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地方特色肉羊品种苏尼特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关联程度。[方法]随机选取5~6月龄发育及健康状况良好的苏尼特羊公羊247只、母羊260只,对羊只的体重(Y)、尾长(X1)、尾宽(X2)、体高(X3)、体长(X4)、胸围(X5)进行生产性能测定,数据整理后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影响苏尼特羊公羊和母羊体重的主要体尺指标为尾宽、体高、体长和胸围,且与体重均呈极显著(P<0.01)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公羊的最优线性方程为:Y=0.57X5+0.325X4+0.241X2-35.795,R2=0.834;母羊的最优线性方程为:Y=0.577X5+0.246X4+0.205X2-31.94,R2=0.799。[结论]回归方程中胸围、体长、尾宽与体重相关性均较高,皆可作为苏尼特羊的体重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以宁夏南部山区苜蓿种植区为重点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所建立的苜蓿斑蚜预测预报模型:y=2 298.017-21.754x1-47.096x3+1.473x4 (y:苜蓿斑蚜发生量,x1:6月降水量,x3:6月上旬瓢虫密度,x4:6月上旬苜蓿斑蚜基数),在ArcGIS 9.2软件上对宁夏南部山区苜蓿斑蚜进行了发生分布和预测分布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于“GIS”的苜蓿斑蚜区域化预测预报技术,应用范围广,预测结果直观、精准地反映了宁夏南部山区30万hm2苜蓿斑蚜发生范围、重发区域及不同发生程度的面积和比例,经抽样调查,预警准确率平均达到96.6%。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6—2012年中国西南岩溶地区天然草地植被组成、覆盖度、草群高度、物种数、产草量等进行监测研究,探讨该地区天然草地植被动态变化,为合理使用该地区草地资源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7年间研究区草地植被产量(Y)与盖度(X1)、高度(X2)成正相关(r=0.8978),其逐步回归方程为:Y=7.75X1+9.37X2+110.76;草地植被波动率总体呈“波浪式”变化,2006年、2010年和2012年3年的植被生长状况比正常年好;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4年的植被生长状况比正常年差。总体看,研究区天然草地等级评定为“中质中产”草地,利用状况为合理利用,草地植被基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淮山羊产羔数与胎次的关联性。[方法]对71只黄淮山羊母羊1~5胎次的产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平均胎产羔数≤2和最高胎产羔数≤2的母羊归类为低产群体(n=37),将平均胎产羔数>2的母羊归类为高产群体(n=34),比较分析不同胎次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淮山羊平均胎产羔数2.56只,高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3.66只,低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1.66只。总体来看,母羊总群体和高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羔数峰值均处于第3胎与第4胎之间。母羊总群体和高产母羊群产羔数与胎次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753X-0.096X2+1.394和Y2=1.497X-0.196X2+1.400。[结论]黄淮山羊高产母羊群在第1~2胎便表现出良好的繁殖性能,母羊总群体、高产母羊群的产羔数随着胎次增加呈现倒“U”形,低产母羊群产羔数受胎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燕麦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份燕麦(Avena sativa L.)材料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研究,明确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并找出提高种子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10份燕麦材料种子产量构成因子间差异显著(P<0.05)。单株生殖枝数、穗长、小穗数、种子粒数/花序和千粒重与种子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小穗数对种子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且主要是通过种子粒数/花序、穗长和单株生殖枝数产生。单株生殖枝数、小穗数和千粒重是影响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其回归模型为:Y=-8.359+0.172 X1+0.112 X4+1.393 X6。在注重种子粒数/花序和穗长的同时,应把单株生殖枝数和小穗数作为重要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6.
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位及时间格局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应用生态位理论对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棉苜间作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关系.间作苜蓿棉田天敌生态位宽度大于对照棉田,天敌群落在整个调查期内发生的时间长;而对照棉田主要害虫的生态位宽度大于间作苜蓿棉田,害虫对棉花的危害时间长、程度重.间作苜蓿棉田的主要天敌蜘蛛类、多异瓢虫与害虫生态位重叠度大于对照棉田,天敌能更有效地控制棉花害虫的危害.在时间变化过程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格局分化明显,将间作苜蓿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在时间动态中的变化分为4个阶段,并结合气候、物候变化,分析了各阶段内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长春地区苜蓿田害虫和天敌种类及其田间消长规律,试验通过定期田间调查,初步鉴定了苜蓿害虫22种,主要包括半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虫;天敌7种,主要包括鞘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等昆虫;分析了主要害虫(蚜虫、叶蝉、蝽)以及优势天敌(瓢虫类)的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即豆无网长管蚜的消长动态呈单峰型,牧草盲蝽、三点盲蝽和大青叶蝉的消长动态呈双峰型,而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消长动态亦呈双峰型。  相似文献   

8.
