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参照改进的张守敬-Jackson无机磷分级体系,可以把土壤无机砷分成水溶态砷(H2O-As)、铝型砷(Al-As)、铁型砷(Fe-As)、钙型砷(Ca-As)和闭蓄态砷(O-As).本文分析了我国东南部一些茶园土壤砷的形态后认为:H2O-As含量在不同的土壤中变幅不大,它与土壤锰含量有显著负相关性,与pH值有显著正相关性;Al-As含量在土壤中所占比例不大,它与土壤全铝含量关系密切,而与游离氧化铝关系不大;Fe-As在土壤中占有较大比重,含钙、镁、锰、铝高的土壤,Fe-As含量低一些;Ca-As在土壤中所占比例也较少,它与土壤含钙量有密切关系;土壤中的砷绝大部分以O-As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2.
以砷化物为污染源,研究砷对大豆种子萌发及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砷化镓(GaAs)和砷酸钠(Na_3AsO_3三价砷和Na_2HAsO_4五价砷)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五价砷(GaAs和Na_2HAsO_4)1-5mg/L,三价砷0.1-1mg/L对大豆萌发有促进作用,随着浓度提高,发芽率有所下降;五价砷50mg/L和三价砷10mg/L显著受抑制;五价砷500mg/L和三价砷100mg/L种子萌发完全受抑制,砷化镓与五价砷相类同,砷对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和超氧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与发芽能力呈正相关,三价砷对ICL和SOD的致钝作用大于五价砷2.5倍,五价砷Na_2HAsO_4大于GaAs。  相似文献   

3.
砷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砷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砷浓度≤7.5mgL-1时,对小麦发芽率、芽长的影响不大;砷浓度>7.5mgL-1时,砷浓度与发芽率、芽长呈显著的负相关;砷浓度≥1.0mgL-1时,对根长有显著影响,浓度愈大,抑制愈强。砷对根系活力、α-淀粉酶活性有极显著、显著地抑制作用,对呼吸强度亦有抑制趋势。两种价态砷毒性不同,对形态特征的毒性为As(Ⅲ)>As(Ⅴ),对生理生化特性的毒性为As(Ⅴ)>As(Ⅲ).  相似文献   

4.
土壤CdZnPb复合污染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以潮褐土为供试土壤,用油菜作指示植物,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镉铅锌复合污染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Cd、Zn、Ph复合污染处理条件下,植物Cd、Zn、Ph吸收的线性方程分别为:YCd=1.26 0.12XCd-1.78XZn,YZn=0.97 0.06XZn和YPb=1.26 0.001XPb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准,并发现土壤Cd含量和Zn含量对植物Cd吸收量产生Cd—Zn复合效应,但二者对植物Zn的吸收未产生复合效应,不仅土壤Ph对植物Cd和Zn的吸收量未产生影响,而且土壤Cd含量和Zn含量对植物Ph的吸收量也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壤镉砷复合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镉砷具有相反的化学性质,运用生物炭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效果不佳,而改性生物炭在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介绍了生物炭制备的方法与理化性质,总结了生物炭修复单一镉、砷污染的效果与机理,并阐述了生物炭处理复合污染的不足和难点。重点综述了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改性生物炭修复土壤镉砷复合污染的影响因素,以及改性生物炭处理镉砷复合污染的效果与机理。与原始生物炭相比,改性生物炭对镉砷具有更高的吸附性能,在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表现出明显优势。但是,改性生物炭的回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解吸再生和老化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改性生物炭仍具有广大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茶园土壤砷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参照改进的张守敬-Jackson无机磷分级体系,可以把土壤无机眼成水溶态砷(H2O-As)、铝型砷(Al-As)、铁型砷(Fe-As)、钙型砷(Ca-As)。本分析了我国东南部一些茶园土壤砷的形态后认为:H2O-As含量在土壤中变幅不大,它与土壤锰含量有显负相关性,与PH土壤砷的形态认为;H2O2-As含量在不同的土壤中变幅不大,它与土壤锰含量有显负相关相关性,与PH值有显正相关性:Al-  相似文献   

7.
小麦,玉米对不同类型污水中镉与铬的吸收与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盆栽试验条件下各类乡镇工业污水中镉,铬二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分布与积累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农作物系统吸收,积累镉,铬的规律为:土壤>根>茎叶>籽粒;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小麦籽粒>玉米籽粒。农作物对镉,铬的吸收量也加入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铅锌矿尾矿污染区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湘南某地铅锌矿尾矿污染区土壤中Pb,Zn,Cd和As的形态分布表明:Pb,Zn和Cd在土壤要以难于被作物复残渣态存在,其百分比分别为Pb57.8%-7.3%,Zn72.9%-88.9%,Cd49.2%-59.6%;As主要以闭蓄态存,占55.2%-63.7%,可溶态As没有检出;Pb和Cd的有效态比例高于Zn两者在作物中的残留量高,残瘤次序;根茎类作物>瓜果类作物;As在大部分作物中没有检出。  相似文献   

