限制作用。自然水体中当磷浓度达到0.02mg/L就被界定为水体富营养化,这时斜生栅藻就会随着外源磷向水体的输入而生长增快,一般情况的水体磷浓度均低于2.00mg/L。降低自然水体中磷浓度的增加是控制绿藻"水华"暴发的根本措施。[结论]该研究为"水华"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优化还原法和改性活性炭吸附法应用于水体中Cr(Ⅵ)的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探讨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的联用及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正交试验及2次验证试验优化了还原法对水体中Cr(Ⅵ)的去除,得到了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分别作为还原剂的还原法的优化条件,在该条件下,各还原剂对水体中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96.59%~99.48%.以不同浓度硝酸锰分别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其效果差别较大,但都优于未改性活性炭,其中,当硝酸锰浓度为0.03 mol·L-1时,所得的改性活性炭对水体中Cr(Ⅵ)的去除率最高,且去除率受pH、初始Cr(Ⅵ)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较大,pH为3时,去除率最高(94.6%),对水中初始浓度较低的Cr(Ⅵ)的去除效果较好,在吸附的初、中期,Cr(Ⅵ)的去除率增长较快.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联用优于单独应用还原法或改性活性炭吸附法,以该联用法对海甸溪水模拟Cr(Ⅵ)污染样品的处理结果表明,联用法对实际基体样品的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脱除废水中对硝基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硝基苯酚(PNP)毒性大、难于生物降解,是化工、农药、染料等行业废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处理舍对硝基苯酚的废水,考察了吸附时间、活性炭用量、对硝基苯酚浓度对废水处理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时间、活性炭用量、浓度对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当对硝基苯酚浓度为150mg/L的废水,在活性炭用量为60mg、吸附处理150min后,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9.09%,此时即可将废水中对硝基苯酚的浓度降到2mg/L以下,达到国家综合污水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选取0.5、1.0、2.0 mg/L的壳聚糖和25、50、100 mg/L的纳米碳铜分别加至铜绿微囊藻液中,检测藻液中藻细胞浓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探讨壳聚糖和纳米碳铜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比较100 mg/L纳米碳铜与100、500 mg/L硫酸铜在除藻过程中藻液的pH值、溶解氧、铜离子的残留量,进一步验证纳米碳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红皮云杉体胚形成的数量和质量,对红皮云杉球状胚诱导阶段的一些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肌醇、活性炭和遗传基础对红皮云杉球状胚诱导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附加15 g/L肌醇和3 g/L活性炭而不加任何激素的RJW培养基的球状胚诱导效果最好,达到97.6个/g;遗传基础不同的3个细胞系对中等浓度肌醇和活性炭的反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活性污泥的驯化及其降解高浓度苯酚废水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酚为碳源培养驯化活性污泥,使其逐渐适应并能有效降解高浓度(1 500 mg/L)苯酚废水,并对降解期的苯酚浓度、污泥浓度、pH值条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降解苯酚效果良好,24 h内COD去除率达85%以上。污泥投加量6 g/L、水体pH值6条件下,处理初始浓度为855 mg/L的模拟苯酚废水,酚浓度降至5~6 mg/L。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北美豆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引进的北美豆梨‘首都’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灭菌时间、不同基本培养基、增殖及生根培养、移栽基质的选择等试验。结果表明,灭菌14 min 为5 种灭菌时间中最佳灭菌时间,其成活率虽略低于灭菌16 min,但外植体萌芽快,长势正常;MS培养基为北美豆梨理想的基本培养基;MS添加0.5 mg/LTDZ+0.2 mg/LNAA+0.05 mg/LGGR6+琼脂粉6.0 g/L+蔗糖30 g/L+活性炭2.0 g/L为豆梨的最适增殖培养基配方;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TDZ 0.5 mg/L+ABT1#1.5 mg/L+蔗糖20 g/L+琼脂粉4.5 g/L+活性炭2.0 g/L;草炭+珍珠岩(比例2:1)作为栽培基质移栽成活率最高,生长表现最好,幼苗健壮,叶色深绿。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以孔雀石绿和酸性铬蓝K作为水污染物时吸附条件的改变对活性炭脱色率的影响。/JDA相同质量的活性炭,当孔雀石绿浓度为8.0mg/L,酸性铬蓝K的浓度为16mg/L时,脱色率最大。保持孔雀石绿和酸性铬蓝K溶液浓度不变,活性炭添加量为25mg/L时两者的脱色率达到最好。孔雀石绿的脱色率随着吸附时间的变化比较稳定,酸性铬蓝K的脱色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稳定。在上述几种情况下,活性炭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明显比酸性铬蓝K要好。  相似文献   

20.
王国贞  李倩  朱慧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79-16380
[目的]研究改性活性炭对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去除效果。[方法]用AlCl3对常见的煤质活性炭进行改性,并考察了AlCl3浓度、不同活性炭、吸附剂用量及吸附时间对氟离子吸附去除的影响。[结果]经0.5mol/LAlCl3溶液改性的煤质活性炭,用量为8g/L时,其在24h内对10mg/L氟离子的去除率达96%以上。[结论]该吸附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