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俗称"白秆""空秆""麻秆""霉蔸",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油菜生产区每年都会发生,一般年份病株率达10%~30%,严重的达70%以上。一般发病程度可减产10%~15%,严重地块可减产60%以上,同时造成油菜籽品质下降,出油率低,影响农户经济收入。油菜菌核病从油菜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其中在开花结果期发生程度最严重。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油菜菌核病是我省油菜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一般导致减产10%~30%,重则减产50%以上,且造成含油量降低。一、症状油菜幼苗、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以油菜茎秆受害最重。油菜叶片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灰褐色或黄褐色,中部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在潮湿情况下则迅速扩展,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全叶腐烂,病叶易穿孔。  相似文献   

3.
<正>油菜菌核病广泛发生于我国各油菜产区,是油菜栽培中发生最为普遍、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病害。近些年,由于气候变化和栽培模式的改变,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情况有逐年扩大和加重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病原及流行规律1.病原。油菜菌核病由子囊菌纲囊膜菌目核盘菌科真菌引发,也称之为茎腐病、烂秆、霉蔸和白秆等。该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发病最多、最重,发病率在10%~95%;在华北、东北和云贵高原等地发病较轻,造  相似文献   

4.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寿永 《农技服务》2014,31(7):120-120
<正>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除用作榨取食用油和饲料外,在医药、食品和T业原料等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油菜菌核病又称茎腐病,俗称白秆、空秆、霉蔸等,是我同油菜第一大病害,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时可达80%以上~([1])。该病一旦发生,常会连年发病,严重影响油菜产质量,病情严重时可使油菜减产30%~([2])。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笔者现就油菜菌核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油菜菌核病侵染油菜的地上部分,在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以开花结果期发病最重,造成千粒重及含油量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通过介绍油菜菌核病的症状识别、发病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提高油菜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 1 油菜菌核病。油菜菌核病,俗称百杆、麻杆、烂杆。全国各油菜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温暖潮湿地区此病发生较重。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发病,以开花期后最严重:而且各个部位均能受害,以茎部受害最重。 苗期病斑多数在地而根茎相接处发生,形成水渍状红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白色,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絮状白霉,严重时使病部软腐,形成许多黑色鼠粪状菌核,导致幼苗死亡。在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1%以上时,开始用药。可选用1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7.
油菜菌核病,俗称白杆、空杆、烂杆、霉蔸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油菜各生育期各部位均能为害,以茎部受害最重,严重影响菜籽的产量和质量. 一、危害症状 苗期病斑多在地面根茎相接处发生,形成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为枯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斑绕茎后,造成茎腐,幼苗死亡,病组织外部形成许多黑色菌核.  相似文献   

8.
<正>油菜菌核病是四川省油菜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并常年发生,直接导致油菜减产和受害植株含油量降低。在长期油菜栽培生产过程中,人们已经习惯油菜菌核病在花期发生和危害,并根据油菜菌核病的侵染时期集中在油菜初花、盛花和谢花等时期采用药剂喷雾方式进行菌核病防治。然而,随着我省近年油菜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免耕制度的推行,油菜菌核病在冬季出现大量苗期侵染和危害油菜幼苗现象。苗期油菜受害植株先是在  相似文献   

9.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俗称麻秆、烂杆,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冬、春油菜栽培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冬油菜区发病最严重,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  相似文献   

10.
郑莉 《福建农业》2007,(2):22-22
油菜是我县主要冬种油料作物。随着油菜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单、双低油菜的种植推广,病虫为害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自然条件适合发生的年份常常流行成灾。其中,菌核病已成为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宝杆、烂秆、霉萖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相似文献   

11.
油菜菌核病俗称烂秆、白秆、霉兜等,主要发生在长江 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一般年份均有发生,雨水多的年份发 生严重,是影响我国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菌核病主要危害 油菜茎秆,引起植株早枯,角果减少,种了皱瘪,千粒重种 出油率降低,产理下降,一般减产10%-70%  相似文献   

12.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俗称麻秆、烂杆,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冬、春油菜栽培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冬油菜区发病最严重,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油菜感病后一般减产10%~70%,含油量降低1%~5%。由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又与多种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油菜病害及防治技术 1.油菜菌核病油菜菌核病俗称麻秆、白秆等,是油莱主要病害之一,不仅影响产量,而且使油菜品质、含油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俗称"白秆"或"麻秆",在四川省发生十分普遍。尤其是近年来受暖冬气候影响,油菜茎秆开裂现象发生普遍,导致部分地区菌核病发生严重。其茎发病率均在30以上,损失十分严重。油菜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  相似文献   

15.
1“一病”指菌核病油菜菌核病是宣城市油菜花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其主要症状是发病初期病斑略凹陷,有同心轮纹,中部白色,,边缘褐色,病健部交界明显。病害严重时,病茎上长满絮状菌丝,故称为“白秆”、“霉秆”等。在成熟期油菜茎内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菌核病的防治,一方面通过改善油菜生态环境防治。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薹肥,施足磷、钾肥,切忌后期偏施、重施氮肥;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害;在油菜开花期摘除三叶(病叶、黄叶、老叶)。另一方面则采用药剂防治。药剂防治重在早期。采用的药剂…  相似文献   

16.
油菜菌核病又称茎腐病,农民称白秆、麻秆、搭叶烂等,全国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是我国及世界油菜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真菌病害。  相似文献   

17.
豫南区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双低杂交油菜,大部分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较差,属高感病品种。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烂秆病,河南省上蔡县油菜花期雨水偏多,菌核病常年发生并流行,造成油菜产量大幅度的减产,轻者5%~10%,重者达70%,有的甚至绝收。因此,防治好油菜菌核病是夺取油菜丰产的关键。本文进行了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试验。  相似文献   

18.
油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油菜面积大、分布广、产量高,常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总产居全国之首。为害油菜的主要病害有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和病毒病;主要虫害有蚜虫、菜青虫、猿叶甲和跳甲等。其中菌核病和蚜虫的为害最重,如果防治不力,对油菜产量损失可达20%一30%。-一、油菜菌核病1  相似文献   

19.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之一,苗期到成熟期都有发生,但以终花期到成熟期发病最重,病菌为害油菜的叶和叶柄、茎杆、花和荚,以茎杆发病最重,易贡乡油菜栽培年代久,连作重茬,种植方式普遍以撒播为主,油菜密度大,雨量多等原因造成的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防控贵州喀斯特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以及为油菜生长期营养调控提供依据。通过测定15试点135田块的土壤指标,并对油菜不同生育期菌核病发生情况和气候因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叶部菌核病从抽薹期零星发生,初花期开始加剧,盛花期发病率达最大;茎部菌核病从盛花期开始并持续加剧,直到成熟期;初花期对叶部菌核病影响最大的是初花前3 d平均温度和前10 d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盛花期叶部菌核病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盛花前5 d平均气温和平均空气湿度,对茎部菌核病发生影响最大的是盛花前3 d平均气温与前10 d平均气温及空气湿度。土壤和气候因素对油菜各生育时期菌核病发生有明显影响,其中气候因素较土壤因子影响显著,但土壤因子特别是土壤中钙含量对叶部和茎部菌核病开始加剧发生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