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及其文化景观设计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省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展示广东历史文化景观特色以及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需要在优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以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从线性文化遗产景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地南粤古驿道规划设计的实践工作经验,在保护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南粤古驿道文化景观的特殊性,提出南粤古驿道的整体性保护措施,并归纳出线性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
在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背景下,南粤古驿道与文化旅游已成为发展重点和热点,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对推动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剖析古驿道与研学旅游相关研究及融合发展交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广州钱岗古道为研究对象,针对古道沿线资源和保护发展困境,以研学旅游为切入点,提出拓展多元需求的研学群体、打造空间复合的研学旅游基地、完善功能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发展古驿道“文化+旅游”产业链、复原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营造类型多样的主题活动游线 6 个方面的古驿道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几年广东省在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工程做法方面取得的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了南粤古驿道分类及分级,南粤古驿道用材区域概述、保护与修复原则、修复程序、典型古驿道修复做法、修复施工要求等内容。通过梳理修复工程方法,规范其修复技术步骤及施工标准,防止建设性的破坏,再现历史工艺。  相似文献   

4.
基于SWOT分析法,以粤赣古道关爷埂段为例,总结其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当下开展南粤古驿道自然教育可能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并且基于事实现状提出了关于古道自然教育开展的建议和策略,包括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强当地特色文化输出,并根据当地文化特点提取自然教育主题元素;以服务中小学生为古道自然教育的核心定位,以培养参与者爱护自然意识为第一要务,结合古道资源开发当地特色自然教育品牌,提高古道自然教育的吸引力;整合区域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形成周边联动,增强古道自然教育辐射效应;开展产业资源全面调查,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阆中古柏奇观龚炳雄,陈丕全,罗玉全四川北部古城阆中,有着2300多年的设县历史,曾是巴国国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史载,张飞坐镇阆中期间,在阆中至剑阁长达110多公里的驿道上栽植了上万株柏树。此驿道是古代四川通往是都──长安的汉唐古道,传之为一皇...  相似文献   

6.
西京古道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历史遗存丰富,且孕育着繁茂的野生植物资源。通过对西京古道的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鉴定出维管植物有81科217属266种,其中观赏植物资源68科123属163种(含变种)。通过对西京古道乳源段植物资源的实地调查,掌握了古道沿线植物资源现状并分析其观赏特性及应用价值。在对西京古道沿线植物群落景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石漠化背景下的古驿道植物景观营造方法及生态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昭化(原县制于1959年撤销,现划归广元辖)至剑阁到梓潼,从剑阁至阆中,还有南江县境内共约500里的古驿道上,合围高大的翠绿苍柏耸入云间。树高一般在10~30米以上,胸高直径一般在1米以上。苍柏生长成廊,蜿蜓相连,葱翠蓊郁,堪称川北古驿道上的“一大奇观”。 现在只是剑阁和南江两县的古驿道上保存下来的高大古柏树,尚有11000余株。凡从此过往之人,无不见此景象而感叹,并问何人何时而栽植?这一问题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但是,川北古驿道上的行道古柏的来历(主要是起源)至今尚末弄清楚。  相似文献   

8.
<正>江西四周多山,山地往往是省际的界山,这界山往往是崇山峻岭,但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崎岖,均挡不住山两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在这茂林修竹之中,往往都有出省通道。如今,在江西境内还保存着多条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驿道。而最有名的,是梅关古道、徽饶古道、广丰古道和湘赣古道。  相似文献   

9.
2021年11月19日,《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发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古道的地方立法,标志着浙江省的古道保护利用从此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全国古道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示范样板. 《办法》规定,对古道进行分级保护,对破坏古道及其附属设施和资源的行为设定罚则,对未按照古道保护要求履行职责以及保护...  相似文献   

10.
福建北部古道贯穿闽浙赣三省,路网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对福建北部古道的细致调研,对古道本体及其景观构成要素进行详尽分析,结合"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概括了福建北部古道资源的优劣势,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古道在现代社会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提出了古道修复规划策略,以期对古道及其他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风水林和风水塘是粤北客家古村落重点经营的典型风水要素,不仅能反映粤北地区的乡土自然资源,还与区域内人们的民俗风情、文化信仰息息相关。以西京古道(乳源段)客家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人工式和自然式风水塘,以及风水林中村口林和龙座林的特征和功能,最终揭示风水林塘体系对区域小气候调节的作用,反映客家村落与自然间的和合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以此说明风水林塘文化复兴在西京古道活化利用中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国无刺冬青苗期多点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引种的国外常绿绿化新优植物英国无刺冬青,其12、a生种苗分别种植在我国长江南北的5个不同区域,2 a后对其苗期生态适应性等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陕西省的延安及河北省的邢台两地引种的英国无刺冬青小苗不能在当地正常越冬,受冻害而整株死亡;分种在云南省的昆明、江苏省的南京这2个试验点的小苗生长良好,越冬和越夏未见异常;山东省济南试验点的小苗可安全越冬,但遇夏季极端高温,有部分植株死亡。英国无刺冬青小苗在昆明、南京、济南3点种植的新梢高生长与粗生长差异极显著,以济南地区的粗生长量最大,昆明的最小;以南京地区的高生长量最大,昆明的最小。济南和南京两地与昆明的相比,在粗生长与高生长上均达到差异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新梢叶片数以南京的为最高,昆明的最低。经分析,温度是影响英国无刺冬青小苗成活与否的关键,日照长度及降水量对其生长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小径系统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美国小径系统的经营管理情况, 提出了在我国发展小径系统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常宏达  董军 《绿色科技》2019,(2):143-144,151
指出了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房屋建筑陈旧、人居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保护区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建筑修缮保护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等问题的方法。目标力争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体系,为建筑状况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的步道系统进行线上调查,对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的步道系统、步道分级标准、步道设计的时间因素、步行类型因素以及步道欣赏目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澳大利亚每个国家公园设有(13.2±10.0)条步道,步道总长度为(91.1±75.7) km;按照路面状况和长度,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的步道可按步行难易程度分为5个等级,难度适中级别3的步道条数最多;步行时间在1 h之内的步道最多,步道的步行类型中,往返型的步道数最多,步道的游览类型中,以观赏自然景观为主的步道最多,其次是既能观赏自然景观也能观赏生物多样性的步道。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家公园步道系统的分级系统和步道设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森林资产现有市场状况,通过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及适用条件的比较分析,认为未来我国森林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及其疏解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遗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文中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问题根源,结合现阶段政策从健全体制机制、推进规范管理、优化管控边界、开展特许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历史遗留问题疏解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自然保护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山水林田湖草保护系统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细叶桉家系选育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年生细叶桉10个种源112个家系的树高、胸径、树皮厚度、PIL值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种源为评价单位时,在树高及胸径的表现上呈现出NSW种源总体表现较优,QLD次之,PNG较差的趋势。以家系作为评价单位时,具有显著差异。树皮厚度和PIL值在所有参试的家系中无显著差异,在今后的选育研究中可以不作为主要测定育种指标。综合筛选获得优良家系7个,分别为21、82、5、49、68、83、107号家系。在PNG种源中选择具有优良表现的家系作为主要育种群体材料,开展杂交选育等研究加以改良,将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Neuro Sky公司基于EEG的脑机接口设备Mindwave,构建了一个用于评价游道景观质量的实验。通过对注意力值与问卷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脑电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应被测试人员对游道景观的审美感受,从而找出景区中的最佳游道,为森林公园的发展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