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林沙区原有防风固沙林主要以落叶乔木、灌木、半灌木等植物类型为主,防风固沙效益低下。引进常绿针叶树种樟子松,进行低效防风固沙林更新改造,提高防护效益。通过造林试验认为,樟子松造林成效的高低,核心是造林地土壤有效水分含量的多少,水分条件好,造林成效就好,反之则差;不同植被类型造林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不同,按植被类型排列高低次序为无植被覆盖裸沙地>沙柳林地>紫穗槐林地>杨树林地>柠条林地>花棒与踏郎林地>沙蒿林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随着造林地植被覆盖率的增大而降低;对于造林地植被生长发育期而言,幼林和过熟林地的樟子松造林成活率比成熟林地的高。  相似文献   

2.
一年生构树截干移植后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年生不同地径构树截干移植后的根系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径大于1.5 cm的苗木截干移植(留茬高度为15~20 cm)处理的效果最好,截干移植后当年成活率达90%,而且主根和一级侧根长度、侧根个数、根系生物量均比未截干对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互助县不同浅山干旱区以不同季节和不同截干方式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山杏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造林的成活率、年平均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为92.0%、29.04cm、0.22cm,较春季造林高。中度截干的成活率、平均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为97.0%、36.5cm、0.270cm,均比其它截干方式高,说明山杏在我县干旱浅山造林中以中度截干在秋季10月份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辽西北沙地造林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辽西北沙地造林应用技术,具体包括松树造林技术,灌木培土、截干保活技术以及杨树截干、窄带宽距造林技术,以期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松木桩拦挡配置灌木护坡技术的方法原理及施工要点,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水土保持试验基地松木桩拦挡配置灌木护坡试验小区为例,对扦插植物的生长情况、成活率以及小区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穗槐、沙棘生长良好,改良土壤效果显著;施工4年后,紫穗槐、沙棘的新枝高度分别平均增长到132、117.2 cm,新枝基径分别平均增长到0.93、1.33 cm;与空白对照小区相比,扦插紫穗槐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06 g/kg,全氮增加0.02 g/kg,速效磷增加5.62 mg/kg,速效钾增加20.55 mg/kg,pH值下降0.11;扦插沙棘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15 g/kg,全氮增加0.05 g/kg,速效磷增加5.82 mg/kg,速效钾增加28.06 mg/kg,pH下降0.18.说明沙棘适应性强,改良土壤的作用优于紫穗槐;松木桩拦挡配置灌木护坡技术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沟壑区属半干旱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刺槐作为当地一种适生树种,其截干造林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庆阳市西峰区在以往的荒山造林过程中,阳坡刺槐带干栽植成活率不足60%,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差;2000年,刺槐截干栽植技术开始全面推广,成活率达到85%以上。刺槐截干栽植以其成活率高、生长迅速、郁蔽速度快等特点,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荒山造林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将黄连木种子进行低温层积催芽处理,研究喷施营养液A、营养液B、不同截干方法对黄连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5月份喷施营养液A,7月份进行方块芽嫁接,8月份喷施营养液B,选择黄连木实生容器苗一年生植株80 ~ 100 cm截干移栽荒山荒地造林,以及二年生黄连木嫁接容器苗80 ~ 100 cm截干移栽荒山荒地造林,其栽培成活率高,分别达到92%和90%.