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rop1是一种新发现的参与早期胚胎垂体发育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在人和动物均已发现由于该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综合性垂体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生长和繁殖.小型猪与梅山猪比较,其繁殖力和生长性能差异显著,为了了解这些差异的遗传基础,本试验对五指山猪、藏猪和版纳猪3种小型猪的Prop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已知梅山猪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为:五指山猪与藏猪外显子1第69位发生G-A碱基替换,编码同义氨基酸;藏猪外显子2第115位发生A-G碱基替换,编码终止密码子;藏猪与版纳猪外显子3第466位和第631位均发生C-T碱基替换,第466位藏猪编码同义氨基酸;第631位版纳猪编码丝氨酸(TCC),梅山猪编码脯氨酸(CCC),即2种猪的Prop1基因产物不同.在Prop1基因终止密码下游250左右有一个腺苷酸丰富区,五指山猪与藏猪有15个腺苷酸串联,版纳猪有12个.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猪和小型猪之间生产性能差异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2.
藏猪脂蛋白脂酶基因内含子6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猪是我国特有的能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地方小型瘦肉型猪种。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藏猪群体中脂蛋白脂酶(LPL)基因内含子6的Sma Ⅰ酶切多态性。结果发现,藏猪群体中AB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A和B的频率分别为65.18%和34.82%,与国内许多地方猪种不同。本研究在藏猪群体LPL基因内含子6内还发现另外5个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3.
藏猪生长激素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PC R方法,体外扩增了藏猪5个个体的生长激素(GH)基因64~2022位之间1959 bp的片段(包含完整的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并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网上下载的猪GH基因同源区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藏猪GH基因有较丰富的核苷酸多态性;检出的24个核苷酸突变位点中有6个发生在外显子区,外显子2内有4个突变位点,导致2个氨基酸变异,外显子3和外显子4内各有一个突变位点,特别是外显子4内这个突变位点引起了1个氨基酸变异;单核苷酸转换(21个位点)大于颠换(5个位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克隆及测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藏猪、甘肃黑猪、大白猪、约克夏猪和杜洛克五个猪种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NRAMP1)基因全序及其结构和变异。分析表明,猪NRAMP1基因全长12779bp,其中包含14个内含子、15外显子,编码区全长1614bp,编码538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存在2个核苷酸突变,3'端非编码区存在有10个核苷酸突变和1个碱基缺失,14个内含子存在11个变异位点。外显子有18个碱基突变,仅有4个有义突变位点(T2551G、A2552T、C4881A、T12113C),分别导致四个氨基酸(100(V→G)、100(V→G)、137(P→T)、471(L→P))的改变,有可能引起NRAMP1基因编码所蛋白质的跨膜结构域、三级结构或更高级结构以及其空间排列发生变化,导致藏猪和其他猪种抗病性存在差异,为揭示猪NRAMP1基因抗病性的分子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高寒低氧极端环境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存和物种繁衍,藏猪在长期的适应性驯化中对低氧环境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本研究对高海拔猪种藏猪(甘孜藏猪、迪庆藏猪、西藏藏猪和合作藏猪)和八眉猪以及低海拔猪种烟台黑猪、长白猪和大白猪EGLN1基因exon 4及部分内含子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EGLN1基因exon 4序列的266bp处发生了C→T的颠换,藏猪和八眉猪在该位点均为C,而烟台黑猪和引入的选育猪种长白猪、大白猪在该位点出现了C/T杂合现象;基于变异位点的等位基因C和T共界定了3种基因型(CC、CT、TT),C和CC分别是高海拔地方猪种藏猪和八眉猪的唯一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而在低海拔选育猪种中,CC基因型频率仅为0.20,其他2种基因型均为0.40,T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达到0.60,而等位基因C的频率仅为0.40。