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引发对老化燕麦(Avena sativa)种子活力的影响,以老化5 d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5和1.0 mmol·L-1)GSH溶液引发不同时间(12 h, 24 h和36 h)下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老化后燕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显著下降(P<0.05),平均发芽时间显著增加(P<0.05),苗长、苗重、根长和根重均显著降低(P<0.05)。不同GSH引发浓度和引发时间处理后对老化燕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各项指标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0.2 mmol·L-1 GSH引发24 h是缓解种子老化的最佳处理,显著缩短了老化种子平均发芽时间(P<0.05),显著提高了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长、苗重和根长(P<0.05)。燕麦种子引发处理可以为保持种子活力提供有效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PEG引发对燕麦老化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PEG引发对燕麦老化种子活力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浓度和引发时间,试验以45℃老化48 d的超干燕麦种子(含水量4%)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PEG-6000(0,-0.3,-0.6,-0.9和-1.2 MPa)引发0(CK),3,6和12 h后,分析其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及幼苗活力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0-0.6 MPa)PEG引发降低了燕麦老化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活力指数,并提高了其平均发芽时间;而高浓度(-0.9和-1.2 MPa)则相反。这表明PEG引发不仅能预防超干燕麦种子的吸胀损伤,还能修复其老化损伤,但作用效果与其浓度、引发时间及两者之间交互作用显著相关。该试验中浓度为-1.2 MPa的PEG引发12 h时效果最佳,但是否能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仍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外源油菜素内酯引发对劣变种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采用燕麦(Avena sativa)种子为材料,人工老化后经不同浓度(0,0.01,0.10,0.50,1.00,10.00μmol·L-1)的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 BR)溶液引发0(CK),1,6,12,18和24 h,分析了其发芽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 GR)活性及丙二醛(Maloddialdehyde, MD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0.01~0.50μmol·L-1)的BR可提高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增加其SOD,CAT,APX和GR活性,降低其MDA含量;而BR浓度为10.00μmol·L-1时(除引发18 h外),其发芽率、CAT、APX和GR活性均低于CK,增加MDA含量。浓度为0.01μmol...  相似文献   

4.
以老化饲用燕麦种子为对象,探讨外源褪黑素对NaCl胁迫下老化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相关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胁迫时添加褪黑素可以提高老化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并能增加幼苗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且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不同浓度的外源褪黑素(100μmol/L、300μmol/L、500μmol/L、800μmol/L、1000μmol/L)处理均能显著提高NaCl(浓度150mmol/L)胁迫下老化燕麦种子的发芽率、苗高、根长、苗鲜重、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幼苗根冠比和丙二醛含量(P<0.05)。加权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提高老化燕麦种子NaCl胁迫下活力的最佳褪黑素浓度为500μmol/L,此时相对于NaCl胁迫,种子发芽率、苗鲜重、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245.61%、325.55%、52.28%、121.27%。  相似文献   

5.
以品种WL440HQ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为材料,通过浓度为0、0.1%、0.3%、0.6%、1.2%、2.4%和4.8%的硼砂溶液在20℃条件下引发0、3、6和9h后,分析其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发芽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的变化,以探讨外源硼引发对紫花苜蓿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硼浓度、引发时...  相似文献   

