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活习性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双斑长跗萤叶甲又名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近年在忻州地区发生面积广,几乎70%的高粱、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上均可见到其活动,为害日趋严重。从80年代后期起笔者对其进行了调查、观察,在基本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同时,进行了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效果。1 发生规律双斑长跗萤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期较长,5月上旬开始孵化,中旬为孵化盛期。孵化后的幼虫生活在土中,以杂草为食,尤喜食禾本科植物的根。幼虫期30~40天,老熟后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成虫7月初开始出现,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2.
<正>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危害玉米嫩叶、花丝、雄蕊、雌穗和籽粒。该虫还危害棉花、豆类、蔬菜等作物。2012年,在昌吉市六工镇玉米田首次发现,由于对其危害与防治都缺乏了解,致使该虫在部分田块发生危害较重。2013年,在发生较重的田块组织统一防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型长卵圆形,体长3.6~4.8毫米,宽2.0~2.5毫米,棕褐色,具光  相似文献   

3.
近年,新源县制种玉米田间双斑萤叶甲危害叶片情况逐年加重。双斑萤叶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危害玉米嫩叶为主,早上在玉米叶背面栖息,10:00时以后开始活动,繁殖能力强,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年份活动频繁,在7月—8月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虫害发生加重,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使叶片仅留网状叶脉与表皮,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玉米吐丝后沿苞叶边缘咬食新花丝,导致玉米授粉困难,影响制种田产量。本文总结双斑萤叶甲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危害加重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职工更好地防治双斑萤叶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玉米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ticale Baly)为近年来在湖北省山区发现的一种危害玉米的新害虫。2002~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表明,该虫在宜昌市夷陵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底气温稳定在15~20℃时出蛰活动,取食禾本科杂草;5月中上旬玉米长出第5片叶时开始迁入大田危害,取食叶肉;6月初至7月中旬幼虫潜叶危害;7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陆续钻出土壤;7月中下旬至9月底成虫大量取食禾本科植物叶肉,准备越冬。幼虫、成虫对叶片的危害均可致使玉米叶片枯死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5.
<正>前言: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棕黄色,鞘翅基半部是近圆形淡色斑。双斑萤叶甲分布非常广泛,是一种分布在我国较广泛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的叶片,花,和果穗,属突发性害虫。在高温少雨、干旱,这些气候条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而且危害严重,成虫将叶片和花穗咬成缺刻成孔洞,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毫米,2-2.5毫米宽,长卵形,有光泽,达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1年采用室内控温饲养和大田系统定点调查法,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褐足角胸叶甲在广西南宁1年发生3~4代,夏秋干旱无灌溉条件的地区1年发生3代,反之则1年发生4代;以各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化蛹、羽化,4月上、中旬为成虫出土始见期;成虫多数将卵聚产于腐烂湿润的假茎,枯叶组织内;成虫有3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中下旬和10月中旬;2~3月土温稳定在18℃以上15~25 d后,越冬老熟幼虫逐渐开始化蛹,4月上旬出土为害;降雨后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成批出土为害,1周内降雨量累计达10 mm以上,雨后1周幼虫大量化蛹,雨后2~3周成虫出现高峰期;香蕉品种之间虫量差异不显著;砂土、无喷灌条件、有杂草、不覆盖地膜的焦地幼虫和成虫的密度大.[结论]香蕉褐足角胸叶甲在广西南宁1年发生3~4代,以各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多数将卵聚产于腐烂湿润的假茎、枯叶组织内;雨后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成批出土为害;砂土、无喷灌条件、有杂草,不覆盖地膜的蕉地幼虫和成虫密度大;香蕉品种对成虫发生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褐足角胸叶甲主要生物学特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成虫、幼虫、蛹的消长动态、成虫产卵习性及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5~15cm土层中越夏、10~15cm土层中越冬;次年4月,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逐步升高,越冬幼虫从下部土层逐步向上移动至0~5cm土层,6月中旬在土中开始化蛹,蛹发生期长达40d;卵产在距地表1~3 mm的表土层,或产在干枯的玉米叶片上,散产或呈块状,少的2~3粒,多的一块卵达32粒。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黑龙江省的发生动态,2012年和2013年采用田间网捕和定点方法调查了黑龙江省哈尔滨、佳木斯和牡丹江3个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田间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3个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趋势一致,表现为6月底、7月初成虫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危害株率达80%~100%,百株虫量达625头,9月中上旬开始消退。其中哈尔滨地区发生最为严重,但扩散现象并不明显,高粱田危害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皮蓟马田间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皮蓟马在本地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田边杂草上越冬。每年的5月末春麦田中始见越冬成虫,6月中旬为越冬成虫发生高峰期,7月初越冬成虫消失。6月23日左右始见若虫,7月中旬为若虫发生危害高峰期,而后若虫数量逐渐减少。7月中旬左右出现第一代成虫,随小麦成熟陆续转移至田边杂草上为害并越冬。  相似文献   

