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地金融就是将金融与农村土地经营直接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融资模式,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与大陆开展不久的农地金融业务相比,台湾的农地金融制度建立时间更久远,运行机制更完善。借鉴台湾的农地金融经验,对于大陆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农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流转和农地金融建立的基础性的制度,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是核心,农地金融制度提供资本支持和保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土地金融制度作为两种并列的制度一定具有密切联系。本文主要对农地确权对农地金融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比例高是我国台湾与大陆农业资源的共同特征。因此,制约人们对有限农地资源使用方式选择的农地制度安排,在影响两岸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以1949年为起点,台湾与大陆由于经济制度不同,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农地制度改革途径,并且,各自的农地制度安排也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客观经济规律运作中展示利弊,对两岸历经50年的农地制度改革绩效与弊端进行比较与分析,作为农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小农经济发展之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台湾发展饲料玉米生产与研究曾任平,王秀(福州马尾开发区经委)(福建省农科院情报所)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与外贸自由化的冲击,如何将有限的农地资源,配合国计民生的需要,适当调整利用与规划,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最重要工作之一。玉米在台湾虽然缺...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以土地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案。文章论述了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共同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设想及在建设农地金融制度方面的相关配套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地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地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不利于农地可持续利用。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完善现行农地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 ;建立公正、公开的农地质量评估制度 ;完善农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 ;建立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利益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构和土地保护组织 ,从而为农地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制度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农地转移相重扬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原因,台湾省将部分农用土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成为台当前经济领域中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中的农地转移仅指由农地转为非农用土地(台湾称为农地释出),不包括农业内部的土地流动。一、台湾的农地现状及政策台湾土地面积为360万...  相似文献   

8.
衡霞  王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221-226
西藏农牧民有较高的农地流转意愿,但农地经营权抵押业务量非常小,难以满足西藏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论地租理论、金融结构理论,还是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较为充分的地方实践均表明,西藏已经具备了农地金融化的建构基础。然而由于农地确权难、传统金融机构的制度惯性、政策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等造成了西藏农地金融化的现实困境。对此,要加快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组建政策性金融平台、制定农地金融支持政策和建立农地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等构成了西藏农地金融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农业融资难方面,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农地抵押贷款的形式创新了农业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了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在分析了德美两国土地抵押贷款发展历程、运行模式和配套体系基础上,总结了两国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结合试点县邱县和威县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困境,从协调机制、运行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了健全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课题名称 :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方案与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类型 :主任专项基金 (应急项目 )项目编号 :70 1 41 0 2 4起止年限 :2 0 0 2年 1月 - 2 0 0 2年 1 2月)课题组主要成员 :王选庆 宋文献 张建平 李爱喜 安增龙 王志彬 高雷虹 尚 娟 费淑静 聂 强 张颖慧研究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在世界农业发展实践中 ,农地金融制度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在促进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促进农业信贷资金投入 ,提高农业效率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比较并系统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农地金融制度构建、运行与…  相似文献   

11.
谢世友  任伟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2):1856-1860,1864
研究了喀斯特山区耕地、1年弃耕地、灌草地、15年疏林地、25年次生林(侧柏)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并不是简单的"改善"过程:表层粘粒含量由流失逐渐转为积累;容重先升高后降低,弃耕地和灌草地较耕地增加了6.6%和11.57%,疏林地和林地较耕地减少了5.0%和10.0%;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与容重刚好相反;土壤有效水含量以灌草地最低;各恢复阶段表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的增幅为5.1%~12.5%,疏林地最高;团聚体破坏率随演替的进行依次降低,较耕地降幅为34.0%~64.7%,且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持水能力以林地和弃耕地最好,灌草地最差,耕地接近于疏林地,土壤供水能力强弱依次为耕地〉疏林地〉林地〉灌草地〉弃耕地,土壤持水和供水能力并不一致,但都与粘粒含量、孔隙状况和团聚体稳定性等土壤结构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台湾农业技术引进的必要性与适应性的基础上,简述了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农业技术引进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永春芦柑栽培技术引进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对台湾农业技术引进的思考与建议:(1)多渠道加强人员交流;(2)技术引进要结合地区的适用性;(3)农业技术的引进要“软硬”兼备;(4)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需加强知识产权的保障;(5)通过各种渠道搭建交流平台;(6)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3.
台湾安全农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主要体现在设立财政专项、加大科技研发、引导品牌质量认证等方面。其财政补助重点在于种植业、养殖渔业、畜牧业生产科技,生产自动化科技以及动植物防疫检疫科技专案上,以及推展GAP品牌农业、CAS生产、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等。其借鉴在于稳定农产品安全生产科技研发的财政支持,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技术体系建设,资助产销经营模式创新,推进安全品牌农产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第三代农民时期农地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代农民和第三代农民的主体作了界定,着重探讨第三代农民时期农地保护问题。通过分析农地非粮化、城镇化和农户兼业等因素对未来第三代农民时期农地保护产生的影响,得出第三代农民时期农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的结论。借鉴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农地保护制度和政策来解决第三代农民时期农地保护问题,如借鉴美国的加强农地保护办法引导种植优质粮食作物方向流转、韩国的代耕制度、日本的控制私人拥有的公司制企业直接进入农业生产以及台湾地区第二次土地改革经验等。  相似文献   

15.
以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耕地现状和权属数据,借助GIS技术与FRAGSTATS4.0软件,分析不同耕地类型破碎化的内部差异性,为未来的土地整治及农业规模化经营服务。结果显示,耕地的权属破碎化大于自然破碎化,总体破碎化程度表现为沟坝地坡耕地沟川地梯田;空间分布上呈现为:梯田大面积集中于北部村庄,沟坝地、沟川地沿沟河呈条带状延伸,坡耕地则呈小片状分散布局;耕地适度破碎化益于水土保持,辩证地分析各耕地类型破碎化的影响效应利于土地整治的开展;4种耕地类型的边界褶皱度低。该区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整治及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闽台农业合作的现状及特征,探讨了闽台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政策措施:(1)改革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破解闽台农业合作资金瓶颈;(2)创新用地政策,增强农业合作规模经营的内生动力;(3)加强营销合作,建立两岸农业共同市场;(4)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闽台农业合作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制度的创新思考——土地银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永生  朱连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932-14933
现有的土地流转模式难以达到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目的。阐述了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土地银行的流转模式,并提出了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庄浪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在GIS支持下,利用行政区划图、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的方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性状以及立地条件等11个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指数等方法将庄浪县71 079.3 hm<'2>耕地分为5级,并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19.
魏霞  龙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29-2931,2934
[目的]对贵阳市边郊不同人为干扰迹地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种子萌发试验,从土壤种子库数量、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贵阳市乌当区马背山喀斯特次生林不同干扰迹地(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土壤种子库中,弃耕地、火烧地和碎石堆积地的种子密度分别为7 919±616、2 791±350和4 204±372粒/m2,物种组成以演替早期阶段的草本植物为主。碎石堆积地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火烧地最小;弃耕地土壤种子库的Sha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火烧地最小;碎石堆积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弃耕地最小,表明火烧地土壤种子库的种子数量和种类组成最少,弃耕地优势种明显。弃耕地和火烧地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较高。在0~15 cm土层内,弃耕地和火烧地土壤种子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碎石堆积地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结论]该研究为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福建省耕地资源状况,指出了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粮食播种面积不稳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1)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2)促进耕地制度创新,构建种粮激励机制;(3)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加大粮食产区投入,提高产粮基地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