6.
提高老化种子活力是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试验以无芒雀麦老化16 d种子为研究材料,利用适宜浓度的抗坏血酸(AsA,2 mmol·L-1)、谷胱甘肽(GSH,0.25 mmol·L-1)和褪黑素(MT,100 μmol·L-1)溶液和水(WT)进行引发,比较抗氧化剂引发对老化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特性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和作用差异,探索确定延缓种子老化的适宜引发处理和引发条件。结果表明,引发后老化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叶长、根长和苗重均有显著(P<0.05)提高,平均发芽时间显著(P<0.05)降低,而且引发处理之间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抗氧化剂引发与水引发相比均显著(P<0.05)增加了老化种子的活力指数和苗重,其中GSH引发还显著(P<0.05)增加了幼苗的根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表现为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与未引发对照(CK)相比,水引发后老化种子的抗氧化酶均没有显著(P>0.05)变化;与水引发相比,抗氧化剂引发后老化种子的POD活性均显著(P<0.05)增强,而且AsA和GSH还显著(P<0.05)增加了CAT活性。基于8个发芽和幼苗生长指标对引发处理进行聚类分析,发现GSH引发对老化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作用效果最大。主成分分析显示,发芽率和发芽势可以更好地反映抗氧化剂引发对老化种子在发芽和幼苗生长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抗氧化剂引发对无芒雀麦老化种子活力的提升效果显著(P<0.05),其中GSH引发效果最佳,但其对老化损伤的修复需要一定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贮藏年限对不同居群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种子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收获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的5个居群(代县、平鲁、平定、柳林和太谷)白羊草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分析其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及幼苗活力指数随贮藏年限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居群白羊草种子的耐贮藏性差异。[结果]贮藏年限、居群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活力指数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不同居群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活力指数随贮藏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太谷居群白羊草种子收获当年以及贮藏1和2年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贮藏3年时显著(P<0.05)下降,幼苗活力指数随贮藏年限的增加无显著(P>0.05)变化;其他居群白羊草种子收获当年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活力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贮藏1、2、3年。柳林居群白羊草种子在收获当年的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均高于其他居群,平均发芽时间低于其他居群,发芽率较高。贮藏年限对白羊草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平均发芽时间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延长,且居群对白羊草种子平均发芽时间也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但贮藏年限与居群的交互作用对白羊草种子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居群白羊草种子活力均在收获当年保持较高水平,其中,柳林居群白羊草种子活力水平最高。太谷居群白羊草种子活力在贮藏3年内保持较高水平,耐贮藏性最好;而其他居群均不适合长期贮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盐碱胁迫对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在Na+浓度为10、30、90、270 mmol/L的NaCl、Na2SO4、Na2CO3和NaHCO3胁迫下进行白羊草种子萌发试验,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分析白羊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以及白羊草幼苗的活力指数、胚根长和胚芽长的变化规律,揭示白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不同盐碱胁迫的响应。[结果]不同盐碱种类、Na+浓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胚根长及胚芽长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白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胚根长及胚芽长均随Na+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平均发芽时间则随Na+浓度的增加而延长。不同Na+浓度对白羊草种子的幼苗活力指数也存在极显著(P<0.01)影响,其幼苗活力指数随N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同盐碱种类对白羊草种子幼苗活力指数的影响仅有显著(P<0.05)差异,而盐碱种类与Na+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白羊草种子幼苗活力指数的影响无显著(P>0.05)差异。白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能力会随Na+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且在NaCl和Na2SO4胁迫下要高于Na2CO3和NaHCO3胁迫时。[结论]白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可耐受Na+浓度为10 mmol/L的NaCl、Na2SO4、Na2CO3和NaHCO3胁迫,对中性盐的耐受性要高于碱性盐,且盐碱胁迫对白羊草种子胚根生长的影响要大于对胚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外源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sA)引发对燕麦(Avena sativa)老化种子胚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贮藏种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老化20 d的燕麦种子为材料,用浓度为0.5,1.5和2.5 mmol·L-1的外源AsA引发0(CK),4,8,16和24 h后,分析其种胚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外源AsA引发下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CK(P<0.05),而其各抗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CK(P<0.05)。低浓度(0.5 mmol·L-1)外源AsA引发24 h时,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内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引发时间(P<0.05),但高浓度(1.5和2.5 mmol·L-1)外源AsA引发24 h时,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且其丙二醛含量上升。综上所述,外源AsA引发对燕麦老化种子胚细胞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与其浓度和引发时间密切相关,0.5 mmol·L-1  相似文献   

10.
抗坏血酸引发对NaCl胁迫燕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燕麦种子为材料,通过对燕麦种子进行不同浓度(0、0.5、1.0、1.5和2.0 mmol·L-1)的抗坏血酸(AsA)引发,然后在浓度为0、50、100和200 mmol·L-1的NaCl胁迫下发芽,并分析其发芽率(Gp)、发芽指数(Gi)及平均发芽时间(MGT)的变化,以探讨外源AsA引发对盐胁迫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种子Gp、Gi和MGT在NaCl胁迫下显著(P<0.05)降低。随AsA浓度增加,燕麦种子Gp在浓度为100和200 mmol·L-1的NaCl胁迫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Gi呈下降趋势,其MGT则呈增大趋势,而且不同AsA和NaCl浓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燕麦种子Gp、Gi和MGT影响极显著(P<0.01)。NaCl胁迫降低了燕麦种子的活力水平,而外源AsA引发可提高NaCl胁迫下燕麦种子的活力,该作用与AsA和NaCl的浓度具有密切关系。试验中1.0 mmol·L-1的AsA引发对100和200 mmol·L-1的NaCl胁迫效果最好。然而,外源AsA引发会延长燕麦种子在NaCl胁迫下的萌发时间。  相似文献   