9.
 应用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 Cd、Zn为单一离子及复合存在时.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与Cd、Zn的络合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结果表明、Cd、Zn为单一离子时.HA-109Cd(65Zn)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均大于FA-109Cd(65Zn)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而HA(FA)-65Zn的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大于HA(FA)-109Cd。109Cd、65Zn为复合体系共存与单一存在相比较.HA(FA)-65Zn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有明显的提高,HA(FA)-109Cd络合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则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说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施用大分子的腐殖酸较小分子的腐殖酸更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元素的植物有效性,Zn污染土壤上施用腐殖酸较Cd污染土壤上施用腐殖酸更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毒害。而 Cd、Zn复合存在时与单一离子存在时相比较,施用腐殖酸将增加 Cd污染的危害,而减少Zn污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大豆对镉的累积特性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污染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大豆不同部位对镉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大豆各部位镉含量依次为果实〈根〈茎叶,各部位对镉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大豆根、茎叶和果实中水溶态镉分别占各自总量的14.20%、14.94%和62.00%.酸溶态镉分别占各自总量的51.72%、82.10%和96.00%。  相似文献   

11.
Ca~(2+)与GA对春小麦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钙离子(Ca2+)、赤霉素(GA)、钙赤合剂(Ca2+-GA)处理干旱逆境条件下的春小麦种子,检测春小麦在萌动、萌发、成苗过程中的根芽生长情况及不同阶段所忍耐的临界水势阈值,以研究Ca2+、GA不同组合对种子成苗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芽长是Ca2+-GA>GA>对照(ck)>Ca2+;临界水势为Ca2+-GA<GA<Ca2+<ck。Ca2+-GA的利用能明显促进种苗的生长,提高种子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2.
pH值和碳酸钙对不同形态磷酸盐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结果,在培养液为pH6.5,7.5,8.5条件下,Ca2-P,Ca8-P和Ca10-P处理均随溶液pH值降低其速效磷含量增加,而Fe-P和Al-P则随溶液pH值降低而减少,加入CaCO3,各形态磷酸盐有效性明显降低,且pH值越低下降幅度越大,小麦幼苗对各形态磷酸盐的吸收量均随溶液pH值降低而增加,当CaCO3存在时,小麦幼苗对磷的吸收明显降低,随溶液pH值的升高,加CaCO3与不加处理间差  相似文献   

13.
应用蒋柏藩和顾益初土壤磷形态的分级方法,对青海牛场旱作草甸土进行了磷形态分级及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旱作草甸土中无机全磷的27.75%,有机磷占全磷的74.25%,各种形态的无机磷含量,Ca10-P占无机磷总量的67.34%,Fe-P为17.59%,Cas-P为7.21%,Ca2-P和AI-P分别为4.36%和3.49%,在该土壤中未测出O-P。  相似文献   

14.
以盆栽法研究了Dendronthena morifolium Tzvel,Sabina procumbens,osa chinensis Jacq等10种植物对土壤Cd的吸收及其生物净化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每千克土壤(风干重)含Cd30mg的处理条件下,短期内未发现植物生长明显受影响现象。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经过50d的植物吸收,土壤中的Cd下降幅度最小值为0.3542mg/L,最大值为6.37  相似文献   

