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福建省“十一五”计划兴建的火电厂多傍海而建。电厂在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存在着水土流失呈点状和线状分布;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风蚀和重力侵蚀次之;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面积大,单位面积侵蚀量剧烈;弃土、石渣量大,弃灰渣量大;水土流失受滨海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大。滨海火电厂建设项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地面积广,不仅将对周边的陆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且将影响到海域的生态环境。针对滨海火电厂的水土流失特点,从监测时段的划分、监测分区、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成果提交等方面,探讨了滨海火电厂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2.
福建华电可门火电厂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面广,动土量大,在工程建设期及生产运行期都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本文在分析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水土流失分区,进而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 海南省文昌县滨海红砂土为第四纪海相沉积物发育形成,分布颇广,面积190.22km~2,占全县土地面积2346km~2的8.11%。地貌上表现为滨海沉积台地的盖层和海岸堆积阶地,分布部位高,土色赤红,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处疏松,裸露处紧实,粉砂含量偏大,水土流失严重,寸草不生,水土流失面积达121.4km~2,占红砂土面积的63.82%。 为了摸清滨海红砂土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探索其综合治理途径和措施,1979年下半年,在红砂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乌土坡建立了文昌县水土保持站,开始了综合治理红砂土水土流失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鸟山矿井是鹤岗矿业集团新建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地面设施的兴建、开挖、填筑以及排放弃土、弃石、弃渣的压埋等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扰动了原地貌形态,损坏了地表土体结构和地面林草植被。分析水土流失总量得出,在预测期水土流失总量4.36万 t(含背景值)中,扰动地表流失量0.29万 t,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6.7%;由于堆放、排放弃土弃渣矸石可能造成的直接流失总量4.07万 t,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93.3%。因此,在运行期把排矸场作为重点防治区。随着工程施工进度的进行,各阶段的水土流失形式、强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施工安排,分时段分别进行水土流失预测;空间上,对每个施工阶段内,根据建设区域的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特点及主体工程总体布局,将划分不同的水土流失区进行水土流失预测。  相似文献   

5.
输电线路作为路径长、跨度大的典型线型工程,在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地貌、山地地貌等山丘区进行建设,会破坏该区环境,加剧水土流失。为顺应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以沿线涉及黄土丘陵地貌、山地地貌和平原地貌的陕北—湖北±8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钎法监测水土流失,对其水土流失特征、强度及其治理体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具有点状线型分布特征; 其工程空间跨度大,侵蚀环境差异显著,侵蚀类型多且复杂。(2)输电线路工程在黄土丘陵地貌的土壤侵蚀模数〔12 000~25 000 t/(km2·a)〕明显高于山地地貌〔3 600~9 500 t/(km2·a)〕和平原地貌〔950~2 000 t/(km2·a)〕,是该工程重点土壤侵蚀防治区。(3)站区和塔基区是输电线工程造成最大土壤侵蚀量的水土流失单元,其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7 267 t和37 478 t,应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单元。(4)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基础上,融入近自然治理思想,优先选择乡土草、灌、树种,以此集成针对山丘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研究结果可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平原沙土区的水土流失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苏省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面积5329km~2,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盐城滨海平原、通南高沙土平原三个地区。水土流失导致这些地区的河道淤塞,排灌困难,农田日益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本文分析了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的成因,提出了加快河沟破面植被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等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分析冲江河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体系的基础上,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六大目标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冲江河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冲江河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处于5个评价等级(极差、较差、一般、良好、优良)的"优良"等级,整体防治效果较理想,但存在着林草植被恢复率较低的问题,因而应加强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使其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贵州黎平机场改扩建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其净空障碍物较多、位于风景名胜区周边、气象条件较差的特点,探讨其改扩建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来源和重点区域,有针对性的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机场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根据火电厂在建设过程中极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情况,探讨了在编制该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时应特别注重的诸如厂区基本情况介绍、工程占地分析、土石方流向与平衡等几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火电厂厂区与储灰场场区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供今后编制该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风电场在建设过程中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势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对工程生产运行初期产生的水土流失实施动态监测分析,及时掌握工程生产运行初期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为水土保持评估验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厂建设项目土壤加速侵蚀系数测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实验小区法、类比法、实地调查和地面观测等多种方法对萍乡赣能电厂建设项目的厂区扩建区、施工区、施工临时用地区、厂外公路、临时堆土弃渣场和取料场等区域施工当中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厂区扩建区和施工临时用地区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21,施工区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32;厂外公路路堑边坡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35,路堤边坡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44、路面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21;取料场采挖边坡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76,采挖台面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64;临时堆土场、弃渣场的年均流弃比为6.4%。  相似文献   