苜蓿田主要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甘肃省定西市九华沟苜蓿(Medicago sativa)田节肢动物主要种类的数量动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田主要害虫是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豌豆蚜(Acyrthosip hon pisum)、蓟马(Thripidae)和盲蝽(Miridae)等,主要天敌是瓢虫(Coccinellidae)、草蛉(Chrysopidae)、食蚜蝇(Syrphidae)、寄生蜂、小花蝽(Orius minutes)和蜘蛛等;苜蓿斑蚜、豌豆蚜和蓟马在苜蓿上的消长动态呈单峰型,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7月上旬;建立了苜蓿斑蚜、豌豆蚜、蓟马和盲蝽的时序动态模型;蚜虫与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蜘蛛、蓟马与小花蝽,盲蝽与蜘蛛的相互作用表明主要天敌与害虫自然种群数量之间呈极显著的互作关系,天敌的发生出现明显的时间跟随现象,比害虫推迟10-20 d。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位于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苜蓿种植园区进行苜蓿种植经济效益分析,为调整该地区种植业结构、促进苜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种植园区苜蓿种植过程中种子、农药、机械燃油等6类投入要素数据,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一级和二级产出要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一级产出模型中,6类投入要素中的机械燃油投入和农药投入对利润具有负向影响,其余各要素均对利润具有正向影响,种子投入具有显著(P<0.05)影响。二级产出模型中,种子、化肥、水电投入与苜蓿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利润产出模型为:Y产出=4.532 503-0.265 386X种子+0.638 345X化肥-2.988 071X水电+5.506 927X机械燃油-2.662 652X人工-2.895 284X农药。产量产出模型为Y产出=18.740 580+1.415 616X种子+0.252 048X化肥+0.371 124X水电+0.497 999X机械燃油+0.060 733X人工+0.184 595X农药。种子、化肥、水电、机械燃油、农药、人工投入边际产量分别为7.981、0.472、0.549、5.301、0.475、3.176 kg/hm2。苜蓿种植各类投入要素中机械燃油投入占比最大,为44.59%,现阶段苜蓿种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苜蓿种子和机械燃油投入的边际产量远大于零,增加此两项投入可以实现苜蓿增产。[结论]该地区苜蓿生产实践中应加大种子、农药、机械燃油的投入,并适当控制其他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10.
景泰第一茬苜蓿昆虫群落及数量动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04年4月19日~5月31日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景泰县第一茬苜蓿昆虫种类、群落结构及数量动态进行了网捕调查,共获得昆虫36种,隶属9目24科,其中,鳞翅目和膜翅目的科数最多;缨翅目的个体数量最多;鞘翅目的种数最多。第一茬苜蓿主要害虫为花蓟马(Trankliniellaintonsa)、苜蓿斑蚜(Therioaphistrifolii)、条纹根瘤象甲(Sitonalineatus)、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主要天敌为多异瓢虫(Adoniavariegate)。各种昆虫数量动态随温度和苜蓿生长阶段的变化较明显,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在刈割前均有明显上升趋势。试验证明在当地第一茬苜蓿虫害管理中,返青期应以象甲类害虫,刈割前应以苜蓿斑蚜和苜蓿蓟马为主要监控对象。  相似文献   

11.
