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避免乡村旅游开发引起乡村特色消失和生态风险加剧等负面影响,该文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自然?文化"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此为约束条件对旅游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将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4类生态功能区,各区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其差异化的用地特征。自然旅游用地规划以维持原有景观不变为主,对景观进行修复为辅的原则布局在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内,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将金溪北部片区规划为农事活动体验区,农科所片区规划为农业生态观光区,紫溪水库、金溪规划为水域观光游览区。文化观光旅游用地和休闲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变和景观修复为原则,主要布局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内;而农业科教旅游用地布局规划在人类活动区内,结合实地调研选址在下溪园北侧新建生态农业展览馆。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以景观发生变化为原则,主要布局在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采用GIS核密度和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定顶溪园西北部为游客中心,金星村为民宿、餐饮集中布局区。其他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发生变化为原则布局在人类活动区内。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乡村景观旅游发展为基础,进行了我国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研究,重点突出以乡村景观环境设计为导向、以乡村旅游开发为中心,以融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元体研究.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背景下基于风水理论的村镇空间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讨编制中国特色村镇"三生"空间规划新思路。[方法]基于对"风水"理论的科学界定,将"风水"理论中生态布局要求和美丽乡村建设实际需求相结合,以重庆市渝北区放牛坪村为例,对村镇规划中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内容进行评价总结。[结果]研究区生产空间规划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生活空间规划生态宜居、节约集约,生态空间规划治理有效、美丽和谐,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与科学风水理论得到相互印证。[结论](1)"风水"理论的科学内核助推村镇规划编制工作。(2)自然"风水"条件可用于检验村镇空间规划合理性。(3)乡村居民对"风水"的心理诉求和文化认同是村镇规划参考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毛卫东  马晓冬  杨春宇 《土壤》2008,40(6):898-902
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生态和空间优势,使其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域。但过渡性、动态性和城乡交错性导致其在旅游用地上存在较多的规划滞后和管理无序现象。长期以来,对城市边缘区的城市旅游、城郊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空间界定一直存在争议,直接影响了旅游用地的科学规划、评价和管理。本文首次将城市边缘区范围明确到城郊、乡镇和边界地区三个层面,运用社会变迁时空模型理论(space-time model of social change theory)相应归纳出城郊风景区、环城游憩带、旅游园区和旅游卫星镇等主要旅游用地类型及特征,并就各自的开发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提出了优化功能分区,推进市场圈层,对旅游小城镇保护性开发,提升同质化产品的质量,以及实施刺激开发战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对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正确评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其对乡村振兴的贡献,采用生态经济学能值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剖析乡村旅游系统能量流动结构和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乡村旅游系统能值分析体系以太阳能值为衡量标准,系统考虑乡村空间中的资源、环境、劳动力、资本货币等各种要素,进而对乡村旅游系统中的生态效率、社会经济效益及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现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璧山县紧挨重庆都市圈西部边缘,农业与乡村发展面临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的良好机遇,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通过对璧山县地域空间结构、乡村旅游空间营造基础理论和营造要素的分析,阐明了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7.
鲁承琨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425-430,443
为了明晰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增长效应与发展作用,以东北地区36个市(州)范围内的8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方法,阐释了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2)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大体可分为辽宁中东部、吉林中部、吉林东北部和黑龙江中部4个“中心—外围”片区。(3)从乡村旅游重点村所在市(州)来看,延边州与本溪市是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最多的地区; 从空间关联来看,“高—高”集聚区在延边州,“低—高”集聚区在白山市,“高—低”集聚区在本溪市。(4)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受到地形、水资源、区位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综上,东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集聚特征,各区域受自然条件与社会人文等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西南(岩溶)山区乡村聚落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岩溶乡村聚落景观趋于"城镇化"、"同质化".该文在详细分析西南(岩溶)山区乡村聚落景观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系统论,提出了建立和谐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系统的目标和原则,并以安顺市为例,从功能优化、空间结构优化、发展乡村旅游等3方面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的建设途径与措施,为西南(岩溶)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参考意见。选取江苏省726处三星级及以上乡村旅游区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不平衡指数等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SPSS相关性分析技术,以旅游资源类别为分类依据,研究分析江苏星级乡村旅游区的具体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可划分为农园型、村庄型、农园+村庄复合型3大类;2)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在空间上呈均匀型分布,其他星级和各类型乡村旅游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型分布,集中化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苏南苏中地区;3)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在空间分布上呈轻度不均衡,在苏南苏中地区形成高密度聚集区、次高密度聚集区,苏北主要为低密度聚集区;4)各星级乡村旅游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20~40km区域范围内。结论得出:经济水平、旅游资源、旅游政策导向以及交通条件等是影响江苏省各星级乡村旅游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对此,结合江苏省乡村旅游区发展问题提出讨论: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苏中苏北地区;2)强化整合集聚发展,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 3)重点推进升级发展,促进低星级向高星级乡村旅游区升级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景观功能分区的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旅游地在我国旅游目的地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景观生态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差异性和资源合理利用为原则,把山地旅游地分为旅游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景观、旅游引景空间景观、山地混合景观等功能区.基于景观功能分区,提出了山地旅游地的旅游景区型、农旅结合型、自然生态型、农业经济型等水土保持模式,为山地旅游地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合理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是新农村建设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技术。该研究以北京远郊生态涵养发展区峪口镇为例,在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分类基础上,基于适宜性评价与实地勘踏访谈等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专项规划设计,然后按照"农业生态优先、农业生产次之、农业服务设施再次和农业旅游休闲景观最后"的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组合原理和分区权衡的方法,优化农业景观空间组合,形成研究区农业景观总体布局。研究表明,在峪口镇农业景观规划布局中,农业景观基质为粮菜生产区、经济林果生产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等,斑块为农业旅游休闲和农村聚落景观等,廊道为道路、河流、生态缓冲廊道等。该研究结果为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基于AVC理论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管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的正确认识和变动趋势的科学判断,是合理调整村镇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本文以大同市南郊区农村居民点为评价单元,利用AVC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采用专家咨询法设置、筛选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方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应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指标得分值,得到农村居民点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评价值和其适宜性综合值,并对研究区进行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将该理论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结果更加优化和合理,验证了该理论的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有益探索和科学支持。该研究从景观与旅游角度为土地利用分区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乡村空间多功能划分和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是乡村地域功能研究的重要补充,能够有效引导乡村土地合理健康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在识别乡村空间多功能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对乡村空间功能值进行测度,探索乡村空间的格局分异及演进趋势,并运用GIS技术和Dagum基尼系数估计方法,对重庆市不同地区乡村空间功能值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功能强度明显高于乡村生活功能值,重庆市2003-2013年期间,乡村空间各功能值非均衡性不断明显。2)乡村空间功能值空间分布的地区差距总体呈现低-高-低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乡村空间总功能值差距越来越小,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影响较明显,超变密度对乡村空间功能值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断增强。3)Dagum基尼系数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地区差距的来源问题,同时能够描述子样本的分布状况,有效解决样本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该研究运用Dagum基尼系数,能够更为深入地刻画重庆市不同地区乡村空间功能值地区差异及演化特征,为乡村发展方向确定及路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孙渝  张建林 《南方农业》2010,4(3):50-54
通过查看卫星图片、勘察现场、图纸作业等方式,试图从重庆市近郊县城内河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设计方法,为类似山城城市的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生态农村园发展的要求及对同安造水村的综合考察,从多角度来分析市场形势和造水村的人文、地理等各条件的综合状况,为造水村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同安区汀溪镇发展成为厦门市的后花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