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远红外木材干燥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福建22种常见树种木材远红外吸收光谱相似,在波数1840cm~(-1)附近均有个最强的透射峰。对22种木材进行远红外穿透深度测定,最大的是山槐弦向0.71mm;最小的是罗木石楠径向,0.135mm。弦向大于径向,且与木材密度、含水率等有关。木材对远红外吸收遵守朗伯定律,但吸收系数径向比弦向大。本文根据木材的远红外光谱图分析,提出木材纤维素、木素对远红外吸收,主要是分子含氧基团等键链间的振动吸收。根据远红外对木材的穿透深度,并通过热导方程分析、计算,认为厚度2mm以下薄板内部形成“正热源”是可能的。这为远红外木材干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木材对5.43μm红外线的吸收及其穿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福建 2 2个主要树种的红外光谱特性 ,选择波长为 5 .43μm远红外辐射作实验 ,获得了反映木材对远红外吸收的实验规律的一个普遍公式 .根据该公式得到了透过率分别为 1 /1 0 0、1 /1 0、 1 /e的穿透深度 ,发现穿透率为 1 /e的穿透深度与细胞腔的尺度同一数量级 ,阐明细胞是吸收远红外辐射的基元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具有远红外辐射功能的木质材料的一种制作方法和对其远红外辐射热效应、透射率、反射率、吸收率等性能的测试方法,分析了材料经不同质量浓度的远红外粉/MF处理液处理后的远红外辐射效果.结果表明:这一测试原理及计算方法可以用来表征远红外木质功能材料的远红外辐射效果;随着处理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试件表面的远红外辐射透射率和反射...  相似文献   

4.
远红外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远红外辐射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辐射元件的发展。综述了远红外辐射技术在农产品、食品加工、烤烟及食品机械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显示出远红外辐射技术在节约能源、提高干燥质量等方面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远红外辐射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远红外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远红外辐射的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分析远红外辐射的发生装置及节能效果,全面介绍远红外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对远红外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及科技产业的健康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龄香椿对林冠截留雨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香椿林林冠截留机理以及评估其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省镇宁县香椿林为对象,于2010年8月、10月、11月定位监测不同林龄林冠层共17次降雨截留分配效应.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降雨量范围内,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均增加,林冠截留率降低.2)8~13 a、15~20 a、25 a以上香椿林林内降雨量分别为43.36 mm、39.01 mm和34.01 mm,平均穿透降水率分别为64.95%、54.19%和44.48%;树干径流量分别为0.29 mm、0.23 mm和0.17 mm,平均树干径流率分别为0.15%、0.11%、0.08%;林冠截留量分别为26.41 mm、35.36 mm和44.55 mm,平均截留率分别为40.09%、51.77%、61.65%.3)在同一降雨量条件下,8~13 a香椿林林冠截留量最小,而穿透雨量最大;15~20 a香椿林林冠截留量居中,穿透雨量也居中;25 a以上香椿林林冠截留量最大,而穿透雨量最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氨基酸溶液在微波加热下的介电特性,采用网络分析仪和同轴探针法测定了10种氨基酸[甘氨酸(Gly)、脯氨酸(Pro)、半胱氨酸(Cys)、谷氨酰胺(Gln)、赖氨酸(Lys)、蛋氨酸(Met)、组氨酸(His)、精氨酸(Arg)、酪氨酸(Tyr)和色氨酸(Trp)]溶液在微波(250w)加热(0、1、3、5min)下的介电特性。结果表明:在0.3~3 GHz的频率范围内,除了Tyr无明显变化外其他氨基酸溶液的介电常数随着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微波加热过程中,Arg、Lys溶液的介电损耗随着频率的增加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其他氨基酸溶液(除Gln外)呈增加的趋势。微波加热过程中Gln溶液的介电损耗在0.9 GHz左右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尤其是在微波加热3min和5min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915 MHz时的穿透深度大于2450 MHz。在加热3min时,915 MHz下Tyr溶液的穿透深度最大为(180 ± 0.12)mm,2450MHz下Trp溶液的穿透深度最大为(20 ± 1.5)mm。Arg、Lys溶液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因电离而导致其pH降低。氨基酸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影响杂环族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溶液的穿透深度,且氨基酸溶液的穿透深度与氨基酸分子量之间的相关性(R2 > 0.90)大于其等电点(R2 > 0.82)。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杂环族氨基酸(Tyr、His、Trp、Pro)溶液的临界频率降低;而脂肪族氨基酸(Met、Lys、Arg、Gly、Gln、Cys)溶液的临界频率增加(P < 0.05)。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1年5-9月生长季观测的30场降雨数据,分析了山西太岳山不同郁闭度下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穿透雨以及树干茎流与降雨量的关系,以及林冠截留过程的特点.结果表明:(1)实验观测期间,该地区降雨总量为634.79mm,单次平均降雨量为21.16mm,单次最大降雨量为58.15mm,单次最小降雨量为0.54mm.其中,8月份的降雨总量最大,为190.77mm,6月份的降雨总量最小,为41.81mm.(2)郁闭度为0.8的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一元线性关系,郁闭度为0.7、0.6和0.5均呈幂函数关系;对于各郁闭度的油松人工林,其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均呈对数函数关系;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都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郁闭度油松人工林之间林冠截留、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不同,总的趋势为随着郁闭度的减小,林冠截留量减小,穿透雨量增大,树干茎流量增大.林冠截留量与郁闭度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都与郁闭度表现出负相关关系.(4)各郁闭度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的月动态变化与总降水量的月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青海大通白桦林冠层降雨再分配与冠层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计不同密度的12个样地,测定降雨再分配与冠层结构指标的关系以及不同降雨量下降雨再分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降雨量10mm时,穿透雨量与冠层结构特征关系并不明显,但是其空间变化明显,变异系数较大;降雨量10mm后,叶面积指数、郁闭度均与穿透雨量呈多项式函数关系,穿透雨量随着叶面积指数、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小,穿透雨量与冠层孔隙度呈负相关的多项式函数关系;林冠截留率随着叶面积指数和郁闭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冠层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指数、冠层孔隙度和郁闭度3个冠层结构指标之间,叶面积指数对穿透雨和林冠截留影响最大。研究期间,林外降雨总量为243.24mm,白桦林的总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截留量分别为185.61、2.49mm和56.55mm,分别占大气降雨总量的76.31%、1.02%和23.24%;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截留量均与林外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降雨量3.32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茎流。  相似文献   

