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新生羔羊血清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LF)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验证白利度(Brix)法测定新生羔羊被动免疫状态的可行性。选择8只初生重(3.53±0.33)kg、性别一致(公羊)的健康随母哺乳湖羊羔羊,采集出生后0、6、12、24、36 h和72 h血清样品,利用单向免疫扩散法(RID)测定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LF含量,同时利用手持折光仪和数显折光仪(Brix法)检测血清IgG含量,评估白利度法评估血清IgG含量的准确性。结果显示:IgG含量随产后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IgA和IgM含量整体稳定;LF在0 h时血清含量为0 mg/mL,6 h后整体含量稳定在0.05 mg/mL左右。使用手持折光仪读数预测羔羊血清IgG含量公式为:Y=16.79×X–58.55(R2=0.61,P<0.05);使用数显折光仪读数预测羔羊血清IgG含量公式为:Y=14.50×X–49.38(R2=0.49,P<0.05)。采用血清IgG含量高于25 ...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利用牛源和羊源IgG免疫原特异性测定随母哺乳新生羔羊IgG吸收效率的动态变化。选取50只初生重为(3.53±0.33)kg、健康状况良好的新生湖羊公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羔羊随母哺乳,分别于羔羊出生后2、6、12、24、36 h饲喂牛初乳100 mL。羔羊于饲喂牛初乳后24 h时颈静脉采血,收集血清。分别以兔抗牛IgG抗血清和兔抗羊IgG抗血清使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羔羊血清中牛源IgG和羊源IgG含量,计算IgG吸收效率。结果显示:兔抗牛和兔抗羊IgG抗血清可特异性检测牛源和羊源IgG;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的牛源IgG和羊源IgG含量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5以上;随饲喂牛初乳时间推迟,随母哺乳羔羊IgG的吸收效率下降(P<0.05),其时间依赖方程为:AEA=-1.49×T+35.13(R2=0.99;P<0.05),其中AEA为羔羊IgG吸收效率,T为饲喂初乳时间;在出生后马上饲喂初乳,新生羔羊IgG吸收效率为35%,每延迟饲喂初乳1 h羔羊对初乳中IgG吸收效率降低1.5个百分点,在出生后24 h时IgG吸收效率降至0%。由此可见,可以...  相似文献   

3.
13种激素对暖季天然草场放牧羔羊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月龄、平均体重为(24.71±2.07)kg的哈萨克土种公羔羊20只,于2008年5月15日-9月23日进行自然放牧羔羊各月龄体重、采食量和激素含量变化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8月龄羔羊月平均日增重依次为175 g±34 g、92g±36 g、158 g±46 g和81 g±36 g,羔羊增重在4~5和6~7月龄出现2个高峰期,平均日增重高于5~6和7~8月龄。放牧羔羊干物质采食量逐月增高,4~8月龄依次为0.65 kg±0.21 kg、1.45 kg±0.32 kg、1.74 kg±0.48 kg、1.95 kg±0.50 kg和2.30 kg±0.45 kg,且各月龄间差异极显著(P0.01)。全期血清激素NPY含量5月龄最高(39.10 pg/mL±2.60pg/mL),7月龄最低(36.87 pg/mL±1.10 pg/mL);血清CCK、PP、SS、CORT含量,各月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高值分别为4月龄(45.19 pg/mL±9.70 pg/mL)、8月龄(108.53 pg/mL±19 pg/mL)、6月龄(160.34 pg/mL±10 pg/mL)、4月龄(22.1 ng/mL±4 ng/mL);GAS、T3、T4含量,4~8月龄逐渐升高;全期血清T4含量5月龄最高(78.30 ng/mL±12.7 ng/mL)、7月龄最低(65.83 ng/mL±13 ng/mL);MTL、SEC、GH、INS、T3变化规律相同,4~5和6~7月龄升高、5~6和7~8月龄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优质肉用羊与小尾寒羊杂交羔羊的屠宰性能,试验在坝上沽源县同一个养羊场将200只小尾寒羊按不同年龄、胎次随机分成5组,采用药物诱导发情,试情公羊试情后,分别取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和德国美利奴公羊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小尾寒羊纯繁采用本交方法作为试验对照组。在各组合杂交一代育肥羔羊6月龄时,从每个组合中随机挑选15只(10公、5母)羔羊进行产肉率和肉质品质屠宰测定。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羔羊的产肉性能均显著优于小尾寒羊羔羊的产肉性能(P<0.05),且杂交羔羊的肉用体型明显优于同龄小尾寒羊羔羊的肉用体型;萨×寒杂交羔羊产肉性能稍优于其他杂交羔羊;4种杂交羔羊一、二等优质切块的质量明显大于同龄小尾寒羊(P<0.05),且以萨×寒杂交羔羊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超滤法对牛初乳中IgG含量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超滤分离牛初乳乳清中IgG的方法,测定不同超滤温度和压力条件下IgG含量和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超滤可将乳清中IgG含量提高一倍左右;超滤压力增加,IgG含量相应增加.IgG活性基本不变。