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羊茅种子大小对繁殖体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黔草1号高羊茅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小粒种子分别单种和大、小粒种子混合种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粒种子形成的繁殖体较大,等级差异较小,产量较高;小粒种子形成的繁殖体较小,等级差异较大,产量较低;大小粒混植群体的繁殖体其大小和差异变化不一,产量居中。  相似文献   

2.
马赫  魏岩 《草业学报》2017,26(3):226-232
异苞滨藜是重要的荒漠野生牧草资源,具有褐色和黑色两种异型种子;黑色种子小,种皮光滑,有光泽,包被种子的苞片较小;褐色种子大,包被种子的苞片较大。对异型种子繁殖输出的研究将为探讨其生态适应机制及生活史进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准噶尔低山砾质荒漠自然种群中3个不同微生境(陡坡、缓坡和坡底),分别随机选取20株植株,测定植株高度、生物量以及种子的数量,研究种子的输出比例和繁殖分配。结果表明,1)不同微生境中植株的大小有显著差异,山坡沟底植株的个体最大,缓坡次之,陡坡最小。2)植株的总繁殖分配以及褐色种子和黑色种子的繁殖分配随个体的增大而显著增高;异苞滨藜大型植株的繁殖分配高达57.57%,褐色种子和黑色种子的繁殖分配无显著差异;中型和小型植株的繁殖分配小于30%,主要投资黑色种子。3)随植株个体的增大,异苞滨藜3个级别的植株输出的黑色种子的数量和比例均显著大于褐色种子的数量和比例;黑色种子与褐色种子比例为2.16~7.41∶1。异型种子萌发物候的不同步、繁殖输出的“灵活性”是异苞滨藜与荒漠异质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几种种子处理方法对牧草种子带菌及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百菌清、高锰酸钾、甲醛及开水烫种对牧草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结果表明,用百菌清、高锰酸钾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披碱草、羊茅等种子杀菌效果好;甲醛溶液效果较差;开水烫种对较大的豆科牧草种子杀菌效果较好,而对小粒豆科种子及禾本科牧草种子有较大伤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测定了雁来红和小苋在不同含水量及温度贮藏条件下大粒和小粒种子的寿命.结果表明,小粒种子较大粒种子贮藏寿命长,贮藏期间种子的发芽速度下降。虽然贮前大粒种子较小粒种子的幼苗长,但这种现象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而消失。小粒和大粒种子异常苗率在贮藏期间均有所增加,但以大粒种子增加为快。  相似文献   

5.
对呼伦贝尔沙化草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种群种子雨时间动态及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氏冰草种群的种子雨时期集中在8月8日-9月22日,持续45 d。米氏冰草种群种子雨强度的波动变化均与最大风速呈线性回归关系。不同生境之间,半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的种子雨强度总是显著高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的米氏冰草的有性繁殖体的穗长、穗宽、单穗质量、每穗上的小穗数量及种子百粒重等均显著高于固定沙地。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种子雨数量分别占其种子产量的29%和10%。因此,沙地微生境的变化对米氏冰草种子雨散布的时期及波动规律无影响,而对其有性繁殖体的形态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牧草通常是指可供养殖动物采食的各种栽培或野生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类,如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等,广义上讲,还包括草坪草、绿肥植物和一些半灌木、灌木等。1牧草种子的贮藏特性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牧草主要是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的。大多数牧草结实率低,种子产量也低。多数牧草还保留有某些野生的特性,种子成熟一致性差,种子落粒性极强。禾本科牧草种子外面有稃壳,对种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某些豆科牧草种子存在硬实现象,耐贮藏。一般来说,豆科牧草种子比禾本科牧草种子寿命长,在豆科牧草中,小粒硬实种子寿命长,一年生牧草的种子比多年生牧草种子寿命长。  相似文献   

7.