11.
种子在长期的贮存过程中会发生不可逆的衰老现象,从而导致品质和产量下降。合理的修复处理可以提高老化种子的活力和幼苗质量。本研究采用四因素[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抗坏血酸(ascrobic acid, AsA)浓度、抗坏血酸浸种时间]三水平L_9(3~4)正交试验,对人工老化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种子进行超声波和AsA混合处理,研究超声波和AsA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其是否可以修复老化造成的损伤,并选出最优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适当剂量的超声波和AsA能够对老化种子产生修复作用,处理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长度均得到显著提高(P 0.05),种子浸出液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增强,其中超声温度为影响种子活力的最重要因素。研究分析得出,老化梭梭种子的最优修复处理条件为:超声温度25℃,超声时间20 min,AsA浓度300 mg·L~(–1),AsA浸种时间24 h。  相似文献   

12.
以鹰嘴豆种子为研究材料,分别进行12 h、24 h、36 h、48 h、60 h、72 h、84 h及96 h 8个人工老化处理(40℃、相对湿度100%),研究老化过程中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长、根长、电导率及可溶性糖的变化趋势,分析人工老化处理对鹰嘴豆种子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鹰嘴豆种子在老化处理后,发芽率、发芽指数先急剧下降(12 h)而后缓慢下降,浸种液电导率先缓慢上升而后急剧上升(48 h),而可溶性糖含量先急剧上升(12 h)后缓慢上升再略有下降(96 h)。不同老化程度种子的电导率与发芽指数和发芽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发芽率与发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溶性糖与活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他各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北方蚕业》2019,(4):8-13
利用硫氢化钠溶液浸种处理,探讨外源施加硫化氢能否缓解重金属镉、砷对桑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胁迫作用。结果表明:镉和砷胁迫对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苗生长量、种子活力指数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胚根伸长的抑制尤为严重,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与重金属胁迫处理组相比,0.3 mmol/L、0.9 mmol/L、1.5 mmol/L硫氢化钠浸种处理能够显著提高镉或砷胁迫下桑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种苗生长量以及种子活力指数,且提高的程度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加强,1.5 mmol/L硫氢化钠浸种处理的效果最好,但硫氢化钠浸种处理并不能显著改善重金属镉或砷胁迫对于胚根伸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对人工老化处理的响应,分别对供试柳枝稷种子进行高温高湿老化(AA)、饱和盐溶液老化(SSAA)以及催腐劣变(CD)处理,测定不同老化处理后柳枝稷种子萌发、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吸水率及幼苗生长等种子活力相关的部分指标,并对部分指标做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各指标间的关联,从而探讨柳枝稷种子的老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不同老化方式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活力等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浸出液电导率和幼苗生物量呈增大趋势。由此可知,老化处理降低了柳枝稷种子活力,并破坏了种子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膜透性逐渐加剧,3种人工老化方法对柳枝稷种子的老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催腐劣变老化法(CD)高温高湿老化法(AA)饱和盐溶液老化法(SSAA)。  相似文献   