在压力0.08MPa时,IgG含量为45.98mg/mL,活性未变,仍为1024;超滤温度增加,初乳中的IgG含量先有较小增加然后减少,IgG活性则下降。在超滤温度40℃时,IgG含量最高,达到46、85mg/mL,IgG活性未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试验通过使用人工授精后绵羊作为受体进行胚胎移植,以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提高绵羊胚胎移植的经济效益。试验中使用FSH对10只无角道赛特绵羊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同时对60只受体小尾寒羊进行同期发情。供体羊在发情配种后4.5~5.0d从子宫角收集胚胎。同时,将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并进行人工授精的受体羊子宫内。总共有57枚可用胚移植给44只受体小尾寒羊,32只怀孕到分娩,共产下羔羊51只(无角道赛特羔28只,道赛特与小尾寒羊杂种羔23只)。此外,经人工授精但未进行手术移植的7只小尾寒羊产下15只杂种羔羊。移胚植受体妊娠率72.7%(32/44),移胚受体繁殖率118%(51/44),受体利用率88.3%(53/60)。移胚受体总妊娠率和受体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常规ET组(P<0.01)。与常规胚胎移植相比,受体羊人工授精后移植胚胎不仅提高了无角道赛特母羊的繁殖率,而且提高了受体羊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优质肉用羊与小尾寒羊杂交羔羊的屠宰性能,试验在坝上沽源县同一个养羊场将200只小尾寒羊按不同年龄、胎次随机分成5组,采用药物诱导发情,试情公羊试情后,分别取无角陶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和德国美利奴公羊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小尾寒羊纯繁采用本交方法作为试验对照组.在各组合杂交一代育肥羔羊6月龄时,从每个组合中随机挑...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以小尾寒羊和蒙古羊作为受体时,二者的胚胎移植效果及所产羔羊的早期生长性能之间的差异。选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n=11)和澳洲白绵羊(n=110)作为供体,以小尾寒羊(n=196)和蒙古羊(n=504)作为受体;对供体母羊进行超数排卵以及人工授精处理,记录供体母羊的收集胚胎总数和可用胚胎数,计算平均每只羊收集的可用胚胎数以及胚胎合格率;对小尾寒羊和蒙古羊进行同期发情及胚胎移植处理,记录受体母羊的产羔数,计算繁殖率;计算并比较不同受体母羊所产羔羊的平均初生重、成活率以及70日龄断奶羔羊数、70日龄断奶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每只母羊提供的断奶羔羊数。结果表明,从供体母羊中共获得可用胚胎549枚,平均每只羊收集可用胚胎4.54枚,胚胎合格率为82.56%;利用胚胎移植技术,移植受体母羊529只,所产羔羊240只,平均繁殖率为45.37%;小尾寒羊的发情率和繁殖率明显高于蒙古羊;共获得70日龄断奶羔羊211只,羔羊成活率为87.92%,平均日增重为280.00g;小尾寒羊和蒙古羊所产的羔羊初生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小尾寒羊所产羔羊的70日龄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蒙古羊,而蒙古羊所产羔羊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平均每只小尾寒羊母羊可提供的断奶羔羊数(0.42只)略高于蒙古羊(0.39只),小尾寒羊作为胚胎移植受体略具有优势。综合分析表明,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小尾寒羊和蒙古羊均可以作为胚胎移植的受体来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生产优质商品肉羊探索新的杂交配套方案,将小尾寒羊按不同年龄、胎次随机分成2组,运用同期发情和公羊试情后,采取瓦格吉尔羊公羊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小尾寒羊纯繁采用本交方法;在瓦寒杂交一代羔羊(瓦寒F1)中选择出生日期接近、健康无病的羔羊作为试验组,小尾寒羊为对照组,在同一饲养条件下,研究两者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瓦寒F1初生重、0~3月龄、3~6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26.08%、42.98%和39.32%(P0.05);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小尾寒羊羔羊高出11.07%和28.22%(P0.05);瓦寒F1羔羊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和钙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羔羊(P0.05)。综合以上结果;瓦寒F1羔羊的增重速度、屠宰性能产肉力和肉品质均优于小尾寒羊,适合生产商品羔羊肉。  相似文献   

10.
