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以恢复植被、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等为基本出发点.本文对包头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目标,为扎实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在国内实施了10多年,土壤侵蚀得以遏制,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已经初步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评估基本上趋于单方面定性的评估,具体定量的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的方法及指标还未成型。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代表区域,针对刺槐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状况等土壤质量状况指标进行了评估,并由此合理反映地上植被恢复状况,从而为合理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的土地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旨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目前关于退耕还林的报道很多,主要涉及退耕区造林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问题、建议以及三大效益如何统一等方面(徐振华等,2003;傅新红等,2003;杨时文,2002)。但是,退耕还林区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入渗率影响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袁建平等,2001)。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是富民工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生态区位重要,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围绕全县社会发展总目标,落实"五结合"策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18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新增12.5百分点,花椒、蛋皮核桃、啤特果等林特产经济林和针叶用材林迅速发展,农村资源优势得到有效整合,农民增收效益明显,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四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由于适宜退耕的耕地空间逐步减小,大面积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不再现实.笔者认为,应转变思路,实现工程实施模式、管理模式、协同模式、投入模式等四个转变,实现退耕还林工程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集约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麻江、黎平县退耕还林集约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表明:各造林类型植被截留量、土壤持水量、林分总蓄水量随生物量、土壤厚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层较厚、造林年限较长的林分地上部分持水量所占比值小于地下部分;不同造林类型固土效益显著优于其对照,侵蚀模数平均小于对照57.1%.  相似文献   

7.
木里县是四川省凉山州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根据区域内林业条件规划纯生态型、纯经济林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经济林型、综合效益型5种退耕还林地带.根据不同类型,结合自然条件,探索出适应木里县退耕还林"三大效益"兼顾的10大模式,并辅之以强有力的落实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五个结合"综合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是在1998年洪涝灾害发生、沙尘暴频度和强度逐年加强、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生态安全角度出发,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而启动的一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经过20年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立足对退耕还林效益监测项目的科学研究,通过数据和客观评价,反...  相似文献   

9.
依据成本效益评估法,采用层次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估体系。评估体系构建中重点研究生态效益量化的方法,主要思路是将生态效益评估体系分解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积累物质、净化大气环境、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护等8个子效益类别,每个子效益类别又分为若干具体指标。按照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北方沙化地区三大区域,分别利用三大区域的连清数据,推算出生态指标的量化值。该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大范围生态效益的量化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秭归县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效益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是森林水源涵养效益的主体,通过对秭归县10种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林地水源涵养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3%~20·2%,除柏木林外,非毛管孔隙度增加6·8%~494·2%;(2)退耕还林后土壤饱和蓄水量增加5·7%~118·8%,非毛管蓄水量为坡耕地的2·58~19·13倍;(3)秭归县退耕还林森林土壤的蓄水量为171·6万m3/a,是相似立地条件下农耕地的3·21倍。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工程是绿色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会宁县提出"美丽会宁"总体思路,以退耕还林工程为引领,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推进山川绿化美化.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会宁县探索形成大户流转模式,从根本上落实了"整流域治理、集中连片"原则,通过"典型带头、大户承包"机制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显著提升了连片治理效率,加快了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密云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密云水库周围地区、国道、国铁干线公路两侧,以及生态脆弱地区。主要造林模式为生态型经济林造林模式、经济林模式、农业生态旅游模式、速生丰产林模式与水源保护林模式(荒山造林模式)。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调查与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密云县退耕还林工程在净化空气、减少风沙危害、保持水土等各方面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对毛乌素沙地已实施的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开展生态工程的防风固沙、植被恢复、土壤保育、水分涵养等生态功能进行监测与评价。为优化区域生态工程布局,提高生态工程成效,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以毛乌素沙地退耕还林工程灌木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评价毛乌素沙地退耕还林工程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退耕还林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为涵养水源25.7亿元·a~(-1),净化大气环境12.58422亿元·a~(-1),生物多样性12.54亿元·a~(-1),保育土壤6.3亿元·a~(-1),固碳释氧5.85亿元·a~(-1),防风固沙4.68亿元·a~(-1),林木积累营养物质0.546亿元·a~(-1),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较高的灌木树种为柠条锦鸡儿、杨柴和沙柳,分别为32.94959亿元·a~(-1)、21.34416亿元·a~(-1)、9.934674亿元·a~(-1)。  相似文献   

14.
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调查了西宁市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7年来所取得的生态效益,并对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宁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该工程所取得的涵养水源效益、保育土壤和保净化环境效益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5.
危害柠条锦鸡儿的两种蛀干害虫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的优良特性,是西北荒漠、半荒漠干旱草原地区和黄河中游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造林以及薪炭林、饲料林的优良树种之一,也是近年来西部地区沙荒地和黄土高原区最受群众欢迎的退耕还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目前,在西北地区柠条人工林面积逐年扩大,仅宁夏灵武市总面积就达4.3万hm2.  相似文献   

16.
实施退耕还林就是要把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西和县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依托有效推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步伐.西和县以四个结合为基本思路,围绕退耕还林工程,全面构建"南椒北果重核桃,东用西防全县林"总体布局.摸索形成"常青树锁边,经济林建园"和"山顶松柏戴帽子,半山林果系带子,山下林园穿裙子"模式,如期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各项预定任务,...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家庄市为例,采用土壤蓄水量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改善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分别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工程建设取得的数量化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以集沙池(集沙槽)法分别对干旱风沙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典型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樟子松乔木林地、旱作农田、放牧草地的近地表集沙量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表明:旱作农田的年均总集沙量最大,为319 288.43 g,分别是樟子松乔木林地、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放牧草地的241.43、351.88、1.96倍;旱作农田及放牧草地均是当地主要沙尘源,而退耕还林柠条灌木林地防风固沙效果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对干旱风沙区生态修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代永彬 《林业调查规划》2004,29(Z1):124-126
介绍了楤木的生物学特性及食用和药用价值,分析了楤木在鲁甸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发展优势和"三大"效益,认为发展楤木可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退耕还林这一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效果,以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为例,依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及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专项监测站监测的数据,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等5个方面,对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涵养水源功能生态效益为4915.00×105m3/a,涵养水源总物质量占该省年均水资源总量的26.54%。(2)固土物质量为30824.4×104t/a,保育土壤总物质量为31111.2×104t/a。(3)固碳为3686.1×104t/a,释氧为8509.7×104t/a。(4)林分积累营养物质量为187.6×104t/a。(5)提供负离子效益为1142.75×1022个/a,滞尘效益为267.08×108kg/a,吸收污染物效益为1827.22×106g/a。总体来说,河北省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也为河北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