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解转双基因在猪生长发育中作用及意义,选取23头健康仔猪,其中转p GH、IGF-1双基因猪4头,转p GH基因猪12头,非转基因猪7头,研究p GH、IGF-1基因对猪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转p GH、IGF-1双基因猪个体均重比转p GH单基因猪高2.83%,差异显著(P0.05);转双基因猪比非转基因猪高7.37%,差异显著(P0.05)。转双基因猪体重达100 kg的日龄比转单基因猪少8.93 d,差异显著(P0.05),转双基因猪比非转基因猪少12.23 d,差异显著(P0.05),转单基因猪比非转基因猪少3.30 d,差异不显著(P0.05);转双基因公猪的精液量,分别比转p GH单基因公猪与非转基因公猪提高27.61%、18.31%,差异均显著(P0.05);精子密度,三者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转双基因公猪与非转基因猪的精子活力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转单基因公猪畸形率分别比转双基因公猪、非转基因猪高23%、18%,差异均显著(P0.05)。为进一步分析p GH-IGF-1生长轴对家猪生产性能的具体影响提供参考依据,也为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2009年测定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约克仔猪0~28日龄时体重、体长的相对生长速度随着周龄增加逐步变慢;同期相比,体重的相对生长速度要大于体长。育肥猪50~80kg体重阶段日增重较25~50kg及80~100kg两个阶段要大。后备种猪校正达100kg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的大小顺序均为:大约克猪杜洛克猪长白猪。母猪分娩前背膘厚、哺乳期背膘损失与其胎次、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转pGH、IGF-1双基因猪F1代阳性率及表达差异情况,试验采用PCR、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转pGH、IGF-1双基因猪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53头F1代猪中17头为阳性猪,阳性率为32.08%,证实外源pGH和IGF-1基因已遗传到F1代中;1月龄到4月龄转双基因猪与非转基因猪IGF-1和pGH基因平均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月龄转双基因猪pGH和IGF-1基因平均表达量分别是非转基因猪的1.98倍和2.00倍,存在显著差异(P0.05);6月龄转双基因猪pGH和IGF-1基因平均表达量分别是非转基因猪的1.67倍和1.73倍(P0.05)。说明pGH、IGF-1双基因已遗传至F1代猪中,并且能够在猪体内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4.
根据金华猪的阶段选育方向,应用目标选择指数原理,重点降低膘厚,提高瘦肉率及适当提高生长速度的简易选择指数:I=0.1372 X1 2.2941 X2(X1表示50 kg体重时的日龄,X2表示50 kg体重时的活体背膘厚度)。以指数从小到大反向选择,同时参考体型外貌进行评定,密切注意肉质和繁殖性能的变化。预计五个世代后达50 kg体重的日龄可提早8 d,50 kg体重背膘厚度将降低4 mm。  相似文献   

5.
猪背膘中NADPH生成酶的活性与瘦肉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择湖北白猪断奶仔猪48头,测定150和180日龄的活体背膘厚及背膘脂肪组织中NADPH生成酶的活性。180日龄随机屠宰36头。对背膘中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与活体背膘厚及胴体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50和180日龄4种酶的总活性与活体背膘厚、胴体背膘厚及肥肉率呈正相关;与胴体瘦肉率呈负相关。说明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高时,猪的活体背膘厚、胴体肥肉率提高,瘦肉率降低。文中还给出了用酶活性估测瘦肉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猪背膘中4种NADPH生成酶的活性可以作为选择瘦肉型猪瘦肉率性状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对杜洛克×(长白×约克)(DLY)与约克×滇陆(YDL)两个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进行育肥饲养对比试验,测定指标为不同杂交组合试验猪的体重、日增重、饲料转化效率和活体背膘厚。结果表明,DLY与YDL育肥猪体重和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DLY(2.35∶1)优于YDL(2.52∶1);背膘厚YDL(12.71 mm)大于DLY(10.96mm)(P0.05)。结果显示,DLY杂交组合猪具有较快生长速度和较高瘦肉率,适合营养饲养水平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猪场饲养;而YDL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和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较适合云南适度规模猪场和农村条件下饲养。  相似文献   

7.
试验检测了山西白猪174个个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Ⅰ,IGF-Ⅰ)基因第1内含子以CA为核心重复序列的微卫星座位的多态性,并利用单变量动物模型分析了多态位点对山西白猪不同阶段体重和体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座位上,共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分别为198、202、204、206、208和210 bp,表现出CA重复数较低的等位基因198和202 bp频率较高,分别为0.2759和0.2385;CA重复数较高的等位基因208 bp频率较低,为0.0747;共检测到12种基因型,纯合子频率较高,均大于0.010(208/208 bp类型除外);而杂合子个体频率都较低,为0.017。统计分析结果表明,IGF-Ⅰ基因型对山西白猪群体的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体重和体高、体长、胸围、背膘厚等性状有显著影响(P<0.05)。204/204 bp基因型个体不同生长阶段体重高于其他类型个体,而6月龄活体背膘厚又显著低于其他类型个体,符合中国当前猪育种方向,在选育中应优先选留。  相似文献   

8.
