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纪增 《海鲜世界》2006,(4):27-27,30
1利用牛粪养对虾 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利用牛粪养对虾,对虾生长良好,11周龄成活率达88%.该所在试验期间不投任何饵料,每周仅在虾池中投放30kg牛粪.采用该技术能大大降低对虾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2.
1 利用牛粪养对虾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利用牛粪养对虾,对虾生长良好,11周龄成活率达88%。该所在试验期间不投任何饵料,每周仅在虾池中投放30 kg牛粪。施放牛粪的海水养虾池,能大大降低对虾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3.
养虾拾零     
牛粪养对虾: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进行以牛粪养万氏对虾的试验,试验表明对虾生长良好,成活率达82.6%。他们在整个试验期间(11至14周)虾池中不投喂任何商品饵料,每周仅在虾池中投放30公斤牛粪。这种施牛粪的海水养虾池水质对对虾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炉渣养虾:台湾研究试验用钢铁厂的炉渣铺在鱼池底部,然后养虾,结果幼虾成活率达84%,并长到上市规格,而未铺炉渣的幼虾成活率仅50—60%。研究认为,由于炉渣中含有  相似文献   

4.
仓东村充气养虾获高产高效1992年,山东省莱州市过西镇仓东村养殖的232亩对虾喜获丰收,对虾平均单产213.5公斤,总产49500公斤,产值118.8万元,纯利68万元。其中,利用充气技术养殖的120亩中国对虾,平均单产258公斤,总产31000公斤...  相似文献   

5.
严天鹏 《内陆水产》2005,30(12):14-15
冬季温棚养殖南美白对虾.避开了对虾集中起捕上市销售价格低迷时段.在春节前后或清明前对虾货源较少、价格较高的紧俏时期分批上市,可获取较好的养殖收益。但冬季温棚养虾,气温较低,对虾生长缓慢,养殖周期延长.技术要求较高;养殖过程稍有疏忽极易引发对虾不适应.严重时造成对虾死亡。笔者结合基层指导养殖生产的体会.就冬季温棚养虾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努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江苏省启东县黄海盐场,积极开展利用盐场的咸水库发展对虾养殖的试验.1983年.该场对原有的水库稍加改建,共完成157亩对虾精养池塘,放养了300万尾虾苗,经三个多月的精心管理,当年捕获对虾10,612斤,平均亩产对虾70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养殖对虾连续发生大面积暴发型流行性病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班节对虾都难以幸免,斑节对虾尤其突出,损失极为严重。为探索养殖对虾抗病防病途径,旨在群众性养虾生产中可推广应用,巩固,促进养虾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要发展对虾精细养殖和生态养殖相结合的复合养殖系统1.传统的对虾养殖技术及管理模式导致养虾业的不可持续发展以亚洲为代表的原始的鱼式鱼虾混养技术——即所谓的粗放式养殖,经历了200~300年漫长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对虾人工培苗、配合饲料的产业化,从而快速地大规模发展了单一品种的对虾半精养、精养技术。虽然仍是土池塘,但它更多地利用了工程及机械设备,例如建设进排水闸门、水泵站。人为控制放苗量及投饵量,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池塘的容纳量,调控水质主要依赖大水量交换,有些也适当使用增氧机。控制疾病主要依赖使…  相似文献   

9.
日本囊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目前主要采取粗养和半精养,产量相对较低,而且养殖成功率较低,在华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养殖成功率低于10%。如何开发出日本囊对虾高产、安全和高效的养殖模式,成为调整对虾养殖品种结构,增加经济效益,维持海水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高位地膜养殖模式是华南地区对虾精养的主要模式,笔者1998年在海南琼山三江首次采用地膜进行斑节对虾的养殖试验,并采用地膜改造老化虾池取得成功并犬面积推广,高位地膜养殖模式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也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的养虾业是近30年才开始的,主要养鳍殖两个属,即:对是属(Penaeus)和新对虾属(Metapenaeus)。虾苗靠涨潮时纳入池塘,这类池塘养殖的主要虾类有:印度对虾(P.inducus),墨吉对虾(P.merguiensis),斑节对虾(P.monodon),  相似文献   

