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奶牛养殖业,据统计我国主要奶牛养殖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达40%,发达国家也达25%,在每年因疾病而淘汰的奶牛中,乳房炎占30%以上。奶牛若患上乳房炎不但影响其产奶量,更严重影响牛奶质量,大量牛奶被废弃,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奶牛的发情率、妊娠率随乳房炎病情加重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发生疾病之一,它能引起牛奶质量和产量的降低,从而影响整个牛奶产业的经济利益。疫苗免疫被认为是预防奶牛乳房炎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现存的奶牛乳房炎疫苗还存在很多问题。该文主要总结近期奶牛乳房炎疫苗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设计和优化新型的乳房炎疫苗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顽固疾病,也是相关工作研究的重点问题,奶牛乳房炎会造成产奶量下降,影响牛奶质量,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了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奶产量和牛奶质量的最重要疾病之一,可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仅隐性乳房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即占乳房炎全部损失的70%[1]。牛奶中的细胞统称为体细胞,当乳腺发生感染时,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进入乳腺组织,从而引起乳中体细胞计数(SCC)的增加。因此,随时监测乳汁中体细胞的数量,可以动态估测奶牛乳腺的健康状况。而隐性乳房炎监测是判定牛群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一般来说,体细胞数量的高低与  相似文献   

5.
奶牛乳房炎特别是隐性乳房炎是影响奶牛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既影响奶牛健康.也影响牛奶的产量和质量。目前.用于测定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方法较多,在测定规模大小、操作过程繁易、结果准确程度等方面各有特点。本文利用从美国引进的博达(PoaaSCC)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在太原某优种奶牛繁育科技有限公司和朔州塞外某牛场进行了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现将测定方法与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奶牛乳房炎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养殖实践中以隐性乳房炎居多,奶牛一旦发病,产奶量下降,牛奶质量降低,直接影响奶牛养殖效益,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疾病,及时诊治乳房炎对奶牛健康养殖尤为重要,奶牛乳房炎诊治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诊治,能够标本兼治,减少治疗后副作用,病牛痊愈后能快速恢复产奶量。笔者结合临床病例对奶牛乳房炎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兽医工作者诊疗奶牛乳房  相似文献   

7.
乳房炎是造成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众所周知.乳房炎是一种关于乳腺感染的疾病。其实当人们开始饲养第一批奶牛的时候,乳房炎就已经存在了。目前因乳房炎平均每年每头奶牛损失超过1500元人民币,乳房炎引起的损失占牛奶生产过程中损失的70%,这还不包含治疗乳房炎的费用、丢弃的抗生素奶、治疗和护理的劳动成本等。当奶牛患乳房炎后,牛奶中的体细胞上升,味道也会变差。  相似文献   

8.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房炎是奶牛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多数乳房炎在临床上不表现症状,必须借助生化化验或细菌检查方可查出异常,称为隐性乳房炎。隐性乳房炎严重影响到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还易转变为临床型乳房炎,影响奶牛的利用年限,给奶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隐性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还易转变为临床型乳房炎,影响奶牛的利用年限,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报道,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极高,随着气候条件、饲养管理措施、泌乳月份的改变而改变.据资料介绍,黑龙江省安达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2.3%,苏州市牛奶公司一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54.06%,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的调查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10%~40%,西欧发达国家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也高达25%.  相似文献   

10.
乳房炎是奶牛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不仅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且严重影响牛奶的质量。微生态制剂因其安全、绿色,有望替代抗生素而被广泛应用。文章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制剂防制奶牛乳房炎的作用机理及国内外对微生态制剂防制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王迪  俞英 《畜牧兽医学报》2022,53(2):329-338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对动物福利和奶牛场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患有乳房炎的奶牛,尤其是金葡菌乳房炎的奶牛,其牛奶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奶牛丧失生产能力.目前,奶牛乳房炎相关的研究已成为畜牧业的重点课题.本文综述和分析了近几年奶牛乳房炎及奶牛金葡菌乳房炎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现状,主要对其抗病遗传育种在转录组...  相似文献   

12.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严重危害和困扰奶牛养殖业及产奶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奶牛产奶量和奶质,而且还会造成奶牛使用年限减少,淘汰提前,饲料汇报率降低,治疗和管理成本增加,乳中兽药和抗生素残留,危及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等巨大经济损失,直接影响着养殖业的经济收入。为了减少该病的发生,提高乳质量,对我场奶牛进行了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情况的调查,并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的控制了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且危害大,在奶牛养殖中属于常见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入侵奶牛乳腺组织而引发的局部炎症,其不仅会造成奶牛产奶量降低,而且还会影响牛奶的品质。由于治疗过程中的兽药残留和由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治愈率低等问题,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显得极为重要。从病原菌的种类、致病机理以及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奶牛乳房炎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奶牛乳房炎是我国奶牛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乳制品质量,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证据表明,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都会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其中,微量元素硒能改善奶牛乳腺免疫功能,对奶牛乳腺健康和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阐述硒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相关性,以期为通过调控乳腺免疫功能和防控乳腺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奶牛乳房炎作为影响奶品质、降低产奶量的重要疾病,受环境、病原微生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病目前已经成为了制约奶牛养殖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了奶牛乳房炎的常见发病原因,并从奶牛临床乳房炎的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奶牛非临床乳房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从营养管理、环境卫生、挤奶操作、乳房保健和疫苗接种五个方面提出综合防治建议,供同行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是导致牛奶产量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奶牛乳房炎的防治多以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导致了乳汁中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造成了乳汁中抗生素的残留。中药由于无残留、无毒副作用和较少出现耐药性等特点而备受科研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奶牛乳房炎的危害、中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现状和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讨了当前中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上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客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及其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乳房炎是困扰奶牛养殖业发展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特别是隐性乳房炎,临床症状不明显,不仅导致奶牛产乳量和乳质量的降低,还可能传染给其他奶牛,导致疾病的扩散.因此,只有对乳汁进行检测,通过其生理、生化等指标变化来判断乳房炎的发生情况.为减少该病的发生、提高乳质量,本文总结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微生物学检验、细胞学检查、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随着奶牛产业的蓬勃发展,乳房炎已经成为制约该产业的瓶颈之一。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5个奶牛养殖场采集了1 000头荷斯坦奶牛共计3 991份奶样,对临床型和非临床型(隐性)乳房炎分别通过临床症状和兰州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18.20%,亚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36.50%,总阳性率54.70%,总阳性乳区率54.72%。从阳性奶样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且在不同类型乳房炎中的分布情况不同,临床型中链球菌属最多(54.37%),亚临床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48.56%)。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凉州区奶牛乳房炎的最佳药物应为喹诺酮类和庆大霉素类。  相似文献   

19.
A study of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stitis in Sri Lankan dairy cattle was conducted to inform risk reduction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milk production and dairy farmer income.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randomly selected dairy farms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12 cow and 39 herd level and management risk factors in the Central Province. The farm level prevalence of mastitis (clinical and subclinical) was 48 %, similar to what has been found elsewhere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Five cow level variables, three herd level variables, and eight management variables remained significant (p?相似文献   

20.
The mastitis caused by P. zopfii alga is a disease of high-producing, machine-milked dairy cows. It occurs worldwide in tropical and temperate climatic areas, and mostly appears sporadically in a therapy-resistant form. However, in poorly managed dairy herds it may be endemic, causing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s a result of decreased milk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culling of infected animals. The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is pathogenic alga, the laboratory methods available for its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the path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is form of mastitis, and the principles of its control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