猪的生长性状能反映猪的生长速度,研究其遗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343头法系大白猪PIT1基因Msp I酶切位点多态性,并对乳头数、达100 kg体重日龄、校正背膘厚、初生重和体长等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法系大白群体中检测到PIT基因3种基因型(分别为DD、CD、CC基因型)的存在,其中PIT1基因DD基因型个体左乳头数高于CC基因型个体,且显著(P0.05)高于CD基因型个体,而CC基因型个体的活体背膘厚和100 kg体重日龄要低于DD基因型个体,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试验通过B超测定两种二元猪80~100 kg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随体重增加而增加。鲁莱黑猪×沙乌头猪(LS)组背膘厚在80~90 kg极显著增加(P<0.01),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杜洛克猪×沙乌头猪(DS)组背膘厚在80~100 kg显著增加(P<0.05),眼肌面积在80~90 kg缓慢增加(P>0.05),90 kg后显著增加(P<0.05)。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因杂交组合方式(地方猪血统比例)不同而异。DS组80~90 kg背膘厚均极显著低于LS组(P<0.01),而其80~90 kg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LS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与体重均呈正相关。综上,在考虑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方面,DS组优于LS组。研究为沙乌头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关理论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找出一种繁育方法的杂交品种商品猪,使能够较好适合云南蒙自县地理位置和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下,对杜洛克×(长白×约克)(DLY)与约克×滇陆(YDL)两个不同杂交组合商品猪进行育肥饲养对比试验,测定指标为不同杂交组合试验猪的体重、日增重、饲料转化效率和活体背膘厚。结果表明,DLY与YDL育肥猪体重和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DLY(2.35∶1)优于YDL(2.52∶1);背膘厚YDL(12.71 mm)大于DLY(10.96 mm)(P〉0.05)。结果显示,DLY杂交组合猪具有较快生长速度和较高瘦肉率,适合营养饲养水平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猪场饲养;而YDL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和生长速度快等特点,较适合云南适度规模猪场和农村条件下饲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所用材料来源于湖北省原种猪场2001年3月-2005年10月份期间的共351窝美系大白后备母猪的测定、配种、繁殖材料。以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分成4组,观察其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对其首胎繁殖性能的影响。经统计分析,在种猪体况正常的情况下,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对首胎窝均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校正21日龄窝重、断奶窝重、首胎断奶后的发情间隔等繁殖力性状差异不显著(P〉O.05),首胎母猪配种成功率与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无关。表明对于种猪背膘厚的选择不会带来种猪繁殖性能的下降。这与王爱国等(2002)报道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择日龄和体重相近的杜长大(DLY)三元杂交商品仔猪60头(公母各半)和长杜大(LDY)三元杂交商品仔猪各40头(公母各半)进行育肥,150日龄屠宰,比较两种杂交模式下猪只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结果显示,DLY三元杂交猪在日增重方面优于LDY三元杂交猪,而LDY三元杂交猪在料重比、屠宰率、瘦肉率、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方面优于DLY三元杂交猪。在育肥方面,DLY杂交组合生长速度更快,而LDY杂交组合瘦肉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在舍饲条件下,对云南黑山羊的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10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成年的体重以及6、10、12、18月龄、成年的体尺进行测定,同时利用兽用超声波诊断仪对6月龄和12月龄的背膘厚和眼肌面积进行活体测定。结果表明:在舍饲条件下,云南黑山羊初生重公羔(3.40±0.70)kg、母羔(3.11±0.63)kg;断奶重公羔(19.40±3.76)kg、母羔(15.13±2.42)kg;6月龄公、母羊体重分别占成年体重的44.83%和51.65%;6月龄公羊的体长、体高、胸围分别占成年公羊的76.10%、81.45%、76.46%,母羊的体长、体高、胸围分别占成年母羊的78.54%、86.62%、78.83%。云南黑山羊在6月龄前生长速度快,公羊生长显著高于母羊(P0.01)。6月龄公羊背膘厚为(3.32±0.44)mm,眼肌面积为(11.11±1.78)cm~2;母羊背膘厚为(2.67±0.32)mm,眼肌面积为(8.16±1.58)cm~2。12月龄公羊背膘厚为(3.34±0.46)mm,眼肌面积为(16.02±2.59)cm~2;母羊背膘厚为(3.10±0.45)mm,眼肌面积为(12.19±1.08)cm~2。试验表明云南黑山羊早期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  相似文献   

14.
