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初夏陕西关中陕南地区连阴雨的天气学、热力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5月陕西初夏的连阴雨降水的特点是落区与时段较为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连阴雨期间,欧亚上空高层中高纬环流先后经历了两槽一脊型和一槽一脊型2个阶段,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为连阴雨提供了冷空气来源;孟加拉湾南支槽活跃,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偏北,南海的水汽通过副热带高压外围气流不断地输送到陕西中南部,是此次过程主要水汽来源;200 hPa西风急流在40°N附近稳定时,陕西大部分地区位于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区,对流层低层有低涡或低值系统在该区生成和维持,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环流机制,有利于该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NCAR2.5°×2.5°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分析了1993年11月6—12日南四湖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相对稳定,乌拉尔山附近有低压环流建立,贝加尔湖高压脊与其南部蒙古到河套低槽呈现反位相结构,有利于冷空气从偏西路径影响南四湖地区。500 h Pa低槽不断东移、低空切变维持是造成此次连阴雨降水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热带气旋的频繁活动,沿副高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到达山东,为南四湖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为连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3.
2007年甘肃省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甘肃省2007年10月的逐日降水实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情况。得到了影响此次连阴雨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水汽主要为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空气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汇合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4.
利用甘肃省2007年10月的逐日降水实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情况。得到了影响此次连阴雨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水汽主要为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湿空气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汇合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5.
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5年6月8日安吉县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短波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提供了暴雨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形势;充足水汽输送和辐合作用,中低层高温高湿条件,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充足条件,属于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6.
2017年5月20日海北州中东部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图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7年5月20日海北州中东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结果表明,短波槽东移南下,低涡边缘西南暖湿气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冷暖空气交汇及不稳定能量影响造成海北中东部短时强降水天气。较强上升运动、充沛水汽条件和入侵冷空气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20日临汾市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中高纬呈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是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加上西南涡和高低空急流配合,推动了强降雨天气的发生。受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影响,临汾市境内水汽充足,位于水汽辐合大值区内,恰好是低涡活动区域;临汾市北部分布有垂直速度大值区,强降雨天气主要集中在临汾北部,有大值中心,同地面中低压系统有很好对应。  相似文献   

8.
张景珍  张莉  李建明  李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1-19643,19654
2007年秋季连阴雨是山东省由观测记录以来发生的历史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从大气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阴雨是在亚欧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径向型转变的过程中发生的,是一次长波调整的过程。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偏强,长时间稳定维持,同时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带内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亚洲中纬度地区多短波槽活动,引导西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孟加拉湾和沿副高外围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黄河下游交绥,造成了山东持久的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资料、NCEP/NCAR 2.5°×2.5°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和FNL 1°×1°逐6 h日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9月1-7日南四湖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巴湖至里海一带的阻塞高压维持稳定,200 h Pa东亚西风急流偏北维持,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暖湿气流源源不断为连阴雨提供充足的水气;亚洲中纬度短波槽不断东移、低层低涡切变的辐合维持、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是连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热带气旋的频繁活动有利于沿副高外围向南四湖地区的水气输送,也为连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气供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以及常规观测数据,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中尺度天气和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3年8月16—17日本溪地区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机制、过程特征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环流形势中高层在中纬度以西风带急流以及急流上的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相结合为主,副高西伸稳定维持并形成闭合环流,东部日本海上副高形成阻塞形势,有利于槽前暖湿气流东北上和降水时间延长,副高与西风带急流之间形成较强的能量锋区,斜压扰动作用下转化为动能,激发为强烈的上升运动,从而产生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中可以得出,前期500 h Pa一直有一干冷区域维持在降水区上游,伴随着急流轴的方向带来强大的干冷空气;850 h Pa大范围的显著湿区以及准饱和区,配合受热带系统而形成的暖脊,为降水区提供了深厚的暖湿条件。在今后的预报中,应在大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和订正,对本地区的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宣城春烟最佳移栽期天气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1~2010年安徽宣城单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NCAR全球日平均分析场资料,对宣城春烟最佳移栽期的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气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春烟最佳移栽期出现前压、温曲线交替波动变化,一般气温降到极小值的第2天出现最佳移栽期,气温继续波动性上升,气压反位相变化;少数情况最佳移栽期出现以后温压曲线交替波动变化。