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木麻黄青枯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青枯病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种毁灭性林木细菌病害.该文全面回顾了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历史,系统介绍了病害的病原、症状、发生条件及流行规律,概述了青枯菌对木麻黄的致病机制、木麻黄的抗性分化和变异、抗性测定、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木麻黄青枯病的控制策略和防治措施,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莫非  莫晓勇 《热带林业》2003,31(3):11-12,10
用WFT接种技术对47个桉树无性系进行了对青枯病的抗性测定,通过青枯病株率计算和逐步聚类分析,认为31个无性系是抗病品系,10个无性系是感病品系,6个无性系是高感品系。在31个无性系抗病品系中,经生产实践证明,其中MLA、ZU6、W5、LHl、LH2、LH3、SHl、M1等8个无性系显示出很强的抗病性,至今未发生青枯病株。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抗病无性系造林,防治桉树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3.
桉树无性系抗青枯病性能的测选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非  莫晓勇 《热带林业》2003,31(3):11-12
用WFT接种技术对47个桉树无性系进行了对青枯病的抗性测定 ,通过青枯病株率计算和逐步聚类分析 ,认为31个无性系是抗病品系 ,10个无性系是感病品系 ,6个无性系是高感品系。在31个无性系抗病品系中 ,经生产实践证明 ,其中MLA、ZU6、W5、LH1、LH2、LH3、SH1、M1等8个无性系显示出很强的抗病性 ,至今未发生青枯病株。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抗病无性系造林 ,防治桉树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报导我国1991年后,桉树青枯病研究的发现和创新.即,桉树青枯病的流行是寄主为主导的流行病;病菌生理小种、生物型组成复什;病菌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除从根部侵入外,还可从根茎部侵入;筛选出一批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研制成桉树青枯病流行测报模型;开创应用桉愈伤组织筛选抗病树种和无性系获得成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桉树转基因抗病苗;应用外生菌根防治桉树青枯病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固氮菌提高尾叶桉抗青枯病的机制,采用苗期接种固氮菌与青枯病菌的方法,测定固氮菌对桉树的促生效果,分析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相关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桉树苗接种联合固氮菌Kol 2个月后,接菌苗高平均达20.53 cm,比对照苗高增加了25.72%,接种固氮菌能够提高桉树苗木成活率7.34%.接种固氮菌的桉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以维持在一定水平,抗病相关的防御酶SOD酶、POD酶和PPO酶活性升高,酶比活力均高于接种青枯病菌和不接种对照桉树叶片酶活力.固氮菌对桉树苗有诱导抗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依据桉树青枯病发病流行的系统数据和相应的我种气象要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青枯病菌数量等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雷州林业局桉树青枯病的灰色系统预测报模型和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桉树青枯病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桉树青枯病的病原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茄拉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al.],主要以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3菌系侵染为害。近10多年来由于桉树造林以无性系为主,在具备发病条件时,感病无性系的发病率可达30%~90%以上。由于茄拉氏菌生理小种1号为高温型菌系,在高温高湿和大风气候条件下易爆发成灾;桉树青枯病是单年流行病,有一定数量病原,气候因素有利于发病,桉树青枯病就大发生;易感病的树种1~3年生期间,青枯病可连年流行,随树龄增大病害流行逐渐缓慢,其中以1年生林发病率最高,4年生后基本不发病。桉树青枯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可以将桉树栽培区划分为高风险发生区、中风险发生区和低风险发生区。桉树青枯病的初侵染源为带菌土壤、带菌苗木和农家肥。在桉树青枯病高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在沙土、壤土和粘土造林地均可严重发病,但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或以农家肥为基肥时,抗病品系也可严重发病;在中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坡下低洼积水处发病,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严重发病;在低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发生。目前,国内外对桉树青枯病仍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桉树青枯病发生与流行规律,提出桉树青枯病可持续控制策略:实行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采取科学营林技术,减少病原菌的种群数量,降低发病率;合理布局桉树品种(系),充分利用桉树良种资源;培育多类型抗病品种(系),以多品系混合造林减缓病原菌进化,形成专化型新菌系。并提出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林木青枯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南方桉树,木麻黄,桑树等林木青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本文对我国主要林木青枯病害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加以概括综述。  相似文献   

9.
测定桉树品(种)系对青枯病菌抗性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筛选桉树抗青枯病品系,通常采用剪顶包扎菌液接种,伤根淋菌液接种技术,探索研究出的WFT新的接种技术。通过3种中技术的对比试验表明,青枯病菌对桉苗致病力因接方法不同而不同,与桉树林分青枯病病自然发生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10.
桉树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桉树青枯病是我国华南地区严重危害桉树的细菌性枯萎病,已成为桉树生产的严重障碍。文章在总结桉树青枯病的为害症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青枯病的防治,包括加强检疫,抗病育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基因工程,诱导抗性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菌液浸泡法、顶尖接种法对不同的桉树无性系盆栽苗和生根组培苗进行抗青枯病性能测定,并结合林间调查筛选桉树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并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的角度研究其对桉树青枯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索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抗病性强弱与其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18个桉树无性系中,bd1、bd2、赤桉和南宁巨尾桉为抗病无性系;U6、南宁尾叶桉、雷9、钦32-29为中抗无性系;DH32-27、钦9、南宁广9、钦8、邓恩桉、钦32-22、雷2、巨桉、尾叶桉和钦广9为感病无性系。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对青枯菌没有直接拮抗作用,但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青枯病菌在抗病性强的无性系的根系分泌物及组织液中的增殖显著低于感病无性系,验证通过茎段浸泡接种筛选出的桉树无性系的准确性,同时表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可以反映桉树不同无性系的抗病性强弱。  相似文献   

