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评价不同剂型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采用半静态试验法,测定了不同剂型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及其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95%苯醚甲环唑原药、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400 g·L-1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斑马鱼96 h的LC50值与95%置信限(括号内)分别为1.05(0.93~1.13)、1.34(1.26~1.39)、1.44(1.37~1.52)、2.72(2.68~2.76)a.i.mg·L-1;93%嘧菌酯原药、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斑马鱼96 h的LC50值与95%置信限(括号内)分别为0.67(0.64~0.72)、0.88(0.85~0.92)、1.03(0.98~1.07)、1.60(1.10~1.81)a.i.mg·L-1。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不同剂型苯醚甲环唑及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级别均为中毒;25%嘧菌酯悬浮剂和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级别为中毒;93%嘧菌酯原药和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级别为高毒。上述结果表明,不同剂型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及其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存在差异,毒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原药、悬浮种衣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25-126
采用半静态水鱼类毒性测试法,分别研究了3种典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院95%吡唑醚菌酯原药、93%嘧菌酯原药、97%啶氧菌酯原药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LC50(96 h)值分别为6.35伊10-2、0.393、0.212 mg a.i./L;根据叶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曳(GB/T 31270.12-2014)中提出的农药毒性划分标准,95%吡唑醚菌酯原药、93%嘧菌酯原药、97%啶氧菌酯原药对斑马鱼的毒性等级依次为剧毒、高毒、高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不同戊唑醇剂型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差异,筛选出环保剂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过程对水生态环境的污染.[方法]采用半静态法测定430 g/L戊唑醇悬浮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25%戊唑醇水乳剂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根据有毒化学物质毒性等级分类标准进行毒性分级.[结果]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斑马鱼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89、7.87、7.84和7.81 a.i.mg/L,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斑马鱼24、48、72和96 h的LC5分别为6.20、5.68、5.32和5.28 a.i.mg/L,25%戊唑醇水乳剂对斑马鱼24、48、72和96 h的LC5o分别为3.29、3.18、3.12和3.10 a.i.mg/L.依据OECD对有毒化学物质的毒性等级分类标准,可确定3种戊唑醇剂型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为Ⅱ级毒性,对斑马鱼的安全性排序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5%戊唑醇水乳剂.[结论]不同戊唑醇剂型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不同,其中以悬浮剂型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最低,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戊唑醇防控植物病害时应尽量采用悬浮剂,以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双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98-21700
[目的]研究代森锰锌(80%剂型)、苯醚甲环唑(10%剂型)、甲维.啶虫咪(3.2%剂型)3种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方法]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试验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3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LC50值,并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代森锰锌(80%剂型)对斑马鱼的96 h-LC50值为3.09 mg/L9,5%置信区间为2.65~3.60 mg/L,对鱼类中等毒性;苯醚甲环唑(10%剂型)对斑马鱼的96 h-LC50值为15.30 mg/L9,5%置信区间为14.60~16.10 mg/L,对鱼类低毒;甲维.啶虫咪(3.2%剂型)对斑马鱼的96 h-LC50值为3.13 mg/L9,5%置信区间为2.78~3.52 mg/L,对鱼类中等毒性。[结论]该研究为农药的风险评估和环境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剂型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为其科学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半静态法测试了10%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高效氯氟氰菊酯WP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3种供试药剂对斑马鱼96 h的LC50值分别为1.15×10~(-3)、0.99×10~(-3)、5.82×10~(-3)mg/L,95%置信限分别为0.81×10~(-3)~1.48×10~(-3)、0.81×10~(-3)~1.15×10~(-3)、3.24×10~(-3)~7.89×10~(-3)。[结论]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不同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级别均为剧毒,毒性从高到低依次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和10%高效氯氟氰菊酯WP。  相似文献   

6.
