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层面的研究问题,也是区域层面的重要课题。文中利用55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粮食总产量和人口数据,揭示了咸阳市耕地总体变化特征,分析了咸阳市耕地减少态势的空间差异,对粮食供需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咸阳市的耕地面积在建国以后的55年内,经过小幅度的波动,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而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咸阳市各县区在近20年里耕地减少的幅度北部高于南部;咸阳市的粮食需求量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大,但是粮食的供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咸阳市的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但是在提高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的基础上,粮食供给在人均粮食消费量400kg/a.人情况下,未来10年还能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水平,至2020年,咸阳市的粮食自给还能保持在90%的状态,仍将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新疆31年来耕地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新疆1978~2008年84个县市的耕地数据和人口经济数据,采用因子分析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耕地面积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新疆自改革开放以来,耕地面积经历了波动变化,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但人均耕地面积呈小幅减少趋势;②各县市与全区耕地变化相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依据相对变化率...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本文根据青海省现有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青海省54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压力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青海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因素,并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阿克苏地区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区,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对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其耕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利用1991-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15年间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5年间阿克苏地区耕地总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回升的过程;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区总体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15年来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主要与政策因素有关,并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年末牲畜存栏总量、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经综合分析,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是导致阿克苏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陕西省1949-2003年55 a间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科技综合作用、退耕还林等2大类因素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2个主成分.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陕西省2010年和2015年的耕地面积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为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1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1955~2005年,甘肃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而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压力指数虽逐渐减小,但耕地压力指数历年都大于1,说明此期粮食的供给小于需求,粮食处于不安全状态。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06~2020年,耕地压力指数继续减小,且越来越接近1,这说明耕地面积-人口-粮食之间的供需矛盾减小,粮食安全形势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7.
近16年来新疆耕地与人口变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200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耕地与人口相关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16年来新疆的耕地变化过程、地域分异特征、耕地与人口相关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耕地与乡村人口相关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近16年来新疆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但增加速度缓慢,不同时段耕地年均递增率呈现高-低-高-低模式,耕地变化地域差异特征明显;利用2006年耕地与对应的乡村人口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90~2006年新疆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之间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并达到了0.01水平的显著性,且不同地区乡村人口数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1990~2006年期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0874hm2,年均递减率为1.46%,而劳耕密度呈现增长趋势,净增加0.1926人/hm2,年递增率为0.2754%,在不同时段人均耕地面积及劳耕密度的变化幅度及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耕地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杨勇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7,24(3):316-320
利用西安市1989-2003年的统计资料,分析西安市耕地动态变化过程,并选取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人口、城市化率、第三产业比重等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过程.结果显示:西安市耕地面积在这一时期内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依靠现有耕地资源已不能保障西安市的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这一时段内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但是影响程度正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基于甘肃省1997-2006年耕地十年变化的数据,研究了甘肃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变化的过程,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耕地变化与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与人口呈相反趋势,与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呈正" U"型三次曲线相关,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  相似文献   

10.
宁夏耕地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是衡量区域耕地资源紧张程度及动态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文中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样本研究区,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宁夏自1950-2007年耕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0-2007年,宁夏人均耕地面积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近50年分别减少0.39hm2和0.74hm2,受耕地面积变化、人口增长、粮食单产变化及政策等影响,耕地压力指数在波动中呈减小趋势,这与近年来宁夏推行的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生态移民、科技兴农等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乌兰布和沙漠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兰布和沙漠为研究靶区,以GIS和RS技术为手段,利用解译的1986,1995,2000年和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其景观基质差异较大,1986年为沙漠和其他未利用土地,1995年为沙漠和草地共同构成,呈现出复合型特点;而2000年之后,沙漠以其57%以上的面积而成为唯一的景观基质.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来看,耕地、建设用地和沙漠的稳定性最强,在不同时间段内,其保持自身面积不变的比例均在85%以上.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方向来看,最重要的转化方向有两个,一是林地、草地、水体、建设用地向耕地的转化;一是耕地、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向草地的转化;另外盐碱地、沙漠和其他未利用土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也非常重要.