本研究认为,高海拔猪种(2 300 m以上)藏猪和八眉猪与低海拔猪种烟台黑猪、长白猪和大白猪在EGLN1基因上存在特征性遗传变异,根据等位基因(C和T)及基因型(CC、CT、TT)在海拔上的特征差异,推测可能与不同地理区域条件下的长期适应性驯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不同物种间同一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性及相似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鸡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序列;根据已经发表的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m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鸡A-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序列。选用Hha Ⅰ、Hae Ⅲ、Hinf Ⅰ、BamH Ⅰ、EcoR Ⅰ、Pst Ⅰ、Xmn Ⅰ和Hind Ⅲ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分别进行单酶切,发现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Hha Ⅰ PCR—RFLP及A-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Hinf Ⅰ PCR—RFLP。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维生素C对藏猪精液4℃保存效果及其精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用手握法采集健康藏猪精液,在改进的猪精液低温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0.0、2.5、5.0、7.5、10.0g·L~(-1)),4℃保存到第5天时,以藏猪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精子顶体完整率和质膜完整率为评价指标,探讨维生素C对藏猪精液4℃保存的效果;用甲基化荧光定量法检测藏猪新鲜精液组、保存到第5天时未添加维生素C组、添加维生素C组(添加维生素C最佳效果组5.0g·L~(-1))精液DNA甲基化的水平,以探讨维生素C对藏猪精液4℃保存所造成的精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5.0g·L~(-1)维生素C组其精子活力、畸形率、顶体完整率和质膜完整率均显著好于其它组(P0.05);鲜精组、未添加维生素C组、添加维生素C组的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04 7±0.040 3)、(0.920 2±0.016 9)、(0.656 9±0.048 3)ng,鲜精组与添加组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而鲜精组与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在改进的猪精液稀释液中添加5.0g·L~(-1)维生素C可以明显改善藏猪精液4℃保存的效果,并且可以明显降低4℃保存对藏猪精液精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这将为藏猪精液低温保存的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利用藏猪遗传资源,本研究将高原藏猪引入北京平原地区,在"放牧自由觅食+定点人工补饲"的饲养模式下,采取自然繁殖方式,研究北方低海拔地区藏猪繁殖适应性。结果表明,藏猪母猪初次繁殖体重范围≤22.3 kg,公猪≤18.6 kg;夏季藏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断奶成活数最高(6.04±2.07、5.40±1.89、5.12±2.33),春季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最低(4.75±1.66、4.00±2.17),冬季断奶成活数最低(3.18±2.46),但四个季度无显著差异(P0.05);藏猪1胎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断奶成活数(5.64±2.04、5.00±2.00、4.79±2.29)与2胎(5.52±1.75、5.00±2.22、3.73±2.36)无显著性差异(P0.05);北京地区藏猪1胎、2胎的平均窝产仔数(5.64±2.04、5.52±1.75)均高于西藏地区(4.47±0.08、5.40±0.23)和广州地区(4.21±1.91、5.33±1.12);其中,1胎的平均窝产仔数北京地区与西藏地区、广州地区差异显著。说明藏猪引入北京地区后能够适应北方低海拔地区的环境条件,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有效繁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区域藏猪的胴体、肉质性状和肌肉营养价值的比较分析,找出不同区域藏猪性能的差异性及优势,为藏猪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6头西藏昌都藏猪、6头香格里拉藏猪(各自为3头公猪和3头母猪)为试验对象,通过屠宰测定、肉质检测、肌肉营养价值测定等,对两个不同区域藏猪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两个区域的藏猪在胴体性状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2)在肉质性状上,香格里拉藏猪宰后24 h的大理石纹评分下降的程度比西藏昌都藏猪多,差异显著(P 0.05);3)氨基酸含量,香格里拉藏猪的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量比西藏昌都藏猪高,差异极显著(P 0.01);谷氨酸、组氨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比西藏昌都藏猪高,差异显著(P 0.05);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鲜味氨基酸含量比西藏昌都藏猪低,差异极显著(P 0.01);4)脂肪酸含量,西藏昌都藏猪的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比香格里拉藏猪高,差异极显著(P 0.01);辛酸、十二酸、十四酸、十五酸、十七酸、亚油酸、二十碳二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饱和脂肪酸(总)、必需脂肪酸(总)含量比香格里拉藏猪低,且差异极显著(P 0.01)。