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祁彪 《植物保护》1984,10(6):26-27
杂交水稻受纹枯病危害的损失,过去有关资料报道是表现在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减低。我们在损失率测定工作中发现,用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求得的平均单穗重估计纹枯病损失率更为确切,现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根据表1的测定结果,对直接构成杂交稻产量的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表中总自由度=17,级别间自由度=5,级别内重复间自由度=12。F_(0.05)=3.11,F_(0.01)=5.06。总粒数方差分析:S_1~2=92.56,S_2~2=270.73,F=0.3419  相似文献   

2.
早稻纹枯病不同病斑高率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早稻纹枯病不同病斑高率与千粒重下降率、每穗损失率、空秕率的关系,初步明确了当病斑高率上升到0.6-0.7时,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为纹枯病的测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麦纹枯病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及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4.
对138份寒地粳稻材料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非直接构成因素株高和穗长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0.32~(**)和0.25~(**)),株高和穗长均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0.49~(**)和0.45~(**)),而穗长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0.20~*)。在产量直接构成因素互作分析中,除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互作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外(-0.71~(**)),其余任意两者或三者互作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三者互作对产量影响最大(0.87~(**)),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次之(-0.71~(**)),在各因素对产量性状的互作影响中穗数和穗粒数两者发挥出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作用最小。通径分析也表明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数值明显高于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数值(分别为3.3929、3.5379和1.8900、2.5511,以高产型品种为例),说明穗数和穗粒数是寒地粳稻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综合所述,充分协调好穗数和穗粒数的矛盾关系是寒地粳稻获得高产的基础,同时应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高产类型品种中,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作用有明显的提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主导地位,约占66.6%;穗粒数减少次之,约占33.4%。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危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田间验证,可以用此指导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应用通径分析原理进行了播娘蒿对小麦每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影响的分析,力图剖析播娘蒿的为害结构与产量损失的形式过程,以及各危害因子(杂草密度、杂草干重、绝对高积重)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杂草密度主要影响小麦每亩穗数与千粒重,杂草干重与绝对高积重主要影响每穗粒数与最终产量。播娘蒿的危害引起千粒重下降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作者于1989年9~10月,在水稻成熟期选择有代表性农家品种,选取不同稻曲病粒数的稻穗各20穗,对不同病粒数与空秕率、千粒重及产量损失率的关系进行考察。考察结果表明:随着病粒数的增加,空秕粒率不断上升,千粒重下降,损失率逐渐增人。每增加一病粒,空秕粒率上升3~9%,平均上升4.67%:千粒重降低0.2~1.5克,平均降低0.67克;产量损失率增大3~10%,平均增大6.71%。经相关性测定,三者与病粒数  相似文献   

8.
泽漆对小麦的为害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泽漆的发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出草进行泽漆不同密度对小麦为害损失试验。1995-1996年研究结果表明,泽漆发生密度和小麦产量及穗数损失率的最佳数学模型均直线函数关系,方程分别为:Y=-0.3918+1.519X,Y1=2.232+1.553X。泽漆的发生为害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经济阈值计算结果表明,用使它隆进行防除,泽漆发生密度达3.0株/m^3  相似文献   

9.
外源基因的插入是否会改变受体作物的生态适合度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田间笼罩实验研究了转cry1Ab抗虫水稻(B4b92)及其对照非转基因水稻(MH86)对不同密度梯度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0、10、20、40、80、100、200头/笼)为害的产量响应。结果表明,在褐飞虱各个密度梯度下,与MH86比较,B4b92各产量参数(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总穗数、千粒重、总产量和产量损失率)基本均无显著差异,仅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和总穗数在个别褐飞虱密度下有显著增加。回归分析发现,两种水稻的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总穗数、总产量和产量损失率与褐飞虱密度均呈线性关系。随着褐飞虱密度的增加,B4b92产量损失率逐渐高于MH86。该研究对于评价非靶标害虫胁迫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生态适合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44个品种83块麦田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的测定,明确小麦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显著减产。病级1~4级,穗粒数降低依次为3.39%、4.68%、5.97%、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千粒重降低依次为2.15%、5.74%、10.53%、18.66%,减产依次为7.21%、12.22%、25.05%、37.72%,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导因素。同一病级的为害损失,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耐病和敏感的不同,稻茬小麦损失大于玉米茬小麦。小麦群体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与产量损失率(L)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L=0.2072X_1-8.0747×10~(-5)X_1~2-1.4937(n=67,R=0.7181),L=0.4346X_2-3.4835×10~(-4)X_2~2-0.8787(n=67,R=0.7530)。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15日前后。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商榷为病株率15%,或病情指数4%。  相似文献   

11.
小麦田草大麦的危害及防除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大麦每平方米的株数、有效(茎)穗及鲜重与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之间呈Y=A+BX的直线回归关系;与小麦产量损失率呈Y=AX~B幂回归关系。根据当地小麦生产水平,求出草大麦的防除指标分别为每平方米1.0株、18茎(穗)和鲜重119克。  相似文献   