12.
韦爱梅  王军  丁志烽 《广东园林》2007,29(Z1):46-47
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11种化学药剂对桉树青枯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绿乳铜和世高。用百菌清和世高预先处理尾巨桉196幼苗2h后接种青枯菌,结果表明,经室内毒力测定有效的杀菌剂在预防桉树青枯病方面的作用效果非常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植物青枯病抗病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植物抗青枯病的抗病鉴定方法、抗病机制、抗病遗传、抗病育种及诱导抗病性等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对华南4个地区的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试研究,以期为有效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分别对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1株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强弱测试比较,11株病原菌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序列形成支持率为86%分枝,表明其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高度同源性.以桉树无性系DH32-29组培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对11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不同菌株间在致病性上差异显著(P<0.01或P<0.05),以发病高峰期、高峰期发病率和平均发病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K=3),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广西、海南的各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HY01、HY02、DA01、HP04菌株与HP05分为1类,DA02和DA03为第2类,而YJ01、HP01、HP02和HP03为第3类.对4个不同地区(采样点)的青枯病菌株平均发病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来源广东阳江菌株致病性显著地低于其他来源菌株.不同地理来源菌株之间在致病性上无明显相关性,同一地区内同时存在着致病力强弱菌株,HP03的生物型4-1菌株与其他生物型3菌株在致病性亦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固氮菌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纸碟法和液体比浊法研究了联合固氮菌对桉树青枯病菌茄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 Yabuuchi)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株联合固氮菌1和固氮菌2及其培养物上清液对青枯菌Ra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上清液抑制效果好于菌悬液抑制效果,混合菌株的抑制作用高于单一菌株的抑制作用.温室接种结果表明,接种固氮菌1和同时接种固氮菌1及青枯菌Ra的处理比不接种对照(CK)桉树苗高增加33.19%和31.09%;单接种固氮菌1的桉树苗地上干质量比对照(CK)增加123.23%,同时接种固氮菌1及青枯菌Ra的桉树苗比对照(CK)地上干质量增加93.22%;接种固氮菌1和同时接种固氮菌1及青枯菌Ra的处理比对照(CK)桉树苗地下干质量分别增加101.52%和71.81%.接种固氮菌可以降低桉树苗木死亡率38.24%.桉树幼苗温室接种试验证明接种固氮菌的桉树苗木生长旺盛,茎干较对照粗壮,长势整齐,固氮菌可以提高桉树苗木对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王军  韦爱梅  孙思 《林业科学》2007,43(7):51-54
通过接种青枯菌与非病原的大肠杆菌,对2个桉树无性系和1种非寄主树木的根表吸附菌量及根内含菌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枯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多于对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多于对抗病寄主但少于对非寄主根部的侵入量;病原菌较非病原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大,但二者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则依据根部伤口的有无而互有高低.青枯菌接种24 h内,感病寄主根表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呈上升趋势,在抗病寄主及非寄主根表的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却呈下降趋势.从统计学上看,青枯菌对寄主根部的吸附和侵入都显示出了一定的选择性,但由于病原细菌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部,非病原细菌也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桉树根部,因此这种选择性的生物学意义不大,青枯菌对桉树根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识别行为.  相似文献   

17.
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木麻黄青枯病的抑菌防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了商品化生物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木麻黄青枯病病原菌的毒力。采用打孔法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木麻黄青枯病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其抑菌圈的平均直径达到9.4 mm。采集4个品系的木麻黄小枝水培生根后进行温室盆栽,采用改进的伤根淋菌法进行接种,以只施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CK1)和只接种青枯菌(CK2)为对照,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后接种青枯菌为处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两个时间点,湛江-3的防效达到了60.8%和51.6%;湛江-2的防效达到了41.5%和40.3%;广东A14的防效达到了28.8%和23.3%,差异均显著(α=0.05);广东701-3的防效为16.3%和26.8%,差异不显著,出现此原因是广东701-3抗性强于其他3个品系。综上所述,在盆栽试验中,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木麻黄青枯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品系本身越感病,防效越高。  相似文献   

18.
青枯病快速检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青枯病是由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植物细菌性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侵染5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本文从青枯病原菌病原、致病机理以及分布危害等方面作了阐述,比较分析了运用不同检测方法在当今农作物以及林木青枯病原菌快速检测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Eucalypts ar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Boron (B)deficiency resulting in loss of crown vigour, shootdeath, poor stem form, and reduced wood quality.B deficiency is a major constraint to theproductivity of eucalypt plantations in many partsof Asia (Dell et al. 2001, 1994). The symptoms ofB deficiency are more severe during the dry seasonand thus mildly affected trees may partially recoverduring the following wet season. The sites withsandy soils derived from granite and sands…  相似文献   

20.
桉树对青枯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及同工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7个具有不同青枯病抗性的桉树品系的叶部和根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对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桉树各品系叶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根部。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的7个桉树品系,其叶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对青枯病抗性较弱的F11和E13品系体内的过氧化物酶显著比其它抗性品系体内的酶活性低。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桉树对青枯病不同抗病性品系之间的同工酶谱带,在条带数和各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