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对一起兔流行性腹胀病病死兔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病死兔心脏、心包液、肝脏、脾脏、肾脏和淋巴结无菌;从胃内容物、小肠内容物和盲肠内容物中共分离到9株细菌,包括6株大肠杆菌、1株地衣芽孢杆菌、1株苏云金芽孢杆菌和1株蜡样芽孢杆菌。结果表明:细菌性因素可能是诱导兔流行性腹胀病发生的原因。试验结果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0年7-8月,青海省同德县某乡藏系棉羊猝死,经对其中两只症状典型病死着羊病料分离培养,分离到数株疑似魏氏梭菌。通过肠内容物毒素检查、纯培养物毒素测定和毒素中和试验,证实致病力较强的两株为C型魏氏梭菌。毒价测定最小致死量均大于500小白鼠MLD。  相似文献   

3.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20日龄疑似法氏囊病鸡群采取法氏囊,用鸡胚-细胞交替法成功地分离到一株病毒。经电镜观察、琼脂扩散、细胞中和、免疫保护等试验均表明该分离物和标准IBDV具有共同抗原性,证明该分离物为IBDV。  相似文献   

4.
从采自发病或死亡小鸡的肝、脾、肺和腹水等病料中分离到4株衣原体。将分离物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素,能致鸡胚规律性死亡,该分离株对磺胺嘧啶具有抵抗力,碘染色不着色,鉴定为鹦鹉热衣原体;毒力测定对鸡致死毒从为10^-10ELD50/0.4ml。用该分离株对健康小雏做人工感染试验。可发生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对分离毒株形态特征进行了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5.
山羊支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对怀化市山羊疫病血清学调查时发现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率为7.25%。为证实本病的存在,从1998年以来共采集山羊肺脏病理材料60份,分离出二株支原体,将分离株接种山羊气管后复制出本病。根据国际兽疫局的标准诊断方法以及分离物培养特性、显微镜观察、生长抑制试验、生化试验等,初步鉴定为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行设计的分离培养基,从胸膜肺炎病死猪及屠宰猪的病变肺中分离到11株胸膜肺炎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leuropneumoniae).经生化及培养特性鉴定与国际标准菌株一致.血清7型的3株分离物均人工复制出典型的猪胸膜肺炎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和病变.3株分离菌株和国际7型标准菌株培养物,经电镜观察、首次发现本菌具有纤细的直纤毛.  相似文献   

7.
鸭埃希氏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鸭埃希氏大肠杆菌流行情况,从云南省宜良县及其它地州收集病(死)鸭341只,共分离到116株细菌,经培养特性及生化试验,确认鸭埃希氏大肠杆菌52株,占总分离菌的44.83%,给健康鸭注射分离株的液体培养物均可复制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的典型病理变化并引起鸭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较为敏感的药物为硫酸安普霉素、罗美沙星、头孢氨苄、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吩、卡那霉素,分离菌株对试验的26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对某鸽场送检的6只通过病理剖检疑似新城疫(ND)的病鸽进行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分离、新城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SPF鸡胚分离与鉴定,并测定其鸡胚分离物F3代EID50和ICPI.结果为内脏病料新城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为阳性;SPF鸡胚分离到一株有血凝活性的病毒,经HA和HI鉴定为NDV,其F3代血凝价为1∶26,EID50为107.63,ICPI为1.19.根据病鸽的临床症状、鸡胚分离物EID50和IC-PI,确定该鸽新城疫病毒分离株为弱毒株.  相似文献   

