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一、小麦赤霉病1.发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  相似文献   

2.
1适应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镇原县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的产量指标和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适 用于镇原县西北部冬麦区、东南部冬麦区、茹洪河沿岸冬麦区的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  相似文献   

3.
2000—2015年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各区试组小麦品种品质差异和年度品质变化,探讨各区试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方法】对2000—2015年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985个参试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区试组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和中筋品种比例及8个主要品质性状变化。【结果】各区试组参试品种以中筋品种为主,平均占品种量78%;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比例较小,各占11%。区试组之间各品种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从参试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13%)、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1%)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6%)的强筋品种比例高于北部冬麦区组(6%)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7%);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20%)的中强筋品种比例最大,北部冬麦区组(5%)比例最小。从审定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强筋品种(4%)和中强筋品种(10%)比例最大,其次为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3%、6%);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7%)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9%)中筋品种比例高于其他区试组。受区试组品种结构影响,各区试组小麦质量总体表现为中筋品质,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较高,而沉淀指数、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一般。区试组之间参试品种品质差异较大,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和春水组容重平均值高于北部冬麦区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而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之相反;北部冬麦区组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稳定时间平均值高于其他区试组;黄淮冬麦区春水组各类型品种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均高于其他区试组。各区试组品质性状年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容重、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呈上升趋势,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持平趋势,沉淀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结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进展缓慢,区试组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相应生产区小麦品种结构和质量。国家小麦区试应加强对不同品质类型优质小麦的重视,改善小麦品质结构,提高小麦品种质量。  相似文献   

4.
小麦冻害类型与小麦受冻致死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对我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近几年多发的小麦冻害类型、冻害特征对小麦受冻致死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北部冬麦区是我国冬小麦生产的最北部区域,冬小麦安全越冬是栽培管理的重要内容。近些年,随着冬小麦播种期的推后和半冬性品种的北移,使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安全越冬的问题更加突出。笔者针对北部冬麦区气候特征、冬小麦生长特性,根据目前种植情况,制定越冬管理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同时对品种选择和种植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农家顾问》2013,(3):11-11
<正>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提出《2013年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其要点如下:1.华北和黄淮冬麦区华北和黄淮冬麦区大部分麦田土壤墒情适宜,苗情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春季田间管理要合理运筹水肥、促穗足粒多粒重,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晚  相似文献   

7.
从整地不合理、播种质量差、特殊气候条件、除草剂药害、病虫害危害等方面分析了北方冬麦区小麦越冬阶段黄叶死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以期为北方冬麦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句话信息     
农业部日前正式规划 3个小麦品质区域,分别是以发展面包强筋小麦为主的北方冬麦区,以发展饼干、荞麦为主的南方冬麦区和包括东北、内蒙古、甘肃在内的春麦区。   ……  相似文献   

9.
针对淮河流域小麦生产现状以及旱涝评估技术要求,运用WCSODS(小麦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利用淮河流域4个冬麦区(东北丘陵冬麦区、北部平原冬麦区、中部平原冬麦区和西部及沿淮冬麦区)21个样点的1998~2007年的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同期气候资料和土壤资料,调试确定了本地化的小麦生育期参数,并以4个冬麦区不同年份和不同品种的大田试验资料对WCSODS的小麦生育期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观测值比较显示,小麦播种~抽穗期、出苗~抽穗期和播种~成熟期3个生育阶段天数的模拟精度较高、预测效果较好,3个发育阶段的标准根均方差(NRMSE)、绝对平均误差(MAE)和一致性系数(IoA)分别为:0.019、2.860、0.999;0.025、3.246、0.999;0.014、2.632、0.999。对WCSODS中小麦出苗期模型进行土壤湿度影响订正与改进,小麦播种至出苗天数亦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我国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小麦冻害的受冻致死原因与影响小麦抗寒性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小麦冻害的防御对策,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受冻苗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黄淮冬麦区的邯郸、石家庄、衡水和北部冬麦区的保定1997—2006年期间的小麦冬前积温为依据,采用积温指标法对冬小麦的适宜播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邯郸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9日—18日;石家庄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6日—15日;衡水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12日;保定市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为10月2日—11日。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黄淮冬麦区北部冬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3日—18日,北部冬麦区南部冬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2日—11日。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6-2019年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结果,分析了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推进,产量水平在不断提高;三要素质均呈缓慢增加态势;品质性状改良缓慢;抗旱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非线性映射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8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41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主要推广品种绝大多数为中产或中高产类型,麦区间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麦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国小麦不同区域氮磷钾肥优化用量及肥料配方,引导区域科学施肥并为肥料产品优化提供依据。在总结分析了2005—2010年在中国小麦主产区进行的各1 575、4 232和3 924组的氮、磷和钾肥肥效试验,并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小麦主产区分为7个施肥亚区,并对这些区域的氮磷钾肥优化用量及肥料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Ⅲ华北冬麦区的产量水平较高6.8~7.5 t/hm~2,Ⅱ-2西北灌溉冬麦区和Ⅳ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次之6.0 t/hm~2,其他区域较低5.3 t/hm~2;7个小麦施肥亚区的氮肥推荐用量平均为N 169 kg/hm~2,Ⅰ以东北春麦区最低N 106 kg/hm~2,Ⅲ-1华北灌溉冬麦区最高N 184 kg/hm~2;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P_2O_5 77 kg/hm~2,以Ⅴ西南麦区最低P_2O_5 55 kg/hm~2,Ⅲ-1华北灌溉冬麦区最高P_2O_5 88 kg/hm~2;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K_2O 50 kg/hm~2,以Ⅱ-1西北雨养旱作冬麦区最低K_2O 36 kg/hm~2,Ⅲ-2华北雨养冬麦区最高K_2O 59 kg/hm~2。根据上述不同生态区域的氮磷钾养分推荐用量及气候、栽培和土壤条件的差异,有针对性的为中国小麦7个施肥亚区确定了9个区域肥料配方,包括7个基追结合施肥方式下的配方和2个一次性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全国冬麦区土壤墒情总体适宜,局地表墒不足,苗情总体好于去年同期。据气象预测,春耕春管期间华北、西北等地降水偏少,春旱可能发生。各地要从春季田管开始,立足麦田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搞好测墒灌溉指导。华北冬麦区需精准灌溉  相似文献   