12.
选用上育397和绥粳3号两个水稻品种,于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0天、抽穗后11~20天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0.030~-0.035 MPa 和-0.060~-0.065 MPa的控水试验,研究土壤水分对寒地水稻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控水使穗数显著降低,穗粒数减少;穗分化期控水使穗长明显变短,穗节数和穗颈节枝梗数显著降低,穗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降低;抽穗后1~10天控水使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变小.控水处理对每穗的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上的总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均大于对一次枝梗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两品种相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减产幅度以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后1~10天处理>其它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穗粒数>成粒率>每穴穗数>千粒重.增加各部位的枝梗数、二次枝梗上的实粒数和成粒率更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和室内测试。通过相关与通径分析得出,供试土壤条件下,籽粒产量总是与生物产量、穗粒数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与栽培条件与施肥水平无关;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在中低肥力土壤条件下,相对产量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穗粒数呈高度正相关,关量三大构成因素中只有穗粒数对相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在足肥土壤条件下,施肥增产率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穗粒数呈高度正相关,产量三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试虫,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供试菌种,研究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与玉米螟复合侵染危害后玉米雌穗穗长缩短、籽粒数减少、穗粒腐病加重,使得玉米的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接虫处理和复合处理均以玉米吐丝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吐丝期复合处理单穗损失率为40.84%,在灌浆和乳熟期分别为27.92%和11.10%;在单独接菌条件下以灌浆期危害最重,单穗损失率为6.62%,而在吐丝和乳熟期分别为4.13%和0.65%.  相似文献   

15.
褚建君  李扬汉 《杂草科学》2003,(1):21-22,33
测定了Wang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生长对小麦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并计算了Wang草对小麦的竞争临界期。结果表明,Wang草在不同时期生长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是通过降低小麦的有效穗数来实现的,而Wang草生长对小麦的株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没有显著的影响。Wang草对小麦的竞争临界期为小麦播种后33.4-84.2d。  相似文献   

16.
对直播早稻田雀稗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啼量损失与双穗雀稗密度、总分枝数、鲜重之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每平方米增加1株,疸损失率平均提高10.28个面分点;分枝数每增加1个,鲜重每增加1g,每亩产量损失分别为0.76kg和0.20kg。在产量损失构成中,以有效穗占主导地位,其次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7.
桃蛀螟为害夏玉米果穗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为害夏玉米果穗对产量的影响,于2012—2013年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接到吐丝期玉米果穗上调查果穗被害程度,分析接虫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穗腐病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桃蛀螟主要通过降低百粒重、缩短果穗长度和减少行粒数等影响产量;当接虫密度每穗为1、3、5和10头时,不同处理的百粒重均比对照显著降低0.65、1.03、1.07和1.60 g;当接虫密度为每穗5和10头时,果穗长度比对照分别显著缩短9.66 mm和13.17 mm,行粒数减少5.15和5.45粒;桃蛀螟为害可诱发穗腐病的发生,主要病原菌为轮枝镰孢菌、青霉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穗腐病的发生率分别为84.91%、54.45%和40.97%;接虫密度为每穗1、3、5和10头时,平均单穗产量损失率分别为0.73%、4.19%、11.65%和17.71%。研究表明,桃蛀螟为害不仅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还可加重穗腐病发生,影响玉米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磁化水浸种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场强的的磁化水浸种两种小麦2,年田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磁化水浸种使小麦种子发芽势,一级分蘖数,次生根数,株高,小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12.2%,13.7%,70.3%,7.3%,10.2%,17.1%,4.3%和24.4%,使生育期提前1d-4d。干旱严重的1994-1995年度增产幅度显著高于干旱较重的1995-1996年度,两种小麦所需的最佳磁场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初步研究了两种氮肥用量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360 kg/hm2与施纯氮180 kg/hm2相比,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增加,单株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1 hm2稻田减产6.2%~10.3%。氮肥施用量过高,造成水稻生育后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水稻纹枯病和烟煤病危害加重,尤其是易引起腐生性煤炱菌的滋长。  相似文献   

20.
旱胁迫对啤酒大麦产量及酿造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武威黄羊镇啤酒大麦试验基地进行了干旱胁迫对甘啤6号生育期、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原麦品质、酿造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甘啤6号各生育期均提前,成活率降低,分蘖减少,株高、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穗粒重、穗粒数均降低;干旱胁迫使甘啤6号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其中对成穗数影响最大,其次为穗粒数,对千粒重影响最小;干旱胁迫使大麦蛋白质含量升高,千粒重、淀粉含量和筛选率均降低,千粒重降幅尤其明显;干旱胁迫使麦芽糖化时间、糖化力、粘度、β-葡聚糖、微粉浸出率、粗细粉差降低,粗粉浸出率、a-氨基氮、可溶性氮、蛋白质、库值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