9.
猪链球菌病病原和病理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两个邻近的规模化养猪场发生的猪链球菌病进行了病原和病理学诊断。病猪主要表现为关节和皮下脓肿,融合性、小叶性肺炎,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和心包炎。两株分离物LK—1株和LK—2株经生化特性检查符合致病性链球菌的基本特征,经综合防制特别是猪链球菌蜂胶灭活疫苗的应用,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仔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1999对贵州省遵义、安顺、毕节等9个地区、县(市)的10个养猪场、16个猪群、934头仔猪进行了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部分濒死仔猪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从265头病仔猪的直肠拭子、十二指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等筛选出214株肠杆菌科细菌、经生化图谱鉴定,其中176株分离物是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并分离出1株O抗原类群、产肠毒素、溶血素的特征、K88菌毛抗原表达、分子量和基因定位及上述毒力因子与仔猪大肠埃氏菌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现场病例分离出O8、O115、O138、O139、O145和O157仔猪黄痢病原菌型,检出18株大肠埃希氏菌产生热敏肠毒素(LT)和(或)热稳定肠毒(ST),证4株大肠埃氏菌表达K88菌毛抗原。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从山东和江苏两地的某发病猪场分别采集阳性病料接种BHK-21细胞,连续传代进行病毒分离,观察细胞病变;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与蛋白印迹鉴定,通过对病毒滴度的测定绘制了分离病毒株的一步生长曲线;进一步动物试验鉴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成功扩增出PRV的gB、gC和gE特异性基因,病料接种BHK-21细胞后产生了特异性细胞病变;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了gE蛋白,并与抗PRV单抗特异性结合,显示成功分离到2株分离毒株,分别命名为SDWF2019和JSNT2019;通过序列分析,2个分离株与我国新流行的PRV毒株属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本研究为我国华东区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发病鸡场病场鸡管中分离到一株能使鸡胚绒毛尿囊膜产生典型痘斑的病毒,鸡胚分离物能使健康鸡发生与病鸡同样的临床症状,病愈后的血清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诊断抗原出现阳性反应,并能中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使绒毛尿囊膜不产生痘斑,鸡胚发离物置400倍“畜禽消毒液”和“抗毒威”溶液中,室温30分钟,失去在鸡胚中产生痘斑的特性,从临床症状和鸡胚分离物的各种特性,该场流行的 喉气管炎。  相似文献   

13.
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和ELISA检测为犬瘟热阳性的自然发病犬,取肠内容物为病料,采用同步培养方法接种于犬肾细胞系(MDCK)进行病毒的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了形态学特征、血凝特性、动物感染及RT-PCR鉴定。结果表明:病料接种MDCK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电镜负染观察接毒细胞培养物见有典型的犬瘟热病毒粒子。分离株不凝集鸡及人“O”型红细胞,接种犬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病毒细胞培养液,扩增出的片段长为760 bp,与预期设计的长度相同,由此确证分离株为犬瘟热病毒,命名为CDV-GZ2株。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细胞培养、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斑点杂交(Dotblot)的方法从我国不同地区发生肿瘤的病料中同时进行MDV和REV的分离和鉴定。在分离到的13株MDV野毒株中,有4株培养物既能在IFA中与REV的单抗反应,又可以用PCR扩增出REV的LTR;另有4株培养物能扩增出REV的LTR,但在IFA中却不与REV的单抗反应。结果表明我国MD肿瘤中存在着REV的共感染,且我国MDV某些野毒株的基因组中有可能已经整合进了REV的LTR序列。  相似文献   

15.
采集患有子宫蓄脓犬的子宫内容物病料26份,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其中分离出大肠杆菌11株(42%),采用PCR技术检测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分布,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分离株进行20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不同毒力基因分布的大肠杆菌之间存在毒力差异,含有毒力基因较多的分离株毒力相对较强;分离株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等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其他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等则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从一个免疫失败鸡场中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命名为SD株.经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病毒形态观察等证实了分离物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测定病毒效价ELD50达到10-6.5/0.2 mL;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SD株接种4周龄鸡后引起鸡群发病率为100%,病死率达85%,剖检可见法氏囊呈"紫葡萄样...  相似文献   

17.
从暴发猪高热病的江苏盐城地区某养殖户送检病料中分离到一株致Marc-145细胞病变的病毒,细胞培养物裂解上清经浓缩、负染后电镜观察可见直径约50 nm,有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阳性血清反应发出强特异性荧光;以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的病毒进行RT-PCR扩增于600 bp~700 bp出现单一条带,序列分析显示Nsp2缺失了87 bp.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暂命名为JYC.  相似文献   

18.
《今日畜牧兽医》2009,(10):67-67
为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的方法对2006年-2007年间采集自广西各鸡场的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设计针对VP2高变区(vVP2)g/引物对分离物通过RT—PCR进行鉴定及序列分析。共分离出9个IBDV毒株,其ELD50在105/0.2毫升~106.5/0.2毫升之间。  相似文献   

19.
从鸡分离出二株马立克氏病病毒(MDV)MS_1和MS_2,用遗传性不同、对MDV敏感的P—2和不敏感的PDL—1品系鸡进行致病性检查。这二株分离物引起P—2鸡不伴有淋巴组织增生性的早期死亡症状。  相似文献   

20.
将临床分离的疑似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山东分离株,人工接种40~50日龄SPF鸡,取死亡鸡法氏囊和脾脏,用匀浆器制备组织悬液,并经低温反复冻融4次,离心取上清液,PEG沉淀,再经蔗糖梯密度离心进一步纯化。经电镜观察、吸光度测定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物为IBD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