10.
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 Laichartingi),属鞘翅目(Cde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1年发生8-9代,以成虫在落叶层地被中越冬:成虫寿命长、产卵多、世代多。幼虫、成虫均可取食危害,从早春一直危害到晚秋,致使叶片残缺不全,严重影响生长。  相似文献   

11.
<正>双斑萤叶甲又称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属于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广东、广西、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双斑萤叶甲是一种新型农作物害虫,近年来在我县各乡镇均有发生,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害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马铃薯、向日葵等大田作物及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和苹果、杏等果树。1.双斑萤叶甲特点1.1为害症状该虫主要以成虫为害,啃食玉米等作物  相似文献   

12.
黄斑长跗萤叶甲是玉米上的一种害虫,2006-2007年在河北省隆化县部分玉米田中发生严重。该虫是隆化县发现的一种新害虫,主要以成虫危害玉米穗部花丝,影响授粉和结实,造成减产,危害极大,据报道该虫主要分布在福建、云南、广西、广东、四川和西藏等地,除危害玉米外,还可危害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调查该虫在隆化县不仅危害玉米,还危害水稻。  相似文献   

13.
玉米新害虫——异跗萤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异跗萤叶甲又名玉米旋心虫,俗称玉米蛀虫。成虫体长5毫米左右,头黑褐色,复眼发达、黑色。鞘翅颜色有绿色、棕黄色2种,具光泽。该虫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6月下旬幼虫开始为害,7月上中旬进入为害盛期。  相似文献   

14.
制种玉米是河西地区的支柱产业,由于双斑长跗萤叶甲的为害,造成制种玉米大幅度减产。本文从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提供了较为科学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一、红蜘蛛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幼螨及成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叶背面吸取汁液。被害叶初呈黄白色斑点,以后渐变成锈褐色大斑,严重时全叶变黄卷缩,枯焦。造成植株枯死,减产严重。1、生活习性红蜘蛛1年发生十几代,以雌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枯叶、杂草附近的土缝、墙缝中吐丝结网,群集越冬。翌年4~5月开始活动,取食杂草,后迁移到大田危害。7月气温高干旱时繁殖快,迅速蔓延危害,到9月气温下降时,开始转到越冬场  相似文献   

16.
<正>一、红蜘蛛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幼螨及成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叶背面吸取汁液。被害叶初呈黄白色斑点,以后渐变成锈褐色大斑,严重时全叶变黄卷缩,枯焦。造成植株枯死,减产严重。1、生活习性红蜘蛛1年发生十几代,以雌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枯叶、杂草附近的土缝、墙缝中吐丝结网,群集越冬。翌年4~5月开始活动,取食杂草,后迁移到大田危害。7月气温高干旱时繁殖快,迅速蔓延危害,到9月气温下降时,开始转到越冬场  相似文献   

17.
<正> 玉米盲蝽象,又名“臭鳖子”,近几年来在夏玉米上是仅次于玉米螟危害的又一重大害虫。它多危害于夏玉米苗期,由于其危害症状不易观察,往往被农民忽视,到发现症状时,已给玉米造成极大的危害。 一、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夏玉米盲蝽象在淮北地区发生种类较多,但都以卵产在绿肥、杂草、残茬等上面越冬,春季3月底4月初孵化成若虫,5月成虫在棉花和小麦上危害,6月中旬夏玉米苗期危害夏玉米。  相似文献   

18.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k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双斑萤叶甲。该虫在北疆奎屯地区棉花上的发生基数逐年增加。2010年6月下旬在玛纳斯县平原林场一块玉米田发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成虫,发生较重,平均百株有虫5头.单株最高14头,危害株率8%。近年来.双斑萤叶甲在玛纳斯县玉米病虫害调查中并未发现.如果不被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 5.3 花金龟科 成虫小型或大型,和丽金龟科相似,体色多为艳丽,有古铜、青铜绿、黑紫铜、赤褐、黄褐等颜色,体有很强的金属光泽,有很多白色绒斑。属于植食性害虫,成虫一般白天活动,危害农作物、果树的花、花蕊、花瓣及果实;幼虫栖息土中,以腐殖质为食,有时栖息于蚁巢中。共鉴定有11种金龟子(蛴螬),现分种介绍如下。 ①白星花金龟[Potaetia(liocola)brevitarsis(Lewis)] 生活习性: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6月上旬至10月中下旬为成虫活动产卵盛期,成虫白天活动,危害苹果、桃、梨等成熟水果及玉米、高粱等作物的花及幼嫩种子;幼虫不危害作  相似文献   

20.
黄翠琴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4):105-108,131
波纹杂毛虫(Cyclophragma undans)在闽北地区1 a发生2代,以3~4龄的幼虫在树干基部杂草中、枯枝落叶层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出蛰活动取食。幼虫老熟后,下树到地面的枯枝落叶层下、杂草丛中以及土缝中结茧化蛹。雌雄成虫一生仅交尾一次。成虫具有强趋光性,卵主要是产于马尾松的中、下部二年生枝条松针上,卵呈卵块或念珠状,少数散生。第二代幼虫于7月上旬开始危害。波纹杂毛虫多发生在海拔300~500 m丘陵地的向阳山坡、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