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苇田综合高效养殖与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盘锦滨海湿地芦苇优质高产的前提下,利用苇田养殖河蟹、鲈鱼、南美白对虾,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用,芦苇平均产量8 250kg/hm2,蟹、鱼、虾利润2 397元/hm2,总效益4 774.5元/hm2,为盘锦乃至全国芦苇湿地养殖,创造了全新的苇田科学养殖模式,使芦苇湿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一、盘锦市芦苇生产与河蟹养殖的现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盘锦市在各苇场逐步推广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新技术、新模式,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现在已经实现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全覆盖"。为什么实现"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全覆盖、大家的积极性这么高?从宏观上讲,"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是建立的一种"利用芦苇湿地的小鱼小虾、浮游生物、漂浮植物等为河蟹的天然饵料,河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盘锦芦苇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保护措施,为盘锦芦苇湿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艳 《现代农业》2012,(9):76-77
盘锦芦苇湿地经过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8万公顷芦苇湿地目前已实现了灌排自如,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总结出适应盘锦滨海湿地的灌溉的新模式,既春浅—夏深—秋落干的灌溉方法。使芦苇产量不断攀升,现已实现总产45万吨。  相似文献   

5.
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6—10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凋落物土壤微生物量C未收割区大于河岸区;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垂直层次变化不明显。并进行了未收割区和河岸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相似文献   

8.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在芦苇生产中的变化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湿地土壤作为土壤中的一个类型,是外部环境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芦苇湿地土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本文根据芦苇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盘锦芦苇湿地土壤随着生产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浅析滨海盐渍土壤对芦苇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锦滨海芦苇湿地拥有亚洲第一大芦苇湿地美誉,区域内苇田面积8万公顷,年产芦苇50万吨。因淡水资源匮乏,不能满足湿地灌溉,造成土壤返盐严重,致使芦苇生长和产量受到严重制约,利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盐渍土壤对芦苇生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曦 《现代农业》2014,(8):103-104
<正>盘锦市拥有芦苇湿地面积800平方公里,是我国芦苇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最完整,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又是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享有"湿地之都"的美誉。从宏观看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芦苇湿地的直接价值盘锦芦苇湿地的直接使用价值,主要包括提供物质产品价值、旅游服务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1.芦苇资源价值盘锦市芦苇湿地境内的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赵圈河苇场、辽滨苇场,为造纸产业提供了2000多万  相似文献   

11.
盘锦市芦苇湿地水产生态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了盘锦市芦苇湿地水产生态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盘锦市芦苇湿地水产生态养殖业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方向与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因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养殖期短、见效快、投资少、利润大而深受养殖者的欢迎。我国有非常丰富的芦苇湿地资源。如将其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00~2001年我所进行了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小面积养殖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2002年我所又实施了该项技术的推广,推广面积113公顷,现根据推广的情况和生产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将芦苇湿地养殖河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晨  于辉 《新农业》2015,(2):33-34
<正>湿地是介于水陆之间的特殊生态系统,在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多种生态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天然水库",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芦苇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发展湿地经济的巨大潜力。盘锦芦苇湿地被誉为亚洲第一大芦苇湿地,又是世界第二大芦苇产地,挖掘湿地发展潜力,实施科学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2014—2015年盘锦市芦苇湿地面积减少原因及对策,利用"高分一号"卫星2014—2015年相同时相遥感监测数据和GPS定位技术,经过现场勘查确认,对盘锦市辽河口湿地主要芦苇分布区2年同时相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5年盘锦芦苇湿地面积变化原因主要是人类进行的各类农业开发、气候变暖引起的干旱次生效应、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根本意义上保证湿地芦苇的生态需水才是减缓芦苇湿地退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盘锦市拥有亚洲最大的芦苇湿地,育苇面积80000公顷。芦苇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同时也产生很高的经济价值,区内河流纵横、苇田坑塘、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经过我们多年的试验总结在芦苇湿地开展无公害河蟹养殖是可行的,现将有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盘锦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河蟹产业作为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切人点和突破口,作为增加农民收人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不断更新观念,提出把"稻田养蟹"变为"蟹田种稻",由"大养蟹"到"养大蟹"等发展新思路。因此大力发展稻田标准化河蟹养殖业,是实现盘锦河蟹养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稻田养殖,既不影响粮食产量,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优势,使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条件下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盘锦芦苇湿地蒸发散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在2005年的小气候梯度系统及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对盘锦芦苇湿地蒸发散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芦苇蒸发散日变化过程为单峰曲线变化,即中午高,早晚低;蒸发散随生长阶段变化明显,且主要集中在展叶期~开花期~枯黄期内,非生长季蒸发散量很小;净辐射和气温是全年蒸发散的主导影响因子,相对湿度在芦苇生长季内对蒸发散影响显著,风速在非生长季内对蒸发散的影响显著;降水量不能满足蒸发散的需水要求,河流补给也是蒸发散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景观格局的不断变化会影响其内部生态功能的发挥,而生态功能的变化又会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两者密不可分。为优化配置盘锦湿地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生态功能,选取盘锦湿地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1989-2020年间盘锦湿地面积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MCR模型,优化盘锦湿地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989-2020年,盘锦湿地的景观结构和面积发生明显变化。自然湿地比例由35.960%下降到25.644%,人工湿地面积由46.271%增加到55.056%,湿地内部人类活动越发频繁;2020年盘锦湿地的生态功能总价值为185.44×108元。其中,物质生产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的生态功能值价值较大,分别为102.31×108元和49.35×108元,物质生产功能和历史文化功能是盘锦湿地生态功能中的主导功能;研究区中西北部的芦苇、水田与旱地交界处和西南部的滩涂与养殖塘交界处是景观优化的关键区域,对景观连通性的影响最大;建设性地将盘锦湿地景观优化分区为维护区、恢复区、强化区和保护区,为其他滨...  相似文献   

19.
田文达 《现代农业》2007,(11):181-182
拂子茅是盘锦苇区的主要杂草之一,发生面积在20万亩以上,且危害严重,造成芦苇大幅度减产和质量下降,该试验通过水盐环境调控,防除拂子茅灭草效果达95%以上,芦苇增产10%。与化学药剂防除相比较节省费用80%以上,且防止了使用化学药剂所造成的对芦苇湿地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陈晨 《现代农业》2015,(2):109-110
介绍了盘锦市芦苇生产与河蟹养殖现状,根据本地区芦苇产业和河蟹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芦苇生产和河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