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在不同温湿度和营养条件下对蜡蚧轮枝菌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山西太谷地区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和产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 1 2~ 35℃ ,适宜温度范围为 2 0~ 32℃。该菌在SM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最快且产孢量最多。分生孢子在 1 0~ 35℃下均能萌发 ,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 5~ 32℃ ,在此温度下 ,2 0h孢子萌发率可达 96 6 1 %以上。另外相对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很大 ,当相对湿度低于 75 %时 ,该菌的分生孢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条件下臭椿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菌株SQD-107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情况.该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在供测碳源中病原菌对蔗糖、葡萄糖利用较好,供测氮源中对硝酸铵、氯化铵利用较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25~30℃;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5℃,最适25℃.在pH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7~8;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为7.孢子萌发最适pH 6~8.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持续时间10 min.  相似文献   

3.
大豆豆荚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研究了光照、温度、pH值、湿度、碳氮源等因素对大豆豆荚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30℃;在pH 3~1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5~7.分生孢子在15~30℃都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是25℃;在pH 3~10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萌发pH为6~8.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60℃和56℃(在15 min内).在相对湿度低于97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该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供试碳氮源中,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粉,而孢子萌发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  相似文献   

4.
山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湿度、碳源对山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85%以上萌发率高,低于75%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10 min或55℃ 5 min;在pH 3~10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均为5~6.光照处理对该菌菌丝的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该菌对多种碳源都能利用,其中以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作为碳源,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  相似文献   

5.
王英姿  张伟  赵明  刘学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28-4829,4831
[目的]探究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与产孢的条件。[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温度、pH及光照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氮源中,氯化铵最利于菌丝生长,硫酸铵最利于病菌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和蔗糖最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利于病菌产孢;分生孢子在碳、氮营养液中均不能萌发,而果梗煮液最利于孢子萌发。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产孢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30℃;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温度为28~32℃。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3~5,最适pH为3;适宜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2~9,最适pH为3~5。光照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无影响,但全光照能抑制病菌产孢。[结论]为葡萄白腐病的预警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枇杷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光周期及湿度对枇杷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生长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为由该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菌菌落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2~30℃,最适温度26℃;在7种培养基中,PSA和含维生素的培养基有利于该菌落生长和产孢;菌落扩展和菌丝干重增加的最适pH是7,适合孢子萌发的pH是4;全光照有利于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率最高,24 h后孢子萌发率为44.59%;菌丝块致死温度为56℃、15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4℃、15min。  相似文献   

7.
香荚兰尖孢镰刀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azysporum Schlf.sp.vanillae Grdon]是香荚兰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本实验从温度、pH值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找出孢子致死温度,及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5~37℃间均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温度范围5~36℃,最适温度为27℃;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min),菌丝生长最适pH为6.5,孢子萌发最适pH为4;该实验还表明全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的作用,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8.
海南番木瓜黑斑病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iessl],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5~28℃和20~28℃;适宜p H值分别为3~12和7~11;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阿拉伯糖最有利于菌丝生长,木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甘氨酸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5℃处理15min。  相似文献   

9.
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Allantophomoides carotae)是作者在国内首次报道的新种。该病原引起胡萝卜斑枯病(新病害),生产损失巨大。本研究旨在探索该病原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温度、酸碱度、光照、碳源、氮源对该病原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5℃,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0℃,最适温度25℃;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45℃ 30 min或50℃ 10 min;菌丝的致死温度是65℃ 30 min。该菌在pH 4~12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 8~10,孢子萌发的最适pH 7~9;该菌不能在以尿素和天门冬酰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但以麦芽糖、葡萄糖、乳糖、淀粉、甘氨酸、组氨酸和蛋白胨为碳源和氮源时,菌丝生长快、产孢量大;光照处理对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结论】初步掌握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药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四川雅安山药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腐皮镰孢菌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30℃;适宜pH范围为4~1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且在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较佳。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Mg2+有利于病菌产孢,Zn2+抑制菌落生长和产孢。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连续光照,分生孢子和菌丝的最低致死温度为60℃,处理时间为10min。【结论】该病原菌对酸碱度不敏感,不同微量元素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山药根腐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广东姜科(Zingiberaceae)姜黄属(Curcuma)的一个新变种--南岭莪术(C.kwangsiensis var.nanlingensis N.Liu et X.Y.Ma).该新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植株矮小,株高仅0.4~0.6 m,主根茎直径仅2~3 cm、长约3~4 cm,孕苞片白绿色.另检测表明该变种的体细胞染色体为2n=84.  相似文献   