绵羊胚胎移植生殖内分泌调控及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产供体母羊(14月龄)德国美利奴15只、波德代15只、无角陶赛特18只分别用孕酮(CIDR)+促性腺激素(PMSG)+促卵泡素(FSH)进行处理,受体小尾寒羊母羊(2胎)124只用CIDR+PMSG进行处理,处理期测定供、受体外周血液中生殖激素孕酮(p4)、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3个供体品种和受体各自发情同期化水平和效果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但供、受体发情同步差相距1 d。黄体数德国美利奴(7.71)显著高于陶赛特(5.19)(P<0.05);冲卵数德国美利奴(5.50)显著高于陶赛特(3.44)(P<0.05);可用胚胎率德国美利奴、波德代、陶赛特分别为70.13%、55.74%、78.18%,陶赛特显著高于波德代(P<0.05);德国美利奴、波德代、陶赛特胚胎移植受胎率分别为55.26%、54.17%、42.31%,德国美利奴显著高于陶赛特(P<0.05)。处理期供体和受体生殖激素动态变化的幅度大,第13天供、受体血清中p4达到峰值,小尾寒羊分别高于德国美利奴(5.37 ng/mL)、波德代(6.14 ng/mL)和陶赛特(5.37 ng/mL);供体血清中E2于第14天开始发情达到峰值,小尾寒羊于第15天开始发情达到峰值;供体血清中FSH于第13天达到峰值,小尾寒羊第14天达到峰值;供体血清中LH于第14天开始发情达到峰值,小尾寒羊血清中LH于第15天开始发情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宜当地规模化生产的肉羊品种及杂交组合,选用健康小尾寒羊繁殖母羊50只(分成2组,每组25只)、无角陶赛特羊×小尾寒羊F1繁殖母羊25只,分别与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羊、特克塞尔羊成年种公羊自然交配,测定母羊繁殖性能及羔羊生长性能。结果表明:无角陶赛特羊×小尾寒羊F1母羊的产羔率比小尾寒羊低,但羔羊成活率高于小尾寒羊;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无角陶赛特羊×小尾寒羊F1羔羊的生产性能显著高于纯繁小尾寒羊(P0.05),特×陶×寒杂交组合羔羊的生长性能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陶×寒组合F1也有良好的杂交效果,但其羔羊的生长性能均低于特×陶×寒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早期预测奶牛子宫炎的发生,试验选取年龄、胎次、产奶量相近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产后1~10 d的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检测血清中部分免疫学指标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IgG、IgM)和抗氧化指标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以及ROC分析,阐明奶牛免疫抗氧化指标与子宫炎的关系及对产后子宫炎发生风险的预警作用。结果显示:子宫炎奶牛血清中NO、IL-2和IFN-γ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IgG、IgM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当产后5~9 d奶牛血清中NO大于14.018μmol/L,IL-2大于119.509 pg/mL,IFN-γ大于149.563 pg/mL时,患子宫炎的风险增高。研究表明,奶牛产后血清NO、IL-2、IFN-γ等指标可作为奶牛发生子宫炎的早期风险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生产优质商品肉羊探索新的杂交配套方案,将小尾寒羊按不同年龄、胎次随机分成2组,运用同期发情和公羊试情后,采取瓦格吉尔羊公羊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小尾寒羊纯繁采用本交方法;从瓦寒杂交一代羔羊(瓦寒F1)中选择出生日期接近、健康无病的羔羊作为试验组,小尾寒羊为对照组,在同一饲养条件下,研究两者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瓦寒F1初生重、0~3月龄平均日增重、3~6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26.08%、42.98%和39.32%(P0.05);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比小尾寒羊羔羊高出11.07个百分点和28.22%(P0.05);背最长肌中粗脂肪和钙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羔羊(P0.05)。综合以上结果:瓦寒F1羔羊的增重速度、产肉力和肉品质均优于小尾寒羊,适合生产商品羔羊肉。