最佳移栽期对应的500 hPa日平均温、压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带状分布,副高北界在20°N附近;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除Ⅲ类、Ⅴ类有明显的槽脊活动以外,其余均不明显;Ⅴ类测站上空有暖温度平流,其余均无温度平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2010年秋季山西北部一次罕见连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乌拉尔山附近维持一稳定的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强,亚洲中纬度多短波槽东移,700hpa、850hpa切变线频频建立,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其外围形成的高低空急流把充足的水汽输送到山西;当乌山有阻高建立时,北方冷空气沿脊前下滑,在巴湖形成切断低压,在贝湖形成低涡;贝湖底部分裂小槽南下,冷暖空气在山西北部长时间交汇,从而形成了山西北部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当阻高减弱崩溃,巴湖到新疆有高压脊建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山西北部上空转为西北气流控制,连阴雨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5年历史气象资料,普查石河子地区持续10 d以上≥35℃的高温过程,分析了石河子地区持续异常高温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太阳黑子年际变化与高温过程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5年7月中下旬的持续异常高温过程发生的物理机制,并对数值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持续高温过程主要是在高压脊型和纬向带状型2种环流背景下发生,500 hPa 580 dagpm等高线北上越过天山进入北疆地区,极锋锋区北缩至60°N以北;850 hPa温度场上24℃等温线北上控制北疆地区;该地区高温过程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谷期;高温期间极涡在65°N以北至极地附近,位置显著偏西偏北;副热带高压显著发展,异常强大的暖高压、持续的下沉增温和地形效应造成了此次持续的高温过程;ECMWF模式准确预报了此次高温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场,单站检验结果显示地面气压和850 hPa温度预报误差分别在2 hPa以内和1℃以内,环流形势场和要素预报稳定且时效长,检验结果表明ECMWF产品可以作为石河子地区连续高温过程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春季两次强降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世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10-212,287
利用NECP 1°×1°再分析资料,针对2006年3月10日和2011年3月13日黑龙江省2次强降雪天气,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和影响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强降雪天气具有相似的特征,均是在高空槽配合地面蒙古气旋的有利环境条件发生的,低涡切变和辐合区的持续存在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输送。物理量分布及冷槽、暖脊等的位置使得2次强降雪落区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康桂红  杨夯  杨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46-19448,19484
针对由切变线云系发展合并形成的对流复合体进行分析,探讨卫星资料在强对流性天气诊断分析中的应用,揭示切变线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是高空西北气流控制下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的;上冷下暖的层结导致对流旺盛,致使雷电产生,低空急流发展加强,保证了山东水汽供应,导致暴雨产生。低层深厚的南方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其北部边缘为湿舌和高能舌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动力场上,山东北部为暖切变线,风向辐合和风速辐合,造成强烈的垂直运动。此次切变线暴雨受2个对流云团影响,一个是8日01:00低空急流生成的对流云团,04:00移至鲁中南部发展成对流辐合体MCC;第2个是在鲁西北低层暖切变线对应的对流云团,与鲁中南部的MCC合并成一个强大MCC影响整个山东;这次强对流性天气主要是由第2个切变线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延长并加强了第1个MCC持续的生命史,致使强对流性天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2018年7月6日甘南玛曲局地暴雨天气过程,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亚洲中低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较强,甘南恰好处于副热带高压内部,受西南气流影响,584dagpm线西伸到青藏高原西部地区,青藏高原东部有低涡生成,巴湖槽东移到90°E附近时,槽后冷空气分裂南下进入低涡与低涡相结合形成北槽南涡形势,且低涡一直维持在高原东部,使河西中部到高原中部出现暴雨天气。这种形势下,过程以阵性天气开始,以非阵性天气结束,过程雨强不强,但持续时间较长。本次暴雨过程作为汛期暴雨的特殊典型,应当引起预报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胡顺起  韩永清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76-10980,11047
[目的]研究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2.5°×2.5°的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位势高度场、纬向风场、降水率、垂直速度场等与副高指数相关联的环流和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夏初西太平洋850 hPa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有重要影响。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小、脊点偏东、偏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无阻塞型控制,高纬冷空气路径偏北,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加强,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弱,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脊点偏西、偏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强,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结论]该研究为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提供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葫芦岛高频次暴雨的气候背景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850 hPa纬向风距平和副热带高压脊线的数据,使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0年8月葫芦岛地区高频次暴雨的气候背景及环流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1.5~2.5℃,快速进入拉尼娜状态;热带地区低层850 hPa赤道中太平洋出现纬向风的强的负趋势,Walker环流有明显增强的正趋势;副高明显偏强,利于西太平洋暖湿的气流沿副高边缘向我国东北地区输送;3次暴雨过程均具有完整的高低空配置,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水汽充沛,具有对流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环流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和强天气分析技术,对兰州市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分析,针对致灾最重的7月13日雹暴天气进行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及中尺度分析;同时,将2013年8月连续5 d的强对流天气与2015年7月连续11 d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天气实况、环流形势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500 h Pa高空蒙古冷涡与新疆至青海一带的大陆高压相配合,使兰州地区处于冷涡西南部的西北气流控制下,从冷涡底部不断分裂下滑的冷槽,中高层冷槽和低层暖温度脊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建立和发展,极易造成兰州地区午后强对流天气。蒙古冷涡的位置及强度,决定了兰州地区连续性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日数、对流性天气的强度及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