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烘烤工艺、成熟度和取样方式对烤后烟叶多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2种烘烤工艺、3个成熟度和2种取样方式对烤烟品种翠碧1号(CB-1)中部叶烤后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度和烘烤工艺对烤后烟叶多酚含量都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多酚含量显著加大.在取样方式上,同一处理混合样多酚含量均高于C3F,在慢烤工艺下的差异不显著,在快烤工艺下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烟叶上部叶质量,研究了采收成熟度和烘烤工艺曲线对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及外观等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采收成熟度的提高,极显著地降低了烟碱、总氮含量,显著增加了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烘烤工艺曲线对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影响大于采收成熟度,2种成熟档次烟叶均以TB1烘烤工艺曲线最佳。由此可知,南平烟区上部叶采收成熟度M_1(SPAD 2025)极显著优于成熟度M_2(SPAD 2525)极显著优于成熟度M_2(SPAD 2530),TB1曲线是最适合南平烟区上部叶的烘烤工艺。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烟叶上部叶质量,研究了采收成熟度和烘烤工艺曲线对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及外观等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采收成熟度的提高,极显著地降低了烟碱、总氮含量,显著增加了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烘烤工艺曲线对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影响大于采收成熟度,2种成熟档次烟叶均以TB1烘烤工艺曲线最佳。由此可知,南平烟区上部叶采收成熟度M_1(SPAD 20~25)极显著优于成熟度M_2(SPAD 25~30),TB1曲线是最适合南平烟区上部叶的烘烤工艺。  相似文献   

4.
烘烤工艺对云烟87上部叶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烘烤工艺对云烟87上部叶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设置"两炖一停"密集烘烤(T1)、常规密集烘烤(T2)二种烘烤工艺,研究其对烤后烟叶等级质量、化学成分及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处理烤后烟叶等级质量优于T2,其上等烟率、均价达54.5%、23.12元/kg,分别较T2高8.1个百分点和1.7元/kg;T1处理烟叶化学成分整体表现更为协调,其淀粉含量4.89%,较T2低0.14个百分点,而石油醚提取物含量为8.17%,较T2高0.84个百分点,其余化学成分含量均符合优质烟要求;T1处理烤后烟叶评吸得分略高于T2,但差异不大。结果表明,"两炖一停"密集烘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云烟87上部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红花大金元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特色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成熟慢、成熟度难把握的特点,通过对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各设置4个不同成熟度处理,研究不同成熟度采收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采收成熟度的提高,各处理烟叶总氮、烟碱、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石油醚提取物、总糖、还原糖含量呈先上升下后降趋势,烤后烟叶评吸总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各处理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相吻合。综合表现来看,采收成熟度以下部叶XM2处理时、中部叶CM3处理时、上部叶BM3处理时进行采收,其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和评吸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6.
耿宗泽  戴亚  代先强  杨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49-9550,9552
[目的]研究密集烤房低温慢烤技术对烟叶的外观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烟叶产区提供更科学的新烘烤技术。[方法]以“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为对照,研究了低温慢烤“新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等级结构和经济效益。[结果]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慢烤新烘烤工艺烘烤的烟叶成熟度提高,油分增加,橘黄烟比例提高了21.54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增加了18.37个百分点,其中C2F烟叶的比例大幅增加,提高了23.73个百分点,相同等级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α=0.01);每炕干烟(550 kg/炕)烟农增加净收益可达654元。[结论]低温慢烤“新三段六步式”烘烤工艺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在大部分烟叶产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郴州烤烟K326品种烘烤特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烤烟的烘烤特性是指烟叶在农艺过程中获得的与烘烤技术和效果紧密相关的固有素质特性,因品种而异。试验以烤烟K326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暗箱和电热式烤箱研究郴州产区烤烟K326品种的烘烤特性,分析其变黄、变褐特性,失水特性,叶绿素降解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暗箱条件下,下部叶变黄快,易烤性较好,变黄后变褐时间短,耐烤性较差;上部叶则与下部叶表现完全相反,易烤性较差而耐烤性较好;中部叶的易烤性和耐烤性介于上部叶和下部叶之间。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失水规律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叶绿素降解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主要化学成分中总糖、还原糖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总氮、烟碱含量变化不明显,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在不同烘烤阶段不同部位烟叶各项指标的变化速率和幅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需依据各部位烟叶烘烤特性制定科学的烘烤工艺,充分发挥烟叶潜力,提升K326品种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温湿度二因素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贵烟4号变黄阶段烘烤环境与烤后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及香吃味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度32℃~42℃、相对湿度75%~95%范围内,随着变黄温湿度的逐渐升高,烤后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及香吃味评吸得分均表现出先逐渐增加而后又下降的趋势;在控制变黄温度约37℃~38℃,相对湿度84%~90%即干湿差约1.5℃~2℃烤后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及香吃味评吸得分较高;分析结果还表明,烤后烟叶的石油醚提取物含量与香吃味评吸得分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靖西县开展了上部烟叶乙烯利处理和烘烤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靖西特殊情况下采用"低温慢烤",可使上部烟叶顺利变黄,充分成熟,烟叶等级显著提高,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大幅度降低,石油醚提取物明显增加,总挥发酸提高,总挥发碱下降,化学成分变得协调,内外观质量有很大改善。同时,烤前提前2d喷施质量分数为200mg/kg的乙烯利溶液,能使烟叶顺利后熟,化学成分的适宜性和协调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不同装烟方式对烤烟烘烤烟叶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装烟方式和烤烟中烟叶品质形成的机理,进一步提高烤烟烘烤烟叶质量和安全性。【方法】研究普通挂竿(T1)、密集挂竿(T2)和散叶插扦(T3)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类胡萝卜素和叶表提取物组分含量的变化,分析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中性香味物质、烟气有害成分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差异。【结果】烘烤中T3处理烟叶失水较慢,48—72 h与T2处理差异显著(P<0.05)。T3处理烘烤中烟叶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含量降幅分别为62.91%和69.45%,大于T1(57.59%、65.19%)和T2处理(57.59%、60.31%),烤后烟叶含量最低。T1和T3处理烤后烟叶腺毛分泌物含量较高,损失率分别为8.82%和10.52%,T2处理含量最低,损失率为54.05%;T3处理烤后烟叶表面烷烃类含量最高,损失率为13.80%,T2处理最低,损失率为58.91%。T3处理烤后烟叶糖碱比值(10.67)较适宜,感官评吸分值(60.75分)和中性香味物质含量最高(1 186.65 μg•g-1)。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烟气羰基化合物含量大小表现为:T3(1 034.08 μg•cig-1)<T1(1 144.76 μg•cig-1)<T2(1 251.19 μg•cig-1),其中T1和T2差异显著(P<0.05);烟气酚类物质含量大小表现为:T3(149.93 μg•cig-1)<T2(157.71 μg•cig-1)<T1(175.60 μg•cig-1)。T3处理巴豆醛、CO和苯并[a]芘含量最低;T2和T3处理HCN含量较低,且显著低于T1处理(P<0.05)。【结论】与T1和T2相比,T3处理烘烤中烟叶失水较慢,类胡萝卜素降解较充分,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香味物质含量和感官评价分值较高,烟气有害成分含量较低,烤后烟叶质量综合评价最佳。  相似文献   