"梅花星"猪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的优点,为保证"梅花星"种猪的血缘纯正,避免外来血统的内渗,本试验采用闭锁群体世代选育方法培育"梅花星"猪新品系,通过测定"梅花星"猪二世代后备公猪2月龄、4月龄、6月龄体尺指标、体重以及背膘厚等指标,与一世代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评定"梅花星"后备公猪的性能水平,结果表明:"梅花星"猪后备公猪G2世代6月龄体重达到46.41 kg,背膘厚达到8.50 mm,选育初具成效,此研究为后续开展"梅花星"猪世代选育、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15,(6)
研究以湖北省阳新猪"梅花星猪"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其后备公猪生长发育及繁殖生理规律。试验通过传统方法分别测量"梅花星"后备公猪2、4、6月龄的体尺、体重、耗料情况,以及4月龄和6月龄背膘厚等指标,同时观察其性行为,并进行精液品质的检测。综合分析现存"梅花星"公猪生长发育的特点发现,其生长速度处于中等水平,料重比为3.5左右;性行为发生比较早,93日龄就有爬跨现象。以上说明"梅花星"公猪保留了地方猪种的早熟特性,同时生长速度有所提高,此研究为推动"梅花星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荷兰大白猪单性状选择生长速度或背膘厚2个品系的实验数据,分析了母猪身体组成性状的相关变化及其与繁殖性能的相关。选择性状175日龄体重和背膘厚与第一肥产仔数的相关为0.17和0.41,母猪身体组成性状体重和背膘与产仔存在正的较强相关,并表现年龄趋势,配种前体重、背膘是繁殖性能更好的预测者。哺乳期失重的遗传力为0.25,与下一胎产仔数的遗传相关为-0.76,与175日龄体重和背膘厚的遗传相关为-0.47和-0.41。快速生长系母猪身体组成性状的遗传趋势均为显著正值,低背膘系则相反。结果表明:选择生长速率,母狸身体组成和产仔数为正向变化,选择低背膘厚则相反;哺乳期失重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并与随后胎次的产仔数相关密切,应引起猪育种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了秦川牛、安格斯牛和日本和牛不同阶段生长性能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育肥开始月龄和育肥开始季节对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24月龄安格斯牛牛和日本和牛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极显著高于秦川牛(P0.01);育肥开始月龄与育肥效果关系密切,犊牛6月龄开始转入育肥牛舍其肥育末期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极显著高于犊牛4月龄转入的牛(P0.01),显著高于犊牛5月龄转入的牛(P0.05)。品种与肉牛生长性能关系密切,安格斯牛、日本和牛生长速度快于秦川牛。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6,(3)
试验以湖北省阳新猪"梅花星"猪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及繁殖生理规律。通过采用传统方法分别测定"梅花星"后备母猪2、4、6月龄的体尺、体重、耗料情况,以及4、6月龄背膘厚和性行为观察,综合评定现存"梅花星"母猪生长发育特点,其生长速度处于中等水平,料重比为3.4左右,初情期较早,以上说明"梅花星"母猪保留了地方猪早熟特性,研究初步探究了"梅花星"猪种质资源特性,为推动"梅花星"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苏姜猪PRLR和RBP4基因的多态性,并分析了RBP4与PRLR对苏姜猪6月龄体尺和背膘厚的影响。结果表明:RBP4基因中A基因频率为0.850,高于B基因频率(0.150)。PRLR基因中A基因频率为0.510,B基因频率0.490。与体尺和背膘厚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别的不同基因型间的体尺性状差异不显著。母猪RBP4基因的AA型背膘厚显著大于(P<0.05)BB基因型。PRLR基因与性别对体高、体长及胸围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应进一步扩大群体分析PRLR和RBP4基因与体尺与背膘厚的相关性,并研究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候选基因辅助选择产仔数,并对其他性状有无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柳小春  何俊  唐凡  施启顺 《猪业科学》2005,22(12):62-64
运用MTDFREML法,对正虹种猪场1998-2004年繁殖母猪2437胎次记录和522头后备猪的测定记录进行了分析。分析的性状有: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180日龄体重与三点平均背膘厚,校正达100kg体重日龄及180日龄体高、胸围、体长和腿臀围。结果表明,4个繁殖性状遗传力范围为0.12~0.21,180日龄体重及180日龄平均背膘厚的遗传力分别为0.52和0.55,体尺性状的估计遗传力范围为0.20~0.36,生长发育性状存在一定的窝效应,估计范围为0.18~0.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