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探究抗生素和菌群移植对新生羔羊免疫与健康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性别相同、初生重为(3.81±0.56)kg的30只新生公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空白对照组羔羊于出生后2 h口腔灌注生理盐水5 mL,试验组羔羊分别口腔灌注5 mL青霉素、土霉素、甲硝唑、粪菌移植溶液(RT组),各组饲喂牛初乳作为指示剂测定IgG吸收效率,于饲喂24 h后颈静脉采集血液并分离血清,测定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肠道通透性指标[内毒素、炎症因子指标、免疫指标以及牛免疫球蛋白G含量。结果表明:甲硝唑组、青霉素组、土霉素组、RT组羔羊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葡萄糖(GLU)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甲硝唑组、青霉素组、土霉素组、RT组羔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甲硝唑组、青霉素组、土霉素组、RT组中血清内毒素(LPS)与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青霉素组LPS与DAO含量高于甲硝...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4,(11):65-68
牛的初乳是新生犊牛重要的营养来源,是新生犊牛获得被动免疫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表明母牛的品种、年龄及初乳量都会对初乳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对西杂母牛初乳中常规营养成分和犊牛采食初乳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胰岛素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牛产后212 h与2412 h与24144 h相比,初乳中总乳固体、乳蛋白含量高,且差异显著(P<0.05);乳糖含量低,差异极显著(P<0.01)。母牛产后12 h,初乳中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产后24 h、72 h(P<0.05)。犊牛采食初乳后24 h,血清中IgA含量最高;采食初乳后72 h,血清中IgA含量最高。犊牛出生后2 h以内采食初乳与出生后2144 h相比,初乳中总乳固体、乳蛋白含量高,且差异显著(P<0.05);乳糖含量低,差异极显著(P<0.01)。母牛产后12 h,初乳中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产后24 h、72 h(P<0.05)。犊牛采食初乳后24 h,血清中IgA含量最高;采食初乳后72 h,血清中IgA含量最高。犊牛出生后2 h以内采食初乳与出生后24 h采食初乳相比,采食初乳后24 h采食初乳相比,采食初乳后2144 h,血清中IgG含量较高。试验表明:母牛产后2144 h,血清中IgG含量较高。试验表明:母牛产后212 h的初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犊牛出生后212 h的初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犊牛出生后224 h,小肠对IgG、IgA吸收能力较高,犊牛产后2 h以内采食初乳更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杜泊羊和特克塞尔羊对小尾寒羊肉用性能的杂交改良效果,系统观测了后代羔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羊的生长性能较纯繁小尾寒羊有较大提高。其中,特克塞尔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羔羊(简称特寒,TH)的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断奶前日增重和断奶~6月龄日增重分别比纯繁小尾寒羊增加了1.13 kg、4.95 kg、12.87 kg、58.77 g和68.67 g,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羔羊(简称杜寒,DH)分别比小尾寒羊增加了0.91 kg、2.86 kg、7.66 kg、30.00 g和41.72 g。特寒羊和杜寒羊的宰前活重分别比小尾寒羊增加了13.05 kg和6.53 kg,胴体重分别比小尾寒羊增加了7.44 kg和3.82 kg,二者的眼肌面积分别比小尾寒羊增加了8.05 cm2和3.39 cm2(P<0.01)。