行距对牧草型高羊茅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09—2012年,在河西走廊地区对不同行距条件下牧草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且随行距增大种子产量呈下降趋势,2011年30cm行距种子产量最高,为1225 kg·hm~(-2)。不同年限间种子产量差异显著,播种后第3年种子产量最高。行距和年限均是通过影响单位面积分蘖、单位面积营养枝数和单位面积生殖枝数,进而影响种子产量。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小穗、种子数/小穗和千粒重主要随年际变化,受行距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披碱草属牧草生态适应性强,是青藏高原地区草地质量改善的主要种质资源。为探究披碱草属花序分支与未分支花序的种子产量差异及花序分支性状与种子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以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75份披碱草属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分析比较了发生分支和未发生分支的花序种子产量,同时对花序分支性状与种子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发现:花序分支种子产量均显著高于花序未发生分支的种子产量(P<0.05);分支穗种子重、总花序重、分支穗种子数、小穗数与种子产量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99,0.71和0.86。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中可通过增加总花序重、分支穗种子数、主轴种子数来增加分支穗种子重,进而显著提高种子产量。披碱草属花序分支性状对种子产量影响较大,可为披碱草属牧草种质资源筛选利用和小麦族的育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L16(45)正交设计,对饲用甜菜种子生产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参试品种及用种量之间的种子产量差异极显著,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施肥量及施追肥次数之间,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不同的品种选择适量的母根栽种量,是饲用甜菜种子获得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以5龄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anceps Gaud.cv.Qinghai)为研究对象,在开花期进行不同梯度磷添加试验,探讨施磷对其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开花期施磷,增加了穗干物质转运和穗部生物量,进而提高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3%~28%)。施磷量在60kg/hm 2(P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255.08kg/hm 2。开花期施磷显著影响青海扁茎早熟禾繁殖分配,施磷量在P2时,繁殖分配达到最大,为5.47%。建植5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在繁殖策略上倾向于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因此,试验区域种子生产最佳施磷(P 2O 5)梯度为60kg/hm 2,以提高种子产量和繁殖分配,为高寒地区根茎型牧草种子增产稳产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活力特性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鸿祥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0,8(4):297-305
草木樨种子成熟过程中活力特性和产量形成机制研究的结果表明,种子在盛花后45d达到生理成熟,其荚果干重和种子活力最高。种子硬实率随着成熟度的加深而提高。新收获的高硬实种子可用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TTC法测定活力。浓硫酸浸泡20~30min可有效可友硬实。种子最高产量在盛花后36d获得,种子适宜收获期是盛花后33~42d。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衣剂配方对达乌里胡枝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的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种衣剂配方,从而为达乌里胡枝子种衣剂的利用提供参考,进而解决达乌里胡枝子在推广种植上受限制的问题。试验材料为‘晋农一号’达乌里胡枝子(L.daurica ‘Jinnong No.1’,简称LD),选用聚乙烯醇、高吸水性树脂、根瘤菌(Rhizobium)、硅藻土和膨润土对LD种子进行包衣(包衣剂与种子的质量比分别为1:1和2:1),研究不同配方种衣剂对LD种子质量和萌发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的聚乙烯醇具有成膜性和粘结性,较低的水溶性和脱落率;5%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和萌发特性;膨润土与硅藻土按1:4的质量比混合最佳。药种比为1:1时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显著提高。故LD种衣剂药种比的最佳配比为1:1,配方为:根瘤菌菌剂100 g·kg-1、黏着剂300 mL·kg-1、保水剂50 g·kg-1、硅藻土440 g·kg-1和膨润土110 g·kg-1。  相似文献   

13.