孙骊珠  罗兰  孙娟  韩萌  袁忠林 《草地学报》2016,24(5):1087-1093
本文对青岛地区苜蓿(Medicago sativa)田节肢动物群落种类、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优势种群的田间动态规律,对主要害虫与优势天敌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地区苜蓿田有节肢动物13目49科91种,其中主要害虫有蓟马(thrips)、蚜虫(aphids)、盲蝽(mirids)、苜蓿斑螟(Salebria semirubella)等,主要天敌有瓢虫(ladybirds)、食蚜蝇(syrphids)、寄生蜂(parasitic wasps)、草蛉(lacewings)、蜘蛛(spiders)等。蚜虫每年发生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和10月下旬;蓟马在田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7月上旬和10月上旬;苜蓿斑螟有1个高峰期是在9月下旬;盲蝽有3个高峰,分别是7月中旬、8月上旬和9月下旬。瓢虫类在田间有2个高峰期,分别是5月中旬和10月中旬;寄生蜂类有2个主要高峰期,分别是4月中旬和5月下旬;食蚜蝇类有3个高峰,分别是4月中旬、6月上旬和10月中旬;蜘蛛有5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5月中旬、6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和10月上旬。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一元回归法探讨了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关系,初步明确了对每类害虫有控制作用的天敌种类。  相似文献   

12.
从单种、套种两种种植模式出发,初步探讨天敌、害虫在单种、套种两种基本模式下的发生规律,解决苜蓿种植模式调整后对苜蓿害虫影响情况不清造成苜蓿受害情况不明的问题,为指导宁夏地区牧草种植模式调整,促进苜蓿增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网捕、诱集等方法搜集整理田间害虫、天敌种类和数量,通过典型性相关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苜蓿草地中昆虫种类与个体数的差异很大,单种的苜蓿草地中害虫发生量普遍高于套种的苜蓿草地;单种的苜蓿草地中主要害虫的个体数普遍高于套种的害虫,优势天敌也同样表现出这种分布规律;单种的苜蓿草地生境中昆虫的总个体数、植食性昆虫的个体数以及捕食性昆虫的个体数都明显高于套种的苜蓿草地。套种苜蓿虫害、天敌变动规律较为复杂,除了种植模式之外,还需要采取多种手段防范因外部虫源引入造成的集中暴发。  相似文献   

13.
马建华  赵紫华  张蓉 《草业科学》2017,34(12):2521-2527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phidoide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10复网-1,品种WL343H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10复网-1,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hripidae)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亚磷酸盐是正磷酸盐的一种还原形态,具有溶解度高、运输效率高、与土壤反应活性低等优势。通过探讨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苗期对亚磷酸盐的耐逆能力,旨在为紫花苜蓿耐亚磷酸盐品种筛选和亚磷酸盐新型磷肥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3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正磷酸盐(0.5 mmol·L-1 KH2PO4)和亚磷酸盐(0.5 mmol·L-1 KH2PO3)两个处理,测定不同品种幼苗的株高(PH)、茎粗(SD)、茎叶磷含量(SPC)、茎叶干重(DWS)、根干重(DWR)、根冠比(RSR)、总根长(RL)、根表面积(RSA)、根磷含量(RPC)、叶绿素含量(Chl)、叶面积(LA)、净光合速率(Pn)12个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各单项指标的耐亚磷酸盐系数(PTC)作为衡量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其耐亚磷酸盐的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数学模型。在亚磷酸盐胁迫下,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余指标均显示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12个单项指标转换成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耐亚磷酸盐综合评价值和聚类分析,可将37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高度耐亚磷酸盐包括WL903和可汗2个,中度耐亚磷酸盐12个,低耐亚磷酸盐17个,亚磷酸盐敏感型6个。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耐亚磷酸盐特性的评价回归模型Y=-0.174+0.102PH+0.189DWR+0.168 RL+0.187RSA-0.061PnR2=0.9908),且各品种对回归方程的估计精度均大于93.22%。综合表明:高度耐亚磷酸盐的品种有可汗和WL903;在亚磷酸盐胁迫下,株高、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和净光合速率等可作为紫花苜蓿品种耐亚磷酸盐特性强弱的快速鉴定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氮磷调控对紫花苜蓿氮积累与土壤氮磷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北半干旱地区进行不同氮磷水平对种植第2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产量、粗蛋白含量及氮积累的影响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动态变化、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与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氮磷肥能显著提高‘甘农3号’紫花苜蓿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氮磷配施(NP)作用明显大于氮、磷肥单施。相关性分析表明,‘甘农3号’紫花苜蓿产量(y)与各层土壤碱解氮含量(x1)、脲酶活性(x2)、有效磷含量(x3)及碱性磷酸酶活性(x4)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的相关性最好,符合线性回归方程y=-2976.953+53.577x1+216.824x2+58.534x3+12.145x4(R2=0.8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