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市举办,为迎接全运会召开,济南市在城镇基础设施、体育场馆及相关配套方面进行了大量建设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大多涉及到土地利用的变化。为了揭示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采用2003—2005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数据源,以济南市城区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动态度、开发度、耗减度等一系列指标对土地数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采用信息熵对土地空间结构合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城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区",相互之间变化明显,其中耕地转移面积达到285.87km2,新增面积354.33km2,变化面积最大,交通设施用地动态度最高,为0.67;信息熵呈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1.77增加到2004年的1.835,空间结构总体呈现良性变化;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的变化方向。该研究对其他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城市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行区域,评价可利用土地资源对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99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土地利用、DEM、坡度信息,运用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法,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了近30年后备可利用土地资源时空演变趋势,分析了不同地域下后备土地利用资源用途的地域导向。结果表明:(1)济南市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292.48 km2,主要分布在济南市的南部地区,面积呈下降趋势; 其中,历城区和长清区后备建设用地潜力最高,天桥区、历城区、市中区后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显著,分别为13.97 km2,-13.84 km2,-9.66 km2。(2)济南市后备耕地潜力较大(360.67 km2),空间分布格局与后备建设用地相似,其变化幅度依次为历城区、天桥区、市中区、长清区、槐荫区、历下区,其中历城区和长清区后备耕地潜力最高。(3)基于两类用地的重叠性与差异性,结合济南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环境条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济南市天桥区南部、长清区与槐荫区北部衔接地带、市中区、历下区的后备土地资源可转化为建设用地。历城区中南部、长清区中部和东南地区的后备土地资源未来可转化为新增耕地。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遥感图像叠加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土地利用变更遥感监测常用的两种方法,即图像增强法和分类后比较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利用矢量图与遥感图像叠加探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方法。采用二元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卷积法进行几何精校正,通过验证,拟合方程的精度与有效性均合乎要求,在几何精校正后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到校正后的遥感图像上,通过叠加比较可找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并可检测出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图绘制的一般过程。图例的设计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代数叠加运算是整个编制过程的关键。做图过程中应本着简单实用、形象达意和美观大方的原则进行。分别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周1993和2000年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编制出了建库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计算出了土地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权法的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济南市为例,选取与土地利用效益相关的指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研究中根据熵理论,采用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值,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出1995—2003年的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指数。结果显示,1995年以来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基本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后土地利用效益出现了明显上升趋势,但是间或有小波动。通过分析济南市9a来土地利用效益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济南市的发展提供一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了土地利用变化图绘制的一般过程,认为图例的设计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代数叠加运算是整个编制过程的关键,制作过程中应本着简单实用、形象答意和美观大方的原则进行。实例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库周1993年和2000年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编制出建库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图,计算出土地覆被变化转移矩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等领域,而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仍是制约其应用深度的重要因素。该文在对比分析目前资源遥感监测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两个时相遥感影像的变化信息提取、基于遥感影像与基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变化信息提取和基于最新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方法,提出了适合工程化和规模化应用的解决方案,为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分形理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新疆焉耆盆地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来自遥感影像建立起的焉耆盆地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提取,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形模型,获得了1964、1973、1990年和2000年四个个时期各个土地类型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并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干旱内陆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区域景观格局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利用涞源县2003—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影像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2003—2012土地利用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涞源县土地利用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240.24变化到249.36;涞源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变化了0.15,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0.36变化到0.51;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是其主要驱动因素。鉴于此应根据本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实际条件做出理性的决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山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加强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土地覆盖分类的遥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监督分类和阚值判别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不同地物的地表光谱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NOAA和FY-1C卫星各个季相的晴空资料分别进行了计算NDVI与判别分类,制作了陕西省遥感土地覆盖分类图,从而探索了一种通过极轨遥感资料进行宏观的土地覆盖分类的方法,此外,提出的用于遥感图像精校正的火点定位法,解决了地面控制点与遥感图像元的对应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敏  刘厚凤  郑新奇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50-152,155
以济南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程序、环境影响识别以及指标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一套根据环境影响识别并结合当地情况确定指标体系的方法,并尝试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为进一步开展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动态发展,把握系统要素的结构层次和互动效应是进行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法),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在构建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布尔运算和可达矩阵的分解,得出相应的结构矩阵和递阶结构模型图,并初步探讨了该结构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模型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利用系统各要素的空间递阶关系,为划分研究对象,建立济南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济南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迅速扩张的趋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受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济南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人口和GDP是影响建设用地面积的主要的驱动因素,通过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2010年和2020年济南市建设用地的面积需求状况。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在退耕还林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退耕还林是山地丘陵区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该文以济南市域内的现状耕地为研究对象,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引入生态位理论,根据土地利用的现实生态位与需求生态位的匹配关系,从地形因素、土壤条件、生态因素、水利条件四方面选取了7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并借助GIS技术将属性数据计算与图形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界定区域内需退耕还林的地块。结果显示,济南市80%以上的现状耕地总体质量较好,不适宜作耕地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88%,根据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应对这部分地块逐步实行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5.
人口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人口预测数据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为了提高预测的精度,利用信息熵理论,探索通过赋予不同权重,建立起多种数学方法的熵权组合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济南市常住人口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布局方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按一定的指标有选择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过程。为保证粮食安全,运用Lindo模型预测了规划期的耕地数量,运用熵权系数法等方法进行了基本农田的指标分解,并运用逼近于理想点的方法划定基本农田.取得了较合理的结果,有力的支持了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在济南市的实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通过研究流域各月度产水量,对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灌溉用水调度进行指导。[方法]以锦阳川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提取和处理空间土地利用、土壤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结合降雨、气温及不同植物的根深数据,采用Thornthwaite and Mather(T—M)模型计算了水分亏缺与剩余,土壤水分补给与利用的周期及月度产流量。[结果]研究区2011年平水年全年总径流量为281.0mm,在1,3—4,6和10月,存在水分亏缺及土壤水分利用,面积加权的水分亏缺值为5.8mm;2月,11—12月降水对土壤水分进行补给;5和7—9月,存在水分剩余,面积加权的剩余值为286.2mm。丰水年(25%)、平水年(50%)和枯水年(75%)多年平均产水量分别为8.3×107,4.8×107及2.2×107 m3。[结论]研究区在丰水年(25%)的2,7—11月,平水年(50%)的2—3,7—9月和枯水年(75%)的12—2,7—9月存在水分剩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域差异造成的土地财政分区,为地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选择有针对性的城镇化道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土地进行分区。[结果]山东省17地市被划分为4类土地财政区:济南、青岛、济宁、枣庄属于第一类高地价区;淄博、烟台、泰安、菏泽属于第二类高土地税收规模区;东营、滨州、莱芜、聊城属于第三类低土地财政规模区;威海、潍坊、日照、临沂、德州属于第四类高土地财政规模区。[结论]每一类土地财政区有各自的特征,应因地制宜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实体经济,避免盲目跟风依赖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优等占总面积的14.34%,良占39.19%,一般占12.40%,较差占15.61%,差占18.46%,与1987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在各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该研究探索了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