16.
宁金花  申双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24-17526,17530
[目的]研究1961~2004年北方冬麦区气候变率和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我国北方冬麦区55个气象站点1961~2004年的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相关系数、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我国北方冬麦区的日照时数、温度、降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961~2004年北方冬麦区年平均温度、年降水、年日照时数在空间上均呈一定的纬向分布,降水和温度从南向北逐渐减少,日照时数则从南向北逐渐增加。44年来北方冬麦区年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温度总体基本都是增温的,但增温速率存在地区差异,年平均温度在纬度较高地区比纬度较低地区升温明显;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不同地区年降水倾向率存在显著的差异,中部和西部降水量减小的速度比其他地区大;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地区年日照时数倾向率均为负值,但不同地点有一定的差异,减幅较小的地区散布在西部(包括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及山东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河南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等地区减幅较大。[结论]该研究为北方冬麦区气候的历史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明确矮秆基因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有助于改良小麦株高和提高产量潜力。【方法】选用中国主要麦区品种(系)239份,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 (Rht1)和Rht-D1b (Rht2)的分布规律,验证其PCR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可用性。【结果】(1)Rht-B1b和Rht-D1b特异性STS标记可以准确检测小麦品种的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2)Rht-B1b基因在全国的平均分布频率为24.3%,新疆冬春麦区高达62.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42.3%,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28%、25.8%和25%,北部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分别为9.1%和 8.3%,东北春麦区供试材料未携带Rht-B1b基因。(3)Rht-D1b基因在全国的平均分布频率为46.9%,北部春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分别为72.7%和69%,西南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分别为38.9%、37.5%和35.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分别为23.1%和12.5%,东北春麦区供试材料未携带Rht-D1b基因。【结论】分子检测结果和系谱分析表明,中国小麦品种(系)携带的Rht-B1b矮秆基因来自St2422/464和农林10,Rht-D1b矮秆基因来自农林10号、水源86、辉县红和蚰包麦。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地处华北北部冬麦区的边缘,是无霜期最短的晚熟冬麦区,自然条件严酷,对种植的冬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品种的抗寒性、抗倒伏性、早熟性、抗病性及丰产性等几个关键性状要求过硬,否则很难适应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种植结构及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冬麦区春季沟金针虫的发生与防治山东邹城市农业局邢作山近年来,由于停用有机氯改用有机磷农药及耕作制度的变革等原因,已使沟金针虫成为地下害虫的主要种群。在冬麦区,沟金针虫为害时期跨越秋苗期和冬后生长期,而以返青期为害最重,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因此应根...  相似文献   

20.
1984年以来,承接了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中的小麦抗赤霉病性鉴定任务,对来自全国10个麦区12648份小麦育种材料抗赤霉病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至今仍未发现免疫的小麦材料。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强,全国R级小麦材料均分布在这些赤霉病频繁流行的麦区;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北部春麦区的供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弱;北部冬我、青藏春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及新疆冬春麦区的供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