15.
选择湖南典型镉砷复合污染稻田,通过2018—2020年连续3 a的大田定位试验对10个镉砷同步钝化产品进行效果验证,为镉砷同步钝化产品连续施用的持续效果及镉砷复合污染稻田产品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个钝化剂产品均具有同步降低稻米镉砷含量的效果,但不同钝化剂的稻米降镉、降砷效果不同,稻米降镉效果最好的是T9处理,3 a平均稻米降镉率为52.42%;其次是T4和T3,3 a平均稻米降镉率分别为42.62%和40.96%;稻米降砷效果较好的为T7和T4处理,3 a平均稻米降砷率分别为34.15%和33.32%;整体上,钝化剂降低稻米镉含量的效果高于降砷的效果,且钝化剂的连续施用对稻米降镉和降砷皆具有一定的累加效应;另外,连续施用3 a钝化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的pH值,且2018—2020年稻米镉含量皆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施用钝化剂提升了土壤pH值,并抑制了水稻对镉的吸收积累。综合考虑认为,T4、T8、T7和T10处理的钝化剂产品适用于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T9等其他处理的钝化剂产品适用于单镉污染耕地的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16.
铁改性木本泥炭是一种新型环保有机类土壤调理剂,在稻田镉砷复合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研究铁改性木本泥炭对稻田镉砷同步钝化效果的稳定性,在珠三角地区开展了三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加铁改性木本泥炭可显著降低稻米镉砷含量,下降率分别达到了41.3% ~ 57.6%和40.1%~55.8%;;可显著促进水稻增产,水稻单季撒施2 250 kg/hm~2铁改性木本泥炭,水稻增产810 ~1 125 kg/hm~2,增产率为14.3% ~18.4%;土壤的有效态镉和有效态砷含量同步降低,下降率分别为25.8% ~ 46.4%和42.6%~ 56.1%。而单施木本泥炭仅对稻米镉的吸收积累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单施铁粉仅抑制了稻米砷的积累。此外,施加铁改性木本泥炭后,土壤pH提高了0.33 ~ 0.44个单位,有机质增加了2.1 ~ 3.3 g/kg,阳离子交换能力(CEC)提高了1.0~2.6 cmol/kg。这表明铁改性木本泥炭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比2016—2018三年(六季)铁改性木本泥炭修复稻田镉砷复合污染效果发现,3年间早稻稻米镉砷含量下降率、产量增幅的年际差异均较小,晚稻亦然,表明铁改性木本泥炭可以稳定地抑制稻米镉砷积累、提高稻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现场采样及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重庆市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化学调控。调查表明,重庆市蔬菜重金属总体上尚未达到污染水平,但其污染危险有随时间推延而升高的趋势。叶菜类蔬菜除砷外,镉、汞、铅等进入临界级。蔬菜中的镉、砷主要来自于土壤,汞、铅则来自于大气。不同类型蔬菜的富集能力为叶菜类>茄果类>豆类>块茎类>瓜类,不同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镉>汞>铅>砷。盆栽试验表明,在高污染背景条件下,添加石灰、腐植酸、硫化钠、亚硒酸钠都能够抑制土壤汞、镉进入蔬菜,但选用腐植酸既能增产,又能降低蔬菜汞、镉含量。汞镉在莴笋各器官的分配仅与重金属元素有关,而添加的化学物质及其添加量无关,汞主要积累于根部,镉则积累于可食茎叶部分。  相似文献   

18.
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研究了大肠杆菌内毒素(ET)对山羊红细胞膜和肝粒体膜损伤的膜Ca2+-ATP酶活性的变化及654-2(山莨菪碱)的保护效应.结果表明,ET处理组(Ⅱ组)在1h,3h红细胞膜Ca2+-ATP酶活性高于对照组(Ⅰ组)(p<005),5h有下降趋势且持续到9h.12h开始回升并低于Ⅰ组(p<001,p<005).654-2处理组(Ⅲ组),Ca2+-ATP酶活性除在9h、12h与Ⅰ组,在3h与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均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p<005).在肝线粒体中,Ⅱ组Ca2+-ATP酶活性在5h、12h均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p<001),Ⅲ组Ca2+-ATP酶活性均高于Ⅰ组,但12h与Ⅰ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ET具有诱导膜Ca2+-ATP酶活性先激活后顿抑的效应,而654-2有明显保护膜Ca2+-ATP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锌、镉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重金属蓄集植物黑麦草生长、叶绿素、抗氧化酶活性、锌及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锌、镉及复合污染对黑麦草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锌、镉及复合污染均明显降低了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叶片POD、SOD的活性。黑麦草吸收的锌、镉主要集中在植株地上部。以锌、镉复合污染的处理植株抗氧化酶POD、SOD活性最强,对锌、镉的吸收量最大,其地上部锌、镉含量分别达到(3108.72、73.97mg/kg)。黑麦草存在作为土壤重金属锌、镉复合污染植物修复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空气和土壤干旱对不同杨树种类无性系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杨树无性系I-214(Populuseuramericanacv,‘I-214’)、健杨(Populus×euramericanaGuinircv.robusta)、中东杨(P.berolinensis)和群众杨(P.‘popularis35-44’)1年生插条苗进行盆栽试验,发现它们对空气和土壤干旱的耐性存在很大差异,其中Berolinensis对空气干旱的耐性最强,对土壤水湿的耐性最弱;Italica和Robusta对土壤干旱反应敏感,当田间持水量(FFC)降至40%时,净光合速率(Pn)已显著降低,严重干旱(30%FFC)时,苗木下部1/4叶片脱落,同时,上部叶面积生长受到很大抑制;Berolinensis和Popularis虽在干旱初期Pn下降显著,但7d后Pn不同程度回升,并且受旱期间叶面积生长受到的影响较小,即显示出对土壤干旱的耐性,因此,杨树无性系对土壤干旱耐性依次为Popularis>Beroiinensis>Robusta>Ital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