11.
朱立军  唐士军  施丰成  戴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02-5603,5746
[目的]探索国内外卷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差异。[方法]测定了国内外112个卷烟样品中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①国内卷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要明显低于国外卷烟。②国内烤烟型卷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要明显低于国外烤烟型和混合型,国内混合型卷烟石油醚提取物要明显低于国外混合型和烤烟型,国内烤烟型和混合型卷烟之间以及国外烤烟型和混合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③从不同价位国内烤烟型卷烟中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来看,四类卷烟要明显低于一、二、三类卷烟,一、二、三类卷烟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国内烤烟型和混合型卷烟样品中石油醚含量明显低于国外。  相似文献   

12.
基于温湿度调制效应的烟叶烘烤工艺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维  崔国民  赵高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05-16506,16508
[目的]研究烤烟品种K326的最佳烘烤温度和湿度。[方法]在烟叶变黄阶段,考察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烟叶化学成分、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及香吃味。[结果]在烟叶烘烤的变黄阶段,温度保持在36℃,相对湿度保持在85%,可最大程度地促进烟叶烘烤中的化学成分的分解转化,提升烟叶品质,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最高(8.77%),香吃味得分最高(48.67分)。[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最佳烘烤条件是温度36℃、相对湿度控制在85%。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了气流平移步进式烤房,研究了延长变黄时间对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和中性致香成分及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变黄时间15 h的处理,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增幅最大,并且与常规烘烤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延长变黄时间18 h的处理,烤烟的类胡萝卜素类、苯丙氨酸类、棕色化产物类、西柏烷类、新植二烯及其他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延长变黄时间12 h的处理提高了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在变黄期延长变黄时间,能够提高烤烟的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积累量和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并改善烤烟品质.  相似文献   

14.
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对烟叶香气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农艺措施、调制措施、生态环境因素对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河南烟区烤烟石油醚提取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烟区1961—2013年64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以及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烟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和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状况以及影响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在此基础上,探讨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4.5)和RCP8.5两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河南烟区气候要素及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3 a来,河南烟区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太阳总辐射均发生显著变化,最低气温以显著上升为主,气温日较差和太阳总辐射显著降低。河南烟区各地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绝大多数高于5%,符合优质烟叶的标准,且上部叶最高,下部叶最低。石油醚提取物含量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密切,不同部位烟叶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上部叶主导气候因子为大田期最高气温,中、下部叶主导气候因子则是旺长期平均气温,且均呈显著正相关。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绝大多数温热要素和光照因素将有显著上升趋势,降水和湿度因素变化趋势不显著。由于大田期最高气温和旺长期平均气温均高于气候基准期(1981—2010年)平均值且有显著上升趋势,将可能导致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升高,且RCP8.5情景下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烤烟烟叶石油醚提取物与感官舒适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卷烟感官质量与烟叶石油醚提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烤烟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和广义可加模型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物对口腔感受、喉部感受和余味整体感受均呈负面效应,且达到显著水平.也即石油醚提取物与卷烟感官口腔尖刺、口腔毛刺、喉部呛刺、喉部尖刺、鼻腔感受、干燥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与卷烟劲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卷烟配方设计中,可以考虑选择石油醚提取物含量适宜的原料以保证卷烟的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石榴皮、牵牛种子、皂角种子3种植物不同有机溶剂(石油醚、氯仿、甲醇)提取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生物活性。其中,牵牛种子石油醚、氯仿提取物的触杀作用较好,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朱砂叶螨48 h后死亡率均可达到90%以上(P<0.05);杀卵作用方面,牵牛种子石油醚、氯仿提取物与皂角种子氯仿提取物的效果较好,死亡率均达到70%以上(P<0.05)。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两种取样方式研究定色前期不同稳温点对三明烤烟CB-1中上部烟叶烤后石油醚提取物和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烟叶以48℃稳温,上部烟叶以46℃稳温,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和多酚类物质含量。方差分析表明,混合取样时处理间统计分析差异较大,定级取样(C3F或B2F)时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