10.
绿茶微波-远红外辅助杀青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以秋茶和春茶为原料,通过改变杀青机的微波辐射功率和转速,并辅助远红外照射的方法,探索微波+远红外辅助杀青处理,对秋茶、春茶鲜叶杀青效果及干茶品质的影响。秋茶试验表明,微波+远红外辅助杀青时,在高微波辐射强度,高转速情况下,杀青效果较好,杀青效果较好的杀青叶含水量在61%左右。春荼试验表明,微波+远红外辅助杀青时,在低微波辐射强度、低转速情况下,杀青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对色木径向、弦向、非标准向压缩木的吸水性测试结果表明:不论哪个方向压缩,压缩木压缩方向上的膨胀率明显高于非压缩方向的膨胀率;压缩木压缩方向在24 h之内的吸水速度最快,之后趋于缓和;在浸水前3 d径向压缩木径向的膨胀率大于弦向压缩木弦向的膨胀率,3 d之后情况相反;压缩木压缩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膨胀率,弦向压缩最小,径向压缩最大,非标准向居中.  相似文献   

12.
色木径向、弦向、非标准向压缩木的干缩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东北色木为试材,对其径向、弦向、非标准向压缩木的干缩性测试结果表明:不论那个方向压缩,压缩木压缩方向的干缩率明显高于非压缩方向;压缩木压缩方向上的干缩率,径向压缩木的干缩率最小,且径向压缩木,径向、弦向干缩系数之比最小;压缩木压缩方向的垂直方向上的干缩率,弦向压缩最小,径向压缩最大,非标准向居中.  相似文献   

