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莓主栽品种繁苗系数低,露地育苗难以保证子苗数量和质量,育苗期间若遇到连续阴雨、田间排水不畅等问题,就会造成炭疽病的迅速蔓延,健康子苗数量减少。定植后随着高温多雨的季节炭疽病呈现高发趋势,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但应用脱毒苗亲本、采用连栋钢架大棚避雨繁殖模式、铺设滴灌节水灌溉装置、配合标准化子苗田间管理技术,能提高了子苗的数量和质量,促进草莓种植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不同草莓品种本地化育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草莓品种不同,其繁殖能力、子苗质量、抗病性和耐热性差异大。在温州市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和高温是导致草莓子苗死亡的直接诱因,叶斑病影响子苗的生长势,带到生产田后导致品质和产量下降。要实现草莓苗本地化生产,保证苗多、苗齐、苗壮,整个育苗过程除要考虑土、肥、水、草、虫和匍匐茎等常规管理外,更要注重选择繁殖能力、抗病性和耐热性强的品种及采取遮荫降温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高架空中育苗对草莓品质、产量及育苗数量、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架基质栽培结合空中育苗对后期草莓的单果重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利用高架栽培正常采果后进行空中育苗,苗的素质较好,几乎无炭疽病,为红颊、章姬等优良草莓品种的种苗繁育开辟了新途径。5月份之前育成的匍匐茎子苗可作大田繁苗的无病种苗;7月份采下的苗可进行假植管理,作为生产种苗,采苗结束后不耽误高架栽培基质的高温消毒处理。  相似文献   

4.
草莓主要利用母株上的匍匐茎子苗进行种苗繁殖,但在繁育过程中,匍匐茎子苗极易感染多种土传病毒,造成病毒病发生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为从种苗源头上根治草莓病毒病,特进行了草莓主要品种的种苗组织培养脱病毒研究,并以生产出的脱毒原种苗为母本苗,在连栋塑料大棚内进行原种一代苗的无土栽培繁育生产,达到了高效、快速繁育草莓脱毒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以草莓品种越心为试材,探讨大田无假植育苗条件下,不同苗龄的子苗(35~110 d苗龄)对苗质、草莓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子苗生成时间推迟,苗质、始采期和早期产量等逐次减弱。35 d苗龄的子苗茎粗6 mm、苗重5.83 g,而105~115 d苗龄的子苗茎粗11.5 mm、苗重25 g。定植后,115 d、65~105 d和55 d苗龄的始采期分别为11月6、13和20日。105~115 d苗龄的株产达230 g以上;其次是55~95 d苗龄,株产200 g左右;35 d苗龄草莓株产最低,为158 g。因此,在大田无假植育苗条件下,为提高越心草莓早期产量,生产中推荐种植发育天数≥55 d、粗度0.8 cm的子苗。  相似文献   

6.
正草莓长期采取无性繁殖,易受病毒、病菌侵染,导致种苗质量下降,影响草莓长势和质量,尤其是炭疽病已成为草莓苗期的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草莓苗的产量和质量,为培育出符合生产需求的无病壮苗,我们进行了草莓育苗期间炭疽病防治关键因子的研究。1育苗母株选择为探明母株来源与炭疽病发生程度的关系,在阜阳市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草莓育苗基地进行了对比试验。3月17日,分别选取600棵红颜脱毒组培一代苗、自留越冬种苗(10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草莓繁育苗的产量和种植后草莓生产安全,进行了1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草莓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草莓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移栽前1d每667m2用1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g土壤喷雾+移栽前1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浸苗的处理相对防效最好,且安全性较好,可在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草莓基质穴盘避雨育苗模式下,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及滴灌带间距等因子对基质水分含量及草莓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纺布覆盖处理的穴盘与无覆盖物直接滴灌(CK)相比,水分扩散渗透距离远且均匀,离滴孔0.09 m以上基质含水量明显提高了24%~116%;滴灌带间距为0.100~0.175 m时,基质平均含水量在19.34%~20.24%之间,能有效地满足草莓子苗的正常生长需求,因此实际生产中的滴水管间距宜在0.125~0.175 m之间;滴水管间距为0.175 m处理除繁苗系数略低于传统地面裸根育苗外,其成苗株率、发病株率和炭疽病病情指数均优于对照和基质穴盘无纺布覆盖露地育苗。  相似文献   

9.
利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技术进行匍匐茎育苗是培育优质草莓种苗的有效途径,草莓育苗光环境调控是该技术能否实现产业化推广的关键问题。以‘红颜’草莓为试材,在LED光照条件下设置不同光照强度[200、250、300和350μmol/(m~2·s)]和光照周期(12 h/d和16 h/d)的交叉实验区进行了水培草莓匍匐茎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在2种光照周期下培育的草莓匍匐茎的长度均随着日累积光照量的增加而线性降低,在16 h/d光照周期下的草莓匍匐茎更短,故高日累积光照量会抑制匍匐茎伸长。与8.6 mol/(m~2·d)日累积光照量相比,在11.5 mol/(m~2·d)的光照条件下培育的草莓匍匐茎和子苗的数量分别提高了38.9%和33.7%,一级子苗的茎粗和干重分别提高了33.8%和105.4%。在11.5~20.2 mol/(m~2·d)的光照区间,即使提高日累积光照量也未增加匍匐茎和子苗的数量以及子苗的茎粗和干重。在20.2 mol/(m~2·d)日累积光照量的光照环境下,子苗的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这表明该子苗叶片的光合活性受到一定损伤。草莓匍匐茎与子苗的光量子产量和电能产量随着日累积光照量的增加而降低。11.5~17.3 mol/(m~2·d)日累积光照量有利于提高子苗的产量和质量,但由于11.5 mol/(m~2·d)光照条件下的草莓匍匐茎与子苗的光量子产量和电能产量最高,故该光照环境适用于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的水培草莓匍匐茎育苗。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草炭配制基质对草莓高架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颊原种苗为试材,研究不同草炭配制基质对草莓高架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有机质含量和EC值较高草炭配制草莓育苗基质,有利于草莓植株生长,繁育子苗数多;繁育的子苗定植于大田后,草莓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低、产量高。  相似文献   