鲁西北地区5种除草剂防除玉米田杂草的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鲁西北地区5种除草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方法]采用茎叶喷雾施药,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20%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70%氨唑草酮水分散粒剂、48%硝磺草酮·莠去津可湿性粉剂和52%烟嘧磺隆·莠去津可湿性粉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效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5种药剂都能够有效地防除玉米田杂草并对玉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试验结果为5种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不同类型的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方法]以斑马鱼为试材,采用半静态法在室内测定了10种不同类型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不同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差异较大,但所测药剂的LC50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变小,毒性增加。[结论]根据96 h的LC50值,25%氟虫腈悬浮剂和8%精喹禾灵微乳剂对斑马鱼高毒;10%吡唑草胺乳油、5%己唑醇悬浮剂、40%乙草胺可湿性粉剂、30%三环.异稻可湿性粉剂和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斑马鱼毒性中等;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3、00 g/L双酰草胺乳油和35%吡.异可湿性粉剂对斑马鱼低毒。该研究为药剂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97%氰氟草酯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富集效应.[方法]参考《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测定97%氰氟草酯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生物富集效应,计算半效应浓度LC50和生物富集系数BCF.[结果]97%氰氟草酯原药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中毒,生物富集等级属于中等富集性.[结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氰氟草酯应严格控制其用量,尽可能减少对斑马鱼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型吡虫啉对蚯蚓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评价农药不同剂型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影响,利用人工土壤法和静态水鱼类毒性测试法研究了不同剂型吡虫啉对蚯蚓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5%吡虫啉悬浮剂、70%吡虫啉湿拌种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 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蚯蚓7 d LC50值与95%置信限(见括号)分别为:0.82(0.62~0.89),6.44(5.17~7.83),2.39(2.10~2.61),9.65(7.79~11.77)a.i.mg·kg-1干土;14 d LC50值为0.77(0.59~0.83),6.00(4.34~6.79),2.12(1.62~2.33),8.60(0.23~10.19)a.i.mg·kg-1干土。吡虫啉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70%吡虫啉湿拌种剂对鱼的24、48、72、96 h的LC50值分别为24.3(16.3~28.8),22.8(13.0~27.7),20.1(4.0~27.4),17.8(2.4~26.2)a.i.mg·L-1;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鱼不同处理时间的LC50值分别为46.4(41.6~48.0),45.7(38.4~47.6),45.2(36.2~47.2),45.2(36.2~47.2)a.i.mg·L-1; 35%吡虫啉悬浮剂和600 g·L-1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鱼不同处理时间LC50值均大于1.00×102 a.i.mg·L-1。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35%吡虫啉悬浮剂对蚯蚓的毒性为高毒,其他3种为中毒;4种剂型吡虫啉对斑马鱼的毒性均为低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静水式直接接触致毒法,研究庆大霉素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根据斑马鱼在各时间段的死亡率求出半致死浓度(LC_(50)),根据LC_(50)判断庆大霉素废水的毒性等级。[结果]预试验结果表明,斑马鱼暴露于庆大霉素体积百分比为30%的废水中24 h 100%死亡(24 h LC100)和体积百分比为10%的废水96 h零死亡(96 h LC_0)。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22±1)℃下,庆大霉素废水4、8、12、24、48、72、96 h的LC_(50)分别为23.975%、21.210%、19.050%、18.395%、16.779%、16.779%、16.779%。庆大霉素废水不同时段的LC_(50)为10%~50%,Tua值为2~10,毒性等级为中等毒性。[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庆大霉素废水对水生生物的亚急性毒性研究提供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1.
以成年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吡虫啉原药及其不同制剂对蜜蜂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性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经口试验中,48 h的LD50值在1.60×10~(-2)到0.805μg a.i./蜂之间,以20%吡虫啉微乳剂的毒性最强,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的毒性最弱,最强毒性是最弱毒性的50.31倍;在急性接触试验中,48 h的LD_(50)值在2.10×10~(-2)到0.225μg a.i./蜂之间,以2.15%吡虫啉饵剂的毒性最强,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的毒性最弱,最强毒性是最弱毒性的10.71倍。吡虫啉各剂型间毒性差异不显著,对蜜蜂均表现为高毒。  相似文献   

12.