13.
对色木径向、弦向、非标准向压缩木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3个方向压缩后的压缩木,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冲击韧性这3个性能指标互有高低,并不是径向压缩木的所有力学强度都比弦向压缩木的高,对此作出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高温高压蒸汽干燥过程中木材的收缩应力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该研究利用新开发的耐热、耐压应力传感器,采用夹具束缚试件在干燥过程中的收缩变形,考察了高温高压蒸汽条件下,伴随试件干燥过程的收缩应力发生、发展特征及粘弹性特性,旨在为探索减少木材干燥缺陷和内部残留应力的高温快速干燥工艺条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该文着重探讨了100℃以上的高温高压过热蒸汽条件下,试件从饱水到全干状态或明显开裂为止,收缩应力的连续测定方法,并对其径向和弦向收缩应力的发生发展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热处理(相对湿度为0)过程中,径向的收缩应力相当大,约为弦向的2倍;而在其他相对湿度条件下,情况却相反,相对湿度60%、80%条件下,弦向的收缩应力反而变得比径向大.试件在180℃的高温高压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中,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收缩应力明显下降,应力得到有效抑制.即使在相对湿度100%的高温条件下干燥,木材仍然存在收缩应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磨削作为一项木质材料精加工技术,研究木质材料磨削过程中的材料去除行为对提高磨削效率和加工表面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设计了木质材料单磨粒磨削实验平台,采用横向划擦法,利用扫描电镜和3D轮廓仪考察了单磨粒在中密度纤维板(MDF)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表面形成的划擦痕迹形貌,并测定了相关特征参数,分析了最大磨削深度、沟壑面积对隆起比的影响,并根据磨粒与试件接触过程中磨削力、综合摩擦系数的变化情况,研究磨粒引起的材料变形。定义λ为划擦方向与木材纹理方向之间的夹角。结果与金属磨削过程不同,中密度纤维板和红松划擦时形成的隆起区域很小。红松横纹划擦时(λ = 90°),被磨粒切刃横向割断的木材在试件表面形成断茬,局部接触区域发生压溃式切削。红松顺纹划擦时(λ = 0°),隆起比集中在0~0.05,而中密度纤维板的隆起比呈现高度离散。在对红松进行横纹划擦时,法向磨削力Fn和切向磨削力Ft均呈剧烈振荡,而在中密度纤维板和红松顺纹划擦过程中,Fn和Ft都近似符合正态分布,并且随着磨粒切入试件深度的不断增加,Fn和Ft均随之增大,最大值出现在最大切入深度处附近。就中密度纤维板而言,Fn大于Ft,而红松顺纹划擦时Ft略大于Fn。无论是中密度纤维板还是红松顺纹划擦时,磨粒切入试件形成沟壑后半段的综合摩擦系数略大于初期。结论红松磨削过程中,其内部的孔隙(如轴向管胞、解剖学上的植物内部腔洞等)分布和木材纹理方向对材料的变形流动、加工表面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中密度纤维板较红松而言,在磨削痕迹两侧产生较多的塑性隆起,隆起比随磨削深度、沟壑面积变化呈现高度离散。在磨粒切入试件过程中,磨粒所受的综合摩擦力是逐渐增大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技术获得了FRW阻烧木材及其炭化产物的微区FTIR谱。用微区FTIR谱法测定了FRW阻燃木材中FRW阻燃剂的渗透深度,测定精度达0.2mm,方法准确而快速。通过解析FRW阻燃木材不同炭化阶段产物的微区FTIR谱,推断其结构特征,进而讨论了FRW阻燃木材的炭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木材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出发,应用统计热力学原理和类比推理方法,从理论上研究和推导木材弦向导温系数的理论表达式。应用该表达式计算28种木材的弦向导温系数,并与同条件下的试验值相比较,理论计算的最大误差为12.9%,平均误差为8.3%。  相似文献   

18.
辽东栎木材解剖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通径系数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以五株产自山西中条山的辽东栎为试验材料,详细研究了木材解剖特征的内在关系以及解剖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胞特征”(纤维、导管尺寸及微纤丝角等)和“组织比量”(导管、纤维及薄壁组织比量)两个主因子基本反映并代表了木材的所有解剖特征,同时也是影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两个基本解剖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