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的灵魂,也是兴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中心,切实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发展,进一步增加我国文化自信,以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对安徽地区2 000多名民众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基本知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半民众满意宣传方式和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面更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更强。建议加强内涵宣传,创新宣传方式,进行融合宣传,进一步促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全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去寻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重要文化理念、思想观念伦理思想、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坚定价值观自信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和渲染下融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应关注女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开展差别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应突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契合点,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与社会、个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要做到细致、落实、落小,离不开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熏陶。讨论了优秀传统家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以及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在当前时代的价值,提出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当今社会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应充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找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点,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培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此,他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主要表现为: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君子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词汇,西方社会虽有与君子相类似的公民、绅士、骑士等称谓,但其内涵有着明显区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塑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的根魂所在。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需要大力弘扬君子人格的优秀传统,在全社会凝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精准扶贫的含义,贫困文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三个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很多思想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主义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在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借鉴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能够更有效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当代优秀家风。  相似文献   

12.
正第八章弘扬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接上期)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提振农民精气神,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20,(9)
正江山市上余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办于1982年,服务范围辐射至整个上余镇18个行政村。学校始终围绕"全民终身学习"战略目标,秉承"以人为本、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发挥在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社会教育活动中,引导社区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场合策略性地以"精神命脉""根与魂"、"精神基因"等类似文化基因的概念解读、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就如何传承和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而形成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文化基因论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古向今发展的历史逻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充分肯定,为实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思想灵魂。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作用。优秀传统家训文化融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推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继承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创新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播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发挥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示范作用等途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文化残留的小农思想影响着农业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农业高校大学生的现实性与理论的指导性之间缺乏有效桥梁纽带,新媒体传播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等成为制约因素。通过培育先进农业文化、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和新媒体传播引领作用、以"三农"社会实践为重要载体等途径,在农业高校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其产生离不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结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强改革创新的力度,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征,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立德塑魂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大学要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坚持师德为先,构建大学精神育人团队;整合资源,构建大学精神育人平台、载体和运行机制,从而构建完善的立德机制,着力推进大学精神育人。  相似文献   

19.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新时期对高校大学生提出的素养要求。高校专业建设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以跨境贸易专业群为例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植入专业建设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