15.
PEG引发对燕麦老化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45℃老化48d的超干燕麦(Avena sativa)种子(含水量4%)为材料,通过不同渗透势PEG-6000(0、-0.3、-0.6、-0.9和-1.2 MPa)引发0(CK)、3、6和12h,然后分析其发芽率、幼苗根长、芽长、根鲜重及芽鲜重的变化,以探讨PEG引发对燕麦老化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渗透势PEG(0和-0.3 MPa)可显著降低燕麦老化种子的发芽率(P0.05),而低渗透势PEG(-0.9和-1.2 MPa)则显著提高了其发芽率(P0.05),PEG引发显著促进了燕麦老化种子幼苗根的生长(P0.05)。然而,PEG引发后燕麦老化种子幼苗根和芽的鲜重,以及芽长均显著下降(P0.05)。PEG的渗透势、引发时间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影响燕麦老化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老化后的超干燕麦种子如何应用PEG引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外源H2O2处理对燕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燕麦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H2O2(0,0.24,0.48,0.96,1.92和3.84 mol·L-1)处理0(CK),3,6,9和12 h后,分析其发芽率(Gp),发芽指数(Gi),平均发芽时间(MGT)及幼苗活力指数(SVI)的变化,以探讨外源H2O2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H2O2处理降低了燕麦种子的Gp、Gi及SVI,且提高了其MGT。H2O2浓度、处理时间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燕麦种子Gp、Gi、MGT和SVI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浓度为3.84 mol·L-1的H2O2处理12 h后,燕麦种子Gp、Gi和SVI最小,而其MGT则最大。这表明H2O2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燕麦种子活力的丧失就越严重。因此,高浓度H2O2处理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导致种子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农牧业生产中外源H2O2预处理的应用要谨慎。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伤害的缓解作用,以中苜3号和陇中苜蓿为材料,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EBR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150mmol/L 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降低了幼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2)外源EBR可有效的缓解NaCl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3)综合发芽试验、幼苗生长试验,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10-1μmol/L EBR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芽长、胚根长、萌发期幼苗干重,并显著增加了苜蓿幼苗的叶片数、茎粗、株高、主根长、侧根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提高了苜蓿萌发期、幼苗期的根系活力水平,对盐胁迫下苜蓿幼苗的缓解效果最好。说明外源EBR能够促进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EBR在诱导植物抗盐性上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盐胁迫条件下沙打旺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根芽生长量等指标进行观测分析,探讨了盐胁迫影响种子萌发的因为.结果表明,随盐浓度升高,沙打旺种子发芽时间推后,发芽率降低,耐盐半致死浓度为235.25 mol/L,耐盐极限浓度为469.66 mol/L;低盐浓度胁迫在不同程度上可促进沙打旺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自然老化(2~8年)和人工老化(温度45℃,相对湿度95%,24~96 h)对燕麦种子活力和遗传完整性的影响,比较两种老化方法的差异,本试验以皮燕麦(Avena sativa L.)'陇燕3号’和裸燕麦(Avena nuda L.)'白燕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种子活力、细胞膜透性和遗传完整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燕麦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和遗传相似系数均有所下降,电导率升高;ISSR-PCR共检测出10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78.70%,遗传相似系数在0.504 5~0.973 0之间;与自然老化相比,人工老化群体的遗传参数明显降低,人工老化96 h的燕麦与未老化燕麦的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681 2,遗传完整性被破坏,应试燕麦种质的临界发芽率在79.50%~84.00%之间。人工老化对2种燕麦种质遗传物质的损伤比自然老化更大,'陇燕3号’比'白燕2号’更耐贮藏,且2个燕麦品种的贮藏时间均不宜超过6年。  相似文献   

20.
寇江涛 《草业科学》2020,(5):916-925
以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Avena sativa)种子为材料,在100 mmol·L^-1 NaCl胁迫下,添加0.01μmol·L^-1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对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萌发过程中渗透调节能力、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水平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旨在明确外源BRs调控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100 mmol·L^-1 NaCl胁迫下,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能力和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APX(ascorbate peroxidase)和GPX(guaiacol peroxidase)活性显著降低,活性氧(·O2^–、·OH、H2O2)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增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显著受到抑制。2)添加0.01μmol·L^-1 EBR能够显著缓解100 mmol·L^-1 NaCl胁迫对燕麦种子萌发的抑制效应。和NaCl胁迫相比较,NaCl+EBR处理下加燕2号和青引2号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水解酶活性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APX、GPX和CAT(catalase)活性显著提高,活性氧(·O2^-、·OH、H2O2)水平和MDA含量显著下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提高,幼苗苗高、根长、干重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说明外源BRs能够提高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能力和幼苗体内抗氧化系统活性,抑制活性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促进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高燕麦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