11.
<正>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型矮小,叶形独特,花白果红,味甜芳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草莓产量除与品种有关外,与植株长势也有很大关系。草莓植株感染病毒后,其产量、长势、抗病性显著降低,栽培脱毒草莓苗,是设施草莓栽培获得高产优质的关键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因脱毒芽苗管理不善往往出现大面积死亡以及不生匍匐茎等现象,给种苗繁殖单位或种植户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作者经多年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形矮小,叶形独特,花白果红,味甜芳香,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2万公顷以上,年产草莓180万吨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草莓产量除与品种有关,也同植株长势有很大的关系。草莓植株感染病毒后,其产量、长势、抗病性显著降低,栽培脱毒草莓苗,是设施草莓栽培获得高产优质的关键技术。一、脱毒草莓芽苗繁育季节科研单位提供的脱毒草莓芽苗,  相似文献   

13.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随着草莓种植面积的扩大,设施密闭及高温高湿环境等导致草莓炭疽病日益严重,造成草莓减产25%~30%,严重时达80%,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1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草莓的匍匐茎、叶柄、根冠,花及果实也可感染,造成局部病斑。植株呈凋萎症状,开始1~2片嫩叶失去活力下垂,傍晚恢复正常,进一步发展植株就很快萎蔫,叶片枯黄,直至枯死。易与根腐病或枯萎病相混,但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生产需要,以草莓品种红颊原种苗为试验材料,进行草莓高架育苗基质配方的筛选。结果表明,在基质配方泥炭∶砻糠灰∶蛭石∶珍珠岩体积比=3∶1∶1∶1条件下,草莓定植植株存活率高、子苗数多,子苗定植于大田后产量较高,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5.
“红颊”草莓采用常规生产田育苗比较困难,利用生产田采果结束后母株苗匍匐茎上长出的未扎根的子苗进行假植,只要温度适宜,草莓子苗假植从5月上旬至7月上旬均可进行。其最适宜时间为6月上中旬。经过假植后,秧苗健壮、粗壮,发病率低。定植后子苗缓苗期短,生长旺盛,开花数也多,能明显提高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6.
红颜草莓是目前四川草莓产业的主栽品种。红颜草莓在夏季高温高湿的育苗期极易感染炭疽病等病害,易造成种苗毁灭性的大面积死亡。本文通过近年对红颜草莓种苗良繁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总结,从原种苗脱毒与繁育、生产种苗繁育等各技术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炭疽病是设施草莓立柱式无土栽培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探索该栽培模式草莓炭疽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采用大田随机抽样调查的试验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不同品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差异,分别为9月份>10月份>11月份,品种"红颜">"章姬">"宁玉">"甜查理",并提出该栽培模式下炭疽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潘轶民 《农技服务》2006,(10):57-58
(一)什么是草莓脱毒苗? 草莓脱毒苗就是彻底去除了草莓体内的全部有害病毒的优质种苗。众所周知。草莓和其他无性繁殖作物(马铃薯、山芋、大蒜)一样是靠营养体(子苗)来繁殖种苗的。自然界有几百种病毒对作物有害.这些病毒主要是通过被昆虫(蚜虫、红蜘蛛,椿象等)咬嚼的伤口侵入植物体内.并蔓延全株的根、茎、叶、花各种组织中。随着无性繁殖世代的延续而逐年加重。目前已发现有12种病毒对草莓生产造成影响,其中草莓斑驳病毒、草莓黄边病毒、草莓镶脉病毒和草莓皱缩病毒4种病毒危害较大。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实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叶子皱缩,生长缓慢,并逐年加重。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近几年各地先后从美国、日本引进大果型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种植2~3年后产量明显下降,草莓果子变小.产量越来越低,其原因就是病毒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壤消毒剂和杀菌剂防治草莓土传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种土壤消毒剂和6种杀菌剂处理草莓育苗地和种植地,研究其对草莓土传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草莓育苗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壤消毒剂处理都明显降低育苗地和种植地中草莓苗炭疽病和枯萎病的发病率,防治效果较好的是三氯硝基甲烷和四氢-3,5-二甲基-1,3,5-噻二唑-2-硫酮.其中三氯硝基甲烷降低了土传病害的发病率,草莓苗发苗数量明显提高11.23%,产量也明显增加14.78%.使用6种杀菌剂后,炭疽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在第4次用药后15d,对照发病率高达89.3%,而75%戊唑醇·肟菌酯WG3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5000倍液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好,炭疽病发病率仅为4.0%,防效分别高达98.41%和98.54%.  相似文献   

20.
由于宝交早生草莓品质好,甜味足,深受人们喜爱,但近年来病害年年剧增。为了减轻草莓上的病毒病、炭疽病、黄萎病、灰霉病、褐斑病的发生,为了广大群众能吃上放心草莓,2001~2003年进行了宝交早生草莓组培苗与自然繁殖一代苗的对比试验和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