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水稻不育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凡明  吕斑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2):139-140,176
共测定了6种胞质类型的12个不育系对白叶枯病菌35个菌株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杂交稻生产上广泛使用的不育系抗病性大多较差,不同胞质类型及其不同核基因型的不育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BT型不育系抗病性较强,而冈型、野败型、D型和印水型等多数类型抗病性较差,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珍汕97、龙特甫、G汕和V20等核基因型的不育胞质抗病性又明显低于六千辛和矮选等不育胞质;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也有很大差异,其中有15个菌株对不育系的致病力较强,尤其表现在珍汕97不育系上,甚至有些菌株的致病力极强,并且它们大多对珍汕97等不育胞质具有特异性侵染。因此,在杂交稻的抗病育种中,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不育系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还要经常监视白叶枯病菌的遗传变异和致病型分化,考虑稻区存行的优势小种而选用合适胞质类型的细胞质及其杂交组合,避免因白叶枯病菌专化性小种的出现而导致白叶枯病大流行。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育系抗白叶枯病的胞质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孔凡明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1):62-64,71
1994~1996年间,共选用6种胞质类型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6个同核异质材料和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和杂交组合,于水稻孕穗期接种分属于7个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35个菌株。结果表明,不育胞质与正常胞质的抗病性程度大体相近,但在少数不育胞质与部分白叶枯病菌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即不育系较之保持系更感病,主要表现在野败型的珍汕97和V20、冈型的G汕、D型的D汕等几种不育胞质与Ah28、Gx50等部分菌株的特异性互作体系中;6个同核异质水稻抗病性也具有明显差异,Ah28等部分菌株对D汕A1和G汕A等胞质具有较强的亲和性;杂交稻的抗病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但胞质亦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杂交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中,胞质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改良核基因的同时,要注重胞质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生产上使用的杂交稻的母本不育系95%左右来源于野败型细胞质。鉴于在玉米生产上曾由于长期大面积使用T细胞质,造成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大流行,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随后C细胞质的应用又导致C小种的出现。而危害水稻的主要病菌稻瘟菌生理分化又非常快,那么,大面积野败型不育细胞质的长期应用是否会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共测定了20份水稻品种和3套同核异质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6个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20份水稻品种中高抗品种11份,占55%,其中粳稻品种的抗病性较强。12个水稻不育系的抗病性均比其相应的同名保持系差,不育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T型不育胞质的抗病性较强,D型、G型不育系的抗病性较差。16个近等基因系中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抗病。在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于我国白叶枯病菌小种鉴别的单基因品种。  相似文献   

5.
选用 3套同核异质水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 ,以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 13个水稻主栽品种 ,于水稻孕穗期接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 4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不育胞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均比其同名保持系感病 ,其中野败型不育胞质 (W汕A、W协A)高感细条病 ,T型胞质 (T新A、T协A)对细条病的抗性较好。但在G型 (如G新A等 )少数不育胞质与条斑病菌如Syt等少数菌株的互作中 ,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 ,不育胞质较之正常胞质更感病。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江苏省水稻细条病发生地区…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种植区域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频率及变化趋势,进而应用抗性品种进行生态学防治病,采用常规鏊别寄主鉴定技术,对采自2009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的45份玉米大斑病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进行分化.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鉴定出0、1、2、12、13和23N共6个生理小种.0号和1号生理小种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5.72%和31.25%,并在黑龙江省各地广泛存在,因此0号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的优势小种.表明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呈现复杂化,并不断有新小种出现.  相似文献   

7.
