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建生 《水产养殖》2006,27(1):20-21
我国的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由于当时虾池建设的标准低,经过多年的养殖.虾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随着养虾业的发展,沿海地区适合开发养虾的地方已经开发利用。再大面积开发土地发展养虾已很有限。要使养虾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改造低产老化虾池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虾池混养花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科技》1993,(2):12-13
近年来,由于国外市场影响,虾价波动很大,且虾池老化,虾病流行,严重影响养虾业的发展。为了提高虾池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站在饶平县黄冈镇大沃管理区小红山虾场进行是池混养花蛤试验,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 为了调整养虾生产内部结构,使养虾业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健康稳定地发展,1990~1991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池内繁殖饵料生物养虾的实验和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虾池条件及设备实验在乐亭县北港杨春生对虾养殖场进行。该场1985年建成并投入养虾生产,养殖面积615亩,共有虾池11个。虾池为东西走向,长方形,池内设环形沟,平均池深1.5m,  相似文献   

4.
<正> 各地对1993年“虾瘟”的病因有各种分析:有的认为,由于水域环境条件恶化,海洋赤潮濒繁发生,裸甲藻等有毒藻类高密度繁殖所引发;有的认为,多数地区的虾池面积超过了当地的生态容纳量,破坏了生态平衡;有的则认为,虾池老化,育苗、养殖工艺未得到贯彻;有的认为,“引种”时检疫不严,海外的“虾瘟”早在6年前即已发生,而近年来各地还盲目竞相“引种”,无人把关;有的认为,养虾业年年为国家创收巨额外汇,而科研经费却严重不足,科研落后于生产。 从目前多数研究单位检出的病源为杆状病毒。基本可以认为:“虾瘟”的病因是杆状病毒。杆状病毒在虾体内快速发展,导致虾体各组织器官严重坏损、功能降低或丧失,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5.
《水产科技》1998,(1):28-28,33
针对我市养虾业的虾池老化、虾病严重、对虾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的现实,电白县爵山、龙山等沿海镇的部分对虾养殖户采取高位池养虾的方式,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对养殖水源采取过滤、沉淀、消毒等措施,避免虾池养殖水体与海区污染水体自由交换,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1992,(5):42-42
廉江县养虾(集团)公司1992年在8068亩连片虾池中,采用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虾,获得成功。最近由省水产局组织了现场验收鉴定。专家们认为:这种养殖方法不仅可以取得稳产、高效益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减轻虾池污染,减缓虾池老化,防止虾病,同时饲料来源有保证,可减轻劳动强度,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该公司使用的是1992年5月获得全国饲料工业新产品交流会特别金杯奖的《珊瑚牌》对虾饲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使用不同品牌的斑节对虾饲料与养虾池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关系.选用两种品牌的对虾饲料。在4个虾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粤海脾斑节对虾饲料三个斑节虾池中,水质正常,有利斑节对虾生长的浮游生物种类占优势。浮游生物数量多、且稳定。对虾生长正常.中途没有虾瘸发生。按计划收虾。养虾产量较高,另一品牌对虾饲料.喂养斑节对虾。在养殖的中后期出现严重的虾病.产量低。  相似文献   

8.
解承林 《海洋渔业》1982,(5):221-223
<正> 虾池是养虾的基础。因此,虾池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虾产量的高低。搞好虾池的建设,首先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先易后难,分期分批地实施。其次要注意虾池配套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力求虾池当年发挥效益。建池场地可根据沿海地形、地势、底质、水质、潮流、风浪等状况,结合水文、气象等有关资料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刘颇  张纪乐 《海洋渔业》1994,16(2):82-83
<正> 为探索对虾养殖高产技术,实现养虾高产量、大规格、高效益。日照市自1989年进行罗茨鼓风机充气养虾试验,当年在17亩虾池中,收获对虾3900公斤,平均亩产230公斤,平均规格达13厘米以上。1991年,开始推广应用,1992年又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全市应用充气虾池由1991年的1处40亩迅速增加到59处1800亩,充气虾池平均亩产对虾250公斤,亩效益达3600元,与非充气虾池相比,亩增产量100公斤以上,亩增效益2000多元。现就该市充气养虾生产及技术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虾渔获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虾拖网虾渔获组成、生物学特征以及月份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捕获的虾类主要是沿岸性底栖虾类,渔获中优质虾种少,幼虾比例高,墨吉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哈氏仿对虾是虾拖网渔业的主捕虾种,虾渔获组成存在明显的月份变化。为合理利用虾类资源和促进虾渔业可持续发展,应根据虾类特性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幼虾兼捕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美国夏夷采用的一种新型淡水对虾捕捞系统。该捕捞系统可以机械牵引、也可以手工操作。其捕捞效率和产量皆很高。系统以一个廉价的,轻型的机械化的吊扦来代替捕捞工人下塘进行捕虾作业。捕捞系统的各部件和尼龙虾网用拉链联结,这些拉链还作为封闭机构,用来提高捕捞效率。在虾池中采用新的捕捞系统,成虾的平均捕捞效率估计可达63.5%。本系统值得池塘捕虾作业借鉴。  相似文献   