12.
巴东醉鱼草提取物对几种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巴东醉鱼草(Buddleja albiflora Hemsl.)95%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对3种鳞翅目害虫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巴东醉鱼草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试虫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在24 h对3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幼虫的拒食率达到94.22%,48 h时对4龄菜青虫(Pieris rapaeL.)幼虫的拒食率达到83.94%,对3龄粘虫(Mythi mna separataW.)幼虫的24 h拒食中浓度(AFC50)为2.4185mg·mL-1,对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4 h致死中浓度(LC50)为0.2108 mg·mL-1;石油醚萃取物72h对3龄小菜蛾(P.xylostella)幼虫的拒食率为64.11%,48 h对4龄菜青虫(P.rapae)幼虫的拒食率为75.18%,对3龄粘虫(M.separata)幼虫48 h的AFC50值最高(1.1392 mg·mL-1),对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4 h LC50为0.3606 mg·mL-1;巴东醉鱼草95%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还抑制试虫的生长发育,导致试虫化蛹和羽化不正常,其中石油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作用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松属植物上散斑壳菌鉴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松属(Pinus Linn.)植物上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spp.)鉴定的方法和依据,并介绍了各菌种在形态、培养、生态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油桐枯枝病菌——油桐丛赤壳(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 Zhang)的无性时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柱孢属的一新种,命名为油桐柱孢(Cylindrocarpon aleuritum sp.nov.)  相似文献   

15.
早熟禾育种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早熟禾的种利品种、生殖方式、染色体数目及倍性水平、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重点介绍了草地早熟术和一年牛早熟禾的育种方法及有成品种,指出草地早熟禾是二倍体无孢子生殖,染色体数目变化很大,可以用单株选择法及种内和种间杂交等方法培育有性生殖品种利无融合品种,并介绍了目前早熟术育种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析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胡卢巴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胡卢巴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紫花苜蓿、扁蓿豆和黄花苜蓿有较广遗传基础,胡卢巴种质材料相对于紫花苜蓿种质材料与黄花苜蓿的亲缘关系更近。苜蓿属和胡卢巴属亲缘关系研究有利于对一些存在争议的中间过渡类型进行分类,但在对中间过渡类型分类时应找一个合适的"度",以鉴定存在争议的中间过渡类型属于胡卢巴属还是苜蓿属。[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一些植物材料中间过渡类型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陕南南郑巴山松分类学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兴山巴山松作为对照,对陕西南郑巴山松及相邻分布的油松和马尾松的6个产地针叶、球果和种子12个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核酸含量7个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借助于多变量分析技术,研究了陕西南郑巴山松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南郑巴山松与对照巴山松差异较小,明显不同于油松和马尾松,将其作为油松或油松的一个变种是不合适的,应将其视为巴山松为宜。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测定胜红蓟和三叶鬼针草根、茎、叶水浸液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0.25和0.50 g/mL时的幼苗根长、苗高和鲜重,研究胜红蓟和三叶鬼针草的自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胜红蓟和三叶鬼针草不同部位不同浓度的水浸液对自身幼苗根的伸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苗高的影响则呈现低...  相似文献   

19.
普拉螨属二新种记述(真螨目:巨须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1985年在四川北碚采到一些巨须螨,经过鉴别、鉴定,发现普拉螨属(Pulaeus Den Heyer,1980)的二新种,分别命名为长须普拉螨Pulaeus longignathos和重庆普拉螨Pulaeus chongqingensis。  相似文献   

20.
3种苜蓿不同部位皂苷含量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琅  宋晓峰  龚祝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566-15567
[目的]研究3种苜蓿不同部位中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了江苏地区苜蓿属3种植物紫花苜蓿(包括5种栽培品种)、天蓝苜蓿和南苜蓿不同部位的总皂苷含量。[结果]紫花苜蓿根中皂苷含量(1.39%)明显高于其他2种苜蓿根中皂苷含量;天蓝苜蓿和南苜蓿茎中皂苷含量差异不明显(RSD=2.4%),略低于紫花苜蓿茎中皂苷含量(0.583%);天蓝苜蓿叶中皂苷含量最低(0.623%)。综合3种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根中皂苷的平均含量达到1.335%,明显大于茎(0.596%)和叶(0.655%)中皂苷含量。[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苜蓿属植物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