丸粒化处理对几种牧草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Keng cv.Qinghai)、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 cv.Qinghai)和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cus cv.Tongde)4种牧草种子为材料,采用以羊粪和粘土为主要填充剂和粘合剂的包衣材料制作丸粒化牧草种子,以期明确丸粒化处理对种子发芽以及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改善丸粒化处理后种子的萌发条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丸粒化处理后,4个牧草种子萌发启动期延迟,最终发芽率降低,平均苗高、发芽指数、苗高活力指数等发芽指标均降低,并且不同牧草种子丸粒化处理与对照种子间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丸粒化处理后种子的相对电导率升高(P<0.01)、丙二醛(MDA)含量降低(P<0.05)、可溶性糖含量升高(P<0.05)、脯氨酸(Pro)含量升高(P<0.01),且4种牧草表现趋势相似。包衣材料的水分和通透性是影响丸粒化种子发芽指标的2个重要因素,选择合适的包衣材料可提高种子的发芽指标,提高丸粒化牧草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对高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0.1~2.0 mmol/LSA对高羊茅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它显著提高了种子的发芽势;3.0 mmol/L的SA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 mmol/L左右浓度的SA处理显著的提高回干高羊茅种子的发芽势(P<0.01);0.5 mmol/L的SA在40℃温度下浸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回干后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在干湿交替情况下,SA浸种处理明显提高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0.5 mmol/L的SA浸种处理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水杨酸浸种对高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对高羊茅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0.1 ̄2.0mmol/LSA对高羊茅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它显著提高了种子的发芽势;3.0mmol/L的SA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mmol/L左右浓度的SA处理显著的提高回干高羊茅种子的发芽势(P<0.01);0.5mmol/L的SA在40温度下浸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回干后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在干湿交替情况下,SA浸种处理明显提高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0.5mmol/L的SA浸种处理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用菌(毒)种、种子批的概念进行了诠释,以期为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的菌(毒)种种子批管理制度,建立种子批系统提供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生物种衣剂包衣对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黄腐酸(50、200、600 mg/L FA)+高吸水树脂+多菌灵以及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25、50、100 mg/L GA3)+高吸水树脂+多菌灵制作成6种生物种衣剂,对隔年桑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包衣后的桑种子发芽率以及脂肪酸含量、α-淀粉酶活力、幼苗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出苗率、幼苗根长及幼苗鲜质量均比对照提高,其中赤霉素种衣剂2号(含50 mg/L赤霉素)和黄腐酸种衣剂2号(含200 mg/L黄腐酸)的效果最好:分别使桑种子发芽率提高21%、16%;分别使桑种子萌发时的脂肪酸含量提高79%、63%,α-淀粉酶活力提高34%、30%,根系活力提高82%、55%,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5%、12%;分别使出苗率提高27%、29%,幼苗根长提高5%、7%,幼苗鲜质量提高22%、19%。依据试验结果认为,采用生物种衣剂对桑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对桑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48份野豌豆属的14个种为研究对象,以17个种子表型性状来揭示野豌豆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种子表型性状种间变异较大,数量性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81.92%,种形指数的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最大,为1.94;质量性状中种脐颜色的变异系数最大,为75.12%,其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也最大,为1.56;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9%;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百粒重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相似性系数为0.79时可将试验材料分为5大类群。本研究中百粒重、种脐颜色、种皮颜色、种皮纹理、种脐长/种子长、子叶颜色、胚根基部斑纹、种脐形状、胚根宽/胚根长可作为该14种野豌豆属植物种间分类鉴定依据,并据此制作相应检索表,为野豌豆属的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麦草种子劣变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李玉荣  韩建国  孙彦  任卫波  王小山 《草地学报》2005,13(3):180-183,189
研究新麦草(Psathyrostachy sjuncea Bozoisky)种子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和人工老化过程中,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降低;发芽指数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变化先于发芽率,这是种子质量的敏感指标;种子可溶性糖泄漏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电导率与种子劣变程度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施氮对高羊茅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0年9月~2002年7月在北京地区研究施氮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殖枝数/2增加,施氮150 kg/hm2(2001)和120 kg/h2(2002)生殖枝数/2达到最高,施氮量继续增加,生殖枝数/2反而下降;2001和2002年种子产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施氮150kg/h2(秋季75kg/h2+春季75kg/h2)种子产量最高,分别为1864 kg/h2和1954 kg/h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