从不同时期土地图斑随时间的双向变化分析发现,该区域既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治理沙漠、改造盐碱地的事实,也同时存在着毁林毁草开垦荒地,以及荒漠化土地扩展的现实.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降水、人口和牲畜数量,以及农牧业经济地位变动,同时大的政策因素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开垦年龄的新疆盐渍化耕地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2013年绿洲灌区盐渍化土壤数据为基础,结合2000、2005、2010年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基于开垦年龄(地龄)和流域分区的2013年新疆盐渍化耕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3年新疆盐渍化耕地面积为323.45×10~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7.46%;(2)地龄大于13 a、8~13 a、3~8 a和1~3 a盐渍化耕地分别占同龄耕地的30.26%、45.98%、63.48%和69.05%,表明地龄越小,盐渍化耕地比重越大;(3)随着地龄的减小,耕地盐渍化程度逐渐加重,即轻度盐渍化耕地比重不断下降,中度和重度盐渍化比重不断上升;(4)2000年以来新增耕地来源中,开垦草地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比重不断上升,开垦条件渐差;(5)新疆盐渍化耕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全疆有9个流域分区耕地中盐渍化比重大于50%,其中7个流域分区的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新疆盐渍化耕地总面积的66.41%;依据地龄将不同流域分区盐渍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归纳为上升型、降低型、先升后降型和先降后升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的陕西省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详细调查数据 ,应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速率、土地利用类型新增速率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全面刻画了陕西省 1 991— 2 0 0 1年耕地的动态变化。结论是 :在 1 991— 2 0 0 1年间 ,陕西省全省耕地在减少 ,各地减少的程度不同 ,延安减少最多 ,渭南减少最少 ;耕地变化存在明显地区性差异 ,耕地变化比陕西省耕地变化大的地区有延安、铜川、咸阳和商洛 ,其它地区耕地变化比全省耕地变化小。耕地转移的方向各地明显不同 ,增加耕地的来源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新疆石河子绿洲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华  张凤华 《干旱区研究》2007,24(5):574-578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导致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在过去的20年耕地数量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不同地貌部位增加速度表现为: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其变化除了受社会经济、人口影响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促进耕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地貌部位耕地变化一方面依赖于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在于由盐碱危害引起的耕地弃耕复垦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奈曼旗1975,1985,1995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各类型沙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沙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40.33%,40.14%.近30年来,林地、耕地的增加幅度最大,分别由22827 hm2,207493 hm2增加到121375 hm2,331442 hm2.草地减少幅度最大,南120 75l hm2减少到13 299hm2,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沙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从沙地的空间格局特点来看,沙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以固定沙地的分布为主,在50%以上.从变化趋势来看,沙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沙漠化程度指数由O.24下降到0.19,沙漠化过程正处于全面逆转期.沙漠化的逆转主要表现为沙地向耕地和林地的转化,沙漠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草地和耕地向沙地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在ArcGIS9.3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高程、坡度、坡向三个方面对地形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处理,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密切,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增加,草地的分布比例增大,林地的分布比例先增大后减小,耕地、园地、水域和工矿用地均呈减少趋势;平坦地区是耕地、园地、水域和工矿用地的优势分布区,大坡度区域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林地的分布比例减小,耕地、园地、草地和工矿用地的分布比例增加,水域基本不受坡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三维景观图,再现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研究有助于实现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优化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动态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浪  任志远  刘焱序 《干旱区研究》2013,30(6):1144-1149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指标因子进行特征提取,采用灰色预测方法来构建预测指标,运用MATLAB软件建立的BP神经网络进行耕地面积预测。结果表明:经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对西安市耕地资源的预测精度较高,可靠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预测结果显示,西安市2013年的年末耕地面积为248 826.67 hm2,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是西安市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在西安市城市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 GIS平台支持下 ,分析了近 2 0年来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阐明了耕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 ,1 980 - 2 0 0 0年 ,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 ,其中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占总变化面积的 35 .0 1 % ,动态度最大。人文景观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强。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明显 ,西部变化较为剧烈。草地和未利用地转为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林地转耕地多分布在森林边缘地带 ,耕地向城镇用地转化主要分布在中部城市聚集区 ,西部地区部分草地退化导致其向未利用地转化。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新疆耕地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1949~2007年全疆及各地州耕地总量、水浇地面积等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结合GIS的空间表达功能探讨了新疆耕地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时间序列趋势模型对其变化态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60a来,耕地总量净增290.45×104hm2,增幅高达240.10%,其中水田、水浇地、旱地面积分别增长了0.83×...  相似文献   

20.
以山西省朔州市1989、1996和2008年3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矿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田是朔州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草地和林地,1989、1996和2008年农田面积分别占到研究区面积的53.37%、44.20%和48.08%。1989-2008年的20年来,农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6251.56hm2和24251.25hm2,草地的面积增加了110820hm2,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1989-1996年间,农田比较稳定,草地和林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1996-2008年间,农田依然很稳定,草地主要转化为农田、林地和湿地。从研究区的空间格局来看,1989-1996-2008年两个时期,研究区斑块数量和景观形状指数一直处于增加状态,景观多样性指数呈增加-减少的状态,景观凝聚度指数的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相反。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来看,1989-1996-2008年两个时期,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量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