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条斑病抗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12个菌株和20个细条病菌株的抗性差异及其对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别力。结果表明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高抗,其中xa-5,Xa-17抗性基因品种兼抗细条病,但携带xa-13,Xa-21基因的抗性基因品系则感细条病。进一步表明水稻对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是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控制的。IRBB3,IRBB4,IRBB5,IRBB13,IRBB21和阿苏稔(Xa-17),丰锦(Xa-18)等7个单基因品种对我国的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具有鉴别力,划分为5个小种。依据20个菌株在15个近等基因系上的致病力差异将水稻细条病菌株分为12个致病型,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6个组。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水稻细条病菌株致病性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比较分析了21个籼稻不育系对4个稻瘟病菌株和12个不育系对3个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认为目前生产上及近年育成不育系的抗病性较弱,但不同菌种的致病力、不同不育系及不同胞质之间抗性差异极显著。提出不育系抗性改良仍是目前杂交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改进核基因型是抗病性改良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3套同核异质水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13个水稻主栽品种,于水稻孕穗接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4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不育胞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均比其同名保持系感病,其中野败型不育胞质(W汕A、W协A)高感细条病,T型胞质(T新A、T协A)对细条病的抗性较好。但在G型(如G新A等)少数不育胞质与条斑病菌如Syt等少数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不育胞质较之正常胞质更感病。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细条病发生地区目前推广的13个主栽品种中,武育粳3号、镇稻88等6个粳稻品种表现为高抗,5个籼型品种和1个粳品种高感条斑病。根据调查,在病区种植高抗品种完全可以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研究了非亲和组合中小麦对条锈病低反应型抗性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非亲和组合分别由小麦品种牛朱特与条中 2 8号小种、杂种 4 6与条中 2 9号小种、天选 882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 ,对照亲和组合由小麦品种辉县红与条中 2 9号小种组成。观察结果表明 ,小麦条锈菌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上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病菌在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 ,菌落形成延迟或败育 ,病菌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数量明显减少。寄主细胞的坏死与条锈菌的发育受阻密切相关 ,免疫组合中病菌的受抑程度高于近免疫组合的。电镜观察发现 ,在抗病品种上 ,病菌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 ,均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 ,其中包括原生质的电子致密度加深、液泡增多变大、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增厚、细胞器排列紊乱及解体、吸器母细胞及吸器丧失其生理功能、病菌最终畸形坏死。同时发现抗病品种受病菌侵染时可迅速产生结构防卫反应 ,新形成胞壁沉积物和吸器鞘等结构 ,以阻碍病菌进一步的扩展与发育。就小麦品种与条锈菌非亲和组合中表现出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与小麦抗锈性表达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良杂交稻恢复系粤恢826,以提高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米质,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方法]以含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及蜡质基因Wx的中间材料Z1103为供体亲本,杂交水稻强恢复系粤恢826为受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和系谱选育方法,聚合4个外源基因以改良粤恢826的抗病性和米质,并进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鉴定.[结果]经SSR分子标记检测、田间抗病性及米质鉴定,获得以粤恢826为遗传背景且含有目标基因的6个改良株系,通过农艺性状筛选与恢复力测试,优选到一个含有Pi1、Xa23和Wx基因的纯合株系,其恢复力好,农艺性状优良,2014年早造定名为粤恢88,其田间鉴定稻瘟病抗性3级,白叶枯病抗性1级,米质为软米.2014年晚造与两系不育系Y58S配制杂交稻组合Y两优88,其在品比试验中产量达6543 kg/ha,比对照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4.97%,未达显著水平(P>0.05),且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鉴定为国优3级和省优3级.[结论]MAS技术可有效聚合多基因(Pi1、Xa23和Wx基因),使粤恢826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明显改良,获得抗稻瘟病、高抗白叶枯病、米质为软米的新恢复系粤恢88,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2.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5,Xa-7的抗源 DV_(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 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持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便于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抗(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的杂种 F_1中呈完全显性表达。这此抗系与珍汕97A 杂交的 F_1杂种农艺性状都近似于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在江、皖、豫、鄂等白叶枯病病区的杂交稻生产上有应用前景。再继续回交1~2次,可望获得进行白叶枯病抗性研究的近等基因系遗材料。  相似文献   

13.