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南部山区营造1-2年生各类留干苗木,不论灌木还是乔木,苗木在萌动前移植造林成活率最高,萌动后造林成活率虽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枯干现象,萌芽放叶的苗木造林成活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且枯干率上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竞争态势矩阵的毛乌素沙地西南缘植被恢复树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典型退化区域生态恢复树种选择困难的问题,选择本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常见的18种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基于造林试验及生长状况调查,采用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方法,探讨确定了区域生态恢复的适宜树种,并对其适宜优先性进行定量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确定乔、灌、草共12种植物为区域生态恢复的优先选择物种,通过适宜性排序,得出测试树种中灌木物种适宜性普遍优于乔木,在区域生态恢复时,应首先选择灌木树种。区域生态恢复树种选择顺序为:柠条、踏郎、花棒、沙蒿、沙地柏、紫穗槐、新疆杨、沙枣、金叶莸、樟子松、侧柏。本区域沙化及退化土地恢复实践中应依据以上顺序进行树种选择,并适当考虑景观效果,兼顾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河西地区防护林持续稳定的发展,对防护林内衰退的花棒林进行不同平茬时间和不同留茬高度的平茬试验,选取新发枝条数、株高、冠幅、新枝地径、地上生物量、生长势等6项指标评价平茬效果。结果表明:1平茬后花棒的萌芽期推迟10 d左右,但新发枝条的生长势明显好于未平茬植株,合理的留茬处理更能促进这一优势的发挥。2平茬时间和平茬高度对新枝生长状况和地上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均有影响,花棒平茬一般应在冬末春初土壤结冻期进行,不同平茬高度平茬效果为10 cm>5 cm>20 cm>30 cm。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地区乡土树种造林方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静宁县半干旱地区开展了乡土树种造林的整地方式、覆膜方式、截干造林及混交造林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水平沟整地、带状覆膜的效果最好,苗木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最高;截干造林时,山杏、毛桃应在地上30cm处截干,臭椿以平茬为好。混交造林采用臭椿与山杏比例为1:2,密度为2.0m×6.0m+1.0m×6.0m;臭椿与侧柏比例为1:2.5,密度为2.5m×6.0m+1.0m×6.0m的方式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在河西沙漠绿洲边缘风沙危害重点区,为了提高流动沙丘的造林成活率,以达到防治风沙危害、保护和恢复绿洲边缘植被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研究选用沙生植物沙拐枣、花棒、梭梭一年生苗木,分别采用ABT生根粉50mg/kg、100mg/kg、150mg/kg、200mg/kg和500mg/kg不同浓度水平进行处理,以不处理的作为对照(CK),在流动沙丘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得出3种沙生植物经ABT生根粉处理的树种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各自不处理的成活率。其中沙拐枣和花棒两种树种经ABT生根粉150mg/kg浓度处理林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8.462%和81.429%。并且经ABT生根粉处理的造林树种与未处理对照造林树种相比有明显地增加根系数量及对高生长有显著影响作用。梭梭用ABT生根粉处理的造林试验,经调查数据分析显示200mg/kg浓度处理成活率高于其它水平处理及未处理的对照。  相似文献   

13.
以榆林市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母树为研究对象,对樟子松母树进行截冠处理,探究截冠处理对樟子松子代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母树经截冠处理后,樟子松子代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未截冠相比分别提高了7.7%、6.3%、3.3;子代幼苗地上、地下鲜重、苗高、根长、地径与未截冠相比分别增加了0.11 g、0.07 g、3.9 cm、39.99 cm、0.21 cm,差异显著;子代幼苗总根体积、总根长、根尖数与未截冠相比分别增加了25.0%、 13.8%、21.1%。  相似文献   

14.