结果表明,两个区域的藏猪在胴体性状方面没有差别,但肌肉营养价值区别较大,可为不同区域在藏猪的养殖及推广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6,(3)
鉴于墨竹工卡和工布江达两县的川藏公路沿线是藏猪养殖较为密集区,为了解该地区藏猪流感病毒(SIV)的流行情况,采用抗体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HI)同时对墨竹工卡和工布江达两县的川藏公路沿线工卡镇、扎西岗乡、日多乡、加兴乡和金达镇5个乡镇藏猪的600份血清进行H1N1 SIV和H3N2 SI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H1N1 SIV抗体检测分析,阳性血清共248份(41.33%);H3N2 SIV抗体检测分析,阳性血清共90份(15.00%);H1N1 SIV和H3N2SIV混合感染抗体检测分析,阳性血清共59份(9.83%)。断奶仔藏猪和1岁以上藏猪的感染率均以海拔相对较低的加兴乡和金达镇为高。研究为墨竹工卡和工布江达两县的川藏公路沿线藏猪H1N1 SIV和H3N2 SIV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常规方法,对引入到广州地区的藏猪G1代进行了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的测定,包括G1代藏猪不同月龄的体重、体尺(体高、体长、胸围)值.测定母猪每胎产仔猪数、初生头重、离乳数和离乳率等.结果表明:藏猪繁殖力的各项指标高于原产地放牧藏猪猪群,而低于舍饲的藏猪猪群;雌雄藏猪体重相比较,除了1月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和2月龄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月龄雌雄之间均无差异;体尺值随月龄增长逐渐增加,不同性别之间,除6月龄体高雄性高于雌性外(P<0.05),其余月龄不同性别藏猪均无差异(P>0.05).说明经过2年的风土驯化,藏猪基本适应了亚热带气候环境,能够正常生长繁殖,并且保持了生长缓慢、小体型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动物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含第1内含子的猪生长激素cDNA基因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 PCR方法扩增了猪生长激素 ( p GH)基因的第 1内含子 ,经测序表明 ,扩增的 p GH基因第 1内含子的序列与 Vize发表的序列存在 6个碱基的差异 ,同源性达 97.5%,说明 p GH基因第 1内含子具有多态性。此外 ,还发现此内含子存在有转录因子 ATF的结合位点。利用第 2外显子的 Hinf 位点 ,采用将 3个 DNA片段一步连接的方法 ,将扩增的第 1内含子插入到 p GHc DNA的正确位置上 ,从而构建出含第 1内含子的p GHc DNA。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究藏猪与瘦肉型猪(杜×长×大,DLY猪)回肠菌群结构差异,为藏猪功能性菌株的挖掘奠定基础.试验选取月龄相近的藏猪和DLY猪各5头,饲喂期间,藏猪和DLY猪均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采用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藏猪和DLY猪回肠的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从藏猪回肠中共获得259个OTUs,而在DLY猪回肠中...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血液中的含量及其与胴体和肉质表型指标的相关性,采用ELISA技术检测了丫杈猪、乌金猪、成华猪、雅南猪和藏猪血液中IGF-1和IGFBP-3的含量,同时测定了肌纤维直径和眼肌面积。结果显示:藏猪肌纤维直径最小,且显著低于丫杈猪、乌金猪、成华猪和雅南猪(P<0.05);丫杈猪和乌金猪的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藏猪(P<0.01),显著高于成华猪(P<0.05);血液中丫杈猪的IGF-1含量极显著地低于乌金猪、雅南猪和藏猪(P<0.01),乌金猪、成华猪和雅南猪的IGF-1含量极显著地低于藏猪(P<0.01);丫杈猪的IGFBP-3含量极显著地高于雅南猪和藏猪(P<0.01),乌金猪的IGFBP-3在血液中的含量显著地高于雅南猪和藏猪(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肌纤维直径与IGF-1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5),眼肌面积与IGFBP-3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5)。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控IGF-1和IGFBP-3含量来调控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  相似文献   

15.
