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疆绿洲生态安全及其维护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新疆分布着我国重要的绿洲农业区 ,又是我国资源、能源的重要接替区 ,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 ,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清醒、客观、准确的认识新疆绿洲的生态环境现状 ,制定相应的整治对策 ,对于新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充分剖析该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 ,对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作了分析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城市建设及其规划中的一大课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被纳入我国2010年的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主要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从全球观点出发,概述了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具体实例的调查和分析,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论述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分析了新疆可持续农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提出了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新疆土地详查资料 ,简要的介绍了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结构 ,分析了目前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 :水土不平衡 ;粗放经营 ,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低产田面积大 ,限制因素多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生态环境劣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战略方向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进程也较慢。2001年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仅有3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6%的平均水平。在未来的50年里,我国将经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大约3~4亿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市化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但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适度人口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快速的人口增长导致了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因此,确定适当人口规模,对新疆资源和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在P-R-E模型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指标,对新疆的适度人口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量化的基础,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疆公路建设路域的环境敏感性分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生态与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公路建设的实际,建立了一套包括影响和决定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与生境敏感性,能够全面反映新疆环境综合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估因子的权值。根据各评估因子在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与生境敏感性4个专题中的量化级别累积模型和4个专题中的敏感性指数权重累积模型,计算出区域生态敏感性指数,采用聚类分析法完成生态敏感性分区。在此基础上,叠加新疆公路线位,以公路穿越的生态敏感区的类型表示路段的生态敏感性,完成新疆公路路域生态敏感性的分段研究。将新疆公路建设路域环境保护对策划分为8种类型:重点保护区、重点监控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维护区、重点治理区、自然恢复区、人工恢复区和自然人工恢复区,从区域环境特征、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的重点目标和基本要求等方面,提出路域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环境保护对策:退耕种草种树,恢复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选择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治理盐渍化土地;控制人口增长;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对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并着重研究了流域水文条件与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结果表明 ,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是该流域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的退化贯穿于其中 ,其结果不仅直接威胁下游天然绿洲的存亡 ,而且制约中下游人工灌溉绿洲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 ,水体污染在局部地带也是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要素的生态问题 ,是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负面效应。由于事关民族稳定和发展及国防建设等重大问题 ,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下游绿洲的维护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据此 ,提出了若干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发展和建设绿洲是实现干旱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抑制荒漠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人们在绿洲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绿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造成绿洲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文中分析了南湖绿洲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以阳关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例,研究干旱区绿洲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其减缓...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 ,目前仍有 2 9万 km2 的土地有待治理 ,任务十分艰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阻力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贫困、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生态建设效益滞后、投资巨大等。提出的对策是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补贴政策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严格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等。强调排除阻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调整思路 ,在各项政策和措施上都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个综合的多学科集合,它不但包括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还包括社会经济适宜性。文中借助GIS平台,系统的归纳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基于DEM数据、NDVI数据、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人口和GDP等要素的栅格数、以1km×1km的栅格尺度直接反映了南疆地区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地形、气温等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在空间上的适当结合分布对南疆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2)南疆地区大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人居环境适宜性中一级适宜区(最好适宜区)的面积最少,占全研究区的3.092%,二级适宜区占7.15%,三级区占8.39%,四级适宜区和五级适宜区的面积最广,占全研究区的81.17%,表明自然环境基础十分恶劣;3)研究区内除了现已开发利用的绿洲面积以外现未开发的交错带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居环境发展的潜能,但是此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需要大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城市环境可持续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给出了环境可持续度的概念 ,并对环境可持续度进行分析 ,从饱和度、潜力度、优势度、协调发展度四个方面定量计算出乌鲁木齐的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度 ,得出乌鲁木齐到 2 0 0 0年才实现初步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乌鲁木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国家重点工程—南疆铁路二期库尔勒西至喀什段全线通车至今,为带动南疆,特别是为新疆南部铁路沿线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高南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喀什至和田的南疆铁路延伸段的可行性研究已经完成,并力争在2008年全线开工,2010年建成运营,这标志着喀什至和田的铁路不久也将贯通。在西部大开发关键时期,这一运输动脉的贯通不仅将推进西部能源大区的优势资源转换,同时能进一步加强我国东西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南疆铁路的延伸在改善和田地区交通结构、降低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密切与北疆联系、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将产生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南疆铁路的延伸对和田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一些不确定的消极影响,如本身较脆弱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化,丝绸之路、玉石之乡、佛国古城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消退而造成的重复浪费等。文中研究分析南疆铁路的往南延伸对和田经济发展的影响,为该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其绿洲可持续发展决定着新疆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稳定。文中根据历史文献和野外考察,分析18世纪中期-20世纪50年代的塔河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塔里木河干流上、中、下游1973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分析1973-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变化,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判断这种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工绿洲主要在源流进行,干流是天然绿洲环境,受制于河流特性的影响;以后人工绿洲开发主要在干流进行,以干流生态环境退化为代价,驱动其变化的是人口、经济利益、政策和资本等人文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塔河干流绿洲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艾比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本文根据艾比湖及其周围地区环境变化的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生态危机,经较全面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整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