3个群体间的大理石纹评分值差异显著(P<0.05),其他4个肉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特克塞尔羊和杜泊羊对小尾寒羊肉用性能有明显的杂交改良效果,其中特克塞尔羊的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杂交羔羊肉品质特性,试验采用肉品质测定的方法。结果表明:杜泊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F1代(简称杜寒F1代)和德克塞尔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F1代(简称德寒F1代)6月龄羔羊肉食用品质好于小尾寒羊,小尾寒羊、德寒F1代和杜寒F1代羔羊臂三头肌肉中肌纤维组织学特性无显著差异(P0.05);杜寒F1代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肉嫩度好于德寒F1代和小尾寒羊,杜寒F1代和德寒F1代羔羊肉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低于小尾寒羊,但羔羊肉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乳房基底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乳腺炎大鼠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plup peroxidase,MPO)、乳过氧化氢酶(milk catalase,LP)及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的影响。从70只SD正常雌性大鼠中随机选取5只,于产后72 h,即试验-1 d屠宰,作为正常对照,同时其余65只参照国内常用建立乳头管灌注内毒素的方法,从大鼠乳房基底部注入0.05 mL(50 μg)内毒素。乳腺炎模型建立成功1 d后,即试验0 d,随机选5只屠宰作为对照,同时将其余60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乳房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50 μL)、抗生素组(乳房基底部注射抗生素50 μL(5000 U/侧))和移植BMSCs组(乳房基底部移植BMSCs 50 μL(1×106个)),每组20只,于试验1、3、5和7 d各组分别屠宰5只,所有屠宰大鼠从心脏处采血制备血清,送检血清中MPO、LP、IgM、IgA和IgG含量。结果表明,治疗后各时间点移植BMSCs组血清中MPO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和7 d时L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和5 d时移植BMSCs组IgA、IgG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 d时IgG和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和7 d时IgG含量、3和5 d时IgA含量及5 d时IgM含量均与抗生素组差异显著(P<0.05)。因此,BMSCs和抗生素都能降低乳腺炎大鼠血清中MPO和LP含量,提高IgM、IgA和IgG含量,且移植BMSCs组对抗体的总体作用效果比抗生素组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我国传统养殖条件下小尾寒羊机体内铜的盈缺状况,并初步探讨铜在小尾寒羊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通过对小尾寒羊饲料资源和日粮配方的调查、肝脏和血液铜浓度的测定以及补饲试验等多种方法,发现产区典型日粮只满足推荐量的41.1%~96.5%;小尾寒羊的肝铜含量在157.60~176.49 mg/kg DM之间,血铜含量在0.70~0.72μg/mL之间,明显低于报道的正常值下限(肝脏铜:200 mg/kg;血铜:0.8μg/mL),说明当前饲养模式下小尾寒羊缺铜;补饲试验中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日粮中补饲5~20 mg/kg铜,试验组羊的最高日增重比对照组平均增加96 g(P<0.05),血液中铜水平显著提高(P<0.05),说明小尾寒羊产区日粮中补饲5~20 mg/kg铜可以改善小尾寒羊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研究了小尾寒羊纯繁(Ⅰ组)一元杂交、小尾寒羊(♀)×陶塞特(♂)二元杂交(Ⅱ组)、陶寒(♀)×特克赛尔(♂)三元杂交(Ⅲ组)三种模式下的繁殖效率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小尾寒羊纯繁的每胎产羔数和年产羔总数最高,但是,其所产羔初生重和生长速度最低。此外,无论是在3月龄前还是6月龄前,三元杂交的羔羊日增重最高,二元杂交次之。对每只母羊净收入分析,发现养殖模式以陶寒(♀)×特克赛尔(♂)三元杂交的收入最高(1367.1),小尾寒羊(♀)×陶塞特(♂)二元杂交次之(1322.7),小尾寒羊纯繁最低(866.5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