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毒蛾(Leucoma candida S.)、柳毒蛾(Leuccma salicis)是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我们从1984—1987年对该虫的发生期、发生量预测预报进行了初步研究。杨、柳毒蛾幼虫的发生期是在寄主杨树,展叶后的第10 d或日平均温度达到13℃以上时,开始上树取食。该虫的发生量预报可采用越冬基数调查和回归预报式两种方法,其种群数量动态预报模型所筛选出的预报因子与虫情的复相关系数都很高,模型的显著性水平也很高。经过检验及初步预报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蛀果斑螟Assaraexiguella(Caradja)的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夏秋季,卵期(4.5±0.5)d,幼虫期(14.0±2.0)d,蛹期(8.0±1.0)d,产卵前期(2.5±0.5)d,完成1个世代(27.5±3.5)d,成虫寿命(4.0±1.5)d.卵散产,幼虫5龄,蛀果后不转果危害,成虫无趋光性.在粤东栗区1年发生7个世代,以幼虫在落地栗壳、树干等处越冬.第1~2代田间发生量极少,第3~6代幼虫取食果柄、蛀食栗果,造成严重危害.栗树的不同品种及其结果特性、耕作制度及降雨量是影响该虫发生量的主要因素.毒死蜱、杀虫单等多种杀虫剂对该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冬春季做好清园、剪去无经济价值的第2季花果、田间间种豆科作物、适期施药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蚜虫是蔬菜栽培中发生量最大,危害期最长的害虫。采用无公害棉蚜防治技术,一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二可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蔬菜品质,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目的。1农业防治技术1.1选用抗虫品种根据不同品种的抗虫性强弱进行选择,生产上一般选择抗虫品种。1.2消灭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田间抽样调查法,对锈壁虱虫口数量和田间发生期、发生量进行统计。明确枣锈壁虱田间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该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2008年大丰市旱直播稻发展速度较快,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从该虫迁入期、迁入峰次、残留基数、气候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其重发原因,提出科学测报、科学施药、治前控后等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指导苏北沿海地区旱直播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4年进行的亚麻品种,播期单因子试验和氮肥,磷肥,农肥,密度4因子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主要栽培措施对亚麻象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参试亚麻品种均受害较重,15个品种幼虫发生量63.1163-83.2201头/百茎,但方差分析表明其发生量在品种间仍有显著差异;(2)播期对亚麻象影响很大,以适期播种者发生最重;(3)磷肥,农肥,密度对该虫影响极显著,氮肥单因子影响虽不显著,但与磷肥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水稻群体光合生产模型的感虫水稻品种目标补偿系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用于估算不同水稻品种对虫害的补偿能力。同时利用江苏省、上海市1995~1999年的水稻虫害(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进一步检验了水稻虫害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适用性。该研究是将水稻生长模型及虫害预测模型应用于虫害防治的决策调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正>杀虫灯是监测昆虫迁飞、扩散、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重要工具,也是害虫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太阳能光伏杀虫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太阳能为能源诱杀夜行害虫的一种物理器械,是过去汽灯诱虫、点火诱虫以及交流电诱虫的一大进步。相对于其他的防治方法,灯光诱杀法具有  相似文献   

9.
不同混交林青杨天牛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对山西省同朔地区金沙滩林场4种不同林分内青杨天牛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杨天牛种群死亡率的最大变化都发生在一期幼虫期,说明该虫期是关键时期或关键虫期;另外,成虫期的发生数量决定下一代的产卵数量。杨树纯林,杨树—油松混交林,影响青杨天牛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菌寄生;而杨树—油松—沙棘混交林和杨树—油松—沙棘—柠条混交林,影响青杨天牛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啄木鸟啄食。  相似文献   

10.
双条杉天牛是柏科树木的毁灭性蛀干害虫,该虫在山西省吕梁市1 a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2 m以下边材内做虫道越冬;以幼虫在侧柏树韧皮部与木质部蛀食,受害处流出树胶,受害部位常明显突隆起,多有萌条丛生,重者常造成风折,整株枯死。为了掌握吕梁双条杉天牛发生期、发生量,从而探索有效的防治途径,利用植物源引诱剂对双条杉天牛发生期进行预测预报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在吕梁始发期为4月1日,高峰期为4月8—15日,末期在4月底;最佳防治期宜在4月10—20日进行;最有效的防治办法就是采用植物源引诱杀死成虫。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体系盘状电泳,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杨树品种上的杨干象4龄幼虫酯酶同工酶。感虫杨树品种上的杨干象具有4条谱带,抗虫的具有5条谱带,多了一条迁移率为0.3的谱带,此带从无到有,越加明显、突出。从感虫到抗虫的杨树品种上的杨干象幼虫酯酶谱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杨干象体内的酯酶参与次生有毒物质的代谢,并以此来适应寄生于抗虫的杨树品种上。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群体和单体饲养的方法,用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叶片饲养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幼虫,测定其死亡率、各龄期的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效率。结果表明:4个转双抗虫基因的741杨株系对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均有明显抗虫效果,主要表现为对低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和对高龄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用转抗虫基因杨树叶片饲养的昆虫幼虫死亡率均高于对照,最高可达100%,而且,可导致存活幼虫的不正常的发育,使其发育历期明显延迟,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增长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Two generations of 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 larvae were fed continuously with leaves of selected clones of transgenic (Bt + API) triploid Chinese white poplar in order to evaluate additive insect-resistant effects of transgenic triploid Chinese white poplar. When the two generations were subcultured with the high and medium level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poplar, the high and medium level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poplar manifested its obvious additive resistance to C. anachoreta (Fabricius), with higher mortality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C. anachoreta (Fabricius) larvae and longer larvae growth period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an thos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Furthermore, the weight of pupa and the fecundity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generations when subcultured with low level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poplar.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C. anachoreta (Fabricius) would decline gradually to under the economic threshold even when planting the medium level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poplars in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从国内外杨树的抗虫性鉴定、抗虫机理、抗虫基因工程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杨树抗虫性研究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为杨树抗虫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激素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科学繁育、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上建设大棚,用沙壤土、河沙做基质,用各浓度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BT 6号处理插穗后进行扦插育苗,调查育苗效果。[结果]浓度100 mg/kg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BT6号处理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均达100.0%。[结论]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处理可明显提高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  相似文献   

