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交互性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向。面对当前知识进步、技术迭代、制度变迁等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重建基于"文化—技术—权力—制度"多维联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维度阐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代意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集成路径,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强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形成,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深度、广度成为重要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理论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践逻辑则在于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追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从基础建设、人才振兴、治理模式、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大理论的创新为林业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赋予了林业新地位新使命,也为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理念和新要求。各级林业部门应该准确把握林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抓住林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林业现代化,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巨大挑战,农村环保更是环保工作短板中的短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如何才能实现?已经成为事关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是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文化,生态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断转型,从生态文化的变迁中看到人对自我地位的认识更加理智。从生态文化的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西方生态理论学派等方面分析了求同存异容纳多元生态文化的理论,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构建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包容力与认同力的生态文化更能指引我们营造出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认同理念:“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以广博包容的生态文化为指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7.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要求。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符合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以生产力提升为根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手段,以乡村振兴为侧重,构建包含基础体系、支撑体系、动力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保障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下为绿色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本文对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思路,协调统一"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判断发展和评价干部的主要标准,建立"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村美的目标全面实现。新时代的乡村,推进绿色发展,必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和新举措,这些思想和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很好地解决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美丽中国相统一等一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开始成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二零一八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必须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各个地方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误区,例如定位不够清晰,推进效果不理想等,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质量,实现乡村建设和谐发展,就需要对建设过程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更加合理的定位。一、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定位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农办加[2016]8号),开展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推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以传承农耕文明、展示民俗文化、保护传统民居、建设美丽田园、发展休闲农业为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53-254
生态文明倡导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和谐共存,这种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推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发展,其所特有的和谐发展理念与科学的发展规律,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原则,对于实现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极具现实意义。初步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探讨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在农村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目标,明确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树木整形修剪的意义和原则,以期这种关键的培育养护手段能够在园林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建设美丽乡村,美化绿化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抗病抗虫性强、易繁殖、易管理、成本低,并且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树种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已经正式出台和印发,这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气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篇文章就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以及如何实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其宗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哲学思想。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从道教环境思想中汲取生态智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进而树立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达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这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并强调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亦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本文围绕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着重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  相似文献   

20.
和谐环境伦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环境伦理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它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和谐环境伦理推向实践,应当加强和谐环境伦理教育;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发展绿色科技,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