沙地柏属于濒危植物,其根系发达、寿命长、易成活、抗旱、耐瘠薄能力强,可在水土保持、固沙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化造林中应用较多。文章结合榆林市沙地柏应用的实际,对沙地柏在绿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对几种常见的育苗造林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指导当地的绿化造林工作。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年生香椿实生苗进行了不同时间和不同留干高度的平茬处理,探讨了日光温室矮化密植栽培条件下香椿树势恢复生长和香椿芽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中旬平茬处理的香椿芽平均产量分别比8月中旬和9月中旬平茬分别增加17.64%和28.20%,不同时间40cm留干高度平茬处理的香椿芽平均产量较20cm和60cm处理分别增加11.24%和17.78%。其中以7月中旬实施平茬,留干高度为40cm时,香椿芽产量最高,达到1.50kg/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尾矿生态修复效益,以铁尾矿区人工造林的沙地柏(Sabina vulgari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灌木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调查林分垂直结构、林内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并测定土样粒径分布、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2种人工灌木林群落结构简单,垂直结构均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不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度指数均表现为紫穗槐林沙地柏林。紫穗槐林总生物量(20.78t/hm2)约为沙地柏林总生物量(7.31t/hm2)的3倍。相对来说紫穗槐林下草本发育的更好,生长状况优于沙地柏林。2)2种灌木林下土壤粒径含量分布均为250μm左右的砂粒含量最多,30μm以下的粉粒含量较少,2μm以下的粘粒最少。沙地柏林10~40cm处150μm的细粒物质较多,紫穗槐林下0~10cm土壤150μm的细粒物质较多。裸尾矿随深度增加,250μm粒径的粗粒物质含量增加。3)紫穗槐林地土壤0~60cm大团聚体(0.25 mmd10 mm)总含量最高(29.3%)、沙地柏林地次之(28.7%)、裸尾矿样地最低(18.3%)。沙地柏林随土壤深度增加,大团聚体含量呈现增加趋势;紫穗槐林0~10cm表层土壤的大团聚体含量较高,裸尾矿随深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试验表明,截干封蜡技术可以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4个百分点。截干封蜡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不同立地条件(沙丘、平缓沙地、丘间低地)下,平茬处理对花棒枝系空间构型和叶片的影响.以吉兰泰盐湖花棒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对花棒灌丛实施平茬处理,分别于平茬1a和2a后,对3种立地条件下花棒生长状况、构型特征、叶片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与沙丘相比,丘间低地平茬后花棒总体长势较好,平茬1 a后花棒的株高和基径显著增加(P<0.05),平茬2 a后花棒分枝长和分枝基径显著增加(P<0.05).(2)平缓沙地平茬2 a后花棒二级枝和一级枝的枝径比(RBD2:1)比丘间低地减小12.17%,沙丘比丘间低地减小63.70%;沙丘上花棒总体分枝率(OBR)较丘间低地增加68.54%,花棒第三级枝到第四级枝的逐级分枝率(SBR3:4)显著增加90.48%.(3)平茬促使花棒通过增加叶片长宽比、叶片面积吸收光能,尤其对丘间低地与沙丘上的花棒促进作用显著(P<0.05).因此,花棒林平茬处理可以促使其萌生新枝、扩大枝系空间构型,从而更好的利用空间资源,增加地表植被盖度,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为吉兰泰盐湖防护林带的复壮保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晋西北为研究区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春季表层土壤含水量、风蚀量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表层土壤含水量大小表现为樟子松苗圃地>苦荞留茬地>撂荒地>杨树林地>春季翻耕地>柠条灌木地>退耕还草地;随深度增加不同地类表层土壤水分流失量的垂直分布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春季翻耕地表层土壤水分流失量最大,为6.52%,其次依次为退耕还草地、柠条灌木地、撂荒地、苦荞留茬地、杨树林地,最小的为樟子松苗圃地,仅有2.00%;各地类土壤风蚀量89.00%集中于近地表0~10 cm高度,春季翻耕地风蚀量最大,为8.93 g,其次依次为苦荞留茬地、退耕还草地、撂荒地、柠条灌木地、杨树林地,最小的为樟子松苗圃地,为0.36 g;农田地与非农田地的表层土壤含水量与风蚀量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农田地土壤风蚀量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响应更敏感。因此,农田地秋收后应实行留茬、覆盖等保护措施,春季翻耕要尽量靠近播种日。  相似文献   

20.
印楝采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印楝Y.L07种源在元江试验区采种、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印楝果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色时是最佳采种期;自然状态下,种子发芽力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容器苗造林利于成活;苗木定植时可留干25cm进行截干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