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该试验模拟瘤胃菌群环境筛选益生菌研制出肉牛复合益生菌,试验表明,该复合益生菌可显著提高饲料干物质降解率、菌体蛋白含量、产气量、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降低NH3-N浓度,瘤胃液pH稳定。犊牛按精料0.1%添加肉牛复合益生菌制作全混合日粮饲喂,能增强粗纤维、木质素、粗蛋白的消化能力,提高采食量10%以上,缓解酸中毒,降低腹泻率70%,粪便细腻无过料臭味轻,犊牛体尺、胸围、体高、日增重等生产性能显著提高,屠宰检测无药残,经济效益提高10%。  相似文献   

2.
饲用微生物缓解瘤胃酸中毒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瘤胃酸中毒是反刍动物生产中常见的代谢疾病。本文阐述了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机制和调控手段,并综述了饲用微生物缓解瘤胃酸中毒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瘤胃酸中毒是反刍动物现代集约化养殖中常见的一种代谢疾病。酵母培养物作为一种天然的微生物添加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酵母培养物能够改善瘤胃发酵模式、维持瘤胃微生物区系稳定。本文通过阐述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机制、酵母培养物对瘤胃酸中毒的调控作用以及影响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上应用效果的因素,以期为酵母培养物更好地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发挥调控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机制解析及其营养调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刍动物瘤胃亚急性酸中毒(SARA)是现代集约化生产中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反刍动物SARA的发生和调控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对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降低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反刍动物瘤胃中毒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对其产生原因和机制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深入探讨了引起瘤胃酸中毒的3个学说,“有机酸中毒学说”、“乳酸中毒学说”和“内毒素和组织胺中毒学说”;较为深入地解析了饲粮中碳水化合物组成、瘤胃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变化对瘤胃酸中毒发生的影响.同时,也对SARA的预防及其营养调控措施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设计饲粮的碳水化合物组成,使用益生菌、缓冲剂、有机酸、硫胺素,接种疫苗,调控瘤胃内有机酸的产生和利用的途径来预防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发生,以期为今后我国在预防瘤胃酸中毒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奶牛瘤胃酸中毒,又叫乳酸中毒,是奶牛采食过量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在瘤胃内产生大量乳酸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酸中毒的疾病。本病例通过临床症状、病例剖检、实验室检查、病因研究分析、具体的治疗办法、提出预防建议,采取洗胃、补液、健胃、消炎、平衡酸碱等合综合治疗措施,使发病牛的病情得到迅速缓解,经治疗后病牛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6.
瘤胃积食是反刍动物经常发生的内科疾病,多由饲喂大量粗劣难以消化的饲料而造成,也可继发于瘤胃迟缓、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皱胃扭转、皱胃移位等病;病牛表现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后期还会出现酸中毒和瘤胃臌气;预防本病需提升牛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定期对瘤胃进行检查,定期添加益生菌制剂,注重日粮的结构和质量;本病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以局部按摩和灌服泻剂、润滑剂为主,后者则以促瘤胃蠕动和纠正酸中毒为主,必要时可进行瘤胃切开人工取出积食物。  相似文献   

7.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是现代集约化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常见营养代谢病,揭示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是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通过综述硫胺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影响硫胺素合成的因素、硫胺素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关系及其调控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可能作用途径,进一步揭示了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机理和硫胺素的生理作用,并为反刍动物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模拟瘤胃菌群环境筛选出的肉牛饲用复合益生菌组合,可显著提高饲料干物质降解率、MCP含量、产气量、总VFA浓度,显著降低NH3-N浓度,且瘤胃液pH值保持稳定。犊牛按0.1%比例添加肉牛饲用复合益生菌饲喂后,可增强粗纤维、木质素、粗蛋白的消化能力,提高秸秆饲料采食量10%以上,缓解酸中毒,降低腹泻率70%,粪便细腻且臭味轻,可显著提高犊牛体尺、胸围、体高、日增重等生产性能,屠宰检测无药残,提高经济效益10%以上。  相似文献   