籼粳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针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生育期偏长、结实率偏低、制种产量较低等问题,开展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实践。【方法】通过籼粳渐渗杂交,选育花时早、柱头外露高的粳型保持系,进一步转育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通过籼粳渐渗杂交、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籼粳成分定向选择等技术手段,选育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并比较与普通粳稻恢复系在主要农艺性状、程氏指数、广亲和特性、广亲和基因、恢复谱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2种配组方式,比较两者的光温反应类型表现与异交结实率差异。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H58、C84、C927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粳不籼恢”或“籼不粳恢”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结果】在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创制方面,转育出早花时粳型不育系春江16A以及春江99A、春江23A等早花时、高柱头外露率粳型不育系,制种产量明显提高;在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创新方面,选育出CH58、C84、C927等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晚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较强的感光特性,中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感温特性,早籼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光温反应类型则表现不一。无论是“粳不籼恢”还是“籼不粳恢”配组,父母本的花时差小、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则有利于提高制种的异交结实率。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的配组方式,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84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出春优84、五优84等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并通过品种审定,表现出穗型大、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抗倒性强、结实率高、后期耐寒性好等优点。【结论】通过籼粳渐渗杂交,成功转育出花时早、柱头外露率高的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携带有S5-n,恢复谱广,明显不同于普通粳稻恢复系。中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感温特性,有利于缩短全生育期。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父母本的花时差小,有利于提高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制种的异交结实率;选育出春优84等籼粳超级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水稻抗纹枯病性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2个雄性不育系和5个转几丁质酶基因抗病品系按NCTI设计配制10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转基因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各抗性指标的一般配合力达极显著水平,但一般配合力的高低与其抗病性的强弱并不完全相关,而与其组合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基因杂交稻抗纹枯病性的超亲优势强度小,但组合间抗性差异极显著,病级和病情指数的特殊配合力也达极显著水平;转基因杂交稻抗纹枯病性遗传力高,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共同控制,以加性遗传较为重要,源于转基因父本的加性效应明显高于不育系母本的加性效应。转基因水稻E14-1和Pin4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杂交组合Hai 3S/Pin 4和GD1/E14-1特殊配合力效应突出,是初步筛选出的优良抗性组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两系杂交稻稻曲病抗性遗传特征。[方法]该研究选用中感稻曲病两系不育系33s和30个感病恢复系及23个抗病恢复系配组,分别鉴定了杂交组合和对应亲本的抗性水平。[结果]30个感病恢复系所配组合均感病:23个抗病恢复系所配组合抗性遗传有显性、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其中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遗传占8730%。杂种F1稻曲病病穗率、病情指数、平均每穗病粒数和单穗最高病粒数与恢复系对应指标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两系杂交水稻抗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杂交粳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回顾了 2 0余年来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与开发的历程 ,对育成有应用价值的BT型不育系、光敏核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新组合 ,特别是推广百万亩以上的组合与超级稻组合的产量、抗性、米质作了简介 ,分析了阻碍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瓶颈 ,提出了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7.
Rice blast, bacterial blight(BB) and brown planthopper(BPH) are the three main pests of ri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pyramiding genes resistant to blast, BB and BPH to develop restorer lines. Ten new lines with blast, BB and/or BPH resistance genes were developed us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technique and agronomic trait selection(ATS) method. Only HR13 with resistance genes to blast, BB and BPH was obtained. In addition to blast and BB resistance, four lines(HR39, HR41, HR42, HR43) demonstrated moderate resistance to BPH, but MAS for BPH resistance genes were not conducted in developing these four lines. 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unknown elite BPH resistance genes in the Zhongzu 14 donor parent. A more effective defense was demonstrated in the lines with Pi1 and Pi2 genes although the weather in 2012 was favorable to disease incidence. Blast resistance of the lines with a single resistance gene, Pita, was easily influenced by the weather. Overall,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through pyramiding multiple resistance genes on developing the restorer lines is helpful for rice resistance breeding.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培育抗稻瘟病优质水稻不育系并组配选育抗稻瘟病优质杂交稻品种,为广西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品种更新换代保障.[方法]以抗稻瘟病优质水稻材料桂2为亲本,与汕B×博B后代杂交并复交,制保后再与博A回交选育成籼型水稻不育系青A,并与恢复系配组选育抗稻瘟病优质杂交稻品种.[结果]青A稻瘟病抗性1~3级,整精米率58.5%,粒长5.4 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4%,垩白度0.5%,透明度2级,碱消值6.3,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25.1%,花粉不育度100.000%.采用青A组配的杂交稻组合具有高产、优质和抗性好等特点.[结论]青A为稻瘟病抗性强、稻米品质优、花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农艺性状优良和配合力好的不育系,与不同熟期恢复系配组的杂种呈感温性,其杂交组合在应用推广中表现适应性广、高产性强、米质优和田间稻瘟病抗性强.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为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直链淀粉含量是水稻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 利用与这些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优良抗病和食味基因进行精准选择,培育优良水稻亲本,可有效提高 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策略和常规的杂交回交技术路线,分别将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 Pi-1、Pi-2、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23 和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 Wxb 等一个或多个基因精准导入荣丰 B 中,结合基 因型鉴定和表型选择,最终育成抗稻瘟病的吉丰 A、安丰 A、粤禾 A 和兼抗稻瘟与白叶枯病的荣 3A 等 4 个不育 系通过技术鉴定。它们表现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较强,不育性彻底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高,配 合力好。利用这些不育系与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组,先后育成吉丰优 1002、吉优 5618、安丰优 5618、粤禾优 1002、荣 3 优 1002 等 18 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国家或广东省品种审定,这些组合表现丰产稳产性好,后期熟色好, 抗病性强,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华南杂交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