16.
柳蛎蚧防治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目前杨树人工林经营的一般水平.对柳蛎蚧防治阈值进行了研究。当材积损失率为16%时.作为受害允许阈值的第一水平.相应的受害允许密度为14.70头/cm2,当低于此虫口密度时,保护,利用天敌进行控制:当达到此虫口密度时.结合人工防治方法进行控制.材积捐失率达30%作为受害阈值的第二水平.相应的受害允许密度是21.93头/cm2.达到此虫口密度时.应采取人工助迁天敌的方法.并结合人工防治进行控制。材积损失率达60%作为受害允许阈值的第三水平.相应的受害允许密度为37.39头/cm2、此时应采取人工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台的措施.并结合抚育伐伐掉受害严重木.清除虫源,同时应注意保护天敌.化防时把天敌助迁到其它林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具有丰富的沙棘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棘植株可抵御不良环境,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生态树种。沙棘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作为食品原料广泛应用,还具有抗氧化等功效,因此也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化妆品等。但由于在种植区域内极少发现抗虫植株,沙棘害虫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筛选或培育抗虫性强的优良沙棘品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近年来沙棘抗虫性机制及分子育种工程等内容进行了解析与梳理,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①开展长期野外追踪调查,进而筛选沙棘抗虫植株;②利用抗虫性状寻找抗虫关键基因,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验证,为进一步培育沙棘抗虫品种提供基因资源;③利用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关键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解析沙棘植株的抗虫分子机制;④利用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多种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抗虫关键基因在调控植株抗虫方面开展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⑤坚持与其他学科交叉分析,将林木遗传育种与其他各学科相结合,从分子、细胞、生态、表型方面综合论述评定,整体上从各个学科相互交融中综合分析林木的遗传机制。旨在为沙棘抗虫基因工程的分子育种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对进一步培育抗虫性质优良的林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甘蔗是世界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日益严重的虫害给甘蔗产量及品质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甘蔗抗虫转基因育种已成为甘蔗抗虫育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古巴、泰国、印度、新加坡、中国及一些国际大型公司等都相继开展了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于转Bt基因、GNA基因、PI基因等甘蔗材料的筛选,并获得一批抗蔗茎螟的CryIA(b)转化植株、抗Chilo infuscatellus的转Cry1Ab基因甘蔗植株、抗绵蚜的转CNA基因甘蔗植株、抗甘蔗白螟的转PI基因甘蔗植株、抑制蛴螬幼虫生长的转PiⅡ和GNA基因甘蔗无性系G87、UP87及600多份转cry1C*基因甘蔗无性系,部分学者还对转Bt基因甘蔗植株的生理、抗虫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由于抗虫转基因甘蔗研究起步晚,受抗虫基因来源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其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尚未培育出优良的甘蔗抗虫品种并推广种植.今后需对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无性后代中的整合、遗传表达特性及甲基化修饰等影响表达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提高外源基因在甘蔗无性繁殖中遗传和表达的稳定性;此外,还需对抗虫转基因甘蔗的抗虫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筛选出优良的、稳定遗传的抗虫甘蔗品种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在田间自然诱发条件下,研究30个芒果品种对芒果切叶象甲雌成虫的抗性。结果表明,澳大利亚11号、澳大利亚14号、澳大利亚8号、澳大利亚12号、澳大利亚9号、红芒6号、青皮和海南土芒等8个品种为抗虫品种;澳大利亚7号、金煌、秋芒、澳大利亚10号、云南小芒、爱文、红象牙、四季芒、澳大利亚16号、金白花、澳大利亚15号、椰香、紫花、贵妃、海顿、粤西1号、泰国生吃芒、留香、台农1号、托米等20个品种为轻感品种;三年芒、白象牙2个品种为中感品种。研究结果可为芒果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对该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节痕是影响杨木质量的最主要因子。有效地控制杨木节痕和减少虫眼是提高杨木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表明:整枝、控制虫眼和科学造林是提高杨木无节化程度的重要措施。可根据加工工艺要求, 采用等高整枝或等径整枝。加强对天牛的预防是减少杨木木材虫眼的重要手段。若发现天牛危害, 采用甲胺磷原液注射或用40 %氧化乐果药棉堵塞。引进抗虫能力强的杨树优良无性系, 采用多无性系造林、萌蘖造林和2 根1 干苗造林, 可以大大提高杨木自然无节的比例。图1 表2 参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