9.
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高产奶牛和强度育肥的肉牛、肉羊发生瘤胃酸中毒的情况普遍存在.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瘤胃酸中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奶牛生产、肉牛育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缓解和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备受人们关注。过去人们认为,瘤胃微生物合成硫胺素的量能够满足动物的需要,日粮中不需要另外添加。但最新一些研究表明,添加硫胺素能缓解瘤胃酸中毒,提高瘤胃液pH值,降低乳酸、组胺及内毒素浓度。所以,研究硫胺素与瘤胃酸中毒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揭示瘤胃酸中毒发生机制,以寻求一种新的预防瘤胃酸中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通过影响反刍动物的生理活动,使唾液中缓冲物质更加高效的中和酸性物质,确保了瘤胃健康,使瘤胃内环境趋于稳定,缓解患瘤胃亚急性酸中毒的现象。可提高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因此本文对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为奶牛饲料营养配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制剂不仅能够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后炎症、环境应激、饲料转换等带来的机体损伤,上述情况常伴随着产奶量下降、免疫机能降低等不良影响.该文综述了益生菌制剂在奶牛子宫内膜炎、热应激、能量负平衡和瘤胃酸中毒中的应用,为益生菌制剂在奶牛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瘤胃酸中毒是由于反刍动物突然超量采食谷粒等富含可溶性糖类物质的饲料,瘤胃内急剧产生、积聚并吸收大量乳酸等物质所致的一种急性消化性酸中毒,并可继发蹄叶炎、瘤胃炎等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反刍动物生产。本文从其影响因素、发病机理、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微生态制剂对围产期牦牛血液生化、瘤胃微生物区系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将20头牦牛,按照年龄、体重、胎次及生理状态相近的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微生态制剂),饲喂期42 d,在不同日龄收集血清和瘤胃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微生态制剂可以降低血液中β-羟丁酸(BHBA)浓度和瘤胃液中乳酸浓度,增加瘤胃液中丙酸浓度;显著增加瘤胃液中反刍月形单胞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数量,降低黄色瘤胃球菌数量。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通过影响围产期牦牛瘤胃微生物,可以改善牦牛瘤胃发酵功能和产后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4.
陈连民  王洪荣 《草业科学》2016,33(5):972-980
有关瘤胃酸中毒发生机制研究表明,瘤胃乳酸的累积可能对酸中毒诱导起重要作用,而高精料日粮下瘤胃乳酸累积主要取决于瘤胃乳酸产生菌和乳酸利用菌间的平衡程度。本文综述了瘤胃微生物对乳酸的代谢机制,包括主要乳酸产生菌[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主要乳酸利用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Selenomonus ruminantium)、埃氏巨型球菌(Megasphaera elsdenii)],并简要概述了酸中毒的调控方法,旨在为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乳酸中毒机制深入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露 《中国乳业》2022,(8):15-18
优质牛奶的充足供给需要以奶牛的健康养殖为基础。益生菌在奶牛饲料中的添加对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和瘤胃微生态区系均有正面影响,可以通过增加奶牛瘤胃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同时竞争性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定殖,进而提高奶牛的机体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本文对益生菌的功能、作用机制及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效果进行阐述,旨在为益生菌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瘤胃酸中毒是由于牛过量采食含可溶性糖类物质的精饲料,瘤胃内急剧产生、积聚并吸收大量乳酸等物质所致的一种急性消化性酸中毒,危及牛的健康。本文分析了24例病牛的临床表现、血液学和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病牛主要临床表现为轻症者食欲减退,瘤胃收缩力降低;中度病牛精神迟钝,食欲废绝,呼吸急促;重症病牛陷入昏迷状态,呼吸浅表而快,最后衰竭而死亡。血液学检测结果为病牛的RBC、Hb、Pcv均显著高于健康牛(P<0.05),且随着瘤胃酸中毒的加剧而升高;WBC总数上升,嗜中性白细胞增加而淋巴细胞减少。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为随病情加重,其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及钾、氯、钙等离子不同程度下降;尿素氮含量高于健康牛;轻度酸中毒阶段血糖含量不断增加,但病情严重时则下降。通过本研究,以期为反当动物瘤胃酸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现代牛养殖与生产中,牛瘤胃酸中毒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性病症,该病发病急、病牛死亡快,所以很容易给奶牛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分析牛瘤胃酸中毒原因与症状,提出对牛瘤胃酸中毒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以期能够为牛养殖提供有用的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18.
Feeding high concentrate diets to cattle results in an enhanced production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by the micro‐organisms in the rumen. Excessive fermentation might result in subclinical or clinical rumen acidosis, characterized by low pH, alteration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lactate production. Here, we provide an in vitro model of a severe rumen acidosis. A transient acidosis was induced in the rumen simulation technique by lowering bicarbonate, dihydrogen phosphate and hydrogen phospha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artificial saliva while providing a concentrate‐to‐forage ratio of 70:30. The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an equilibration period of 7 days, a first control period of 5 days, the acidosis period of 5 days and a second control period of 5 days. During acidosis induction, pH decreased stepwise until it ranged below 5.0 at the last day of acidosis (day 17). This wa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lactate production reaching 11.3 mm at day 17. The daily production of acetate, propionate and butyrate was reduced at the end of the acidosis period. Gas production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and NH3‐N concentration reached a minimum 2 days after terminating the acidosis challenge. While the initial pH was already restored 1 day after acidosis, alterations in the mentioned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lasted longer. However, by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all parameters had recovered. An acidosis‐induced alteration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bacteria and archaea was revealed by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For bacteria, the pre‐acidotic community could be re‐established within 5 days, however, not for archaea.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 vitro model for a transient rumen acidosis including biochemical and microbial changes, which might be used for testing feeding strategies or feed additives influencing rumen acidosis.  相似文献   

19.
王志刚 《中国饲料》2022,1(4):45-48
本研究旨在评估全混合日粮添加益生菌对干乳期奶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氮平衡的影响.试验将体重为(440.92±3.33)kg、平均干乳期为42?d的6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全混合日粮,处理组饲喂基础全混合日粮+200?mg/kg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含量:1×106?...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业集约化养殖越来越普遍。为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饲喂大量能量饲料,进而引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导致动物采食量下降、畜产品产出降低以及动物发生炎症反应。近年研究表明,SARA会改变瘤胃生理状态,而瘤胃健康对反刍动物饲养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SARA状态下瘤胃生理生化过程变化,结合瘤胃发酵模式变化和瘤胃微生物的改变,重点阐述了SARA引起的瘤胃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屏障功能改变、瘤胃上皮细胞中物质转运及相关载体表达及其引发的瘤胃上皮细胞炎症通路,为更好指导反刍动物饲养及为瘤胃营养生理生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