12.
1990年7月13日在海康县南渡河人工放流0.8—1.0cm的罗氏沼虾虾苗8.9万尾。放流后12个月,共起捕和测捕推算成活虾15872尾、成活率17.83%,最大个体达545g,部分雌虾抱卵。1991年6、7月可捕到幼虾,推测为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13.
养殖罗氏沼虾具有生长快、投资少、收益高等优点 ,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为推广该项技术 ,1999年 ,我们在农业示范场进行养殖试验 ,从5月上旬投放虾苗 ,到 9月中下旬成虾起捕上市 ,获得平均亩产成虾 12 5.4kg ,成鱼 31kg ,亩产值 52 70元 ,亩利润 2 4 0 0元的好收成。现将主要操作过程和方法介绍如下 :1 土池条件和建设1 1 条件 :养虾池应选择易看管 ,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无污染 ,排灌方便的池塘。1.2 建设 :在土池周边 ,开挖一条深 0 .8m ,宽 0 .6m的养虾沟 ,沟中莳上稀草 ,进排水口设置筛滤网(50— 80 )作拦虾 (鱼 )设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市对虾人工养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特别是1993年,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达80%,造成严重的损失,大大挫伤了养殖者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改革养殖工艺,开展虾池综合利用,利用现有的虾池开展虾、蟹混养,以达到稳定虾池水体生态平衡、降低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引导全市养虾业走出低谷。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2月-8月底,我们进行了“虾池综合利用”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时冬晴  叶建生 《河北渔业》2006,(11):19-19,49
我国的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由于当时虾池建设的标准低,经过多年的养殖,虾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1~4].  相似文献   

16.
1.双季养虾:在虾池冬捕后至次年夏季放养之间再增养一季商品虾,即在上一年成虾池冬捕时将未达商品规格的青虾放回池养至次年6月前上市。一般亩放幼虾3~6公斤(约1万尾左右〕,亩产可达20~25公斤,南利润可达500~8O0元。2.一鱼一虾:方法一是将成鱼池冬捕时留下的大规格鱼种或未售出的成鱼转入成虾池进行强化喂养,于次年6月前陆续上市,既能增加成鱼产量,又大大提高了成鱼售价。这种养殖方法比单季养虾亩利润可提高300~600元.方法二是5~6月利用空闲虾池培育家鱼更花鱼种出售,一般每亩可产10万~15万尾县花鱼种,亩利润可达500…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和1995年河北省连续出现暴发性虾病,仅绝产面积就达3万亩,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对虾养殖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科研人员和虾农采取了利用地下海水作虾池水源,推广虾池生态控制养殖技术,调整养殖方式及品种结构,强化行政管理等对策和手段,较好地控制了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虾鹅轮养与罗氏沼虾单养对比试验,研究分析虾池种草养鹅对罗氏沼虾池塘水质、底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虾鹅轮养模武在罗氏沼虾养殖初期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的化学耗氧量、氨氦、总磷等富营养因子的水平,但随着养殖的深入,水中营养因子来源转为罗氏沼虾代谢废物和剩余残饵,对水质的改善作用就不再明显.而且,虾鹅轮养模式不影响虾塘养殖水体藻类组成,可以有效降低虾池底泥中有机质与全氮的含量,改善罗氏沼虾的养殖的池塘底质环境.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几年对虾病毒病害在我国北部沿海暴发流行的现状,我们在山东圣海集团养虾场进行了1年三茬养虾试验,现将主要技术措施和经验介绍如下:1 放苗前准备工作 面积为80亩的虾池1个,东西长方形,池底为沙泥底质,中间筑土坝平均分成两半,一半蓄水,另一半养虾。虾池两端  相似文献   

20.
克氏原螯虾幼虾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进行培育,即克氏原螯虾从破膜再经3次蜕皮体长到0.9~1.0cm后(即仔虾离开母体后)进行培育,经22d培育试验,幼虾体长平均从1.0 cm增长到3.0 cm,体重平均从0.012 g增重到1.64g.采取两种培育方式(即繁殖池原池培育和幼虾池培育),其成活率平均分别为75.6%和7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