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主要病虫害研究概况--Ⅲ大豆害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参加2004年2月在巴西伊瓜苏(FozdoIguassu)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ⅦWorldSoybeanResearchConference)、第四届国际大豆加工与利用大会(IVInternationalSoybeanProcessingandUtilizationConference)和第三届巴西大豆会(IIIBrazilianSoybeanCongress)及对巴西大豆研究和生产情况的考察等资料,整理了国际上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以供大豆研究者和生产者参考,本文介绍大豆害虫。  相似文献   
2.
根据皋兰县中堡村麦田的系统调查资料和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对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发生期预测模型。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发生与小麦的生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小麦生育前期蚜量较少,随着小麦的生长蚜量逐渐增加,从小麦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到灌浆期达到高峰。并应用1981~2000年20年的平均温度、相对温湿系数建立了发生期的回归预测模型,对历史资料进行检查,符合率分别达95 % 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的White trap法、Lowtek培养法、液体和固体培养4种方法繁殖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1)]和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Sc-2)],测定和计算了线虫的产量、质量和成本。试验结果显示,4种方法培养对线虫侵染力和存活率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2种线虫从高到低的顺序为:White trap法>Lowtek法>固体培养>液体培养;产量最高的是固体培养法,其次是液体培养法,Lowtek法最低;繁殖成本从低到高的顺序为:Lowtek法<固体培养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高山草地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空间聚集强度变化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响应,在位于甘肃省祁连山中段北坡的研究区调查温性草原、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3类草地中的蝗虫种类和数量,对不同蝗虫群落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并观察不同蝗虫种群的聚集程度。结果显示,共捕获蝗虫15种,8月温性草原内蝗虫虫口密度最大,为8.17头/m2,且此时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最大,分别为1.58和2.27;7月蝗虫群落的空间聚集程度高于其他两类草地。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中蝗虫空间聚集高峰出现在8月,晚于温性草原。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种群的空间聚集程度最高,其次为白边痂蝗Bryodema luctuosum、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和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种群,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种群的聚集程度最弱。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蝗虫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以及空间聚集强度与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覆盖度和高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有机质含量和理化性质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与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分别建立了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Cd污染指数和As污染指数与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McIntosh多样性指数、蜱螨目和弹尾目种群数量的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种群数量可以指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6.
昆虫病原线虫对大豆田八字地老虎幼虫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的4个品系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3个品系,以滤纸为介质对八字地老虎三龄和五龄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以筛选出对八字地老虎寄生效果较好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及最佳防治龄期。生物测定结果表明,7个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均对八字地老虎三龄幼虫具有致病力,其中斯氏线虫Sc-2的致死速度最快,侵染24、36和72 h的校正死亡率一直高于其他线虫品系,96 h时校正死亡率达到100%。Sc-2侵染五龄幼虫24、36、72、96和120 h校正死亡率也一直高于其他线虫品系。可以看出Sc-2是对八字地老虎幼虫最敏感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但随着八字地老虎幼虫发育该线虫的致病力减弱,即Sc-2对五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低于三龄幼虫。八字地老虎蛹对昆虫病原线虫7个品系都不敏感,侵染后可促进蛹提前羽化。因此,田间防治八字地老虎时三龄幼虫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3个优良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对大蜡螟幼虫Galleria mellonella的致病性测定,对采自甘肃省内的3个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megidis的0627 M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itiae的0619 HT品系和斯氏线虫S.krussei的0657L品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质量的大蜡螟幼虫体内,0627 M品系线虫繁殖量最高,侵染周期最长;0627 M品系和0619 HT品系侵染大蜡螟所用剂量小,但相同剂量下0619 HT品系的侵染速度较高;0627 M、0619 HT、0657L 3种线虫品系的侵染活性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0~25℃、15~30℃、20~30℃;在25℃恒温下,当沙土含水量低于1.0%时,3种线虫品系均丧失侵染活性.研究表明3种线虫品系在田间害虫防治上均具有较高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放牧模式对高山草地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调查牛放牧、羊放牧、牛羊混合放牧和休牧4种模式下高山草地植物群落特征、蝗虫群落组成和数量,分析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特征,利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植物群落与蝗虫群落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放牧模式对蝗虫群落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与休牧相比,牛放牧、羊放牧、牛羊混合放牧模式显著影响高山草地植物群落高度、植物群落覆盖度和禾本科牧草高度,但对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4种放牧模式下共捕获蝗虫13种,不同放牧模式下,高山草地的生物指示种不同。与休牧模式相比,牛放牧、羊放牧、牛羊混合放牧模式显著影响高山草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牛放牧、羊放牧和牛羊混合放牧模式下,高山草地蝗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36、0.35和0.29,高山草地蝗虫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45、0.45和0.35,高山草地蝗虫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3、0.33和0.24。高山草地植物群落高度、覆盖度和禾本科牧草高度与红翅皱膝蝗Angaracris rhodopa、鼓翅皱膝蝗A.barabensis、青海痂蝗Bryodema miramae等呈负相关,与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呈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不同高山草地放牧模式主要通过改变植物群落高度间接影响蝗虫群落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昆虫病原线虫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应用动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昆虫病原线虫研究现状及其发展速度、研究方法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将其发展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级探索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和现代分子学研究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作了简要介绍。同时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发展动力作了分析,并展望了昆虫病原线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紫外线(UV-B)辐射对不同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紫外线(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2种不同色型豌豆蚜的初生若蚜经过40 W UV-B波段紫外线每日照射30 min,在3种温度梯度(16℃、20℃、24℃)和2种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甘农5号"条件下,在人工气候箱中单头饲养,测定各个处理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在"甘农3号"上,16℃时,在UV-B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20℃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体质量差无显著变化(P>0.05);而在24℃时,UV-B辐射下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甘农5号"上,在16℃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20℃和24℃时,UV-B辐射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由此可知,UV-B辐射对豌豆蚜的影响与温度和苜蓿品种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