12.
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扰动地面,造成土壤侵蚀,而山丘区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为明确山丘区水土流失特征,以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勘测,探讨了其侵蚀环境、不同建设阶段、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侵蚀动力系统中,输变电工程以人为扰动为主,塔基区和站区、施工道路及弃土(渣)场是输变电工程的主要侵蚀单元; 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可达自然恢复期的1.3~16.1倍,施工期的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5~25.3倍; 站区和塔基区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占比均高于其他侵蚀单元,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平原区域,是平原区的1.2~1.9倍; 在众多建设区域中以变电站建设、塔基开挖、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为重点,着重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不同建设期、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差异显著,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火电工程建设项目在生产建设期及运营期都会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植物措施作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对项目区植被恢复,新增水土流失控制以及水土保持设施效益的发挥有重大意义。就火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影响火电工程建设植物措施配置的几大因素作了简要分析,包括项目所在地自然特点、项目防治分区及植物的生态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内蒙古上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三期(2×600MW机组)工程植物措施情况,以期为火电类开发建设项目科学合理配置植物措施,有效发挥植物措施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效能以及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综合利用”原则和更好地绿化美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风电场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风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我国的风力发电发展迅速,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及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概述了风电项目水土保持特点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辽宁省法库柏家沟风电场工程项目为例,结合风电工程的特点,根据施工布局特征划分防治分区,分区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通过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现场调查和定位观测等方法,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弃渣场弃渣容重、粒径组成,原地貌和渣场绿化边坡、弃渣场松散堆积物边坡以及堆积平台和运渣道路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弃渣场不同部位的渣土容重均值分别为1.70 g/cm3、1.30g/cm3和0.96g/cm3;②弃渣颗粒在剔除> 2cm石块后,粒径>4mm的弃...  相似文献   

16.
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于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并通过监督和治理,使水土流失的程度降低到最低。以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通化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工程水土流失监测项目为例,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开发活动加速了水力侵蚀进程。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背景下,应以季度为单位进行土壤侵蚀模数动态计算,以直观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动态变化情况。以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为例,基于监测数据,引入季度侵蚀时长参数,以季度为侵蚀时长单位对土壤侵蚀模数进行动态计算,结果表明:水蚀区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强度受人为扰动剧烈程度和扰动形式影响显著;工程施工期,人为活动剧烈时,项目建设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增大,施工期末及自然恢复期人为活动大幅减少或消失后,土壤侵蚀模数迅速回落,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工程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土壤侵蚀模数降低至微度侵蚀区间;不同地表扰动形式下的土壤侵蚀模数值及其变幅差异明显,研究项目施工过程中各“人工下垫面”土壤侵蚀模数及其变幅按大小排序为松散坡地>松散平地>压实平地>绿化平地。引入季度侵蚀时长后,可实现以季度为单位进行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动态计算,计算结果可用于评价生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关庙休息站边坡保护工程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第二高速公路南部路段之地理位置为横跨台南、高雄、屏东三县,沿线通过地质复杂的泥岩、砂岩及砾石层等地质区,经常导致土壤冲蚀、边坡崩塌且有危及行车安全与公路景观。针对其中关庙休息站周边边坡所实施之水土保持处理措施进行调查与评估,探讨不同边坡保护工程之处理情况下,对当地之植被复育、土壤物性与边坡稳定性等影响。研究结果得知,南二高关庙休息站周边道路边坡均属于泥岩地区,初期所构筑的边坡过陡,植生不易,调查发现铺设植生网地区较容易导致土壤硬度偏高、植物生长情形不佳、冲蚀量增加,而水泥型框工法则有较佳的边坡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为例,探讨了土壤侵蚀模数的监测方法。针对项目施工期动土量大,地形、地貌变化迅速、剧烈,扰动地表类型多样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标桩法、径流小区法、侵蚀沟量测法、人工模拟降雨法四种监测方法进行了各种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监测。结果表明,四种方法基本可以囊括工程所有地表扰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监测效果较为理想。可为类似项目的土壤侵蚀模数监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