4种杀虫剂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农药在稻田使用后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选择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4种杀虫剂为供试药剂,分别采用静态法和半静态法研究其对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和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并进行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对斜生栅列藻的72h-EC50值分别为55.3,0.00509,0.249,1.69 mg·L-1,其毒性级别分别为低毒、高毒、高毒和中毒。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对大型溞的48h-EC50值分别为49.2,0.00392,0.03080,0.00165 mg·L-1,其毒性级别分别为低毒、剧毒、剧毒和剧毒。啶虫脒、丙溴磷、二嗪磷和马拉硫磷对斑马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49.8,0.706,5.12,10.9 mg·L-1,其毒性级别分别为低毒、高毒、中毒和低毒。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酯、戊唑醇和丙环唑5种杀菌剂对水生态的安全性,运用评价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定了这5种杀菌剂对羊角月芽藻、大型溞和斑马鱼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大型溞48 h的EC50为0.0230 mg/L(a.i.),对斑马鱼96 h的LC50为0.0311 mg/L,均为剧毒;对羊角月芽藻72 h的EC50为0.451 mg/L,为中毒.啶酰菌胺对大型溞48 h的EC50为9.26mg/L,对斑马鱼96 h的LC50为2.90 mg/L,均为中毒;对羊角月芽藻72 h的EC50为13.1 mg/L,为低毒.嘧菌酯对羊角月芽藻72 h的EC50为0.165 mg/L,对大型溞48 h的EC50为0.221 mg/L,对斑马鱼96 h的LC50为0.817 mg/L,均为高毒.戊唑醇和丙环唑对羊角月芽藻72 h的EC50分别为1.95、0.772 mg/L,对大型溞48 h的EC50分别为4.83、3.88 mg/L,对斑马鱼96 h的LC50分别为4.66、2.47 mg/L,均为中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有效的控制玉米田各种杂草,减少大量施药而产生的药害,找出高效安全的除草浓度,[方法]对玉米田杂草(马唐、马齿苋、反枝苋)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通过对不同浓度15%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对不同杂草施药后,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除人工除草外,15%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用量为11320 g/hm2,于施药后的3个时期对玉米田马唐、马齿苋、反枝苋的防效均达到最大,且对上述3种杂草的鲜重质量变化的影响也是最大。[结论]15%硝磺草酮对玉米田杂草(马唐、马齿苋、反枝苋)防效较好,可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毒死蜱对锦鲫性腺的影响及其在鱼组织中的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半静态法,在测定毒死蜱对锦鲫急性毒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亚致死剂量(96 h-LC50的1/5、1/10、1/20、1/40)作用30 d,毒死蜱对锦鲫(Carassius auratus)的性腺指数(GSI)的影响,并考察了毒死蜱暴露过程和清水恢复过程中锦鲫不同组织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为评价毒死蜱环境生态风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毒死蜱对锦鲫的96 h-LC50为1.400 mg/L,0.280 mg/L的毒死蜱能够显著抑制雄性锦鲫性腺的发育,毒死蜱在其肌肉和肝脏中的富集量在处理后20 d左右达到累积和释放的动态平衡,组织中的富集量为肝脏>肌肉,清水恢复30 d各组织富集量顺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6.
宋志慧  王庆伟  杨鲁娜  丛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01-12204
[目的]研究三苯基锡(TPT)和五氯酚(PCP)对斑马鱼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探讨TPT和PCP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方法]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法对斑马鱼进行驯养和试验,测定TPT和PCP对斑马鱼的LC50、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和对POD活性的影响。[结果]TPT和PCP对斑马鱼的96 hLC50分别为12.313和61.195μg/L,毒性顺序为TPT〉PCP。TPT和PCP暴露1 d胁迫斑马鱼POD为诱导-抑制效应,暴露7 d胁迫斑马鱼POD为抑制效应。且暴露1 d和暴露7 d酶活性变化均显著。[结论]TPT和PCP为剧毒物质,TPT和PCP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TPT和PCP单一胁迫斑马鱼POD活性变化显著,可为有机物污染对水生生物毒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呋虫胺原药、20%可溶性粉剂(SP)和1%颗粒剂(G)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三种甲壳纲生物的24 h和48 h毒性。结果表明,以实测浓度计,呋虫胺原药、可溶性粉剂和颗粒剂对大型溞的48h-LC50分别为1.08、22.96、0.36 mg·L-1,对老年低额溞的48h-LC50分别为1.21、10.65、0.40 mg·L-1,对锯缘真剑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0.08、0.04、0.04 mg·L-1。与呋虫胺原药相比,1%颗粒剂对大型溞和低额溞的急性毒性增大,可溶性粉剂对二者的毒性则降低,但两种剂型对剑水蚤的毒性均略高于原药,且二者毒性差异不显著。另采用暴露浓度估计模型(GENEEC)对呋虫胺两种使用方法(即SP喷施和G撒施)所对应的急性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颗粒剂对大型溞、低额溞、剑水蚤的风险熵值(RQ)分别为0.070、0.063、0.63,可溶性粉剂的分别为0.000 54、0.001 2、0.31。这说明:就物种而言,呋虫胺对剑水蚤的急性风险较高,对其他两种生物无急性风险;就剂型而言,颗粒剂剂型的急性风险较可溶性粉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