藏猪雌激素受体(ESR)基因PvuⅡ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猪是世界上分布在海拔最高地区的放牧型猪种,能适应高原的恶劣气候和低劣饲料环境,具有体型小、鬃毛发达、体质结实紧凑、皮薄、肌纤维细、肌间脂肪含量高、肉质好等特点。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在放牧条件下藏猪的繁殖性能较低,初产母猪产仔数平均 ( 4. 5±0. 1 )头,第 2胎平均(5. 4±0. 2)头, 3胎以上平均(5. 6±0. 2)头。但据作者在四川省稻城县走访调查结果表明,藏猪繁殖性能不亚于四川其他猪品种,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数也能达 10头以上。现对藏猪雌激素受体基因进行PvuⅡ酶切多态性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藏猪繁殖性…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氨基酸平衡日粮的基础上,探讨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藏猪生产性能和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体重接近的2月龄藏猪48头,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6%(对照组)、14%(试验1组)、12%(试验2组)和10%(试验3组)的氨基酸平衡日粮,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藏猪。整个试验进行6个月。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显著降低了藏猪6月龄的平均体重(P0.05),试验3组显著降低了藏猪4月龄和6月龄的平均体重(P0.05),但最终8月龄时各处理组藏猪的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藏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性影响(P0.05);藏猪血清中尿素氮含量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下降,且各处理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水平日粮(12%和10%)会显著降低藏猪血清中血糖和Ig M含量(P0.05),但对Ig G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综上所述,藏猪对低蛋白日粮具有良好的适应性,12%和10%蛋白水平日粮不会影响藏猪最终的生产性能,但会降低藏猪的免疫功能,藏猪日粮中蛋白水平保持在14%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藏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特性及耐粗饲特性,本试验选择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正常的藏猪和长白猪各18头,随机分成两组即常规组和粗粮组,每组9头。分别于0、30、60日龄采集肠道内容物,应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肠道中四种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梭状杆菌)开展定量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出生时,藏猪、长白猪肠道内四种细菌的数量差异不显著;随着生长发育,断奶后藏猪肠道内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多于长白猪(P0.05),梭状杆菌数量极显著多于长白猪(P0.01),芽孢杆菌属两个猪种之间无明显差异。饲喂粗饲料后,藏猪肠道内梭状杆菌、芽孢杆菌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而长白猪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藏猪、长白猪耐粗饲性状差异的遗传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7,(4)
试验旨在研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藏猪精液4℃保存效果的影响,采用电刺激法采集健康藏猪精液,在改进的猪精液低温稀释液为基础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MC(0、6、12、18和24μmol/L),将藏猪种公猪新鲜精液稀释后于4℃环境保存至第5天,以藏猪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和精子顶体完整率为评价精液品质指标,探讨CMC对藏猪精液4℃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2μmol/L CMC添加组藏猪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精子顶体完整率均极显著好于其他试验组(P0.01)。总之,在改进的猪精液稀释液中添加CMC 12μmol/L可明显改善4℃环境保存藏猪精液品质,该试验研究为今后藏猪精液低温保存的生产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6,(1)
为了解墨竹工卡和工布江达两县的川藏公路沿线藏猪养殖较为密集区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的流行情况,研究利用商品化的间接血凝试验(IHA)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xⅣ-ELISA试剂盒对沿线两县的工卡镇、扎西岗乡、日多乡、加兴乡和金达镇5个乡镇藏猪600份血清同时进行APP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血清共307份(51.17%),从乡镇区域分布的APP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看,金达镇藏猪APP抗体阳性率最高,达58.33%,工卡镇猪APP抗体阳性率41.67%为最低;不同年龄藏猪的APP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看,仔藏猪APP抗体阳性率较高,达59.00%,1岁以上藏猪APP抗体阳性率偏低,为47.25%。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222-2226
对藏猪睾丸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与Dnmt3a、HIF2α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大约克猪为对照,采用荧光法测定藏猪睾丸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与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的基因在藏猪睾丸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藏猪睾丸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0.392 9±0.099 2)%显著低于大约克猪睾丸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0.901 7±0.146 7)%(P<0.05);藏猪睾丸组织中Dnmt3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0.071 6±0.036 6)%显著低于大约克猪睾丸组织中Dnmt3a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0.987 8±0.137 0)%(P<0.05);藏猪HIF2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0.158 8±0.066 1)%也显著低于大约克猪HIF2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1.2930±0.0756)%(P<0.05)。通过对藏猪睾丸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与该组织中Dnmt3a和HIF2α基因mRNA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存在线性正相关,R2值分别达到0.846 3和0.917 4,这将为藏猪睾丸低氧适应性的DNA甲基化机制及藏猪的分子育种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