11.
饵料系数又称饲料系数,是指被摄食的饵料量与对虾净增肉重量的比值,生产上饲料系数常常是指投饵系数,即指在养殖过程中投饵总量与虾产量的比值。由于饲料成本在养虾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50%以上。投饵系数的高低,对养虾效益影响极大。特别在当前对虾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对虾销售价格偏低、养虾效益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如何降低饵料系数成为减少养虾成本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了解2001年苏北滩涂养虾情况发现:虾的收获淡水好于海水,二茬虾好于一茬虾,南美白对虾好于中国对虾,初养虾者收获好于常养虾者。就此,对防虾病工作提出讨论。1.淡水为什么好于海水?目前养虾的最大危害是白斑杆状病毒(WSBV)病,有资料表明WSBV的最适盐度应与对虾一致,即22‰~29‰,但在纯淡水仅在1小时内有感染力,而对虾在2‰的盐度下照常生长;这几年,我们也看到不少淡化虾池养殖成功的例子,这就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WSBV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不如对虾,利用适应能力的差异大力开展对虾的淡化养殖成为可行,是防WS…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利用人工投饵的对虾养殖发展很快。在养殖过程中经常有些肉食性鱼类及其它虾类混入池中。混入池中的鱼虾类给对虾苗的生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危害情况如何?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多,至今尚未见有关报道。为查明池养对虾受危害的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虾苗放养量和科学管理措施,使养虾业尽量减少损失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郭可寿 《齐鲁渔业》2001,18(2):19-19
城阳区地处青岛市北郊,海岩线长 78 km,环胶州湾有5处渔业镇,养虾总面积26000余亩,自1993年以来,由于对虾病毒的蔓延,我区对虾养殖呈现持续低迷状态,产量徘徊不前。几年来,我们积极实施虾池综合利用技术,使对虾的产量有所回升,效益逐步提高,特别是充分利用闲置盐碱地进行封闭式低盐度养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区低盐度虾池已达5000余亩,年总产对虾700余吨。现将我区充分开发盐碱地,发展封闭式低盐度养虾的经验介绍如下:1抓住机遇,确立对虾养殖思路 由于受对虾病毒性疾病的影响,原海水虾池养虾…  相似文献   

15.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3):34-35
在养虾业的发展过程中,虾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虾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病毒性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的治疗方法。虾病的发生,不仅是病原体侵袭的结果,还与对虾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养殖环境条件和养殖者的饲养管理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对虾养殖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对虾的生态健康养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对虾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技术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1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1.1科学建池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科学建造虾池是健康…  相似文献   

16.
对虾养殖与近岸水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以及近岸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了这些影响,包括:为建造养虾池对沿海湿地造成的破坏;虾池排放水对近岸生态系统造成的富营养化;养殖对虾,尤其是引进品种对本地对虾种群造成的“生物污染”;养虾用水对近岸生态区系的影响;以及养虾用化学药品对近岸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并对发展对虾养殖与保持良好的近岸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自1989年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试养成功后,广东的对虾养殖得到了发展,养虾面积不断扩大。以汕头为例,1991年的养虾面积达2.9万多亩,比1990年增加了2000多亩,其中斑节对虾养殖面积增加了一倍,上半年的对虾总产量达1100多吨。对虾业的迅速发展,虾病亦随之流行,尤其是高密度养殖以及多造次生产,助长了许多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利用海蜇的生态习性,在对虾养殖前期进行海蜇生产,后期进行对虾养殖,不仅可以一池多养,一举两得,而且可避开对虾疫病暴发期,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养殖效益。现将利用虾池前期养殖海蜇的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厦门对虾养殖水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厦门三个主要对虾养殖区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水环境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与水温、盐度、氨氮、化学耗氧量的水体营养指数密切相关,弧菌可作为高温季节有机污染的一个指标,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对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关忠志  李秋 《水产科学》1994,13(1):41-42
对1994年对虾养殖的几点建议关忠志,李秋(丹东市水产研究所)关键词:对虾养殖,流行病1993年一场暴发性对虾流行病蔓及全国,给我国对虾养殖业以沉重的打击。许多地区遭到了灭顶之灾,造成大面积绝产。丹东地区的损失也比较严重。由于虾病的发生,使目前整个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